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夺分金卷)_第1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夺分金卷)_第2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夺分金卷)_第3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夺分金卷)_第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夺分金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38分)1.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2.奇奇发现旁边的黑豆芽有的叶子翠绿且茎粗短,但有的叶子发黄且茎细长,可能是因为()造成的。

A.缺少阳光

B.温度过低

C.缺少水分

D.缺少空气3.种子发芽时,下列条件不是必需的是(

)。

A.土壤

B.温度

C.水4.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5.金鱼藻是在阳光照射下,叶片周围不断产生肉眼能看到的气泡,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6.下雨天,经常能够看到地面上有很多蚯蚓,这是因为(

)

A.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B.蚯蚓喜欢多水的C.土壤的空隙被雨水占据,氧气含量降低,蚯蚓需要爬到地面上来呼吸7.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干燥的生活环境?(1)我的猜想:

(2)要改变的条件:

(3)不改变的条件:

(4)试验方法:

(5)我的发现:

。(6)我的结论

8.某地大量捕捉青蛙,导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食物链9.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小兰同学依据此生态系统,书写了三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鹰→草→鼠→蛇

B.草→鼠→蛇→鹰

C.鼠→草→蛇10.我们研究生态系统。(1)下面适合做生态瓶的是()瓶子。

A.透明的

B.黑色的

C.彩色的(2)请你选择合适的生物和非生物放入你选择的瓶子做成生态瓶。()

A.小鱼、水、金鱼藻、小虾、泥沙B.小鱼、金鱼藻、小虾、泥沙C.小鱼、水、小虾、泥沙(3)做生态瓶时也要注意生物与非生物的放入顺序。下面放入顺序正确的是()

A.先放入非生物,再放植物,植物存活后放入小动物B.先放入小动物,再放入非生物,最后放入植物C.先放入植物,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动物,最后放入非生物(4)在这个生态瓶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

,动物的粪便为植物提供了

,非生物泥沙为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A.食物B.养料C.阳光二.填空题(共10题,共28分)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环境还是光亮环境的实验,我们是这样做的: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里面涂成(

),盒子盖子的一端(

),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过一段时间打开盒子观察。

2.稻田中有蝗虫、青蛙、蛇等,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

)3.绿豆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一定的(

)、适宜的(

)和空气。4.尺蠖的身体形态与(

)相似,便于它在草丛中捕食时防御敌害。5.像鸟类的(

)、鱼类的(

)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6.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试验中,最先长出的器官是(

)。8.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9.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

)。10.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

)终止。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不重要。()2.改变生态瓶中的条件,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不会受影响。()3.“杜鹃----甲虫----松树”是一条食物链。()4.当一个问题与很多因素有关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5.海龟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6.做种子发芽实验只需一粒种子即可。()7.世界上的动物千奇百怪,但它们的繁殖方式都是一样的。()8.发明是大人的事,中小学生根本就不可能。()9.如果在生态瓶里增加很多动物,就会导致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不平衡,造成生态瓶制作不成功的后果。()10.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相同,其他条件都不同。()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五.简答题(共5题,共20分)1.怎样进行科学探究?2.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会难以生存。请说一说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呢?3.维护生态平衡,从我做起,我们应该怎样做?4.小金家的鱼缸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小鱼和水草,这些鱼和水草之间有着奇妙的“共存关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年夏天,小金的邻居由于要出远门,把家里的十几条小鱼都送给了小金。小金很高兴,他把这些小鱼都放进了鱼缸。可是没过几天,小金就发现小鱼开始莫名其妙地死亡,水质也变差了。小金很纳闷,以前好好的鱼缸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你能帮小金找出原因吗?5.一步一步完成哪些实验操作,可以确定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根据什么做出结论?六.综合题(共3题,共24分)1.某沿海地区曾经发生了一次海啸,许多农田被海水淹没。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几年都得不到好收成。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田里。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山,保住了性命。等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现在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1)故事中的农田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请写出故事中的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这条食物链中的

。(3)该食物链中的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者。(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调节能力,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

。2.下面是小明在“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哪些是不合理的?用“

”画出来。并请修改此实验方案。小明准备了两个不漏水的盆子,在盆子里垫上餐巾纸,各放两粒绿豆种子。为了防止水分对种子发芽实验的影响,小明决定在实验过程中都不给种子洒水。他把1号盆子放在冰箱里,2号盆子放在阳台上。并每隔3天作一次观察记录。一星期以后,两盆绿豆都没有发芽,小明得到了一个结论:温度对种子发芽没有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解程下列现象。(1)夏日,大雨过后,小明发现地面上有很多的蚯蚓,由此小明推断蚯蚓不喜欢湿润的土壤,而是喜欢干燥、阴暗的土壤,小明的判断对吗?为什么?(可从本课的实验结论以及之前所学的有关土壤的氧气含量等角度进行解释)。(2)骆驼用驼峰储水可以在沙漠中更好地生存;枯叶蝶翅膀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花纹,使一些捕食者不敢靠近;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黄色。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A3.A4.C5.C6.C7.(1)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2)土壤的湿度。(3)盒子、光线、蚯蚓、土质、温度、空气等。(4)在长方形盒子的一端放干燥的泥土,另一端放潮湿的泥土,将蚯蚓放在中间,让它们选择,5分钟后看蚯蚓爬到哪儿去了。(5)湿润环境中的蚯蚓要多。(6)蚯蚓喜欢湿润的生活环境。8.B9.B10.(1)A(2)A(3)A(4)A;B二.填空题1.黑色;开口2.水稻→蝗虫→青蛙→蛇3.水分;温度4.植物的枝丫5.迁徙;洄游6.食物链7.根8.影响9.生态群落10.生产者;最高级消费者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五.简答题1.答: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任务,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结论和表达评价几个过程。

2.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3.保护物种和他们生存的环境。4.小鱼的数量增加,对水中氧气、食物的消耗增加,导致水中氧气不足、食物短缺,而且小鱼的排泄物也会增多,导致水质变差,很多小鱼因为水中氧气不足,最终“窒息”而死。5.取相同的发育良好的绿豆种子,喷适宜的水分,一个有阳光,一个避光,观察发芽情况;根据两者均发芽,说明绿豆发芽不需要阳光。六.综合题1.(1)庄稼(或植物);老鼠;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