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属材料多轴疲劳试验轴向-扭转应变控制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2021-12-31发布2022-07-01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符号和说明 25试验装置 6试样 88试验结果 9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材料常数测定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万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海洋高端装备功能型平台有限公司。1金属材料多轴疲劳试验轴向-扭转应变控制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本文件规定了轴向-扭转应变控制下金属材料多轴热机械疲劳试验的试验装置、试样、试验程序、试验结果和试验报告。本文件适用于金属薄壁管试样在恒定轴向机械应变循环、恒定剪切应变循环和恒定温度循环条件下,对应任意恒定的循环应变比、恒定的轴向机械应变-剪切应变相位差和恒定的轴向机械应变-温度相位差的试验。注1:循环周次通常考虑低周疲劳的范畴,即疲劳寿命N₁≤10⁵。注2:试验的温度一般不超过1200℃。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6394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GB/T7314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GB/T10623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12443金属材料扭矩控制疲劳试验方法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GB/T25917.1单轴疲劳试验系统第1部分:动态力校准GB/T33812金属材料疲劳试验应变控制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GB/T40410金属材料多轴疲劳试验轴向-扭转应变控制方法JJF1637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规范JJG141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JJG269扭转试验机JJG556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JJG617数字温度指示调节仪JJG762引伸计3术语和定义GB/T10623、GB/T33812和GB/T404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GB/T41154—2021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axial-torsionalthermo-mechanicalfatigue;AT-TMF同时存在轴向机械应变循环、剪切应变循环和温度循环的疲劳行为。轴向应力axialstressσ按室温下原始横截面积计算的轴向方向上的应力分量。注:圆管试样的轴向应力与轴向力的关系见公式(1):……………轴向应变axialstrain引伸计标距长度的变化量△Lg与引伸计标距长度Lg的比值。注:用公式(2)计算:轴向热应变axialthermalstrain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自由膨胀所对应的轴向应变(3.3)。轴向机械应变axialmechanicalstrain独立于温度,并与试样上施加的轴向力有关的轴向应变(3.3)。轴向总应变axialtotalstrain轴向机械应变(3.5)和轴向热应变(3.4)的代数和。注:用公式(3)计算:在相同频率下,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温度循环相位差为0°的相位关系,或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剪切应变循环相位差为0°的相位关系。在相同频率下,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温度循环相位差不为0°的相位关系,或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剪切应变循环相位差不为0°的相位关系。4符号和说明表1中的符号适用于本文件。3符号说明单位试样夹持端外径mm试样标距段内径mm试样标距段外径mmE弹性模量MPaF轴向力、载荷NG剪切模量MPaL试样全长mm试样夹持端长度mm夹持端和过渡段总长度mm引伸计标距长度mm引伸计标距长度的变化量mm试样中间平直段的长度mmM扭矩失效循环数周,cycle失效反复数反复数n循环数周,cycleR过渡弧段半径mm表面粗糙度T温度℃t试样引伸计标距段的壁厚mmy剪切应变mm/mm,%E轴向应变mm/mm,%轴向机械应变mm/mm,%轴向热应变mm/mm,%轴向热应变范围mm/mm,%轴向总应变mm/mm,%0轴向应力MPat剪切应力MPa注:本文件使用上述符号时所带下脚标含义如下:tot——总(total),th—-热(thermal),m——机械(mechanical),o—-外(outside),i--内(inside)。45试验装置5.1试验机5.1.1.1试验应在平稳起动且力和扭矩过零时无反向间隙的轴向-扭转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能按照指定的波形控制轴向应变和剪切应变,可以是液压、电子或机械加载的。5.1.1.2横梁处于工作位且加载链准确对中(平行和同心)时,载荷机架应有较高的侧向刚度。5.1.1.3整个加载链(包括轴向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拉杆/夹具和试样)应有较高的侧向刚度以减小试样的弯曲。5.1.2.1轴向力传感器应适合于试验过程中施加的轴向力,扭矩传感器应适合于试验过程中施加的扭矩。5.1.2.2轴向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应能够进行温度补偿,且温度每变化1℃,零点漂移或温度敏感度的变化应不超过传感器满量程的0.002%。5.1.3试样夹持装置5.1.3.1夹持装置在试验过程中传递循环轴向力值和扭矩值给试样时应没有反向间隙,其几何特性应能确保同轴度满足5.1.4的要求。注:最好的设计方案是尽量将机械连接数降到最小。5.1.3.2夹持装置应确保一系列后续试样同轴度的重复性。5.1.3.3夹持装置的材料应选择在整个试验条件范围都能够正常工作的材料。5.1.4加载链的同轴度对试验机架(包括夹具)应使用一个试样进行同轴度校正,该试样的几何形状宜尽可能与试验中带轴向-扭转引伸计的试样相似。允许的最大试验机弯曲应变不大于零载时50微轴向应变或所加轴向机械应变的5%,二者取较大者。上述校正应于每12个月或者有下列情形时进行:a)作为新机服役检测的一部分;b)试样的事故性破坏之后,除非能说明同轴度不受影响;c)对加载链做了任何调整。5.2应变测量系统5.2.1应使用轴向-扭转引伸计测量试样的轴向应变和剪切应变。5.2.2轴向-扭转引伸计应适合于长试验周期下测量动态应变量,并且有最小的漂移、滑动或仪器的滞后。应直接测量试样标距长度的轴向变形量和扭转变形量。5.2.3轴向-扭转引伸计的传感器应防止由于热波动引起的漂移。5.2.4鉴于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温度的瞬时特性,宜对轴向-扭转引伸计实行主动冷却,保证试验过程中轴向-扭转引伸计的传感器部分保持恒温。5.2.5接触式轴向-扭转引伸计的动态设计应保证在与其接触的试样区域发生侧向或角度移动时,轴向-扭转引伸计接触点或刀口处不发生滑动。5.2.6轴向-扭转引伸计的接触压力和操作时的力不应损伤试样表面,并不应与轴向-扭转引伸计接触5或刀口部位引起裂纹的萌生。5.3加热系统5.3.1加热系统应能提供系列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的最大加热和冷却速率。5.3.2为了减小直接感应加热系统产生的试样径向温度梯度,宜选择频率足够低的加热装置(一般在几百千赫兹范围或更低)。这将有助于减小加热过程中的趋肤效应。5.3.3试验过程中应使用热电偶、高温计、红外测温装置或其他温度测量装置测量试样温度。5.3.4对于热电偶,应保证其与试样的直接接触,并且不会在触点处发生失效。注:常用的附着方法是在标距外点焊或捆绑和压套的方法将热电偶固定在试样表面上。5.3.5如果用光学高温计测量标距部分的温度,应采取措施标定出试验持续过程中试样热辐射可能的变化。可行的方法包括双色高温计和试样表面预氧化处理。5.4试验监控仪器5.4.1宜采用能进行数字采集和处理轴向力、扭矩、轴向变形、扭转变形、温度和循环数据的自动化系统。数据点的采样频率应能确保迟滞回线尤其是反转区域的正确表征。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将会影响每一回线所需的数据点数。一般每一回线需要200点。5.4.2也可选择其他能够测量相同数据的模拟系统,但应包括:——两个X-Y-Y记录仪,一个用于记录轴向力、轴向变形和温度的迟滞回线,另一个用于记录扭矩、扭转变形和温度的迟滞回线; 个连续记录仪,用于记录几个与时间相关的参数;轴——每一信号的峰值检测装置;——循环计数器等。5.4.3记录仪可用能以照片或模拟形式重现记录信号的存储装置取代。这些装置记录信号的速率应大于记录仪的最大转动速率,并且允许暂存的记录随后以较慢的速率回放。5.5检查和校准5.5.1试验机和其控制及测量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以下每一个传感器和其相关的电器应作为一个单元校准:——轴向力测量系统应按照GB/T16825.1和GB/T25917.1或JJG556进行校准,其准确度应为1级或优于1级;——扭矩测量系统应满足GB/T12443要求并按照JJG269进行校准,其准确度应为1级或优于——温度测量系统应按照JJG617进行校准;——热电偶应按照JJG141或JJF1637进行校准;——引伸计应按照JJG762进行校准,其准确度应为1级或优于1级。5.5.2每系列试验之前应检查轴向-扭转引伸计的原始标距,应利用分流电阻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对轴向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和轴向-扭转引伸计进行确认,并且对热电偶或高温计确认。6试样6.1一般要求本文件以圆形截面的薄壁管为试样进行试验。为了避免循环载荷下的不稳定性,试样标距段的壁厚应满足平均直径与壁厚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1的薄壁管准则。对于多晶体材料,应保证壁厚部分6至少存在10个晶粒来保持各向同性。注:试样平均直径dm=(d。+d;)/2。6.2材料要求应预测试样的拉伸和压缩性能。设计试样时,应按GB/T228.1、GB/T228.2和GB/T7314测定拉伸和压缩性能。如需要测定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应按GB/T6394进行测定。推荐试样形状如图1所示。试样设计时,应保证同心度,避免附加弯曲应力。注:图中标引符号及其说明见表2。图1薄壁管试样6.3尺寸要求试样的具体尺寸要求见表2。表2薄壁管试样的尺寸要求名称单位尺寸要求试样引伸计标距段的壁厚(t)mm试样标距段外径(d。)mm试样标距段内径(d;)mm试样夹持端的外径(dg)mm倒角(C)过渡弧段半径(R)mm试样全长(L)mm试样夹持端长度(Lc)mm夹持端和过渡段总长度(Lcr)mm试样中间平直段的长度(L、)mm引伸计标距长度(Lg)mmd。和d;的同心度mm土0.0151试样引伸计标距段的壁厚(t)的典型取值范围mm2.0±0.56.4.1非多晶体材料(如单晶材料和定向凝固材料)管状试样的壁厚应确保充分包含该材料的典型微观结构。6.4.2通常在包含扭转的循环载荷下,疲劳寿命与管状试样的内外径之比(d;/d。)有关。因此,应注意比较材料相同但具有明显不同内外径比值试样的疲劳寿命。承受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载荷时,在内外7径比值的标准取值范围内试样疲劳寿命的差别不应过大。6.5试样制备试样加工可能会在试样表面引入残余应力从而影响试验结果。残余应力可能来源于加工过程中的热梯度、材料变形相关的应力或显微结构的变化。高温试验时残余应力影响较小,因为残余应力在开始的热循环中已部分或全部释放。然而还是要在加工最终阶段通过适当的方法减小其影响,尤其是在最终的抛光阶段。对于较硬材料,首选以下磨削方法而不是刀具加工(车或铣)。试样内表面应研磨并抛光,以防止疲劳裂纹在试样内表面萌生:——研磨:在离最终尺寸还差0.1mm时,以每道工序不超过0.005mm的磨削量研磨;——抛光:对于最终的0.025mm,用逐级降低粒度的砂纸对试样进行抛光;最后的抛光方向宜平行于试样的轴向。试样中间平直段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应从一端到另一端一次性加工成型。应在最终精加工完成后对试样的尺寸进行检查,采用的检查方法应不改变试样的表面状态。6.5.2材料显微组织的改变材料显微组织的改变可能与机加工引起的温升和变形有关。温升和变形可能造成试样发生相变或更常见的表面再结晶,直接的后果是被测材料原始状态的改变,使试验结果无效。因此应采取措施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出现会破坏材料的力学性能。典型的例子是氯元素对钢材或钛合金的影响。因此,应避免使用含这类元素或化合物的产品(切削冷却液等)。保存试样之前宜去除试样表面的油污并清洗干净。6.6取样和标记6.6.1半成品或构件试验材料的取样操作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取样时需要充分了解具体的状况。6.6.2如适用,试验报告应附有一张取样图,并应清楚地标明以下内容:——各个试样的位置;——半成品的加工方向特征(例如轧制、挤压方向等);——各个试样的标记。6.6.3试样在整个准备过程都应有唯一性标识。标识可以采用任何可靠的方法标记在试样上,只要标识在加工过程中不会消失和不影响试验结果。试验前标识应分别标记在试样两端。6.7试样的表面状态6.7.1试样的表面状态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常与以下一个或几个因素有关:——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存在残余应力;——材料显微组织的变化;——污染物的介入。6.7.2试样的表面状态通常用表面粗糙度或同等意义的参量表征(如,十点的粗糙度或不平度的最大8高度)。表面粗糙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试验条件有关,试样的表面腐蚀或非弹性变形会降低其影响。6.7.3任何试验条件下试样平行段内外表面粗糙度(Ra)宜小于0.2μm。注:使用磨粒流工艺对内表面进行抛光,能够达到建议的内表面粗糙度。6.7.4另一个不包含在表面粗糙度中的重要参量是存在于局部的加工划痕。加工的最后工序应去除所有环向的划痕。在磨削之后宜对试样进行纵向抛光。在低倍(约20倍)下检查试样应没有环向的划痕。6.7.5如果在试样表面粗加工完成后再进行热处理,应在热处理后对试样表面进行抛光。如果不能抛光,则热处理应在真空环境或惰性气体保护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试样的氧化。同时宜去除热处理引起的应力。6.7.6热处理应不改变被测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征。热处理及机加工的详情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6.8存放和处置6.8.1试样制备完成后应妥善存放以避免任何损害(接触刮伤或氧化等)。宜采用单独的盒子或带封头的管保存试样。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有必要将试样存放在真空瓶或者放有硅胶的干燥器中。6.8.2应减少对试样的拿取操作,以避免损伤。6.8.3对试样进行标记时应特别小心。宜在试样的两端标记试样,以便试样断裂后每段试样都可以被识别。7.1实验室环境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采用的试验方法及环境有关。试验应在以下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恒定的环境温度;——最小的大气污染(如灰尘、化学蒸气等);——没有能够影响试验机控制和数据采集的外部电信号;——最小的外部机械振动。7.2试样安装试样应以最小外力夹紧,注意在安装接触式轴向-扭转引伸计时,不应划伤管状试样标距段内外表面。7.3温度控制7.3.1温度循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保持稳定。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温度循环的重要性见参考文献[2]。7.3.2在零载荷条件下温度循环的任一给定温度点(T),轴向热应变(εn)的滞后不应大于相应的轴向7.3.3整个试验期间,控温装置(例如热电偶)在循环内任何给定时刻显示的温度与预设值的偏离不应超过±5℃或者稳定温度(即已建立温度的动态平衡)范围值的±1%,取较大者。7.3.4整个试验期间,非控温传感器在循环内任何给定时刻显示的温度不应超过稳定温度值的±3℃。7.4温度梯度7.4.1试验开始加载之前,轴向、径向、环向的温度梯度应在零载荷热循环条件下测量并优化。标距段9热循环的温度梯度应当与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循环的相同。7.4.2试样标距段在循环期间任何给定时刻允许的轴向最大显示温度梯度应为2%△T或10℃的较大者。其中,△T是动态条件下测得的温度循环范围[以摄氏度(℃)表示]。注:目前没有标准方法用于温度测量装置的动态标定。因此,为了应用,与非静态条件下要求相关的所有温度都是在静态下标定的。7.4.3宜检查和限制轴向标距段内试样厚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即径向梯度)。这种梯度在使用高的温度变化速率时特别受关注。管状试样径向温度梯度可通过同一轴向位置内外表面附着的热电偶测量得到。7.4.4在循环过程中也可用光学高温计测量表面温度梯度。7.5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控制7.5.1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的循环波形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恒定。7.5.2轴向机械应变εm=Eot-Eh,在循环的任一时刻不应偏离轴向机械应变范围要求值的2%。轴向机械应变范围的要求值根据总应变和补偿热应变之间的差得到。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都应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循环稳定,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应保持同步,不应有累积误差。7.5.3剪切应变在循环的任一时刻不应偏离剪切应变范围要求值的2%。注:剪切应变理论上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不需要考虑扭向热应变补偿,见参考文献[3]、[4]。7.6轴向热应变补偿为了得到需要的轴向机械应变,应在试验中主动补偿由于温度产生的轴向热应变。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来补偿产生的轴向热应变。这些方法取决于特定的试验装置和控制软硬件。然而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循环内给定点提供足够精确的轴向热应变补偿,并由此准确地控制轴向机械应变。7.6.2.2和7.6.2.3中给出了常用的两个方法。试验开始前通过记录(在零负荷下)轴向热应变的自由膨胀作为试样温度的函数补偿轴向热应变。这里的温度循环应与随后的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的温度循环相同。这些补偿可以拟合成适当的代数方程或函数段(典型的一个升温部分的函数、一个降温部分的函数),其中温度是独立变量。这些函数关系之后用于计算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即时的补偿应变。补偿关系可以用公式(4)表示。T——t时刻的温度。试验开始前通过记录在零负荷下轴向热应变的自由膨胀作为循环时间的函数补偿轴向热应变。这里的温度循环与随后的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的温度循环相同。这些记录值在循环期间相应的时间被调用。补偿关系式如公式(5)。7.6.3轴向热应变补偿检查7.6.3.1方法2没有提供轴向机械应变的闭环控制,如果试样温度与期望值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明显的过应变。通常不能十分精确地得到自由轴向热应变范围,将其分成等时间的或与温度相关的增量,在后续补偿计算就利用该恒定增量值。这种方法不能解释正常的非线性膨胀(a),也不能解释试验过程中的温度滞后。方法1在试验过程中出现温度问题时,会减小对试样的损伤。7.6.3.2轴向热应变补偿的精度应在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开始之前检查,检查的方法是以轴向机械应变控制模式使试样在零轴向机械应变下承受温度循环。这里应用轴向热应变补偿方法对温度产生的轴向热应变进行主动补偿。7.6.3.3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可接受的轴向应力应由试验的峰值轴向机械应变及相应弹性模量计算,两个温度下发生的最大和最小轴向应力见公式(6)和公式(7): (6) (7)Gmax——可接受的最大轴向应力,单位为兆帕(MPa);Emax.m——最大轴向机械应变,单位为毫米每毫米(mm/mm);7.6.3.5零轴向机械应变下测量的温度循环产生的轴向应力绝对值不应超过上面确定的可接受轴向应力范围,确保在正式试验过程中控制的轴向机械应变范围精度在2%轴向机械应变范围之内。7.7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的相位差7.7.1整个试验过程,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的相差在循环期间的任意时刻漂移不应超过期望相7.7.2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如果用共同的时钟控制(推荐采用)时,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的相位通常不成为问题。7.7.3用于评估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相位差的温度值应是热循环过程的响应值(反馈值),而不应是指7.7.4当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使用各自独立的时钟控制时,用以下的方法评估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之间的相位:——用于评估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的相位差的轴向机械应变由循环期间的瞬时总应变减去补偿的轴向热应变计算得到,如公式(8):Em=Etot—Eth——整个试验过程,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的相位差在循环期间的任意时刻漂移不应超过期望相7.7.5试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温度相位的响应变化。宜通过测量同一时刻的轴向机械应变和温度测定相位漂移,并与起始循环比较得到相位漂移量。应当在整个试验过程检测相位的漂移。7.7.6典型的加载波形有以下四种:——轴向机械应变循环和剪切应变循环同相位,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温度循环同相位(MIPTIP),见图2;——轴向机械应变循环和剪切应变循环同相位,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温度循环180°非同相位(MIPTOP),见图3;——轴向机械应变循环和剪切应变循环90°非同相位,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温度循环同相位下/飞%/)"下/飞%/)"(MOPTIP),见图4;——轴向机械应变循环和剪切应变循环90°非同相位,轴向机械应变循环与温度循环180°非同相位(MOPTOP),见图5。加载波形也可为其他相位关系。1——轴向机械应变;2——剪切应变;3——温度。图2MIPTIP加载波形图标引序号说明:1——轴向机械应变;2——剪切应变;3——温度。图3MIPTOP加载波形图标引序号说明:1——轴向机械应变;2——剪切应变;3——温度。%/d)"g标引序号说明:1——轴向机械应变;2—-剪切应变;图5MOPTOP加载波形图7.8指令波形计划中经常希望采用相同的循环周期,这样在试验过程中轴向机械应变(剪切应变)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轴向机械应变(剪切应变)速率的变化。同一系列试验轴向机械应变(剪切应变)的速率变化不宜超过7.9试验开始7.9.1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测量应至少检查室温和循环最高温度下的拉伸和压缩模量值、剪切模量值(见附录A),确保轴向-扭转引伸计没有滑动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这样确定的模量值不应超过已知模量值的5%,如果模量值超过已知模量值的10%,不应继续进行试验。应测量和记录整个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循环温度范围的热膨胀。在与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相同的热循环条件下,应在控制载荷为零的状态下测量达到动态温度平衡时每根试样的热膨胀。7.9.3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开始加载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应逐渐接近它的最小绝对值,当达到循环中所对应的温度时,立即开始加载给定相位的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循环。对于总应变幅较大的试验,为了防止过冲,可经过几个循环后逐渐将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增加到试验所需的应变幅。对于呈现不连续屈服现象的材料可逐级增加应变幅。7.10试验监控应监控整个试验过程的试样温度、轴向总应变和剪切应变等控制变量。轴向机械应变和剪切应变应按7.5的要求进行控制,试验温度条件应按7.3的要求控制。7.11失效判据7.11.1当试样在标距以内分离或断裂成两半时,则认为试样失效。应记录所有失效位置。7.11.2当试验轴向力(扭矩)下降到稳定峰值轴向力(扭矩)的某一规定值(常在5%~50%之间)认为试样失效。7.11.3试样表面的复型技术可用于判定试样的失效。这种方法需要在预定的循环间隔中断疲劳试验(见7.13),做试样表面的复型,例如使用醋酸纤维膜。随后检查用膜连接起来的表面裂纹,当观察到的最大裂纹扩展到规定的长度(一般在0.1mm~1mm之间)时,判定为失效。7.12试验的终止7.12.1当满足选定的试验结束条件时终止试验。为了减小试样和裂纹表面的腐蚀和氧化,以便试验后的检查,只要试验终止,应立即停止加热。如果失效判据不是试样断开,应确保终止试验期间不过载。7.12.2宜对失效试样进行后续的金相和断口分析。由此确认各种失效机理,并有助于了解判废试验结果的非正常现象。7.13试验中断如果试验中断,试验重新开始时应保证没有明显温度、轴向力或轴向机械应变、扭矩或剪切应变的过冲。下面给出一个试验中断后重新启动的例子。示例:在中断应变控制的轴向-扭转热机械疲劳试验之前,记录最后3个循环的最大和最小轴向力、扭矩。试验中断之后,将试样冷却到室温之前记录几个自由的热循环(在零载荷控制下)并注明最大最小应变值。轴向热应变范围不应改变,但由于标距的改变可能会漂移。卸除轴向-扭转引伸计之前记录室温应变值,并标记轴向-扭转引伸计在试样上的位置。试样复形和仔细地重新安装试样之后,轴向-扭转引伸计安装在相应标记的位置,手工调节到轴向-扭转引伸计卸除之前相同的应变值。然后重新开始热循环,轴向热应变与先前记录的切断机械应变后的应变值一致。调整轴向-扭转引伸计直到与轴向热应变符合。重新启动时的轴向力值、扭矩值与中断试验之前的相一致。可用轴向-扭转引伸计小量微调帮助达到先前的轴向力值、扭矩值。8试验结果8.1初始数据可根据附录A测量试样弹性模量、剪切模量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试样的轴向热应变和温度的关系可用图表的形式来表达。8.2记录数据的处理至少应绘制典型的轴向应力、轴向机械应变、剪切应力、剪切应变、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轴向机械应变与轴向应力、温度的关系图,以及剪切应变与剪切应力、温度的关系图。8.3寿命的确定对同一系列试验应采用相同失效判据进行规定。8.4试验结果的表达8.4.1单个试验结果的表达单个试验结果的表达应包括轴向应力、轴向总应变反馈、剪切应力、剪切应变反馈、温度和轴向热应变与时间的关系图,以及典型循环的迟滞回线,轴向机械应变对轴向应力和温度的关系图,剪切应变对剪切应力和温度的关系图。还应包括开始直到失效的每一个记录的循环的最大与最小轴向应力,剪切应力、轴向总应变反馈、剪切应变反馈和温度。8.4.2系列试验结果的表达系列试验结果的表达取决于试验研究目的,通常包括寿命[寿命分数(n/N₁)]与最大轴向应力、最小轴向应力、最大剪切应力、最小剪切应力、非弹性轴向机械应变范围和非弹性剪切应变范围的关系图。另外还应包括每组材料弹性模量、剪切模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每根试样轴向热应变与温度的关系图。表3列出系列试验报告的典型数据。表3系列试验的典型数据图线记录的典型循环报告的典型循环轴向应力与时间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命循环轴向机械应变与时间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命循环剪切应力与时间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命循环图线记录的典型循环报告的典型循环剪切应变与时间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命循环温度与时间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命循环轴向应力与轴向机械应变(迟滞回线)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命循环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迟滞回线)对数方案N=1,2,3,6,10,20,30,60,100…N=1,半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与保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租赁权管理合同
- 2025版新材料研发企业新增股东协议书样本3篇
- 2025年度住宅小区智能车位代理销售及监控系统合同4篇
- 2025年度物流企业司机劳务外包管理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产品售后服务合同规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厨房设备销售与品牌推广合作合同3篇
- 珠海科技学院《东方人文经典》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卖方汽车零部件购销合同范本详细2篇
- 二零二五版茶叶种植基地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合同3篇
- 平安产险陕西省地方财政生猪价格保险条款
- 铜矿成矿作用与地质环境分析
- 30题纪检监察位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询价函模板(非常详尽)
- 《AI营销画布:数字化营销的落地与实战》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 一个28岁的漂亮小媳妇在某公司打工-被老板看上之后
- 乘务培训4有限时间水上迫降
- 2023年低年级写话教学评语方法(五篇)
- DB22T 1655-2012结直肠外科术前肠道准备技术要求
- GB/T 16474-2011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