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1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3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4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传染病防控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学校常见传染病

水痘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狂犬病艾滋病流行性感冒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青少年是传染病的好发年龄,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水平不一,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预防为主,重点加强传染病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原则,有效防治传染病,保护青少年健康。传染病——定义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传染是感染过程。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感染性疾病,但不具有传染性。病原体种类繁多约400余种。感染≠传染传染病发病机理病原体经传播途经进入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两个方面:1、病原体的毒力、侵袭力、数量(载量)2、机体的免疫能力: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体对机体组织直接诱导炎症,或引起变态反应使组织受伤,或病原体所产生的毒素引起机体功能紊乱而发病。传染病的特征特征:有病原体:大多已知的传染病有明确的病原体,其致病机理和播散规律已不断被现代生命科学所揭示。但目前仍有些传染病病原不完全清楚。有传染性:传染性是区别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疾病的主要依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和危害性也不相同。传染病的特征特征:有流行性:传染病流行形式多样。可在人群中散发(Sporadic)如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连续传播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Epidemic)如水痘。在短期内集中发生多数病例为暴发(Outbreak),流行范围特别广的称为大流行(Pandemic)。流行?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性或隐性感染,机体能对病原体及其毒素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什么是免疫?传染病的特点特点:突发性:一些传染病发病具有突然性聚集性:时间、空间、人群聚集季节性:有些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有些仅在某些地区流行称地区性传染病常见症状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阶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到数周

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传染病常见症状2、皮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皮疹: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水腥天麻斑伤)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常见症状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尤其是细菌毒素能引发多种症状,如全身不适、头疼、肌肉酸痛、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还出现意识障碍、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传染病临床特征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约数小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染病临床特征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恢复期: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传染病临床类型为帮助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出现。传染病的一般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2、水、食物、苍蝇-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皮肤病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肝、艾滋病等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学习集中、生活集中、人群密集、接触亲密,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对于在校大学生,人群极为活跃,活动范围广,从学校到社会,从食堂到实验室。同时,又和老师频繁交流,传染源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学校,又在学校快速扩散到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四、季节性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期及开学有密切关系。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五、年龄特点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多岁。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流行。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五、年龄特点在大学校园里,聚集着最活跃的人群年龄一般为17-23岁思想活跃、行为活跃活动范围广、人际交流广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部分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控制传染源:对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办法》进行隔离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预防性服药对病源携带者采用教育、随访、调离岗位、治疗对传染的动物实行消灭、治疗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二、切断传播途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主动的预防措施。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二、切断传播途径:重要的措施是消毒,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包括疫源地的消毒和预防性消毒。消毒的方法有:物理消毒:包括热力灭菌、辐射消毒;化学消毒:破坏病原体蛋白质,使其死亡,达到消毒目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三、保护易感人群发挥积极主动性,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到饮食合理,有营养,适时运动,生活规律进行预防接种,注射疫苗和免疫球球蛋白是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避免与传染源接触传染病控制三步骤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讲:1、管理传染源: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加强患者的隔离与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发现-控制)。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防护与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做好消毒与通风。3、保护易感人群:疫苗预防、药物预防和体格锻炼等。个人卫生加少去公共场所。防控措施

对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采取限制手段,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常用的手段包括:“检疫”,

防止传染病在国内蔓延和国际间传播的预防措施。如对传染病区来的人或货物、船只等进行检查和消毒,或采取隔离措施等。“查验”,指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实施的医学检查和卫生检查。防控措施“隔离”,指将传染病病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或医疗机构,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留验”,指将染疫嫌疑人(密切接触者)收留在指定的处所进行诊察和检验。“就地诊验”(医学观察),指一个人在指定的时间内,到就近的卫生检疫机关或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去接受诊察和检验;或者卫生检疫机关、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到该人员的居留地,对其进行诊察和检验。学校如何防控传染病?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暴发后需严格开展晨检,发现可疑或疑似病例隔离治疗,减少集聚性活动,加强房间通风和消毒;开展健康教育,用健康教育课、告知书以及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与防制知识,同时坚持正面宣传,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定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因素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师生中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周围突然发生……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非食源性的公共卫生事件A、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导致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B、有毒有害因素污染环境造成的学生群体性中毒C、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洪水过后,饮用水源被污染,引起师生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D、不明原因引起的师生死亡或群体性发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突发性:它在发生前经常是无任何先兆或者先兆不明,令师生猝不及防传染性:学校人员密集,交往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病可在师生中相互传播,使更多师生的健康受到损害群发性: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且人数和范围不断增大低龄性: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是低龄化的群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不如成人,常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损害的程度也会更重一些危害性: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社会性:处置不当易导致社会问题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水痘临床表现: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抱耳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集团宿舍和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因有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且症状较重。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临床表现: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睾丸炎:年龄较大患者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导致不育。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甲状腺炎:有少数患儿并发颈部胀肿疼痛、心跳加快、食欲亢进的症状。脑膜脑炎、脊髓炎、心肌炎、乳腺炎、胰腺炎、听神经炎、面神经炎、嗅神经炎等等。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流行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证睡眠充足。患厌食症者易早治疗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可服中药板蓝根冲剂,连服三天。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减毒活疫苗皮内或皮下注射,或鼻口喷雾,90%的人可产生抗体,因此是最为可靠的预防措施之一。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学生。麻疹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很不规律。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炎症、坏死)为主的传染病,它一直是影响大学生健康与学习的主要疾病。根据肝炎病原体分类,目前已确定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型。其中甲乙两型发病较多。人类对各型肝炎有共同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疼痛、双眼巩膜及四肢皮肤出现黄染等症状。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传染源:各形肝炎的急性期患者,乙肝、丙肝、丁肝的慢性病患者,乙、丙、丁肝病毒携带者及隐性肝炎者。传播途径:肝炎传染途径有两种:甲肝、戊肝等以粪-口传播,乙肝、丙肝、丁肝以血体液、血液制品传播,其中血体液的传播有1/3属于母亲的垂直传播,2/3属于密切接触传播和注射等水平传播,密切接触主要指性的接触。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易感性及免疫力: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但甲乙肝感染后可终身免疫。戊肝免疫期短,丙肝、戊肝所产生的抗体都不是保护性抗体。丙肝的免疫情况不明。特别说明的是乙肝对新生儿、青少年易感,一般认为30岁以后的成人基本上已有抗体,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少。其他型的肝炎的免疫性不明。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各型肝炎多数以散在发病为主。生活接触传播,如:水,食物的传播可以导致暴发大流行。甲肝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戊肝发病于洪水,雨季过后,其他型肝炎没有季节性。各型肝炎可重叠感染,但丁肝必须在乙肝的基础上发病。乙肝和丙肝多重叠发病。病毒性肝炎-预防预防方法: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严格把住“口”和“手”,平时坚持做到,不喝生水,不食不洁变质食物,不贪食半生海鲜食品,不到无证摊挡小吃,坚决做到,便前便后要洗手,就餐前要洗手,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三周内主动自我隔离不串门,不和他人玩牌打游戏,也可尽早注射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传播。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侵犯肺脏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的传染源是患肺结核的病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由于营养不良,劳累过度,体弱多病,免疫功能受损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也可诱发,此病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肺结核肺结核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长,病人体温不稳定,长期低热,多见下午和傍晚,次晨体温正常。有盗汗,咳嗽,咯血(少量痰中带血),胸部随呼吸和咳嗽加重并可放射到肩部和上腹部,极少数病人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肺结核预防:肺结核病最主要是早发现早消灭传染源,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在体检时主动配合好医生做好X光透视检查。平时宿舍内开窗通风换气,勤晒衣被,利用阳光紫外线消毒杀菌。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尽量避开人。如近期自感低热、咳嗽尽早就医检查。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污染食物和水源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是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症,终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二季为常见。细菌性痢疾是最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一般数日或一周痊愈,但治疗不当或拖延不治,病情迁延超过两个月则转为慢性。菌痢对人普遍易感,但免疫力短,且不同的菌群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好发于青少年。夏秋季多发,冬春季散在发病。粪-口传播,饮食不洁有关。典型症状:体温逐步升高可达39℃,腹泻粘液脓血便,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儿童、老年及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者易发生中毒型脑病,中毒型休克。可慢性化。细菌性痢疾-预防措施根据不同季节采取相应措施,如经常清扫卫生,消灭苍蝇,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彻底治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决不到无证小摊就餐,不吃不洁食品,每次就餐前必须用清水冲洗。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是指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一般具有群体性,多人发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共同进食变质食品,或存放时间较长而加热不够的食物。如受污染的蛋类,肉类,乳类食品,海产品,咸菜,咸肉,咸蛋,鱼蟹类,潜伏期伏短,一般超过72小时可排出食物中毒。起病急,集体性发病,病程短,1-3天病愈。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其表现为先有上腹部不适,后出现上中腹部的阵性疼痛,继后出现呕吐,腹泻等。本病四季可发病,好发于5-10月,7-9月更易发病细菌性食物中毒-神经型主要是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如腌肉,腊肉,猪肉,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发酵豆制品,发酵的面制品。发病特点:发病急,病情重,潜伏期可因中毒量大而更短。消化道症状较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复视,视力模糊,吞厌困难甚至呼吸困难。艾滋病(HIV)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WHO)在85年6月宣布发现艾滋病病毒,以HIV命名,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主要是严重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一旦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对有害病菌失去防御能力,而且一些本来无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也可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导致人体发病。人体感染艾滋病后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容易患上特殊肠炎、肺炎、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艾滋病(HIV)艾滋病(HIV)可通过无症状艾滋病(HIV)感染者而传播,也可以从艾滋病(HIV)直接传播,目前已明确公认的传播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部分患者开始不出现任何全身或某一器官疾病症状,但在血清中HIV抗体可出现阳性。艾滋病前期可出现消耗综合症,不明原因发热,倦怠乏力,精神淡漠,流汗,血小板减少,血尿或便血,体重明显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HIV抗体阳性。艾滋病的预防遵纪守法,洁身自爱,正确恋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和不安全性行为。远离毒品,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输血,不去消毒不严的医疗机构注射、拔牙、针炎、美容和手术。不共用牙刷、剃须刀,工作或生活中避免接触伤者的血液血迹。患有性病及时积极治疗。其他性病会增加艾滋病(HIV)感染危险。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人群对变异后的病毒缺乏免疫力,如不及时控制极易引起流感爆发大流行,流感流行特征是突然发生,蔓延迅速、先集体后散居,学校、机关、厂矿发病率最高,此时传染性也最强。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头痛、发热、畏寒,全身酸痛。早期鼻塞,流鼻涕,喷嚏,咽部疼痛充血或咽部轻度水肿。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少数人可出现高热不退,气急,紫纳,阵咳,咯血而引起心力衰竭。流行性感冒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7天临床表现: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寒能力,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常晒衣被枕头。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人员集会,减少交叉感染,对发热病人体温下降正常24小时后,方可解除隔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