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晋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公元前468年,范蠡离开齐国,止于陶,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出售货物)居(储存),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不久),则致赞(资)累巨万”。材料可用来说明,战国早期()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弛C.商人经营产业多样 D.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68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范蠡父子既从事耕种畜牧,又经营商业,这反映了战国早期部分商人的多种产业经营,C项正确;长途贩运明清时期才日益兴盛,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由战国晚期的商鞅提出,战国早期尚未出现,排除B项;范蠡父子从事多种经营,与社会分工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汉代律令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不加肉刑,剃去头发)”“妻悍而夫殴笞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列以下,罚金二两”。这些规定表明汉代()A.政府关注弱势群体 B.儒家经义影响量刑C.封建等级秩序加强 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律令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孝治观念、夫为妻纲观念和社会等级性,这些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司法量刑的影响,B项正确;丈夫、上爵并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等级秩序加强,排除C项;夫妻之间发生冲突,惩罚的轻重不同,不属于德主刑辅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3.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宋太祖开始对藩镇执行“稍夺其权”的措施。《宋史》载,“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由此可知,宋初()A.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边防压力骤然减轻C.中枢机构权力分化 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稍夺其权”、“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可知,宋初,太祖总结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地方的权力,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来自北方契丹族的威胁,边防压力巨大,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地方行政,与中枢权力无关,排除C项;宋初采取的这些措施无法表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4.如图所示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和万历十一年(1583年)部分省域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农业经济重心仍北方 B.东南地区农业发展缓慢C.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D.中原地区人地矛盾加剧〖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地区土地垦殖率增长明显,浙江、江西和福建等省土地垦殖率增长缓慢,边疆地区土地垦殖率较低,这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密切相关,这些不同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排除A项;东南地区土地垦殖率增长缓慢,不等于农业发展缓慢,排除B项;土地垦殖率的增加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5.康有为指出:“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他认为,改良教育,一是要废除八股文,二是要管理学校。他在变法时上奏的《请开学校折》中,呼吁“今者,广开学校为最要矣”。康有为的这些主张()A.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C.利于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指出国家富强在于教育,并主张废除八股文,普建学校,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康有为指出国家富强不在于学习西方器物,这否定了“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废除八股文、建设西式学校,并不足以说明康有为的思想具有全盘西化的倾向,排除B项;废除八股文与封建士大夫的利益相悖,易引发他们的不满,从而增加变法的阻力,排除C项。故选D项。6.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A.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强化了“一条线”外交战略〖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发布了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宣示淡化了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精神强烈,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B项正确;这一宣示旨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改革开放,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排除C项;70年代,中国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而材料的这一宣示是对“一条线”战略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7.苏美尔神话为研究苏美尔城邦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旧约·创世纪×苏美尔王》等神话中的叙述,众神会议(相当于公民大会)有权选举王,决定城邦战和大事。但是操纵众神会议的则是“决定命运的七神”(相当于贵族会议)。由此可知,苏美尔城邦()A.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B.已经形成统一国家C.具有君权神授特点 D.君主专制尚未形成〖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两河流域时期(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美尔城邦的王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且城邦重大事务由公民大会决定,王在政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这表明当时君主专制尚未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美尔城邦的特点,无法判断此时苏美尔城邦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美尔城邦的特点,无法体现各个城邦是否统一,“已经形成”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虽然出自神话,但没有涉及神权,并为体现君权神授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8.公元426年,罗马颁布《引证法》,正式承认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帕比尼安和莫迪斯蒂努斯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具有法律效力;并规定凡未经明文规定的法律问题,悉依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加以解决。这说明()A.罗马重视法学家的作用 B.罗马法缺乏理性精神C.法学家垄断法律解释权 D.罗马法体系有待完善〖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426年的罗马。根据材料“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具有法律效力”“规定凡未经明文规定的法律问题,悉依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加以解决”可知,罗马法学家的解释在罗马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罗马法崇尚公平、理性,具有很强的理性精神,排除B项;“法学家垄断法律解释权”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体系有待完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C.迅速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0年前后,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花生的用途,推动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故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工业需求的影响,但工业革命不是花生传播与种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前花生就已经传播与种植,排除B项;花生的商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主要出现在1900年之后,并不是迅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6倍,法国增长1.6倍,英国仅增长1.3倍;各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到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殖民地人口有3.9亿,法国为6235万,德国为1307万。这意味着()A.英法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B.欧洲局势可能出现重大危机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发展〖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到1913年(德国、法国、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法相对“衰落”,德国快速“崛起”,但殖民地状况却出现“倒挂”现象,这意味着欧洲列强重新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可能出现,B项正确;“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A项;当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排除C项;广阔殖民地总体上有利于英国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参加十月革命的部分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进而也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这一观点旨在说明十月革命()A.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C.诱发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成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十月革命不只影响了俄国,还“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这说明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的解放斗争,A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不是在强调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而是对殖民地解放斗争的影响,排除BD项;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十月革命前就已开始,排除C项。故选A项。12.下表所示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当时()年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私人购买外国证券政府对外贷款和其他资本流出196126537621928196334831105220419655011759246319674805130836381969596015493489A.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较为盛行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危机 D.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规模逐渐扩大,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增强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D项正确;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排除A项;资本流出与经济霸权主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部分流出资金属于私人资本,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元与黄金的关系,无法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对政府来说,潜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材料二1913年,津浦铁路建成通丰。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此后,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到1937年,济南新办近代企业达数十家。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此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摘编自秦熠《津浦铁路与沿途社会变迁(1908—1937)》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一直是重点投资对象。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完全联结,称京沪铁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铁路多次提速。同时,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2013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的客运压力。——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津浦铁路对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官方与民间共用;政治与经济功能兼具;受政局及政策影响较大。原因: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2)意义: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交通网;促进了沿线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沿线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开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和移民。(3)历史经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领导和政府重视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可知,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对政府来说,漕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可知,官方与民间共用、政治与经济功能兼具、受政局及政策影响较大。原因:根据材料“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根据材料“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可知,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根据材料“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可知,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小问2详析】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意义:根据材料“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可知,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交通网;根据材料“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可知,促进了沿线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可知,提高了沿线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根据材料“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可知,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开展;根据材料“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小问3详析】本题为启示类材料题。根据材料“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总结经验,比如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可知,党的领导和政府重视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如果主导性文化模式失范,即其制约作用和规范作用失灵,文化模式就会从常规期和稳定期进入怀疑期和紊乱期,文化危机也就出现了。随后,文化往往会进入转型期。所谓文化转型就是文化模式的剧变或革命,即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摘编自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14~18世纪欧洲的文化危机为文化转型提供了契机。论述:中世纪后期,控制西欧文化的天主教日益腐朽,禁欲主义逐渐失去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的思想文化观念逐渐出现。以天主教文化为主导的封建文化面临着危机,这也为新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此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文化革新运动相继兴起。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禁欲。宗教改革使人们具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理性,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和平等。在这些运动的冲击之下,宗教神学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社会呈现出世俗化倾向,代表资产阶级诉求的新文化逐渐形成。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欧洲文化逐渐完成转型。综上所述,近代欧洲在文化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文化转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如果主导性文化模式失范,即其制约作用和规范作用失灵,文化模式就会从常规期和稳定期进入怀疑期和紊乱期,文化危机也就出现了。随后,文化往往会进入转型期”可以拟定为:14~18世纪欧洲的文化危机为文化转型提供了契机。然后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知识加以论述:中世纪后期,控制西欧文化的天主教日益腐朽,禁欲主义逐渐失去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的思想文化观念逐渐出现。以天主教文化为主导的封建文化面临着危机,这也为新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此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文化革新运动相继兴起。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禁欲。宗教改革使人们具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理性,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和平等。在这些运动的冲击之下,宗教神学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社会呈现出世俗化倾向,代表资产阶级诉求的新文化逐渐形成。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欧洲文化逐渐完成转型。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近代欧洲在文化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文化转型。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将活动在湘、赣、闽等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在认识到“初期发展阶段干部缺乏是一般规律”的情况下,依靠外来干部是当时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但是外来干部“不了解情况,与群众的联系不够",扎不下根……1941年7月,随着日伪军对苏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新四军所处环境愈渐困难,"在牺牲与被捕的人中,外来干部占极大多数"。为此,中共华中局发布了《总政治部关于干部工作第一号指示——干部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干部地方化工作。主要措施有:整党,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审查;建立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地方干部的培养与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地方干部的制度和方法;建立保障制度,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地方化,是中共探索干部工作的有益尝试,为改善当地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侯竹青《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干部地方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干部地方化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干部地方化改革的特点及中意义。〖答案〗(1)背景: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游击队和红军完成改编并迅速深入敌后;外来干部不熟悉当地情况;日伪军“清乡”运动导致地方干部损失惨重;抗战形势日趋紧张。(2)特点:适时调整(不断探索);多措并举;将整党与干部管理相结合;加强地方干部的培养与教育的制度化。意义:提高了###在华中根据地的政治威望;改善了华中根据地的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中共干部制度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将活动在湘、赣、闽等八省边界13个地区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可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游击队和红军完成改编并迅速深入敌后;根据材料“外来干部‘不了解情况,与群众的联系不够’,扎不下根”“日伪军对苏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在牺牲与被捕的人中,外来干部占极大多数”可知外来干部不熟悉当地情况;日伪军“清乡”运动导致地方干部损失惨重;根据材料“新四军所处环境愈渐困难”可知抗战形势日趋紧张。【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整党,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审查”可知适时调整;多措并举;将整党与干部管理相结合;根据材料“加强对地方干部的培养与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地方干部的制度和方法”,可知加强地方干部的培养与教育的制度化。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地方化,是中共探索干部工作的有益尝试,为改善当地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的政治威望;改善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为中共干部制度的发展积累经验。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晋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公元前468年,范蠡离开齐国,止于陶,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出售货物)居(储存),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不久),则致赞(资)累巨万”。材料可用来说明,战国早期()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弛C.商人经营产业多样 D.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68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范蠡父子既从事耕种畜牧,又经营商业,这反映了战国早期部分商人的多种产业经营,C项正确;长途贩运明清时期才日益兴盛,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由战国晚期的商鞅提出,战国早期尚未出现,排除B项;范蠡父子从事多种经营,与社会分工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汉代律令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不加肉刑,剃去头发)”“妻悍而夫殴笞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列以下,罚金二两”。这些规定表明汉代()A.政府关注弱势群体 B.儒家经义影响量刑C.封建等级秩序加强 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律令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孝治观念、夫为妻纲观念和社会等级性,这些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司法量刑的影响,B项正确;丈夫、上爵并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等级秩序加强,排除C项;夫妻之间发生冲突,惩罚的轻重不同,不属于德主刑辅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3.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宋太祖开始对藩镇执行“稍夺其权”的措施。《宋史》载,“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由此可知,宋初()A.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边防压力骤然减轻C.中枢机构权力分化 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稍夺其权”、“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可知,宋初,太祖总结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地方的权力,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来自北方契丹族的威胁,边防压力巨大,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地方行政,与中枢权力无关,排除C项;宋初采取的这些措施无法表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4.如图所示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和万历十一年(1583年)部分省域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农业经济重心仍北方 B.东南地区农业发展缓慢C.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D.中原地区人地矛盾加剧〖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地区土地垦殖率增长明显,浙江、江西和福建等省土地垦殖率增长缓慢,边疆地区土地垦殖率较低,这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密切相关,这些不同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排除A项;东南地区土地垦殖率增长缓慢,不等于农业发展缓慢,排除B项;土地垦殖率的增加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5.康有为指出:“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他认为,改良教育,一是要废除八股文,二是要管理学校。他在变法时上奏的《请开学校折》中,呼吁“今者,广开学校为最要矣”。康有为的这些主张()A.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C.利于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指出国家富强在于教育,并主张废除八股文,普建学校,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康有为指出国家富强不在于学习西方器物,这否定了“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废除八股文、建设西式学校,并不足以说明康有为的思想具有全盘西化的倾向,排除B项;废除八股文与封建士大夫的利益相悖,易引发他们的不满,从而增加变法的阻力,排除C项。故选D项。6.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A.着眼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强化了“一条线”外交战略〖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发布了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宣示淡化了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精神强烈,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B项正确;这一宣示旨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改革开放,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排除C项;70年代,中国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而材料的这一宣示是对“一条线”战略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7.苏美尔神话为研究苏美尔城邦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旧约·创世纪×苏美尔王》等神话中的叙述,众神会议(相当于公民大会)有权选举王,决定城邦战和大事。但是操纵众神会议的则是“决定命运的七神”(相当于贵族会议)。由此可知,苏美尔城邦()A.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B.已经形成统一国家C.具有君权神授特点 D.君主专制尚未形成〖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两河流域时期(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美尔城邦的王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且城邦重大事务由公民大会决定,王在政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这表明当时君主专制尚未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美尔城邦的特点,无法判断此时苏美尔城邦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美尔城邦的特点,无法体现各个城邦是否统一,“已经形成”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虽然出自神话,但没有涉及神权,并为体现君权神授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8.公元426年,罗马颁布《引证法》,正式承认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帕比尼安和莫迪斯蒂努斯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具有法律效力;并规定凡未经明文规定的法律问题,悉依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加以解决。这说明()A.罗马重视法学家的作用 B.罗马法缺乏理性精神C.法学家垄断法律解释权 D.罗马法体系有待完善〖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426年的罗马。根据材料“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具有法律效力”“规定凡未经明文规定的法律问题,悉依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加以解决”可知,罗马法学家的解释在罗马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罗马法崇尚公平、理性,具有很强的理性精神,排除B项;“法学家垄断法律解释权”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体系有待完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C.迅速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0年前后,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花生的用途,推动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故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工业需求的影响,但工业革命不是花生传播与种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前花生就已经传播与种植,排除B项;花生的商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主要出现在1900年之后,并不是迅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6倍,法国增长1.6倍,英国仅增长1.3倍;各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到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殖民地人口有3.9亿,法国为6235万,德国为1307万。这意味着()A.英法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B.欧洲局势可能出现重大危机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发展〖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到1913年(德国、法国、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法相对“衰落”,德国快速“崛起”,但殖民地状况却出现“倒挂”现象,这意味着欧洲列强重新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可能出现,B项正确;“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A项;当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排除C项;广阔殖民地总体上有利于英国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参加十月革命的部分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进而也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这一观点旨在说明十月革命()A.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C.诱发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成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十月革命不只影响了俄国,还“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这说明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的解放斗争,A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不是在强调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而是对殖民地解放斗争的影响,排除BD项;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十月革命前就已开始,排除C项。故选A项。12.下表所示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当时()年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私人购买外国证券政府对外贷款和其他资本流出196126537621928196334831105220419655011759246319674805130836381969596015493489A.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较为盛行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危机 D.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规模逐渐扩大,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增强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D项正确;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排除A项;资本流出与经济霸权主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部分流出资金属于私人资本,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元与黄金的关系,无法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对政府来说,潜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材料二1913年,津浦铁路建成通丰。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此后,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到1937年,济南新办近代企业达数十家。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此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摘编自秦熠《津浦铁路与沿途社会变迁(1908—1937)》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一直是重点投资对象。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完全联结,称京沪铁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铁路多次提速。同时,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2013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的客运压力。——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津浦铁路对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官方与民间共用;政治与经济功能兼具;受政局及政策影响较大。原因: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2)意义: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交通网;促进了沿线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沿线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开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和移民。(3)历史经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领导和政府重视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可知,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对政府来说,漕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可知,官方与民间共用、政治与经济功能兼具、受政局及政策影响较大。原因:根据材料“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根据材料“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可知,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根据材料“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可知,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小问2详析】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意义:根据材料“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可知,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交通网;根据材料“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可知,促进了沿线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可知,提高了沿线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根据材料“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可知,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开展;根据材料“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小问3详析】本题为启示类材料题。根据材料“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总结经验,比如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可知,党的领导和政府重视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如果主导性文化模式失范,即其制约作用和规范作用失灵,文化模式就会从常规期和稳定期进入怀疑期和紊乱期,文化危机也就出现了。随后,文化往往会进入转型期。所谓文化转型就是文化模式的剧变或革命,即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摘编自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14~18世纪欧洲的文化危机为文化转型提供了契机。论述:中世纪后期,控制西欧文化的天主教日益腐朽,禁欲主义逐渐失去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的思想文化观念逐渐出现。以天主教文化为主导的封建文化面临着危机,这也为新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此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文化革新运动相继兴起。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禁欲。宗教改革使人们具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理性,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