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_第1页
中医外科学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_第2页
中医外科学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_第3页
中医外科学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_第4页
中医外科学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发展史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病、乳腺病及外科杂病。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口腔等曾属于外科——由于科学的发民展、分工愈细,另属于专科。其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阶段6/6/2024一、中医外科起源——原始社会1.起源于原始社会:草、树叶包扎伤口,拔出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发展为: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外科原始的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的需要。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有记载;《山海经》有“高山之石……其下多箴石”记载。“砭针,治痈肿者”2.外科独立分科——周代。1)《周礼天官》:“疡医”即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2)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剐杀之剂3.《五十二病方》:我国最早的医书——记载的痈、疽、创伤、痔疮等。1)病名:痈、疽、痔疾、皮肤病、创伤等2)手术:手术治疗痔疮3)外治法:砭针、熨、熏、按摩、地胆草外敷4)手术器械:挺——探针总之,专职医师的出现,从局部外治到药物内治标志外科形成,《内经》问世,从基础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提高为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6/2024二、中医外科形成——汉代1《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系统理论著作:

1)外科病名30种,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2)痈疽的病因病理有一定的认识:“膏梁之变,足生大丁”3)多种疗法:针砭、灸法、熨法、按摩、猪膏外用等。4)截趾治疗脱疽——世界最早。2、外科鼻祖——华佗:汉代--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第一个应用麻沸散、剖腹手术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1)肠痈、寒疝、蛔厥等诊治作了详细的论述2)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4、《金创??方》: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已失传。6/6/2024三、中医外科发展1、两晋南北朝:1)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①痈疽的鉴别诊断。②内外治方140多个,止血,收敛,止痛。③辨脓法及切开法。

④首创有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它国家早了6个世纪2)葛洪著《肘后备急方》---简单有效的医方与治法:①海藻治瘿。②狂犬脑敷治疯狗咬伤----免疫法2、随唐时期:1)《诸病源候论》----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许多外科病和40多种皮肤病的病因阐述:①疥疮,由虫引起,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发癣;炭疽。②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术。6/6/20242)孙思邈《千金方》---临床实用百科全书①脏器疗法——如肝治夜盲症;甲状腺病。②导尿术---葱管导尿术比1860法国发明橡皮管早1200年。

③下颌关节的复位术3、两宋金元时期:病机—整体与局部;治疗——扶正与祛邪,内治与外治1)金元四大家。①2)齐德之《外科精义》:①3)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骨科专著;①4)陈自明《外科精要》。①把26种肪象与外科病紧密联合,②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③治疮疡应辩阴阳虚实——治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未而不治其本5)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①鉴别“五善七恶”;②总结了“内消、托法”等内治法。③砒剂治痔;④烧灼法消毒;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疬等外科病证治。6/6/2024三、中医外科成熟——明清1、三大学术流派:一)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①重视脾胃论,内外治并重。“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万以调理脾胃为要”。②主张应用外治法及手术,外治法多:熏洗熨照湿敷及手术方法14种。③无菌观念的萌芽。④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原则。

二)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阴阳辨证。

①“阴虚阳实”论——创立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诊治法则。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法。③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名方。

三)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①三焦辨证论——病因与发症部位关系。②重视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外疡实丛内出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6/6/20242、汪机《外科理例》:①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②外科定名;③“治外必本诸内”。3、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由性交传染并可遗传,治用砷、汞剂为世界最早。4、吴师机《理瀹骈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5、张山雷《疡科纲要》6/6/2024四、现代发展1、1954年成立中医研究院;2、1956年各地相继建立中医院;3、1960年中医研究院主编《中医外科简编》,1960、1964、1983年上海中医学院先后3次主编了《中医外科学》,学术交流。4、临床:淋巴结慢性窦道,骨髓炎、烧伤、脉管炎、内痔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等。6/6/2024二章第一节、现代中医外科的范围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确切地对中医外科范围进行界定有一定的难度。属于中医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阐述外科病的证治规律和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主干学科。范围的依据——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当然,学科的范围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术的发展,名个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学科的内涵不断的变化。6/6/2024二节、疾病的命名原则繁多复杂,如同病异名:丹毒——发于是中部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为流火;发于头面称抱头火丹;发于新生儿称赤游丹。同名异病:痈——包括肌肤间脓肿和淋巴结感染。病名虽多,从命名方法上有一定规律,一般如下:发病的部位、穴位、脏腑、形态、颜色、范围部位命名:如颈痈、肛瘘、对口疮等。穴位命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等。脏腑命名:肠痈、肝痈、肺痈等.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红丝疔、托盘疔等。颜色命名:丹毒、白驳风等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疮、药毒等。病程长短命名:千日疮、七日风、五日风等。疾病特征命名:烂疔、流注、湿疮等传染性命名:疫疔等。另外,有两种方法同时应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也有较特别的。6/6/2024三节、基本术语(一)1疡: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指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出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注意:与眼科的胬肉攀睛(翼状胬肉)的胬肉不同。6痈:指气血被毒邪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内痈和外痈两种,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外痈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病。7疽: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指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指多发于骨髂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6/6/20241应指:患外已化脓,(或有其它液体),用手压迫时有波动感。2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为阳症,平塌者为阴证。3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走黄。4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的现象。6结核:结聚成核、结如果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圆形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包括西医的慢性淋巴结炎,皮下囊肿、小的良或恶性肿瘤。6/6/2024三节、基本术语(二)痔:广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狭义:肛门周围良性增生物。肛门疾病的总称。漏: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包括两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外口和内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有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痰:指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于有形之征。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凹陷较深,状如岩石。。岩与癌相同。毒:凡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包括:有传染性质的疾病如时毒;火毒症状明显发病迅速的如丹毒;难以定出确切病名的如无名肿毒。

6/6/2024善、恶:指病和中出现的好、坏的现象。五脏功能正常与失调的症状。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标准。多指全身症状。五善:五脏功能正常,预后良好。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眠安。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清利。脾善:饮食知味,脓黄稠,唇色滋润,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七恶:指病和中出现的坏的现象,五脏功能失调的症状。心恶: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眠安。肝恶: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清利。脾恶:不思饮食,消瘦,疮陷脓臭,纳药呕吐。肺恶:呼吸喘急,痰多音喑,皮肤枯槁。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气血衰竭:疮陷色喑,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6/6/2024顺证:”顺“正常现象,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收束,皮薄光亮。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收。逆证:”逆“反常的征象,疾病在基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应不良的症状:初起: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6/6/2024第三章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一、外感六淫:1条件:2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季:多风邪(风热、风温)—风邪特点——致病的特点。夏季:多暑热、且暑必夹湿,—夏季局部、全身抵抗力下降——致病特点。秋季:多燥邪(凉、多温),易伤阴液,侵犯皮肤—干燥、枯槁、脱屑等。冬季:寒邪——寒的特点——致病特点。

火:为热之重——致病特点:阳证,发病急、快,重。六淫诸邪均可致病,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均能化热化火,故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二、外来伤害: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伤害人体.1、直接损伤局部:如沸水、化学烫伤。2、外伤再感受外邪:破伤风、手足部疔疮。3、因伤后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如脱疽。三、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另外有疫毒、无名肿毒(未能找到明确致病的病邪)。特点:一般发病迅速,有的有传染性,局部肿痛或瘙痒、麻木,伴全身症状。6/6/2024致病因素(二)四、情志内伤:1、发病条件。2、特点:肝经循行的部位夹郁夹瘀或伴月经不调、情志。五、饮食不节:使脾胃功能受损,湿热火毒内生,或饮食直接致病如痔疮、皮肤病。特点:伴便秘、腹胀、胃纳不佳等。六、劳伤虚损:指劳力、劳神、房劳过度等因素—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七、痰饮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又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生继发病证。痰饮:临床上痰与瘀常下兼致病,其特点:起病缓,病程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包括:1以痰命名如子痰、流痰;2发病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3囊肿性病变。瘀血:气血运行失常——不足与太过。外伤、热、脾虚、寒等所致。特点:①范围广,病种多,复杂,因部位不同而不同。②具有疼痛、结块、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及舌、脉特征。6/6/2024第二节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一、邪正盛衰:直接判决定疾病的特性、预后、转归。

①正气旺盛:多为阳症,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全身症:高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脉实。局症:高肿根束、红热灼痛,脓稠易敛。正气不足:多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或正虚邪恋。全身症:潮热盗汗、面黄神疲,舌淡脉虚无力。局症:色白肿平、硬,不或微红、热,脓稀难敛。

②气血旺:不易病,病则气旺易起发,血实则易破溃、易收口;气血虚:易病,气虚难起发、破溃,血虚则难以生肌收口。(气虚下陷,血虚生燥)③正气盛衰的变化受治疗用药的影响较大——治疗意义。(如阳证初为实过用寒凉,伤正气,致虚,重久病伤正气,阳证实证可变阴证虚证)。二、气血凝滞: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动态变化的。

1局部气血凝滞: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

部位不同:肺-咳嗽、血;肝—胁痛,脾胃—呕吐腹胀等。6/6/20242气血凝滞在病程中不断变化的:①缓解慢消散,②加重化脓③溃后生肌④重证。三、经络阻塞:1总的机理之一2发病条件: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外伤后感染。3患处所属经络,决定其发展、预后,如臁疮。4邪气传导通道。四、脏腑失和:1脏腑功能失调,可致体表疮疡发生。2体表的毒邪可影响脏腑功能如走黄。3脏腑本身的病变,如肝痈、肠痈;上是外科的总的现理,但概言之,总离不了阴阳平衡失调和偏性,因为阴阳平稳失调是疾病了生了展的根本原因,气血经络脏腑均寓于阴阳之中.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总的机理: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根本原因:阴阳平衡失调。6/6/2024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辨病一、辨病: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如疖、手足部疔、颜面部疔的症状表现、治法、转归是不同的。二、准确辨病的要求:1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2详细、认真、仔细诊察亦是重要环节。3积累一定临床经验。4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是重要条件。三、辨病程序:1详问病史:原因、诱因、发病、变化及治疔等。2全面检查,免误、漏诊.3注重局部:是辨症的着关键。外科病的最大特点:不同病的局部表现不同,同一病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同。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四诊的发展和延伸。5综合分析:扎实医学知识,丰富临床经验,正确的思维。6/6/2024第二节阴阳辨证一、阴阳辨证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外科辨证的总纲。二、辨阴证阳证:重点在于局部症状。1颜色、温度、肿胀(形势、范围)、肿块硬度、疼痛、脓液形质、溃疡形色、病位深浅。2发病情况、病程长短、全身症状、舌苔脉象、预后顺逆。三、阴阳辨证的注意点:1局部与全身结合:如乳疽因病位深,初期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2辨别真假:从局部着手,抓住实质,如流注,初多为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易作阴证;其实病位深在肌肉,红热不显,易脓、易溃、易敛,多伴寒热全身症,为阳证。3消长与转化:病程中可以转化,如脑疽,初为阳证,在治疗中,过用抗生素、寒凉药等可转为阴证或半阴半阳证。6/6/2024第三节部位辨证_外科的三焦辨证上部辨证:部位:头面、颈项、上肢。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发病特点:来势迅猛。风邪发病常发于突然间,起病缓者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症: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束肿高,痛剧,脓稠而黄。常见疾病:头面疖,痈、疔诸疮。颈痈、有头疽,上肢疖等。中部辨证:部位:胸、腹、腰、肋胁、背,五脏六腑所居之地,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因特点:七情、饮食、劳伤等致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气郁火郁。发病特点:发病前常有情志不畅史,或有性格郁闷,发病后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6/6/2024常见症状:复杂不一。呕吐、胸肋胀痛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赤短,舌红,脉数。常见疾病:乳房肿物,腋疽等。下部辨证:部位:臀以下部。病因特点:湿——寒、热——湿性下趋。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深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色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常见疾病:臁疮、脱疽、股肿、子痈。6/6/2024第四节经络辨证一、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二、依据疾病所在的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了解内在脏腑的症变。(阿是穴)三、经络气血的多少,决定疾病性质、发生、转归。1多气多血经:阳明大肠、胃—病多易溃易敛、实证,治疗重用行气活血药。2少气多血经:太阳小肠、膀胱;厥阴心包、肝经—血多必凝滞,气少则外发较缓,治疗重破血、补托。3多气少血经:少阳三焦、胆经;少阴心、肾;太阴肺、脾经—气多结必甚,血少则收敛难,治疗时重行气滋养。四、指导临床用药:药物归经,循经用药。

6/6/2024第五节局部辨证外科辨证以局部为重点,从整体出发,局部与全身相结合的辨证.一、辨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一)肿性质1热肿:色红皮薄光泽、灼热疼痛,肿势急剧。如丹毒。2寒肿:肿苍白或紫暗,清冷,得暖则舒。如冻疮、脱疽。3风肿:发急,漫肿宣浮,游走不定,不红微热。4湿肿: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流黄水。5痰肿:软如棉,或硬如馒,不红不热。6气肿:按之凹陷,复手即起,或随喜怒而消长。7瘀血肿:初间褐后青紫,渐变黄至消失,也有化脓。8脓肿:肿高突,光亮,灼热,痛剧,跳痛,应指。9实肿: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证。10虚肿: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6/6/2024(二)肿的病位与形色病位深:肿势平坦,多皮色不变,脓成仅透红一点。浅:多色红,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发病快,易脓、易溃、易敛。组织致密:肿不甚,疼痛剧烈,如手掌、足底。疏松:肿易蔓延,发病缓慢,难脓、难溃、难敛,如在盘骨、关节。6/6/2024辨肿块、结节肿块是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结节是较小触之可及的肿物,主要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一、肿块1大小:记录肿块的变化、观察疗效。2形态:可协助判断疾病的性质,如表面光滑多为良性肿瘤,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形状不一,多为恶性。3质地:可判断不同性质。骨瘤工或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脂肪瘤柔软如馒,囊性肿块按之柔软。4活动度:判断位置或性质。如皮内肿块可随皮肤提起,推肿块可见皮肤受牵连;皮下肿块,推之可动,无牵连。良性肿块多活动度好,恶性肿块多活动度差。5位置:以决定性质和选择治法。如血管瘤、腱鞘囊肿,腹壁肿块。6界限:非炎性、良性肿块,多界限清楚;恶性、炎性或良性肿块感染,多界限不清。7疼痛:多无疼痛,合并有感染、有挤压时才痛。8内容物:肉瘿含有淡黄色或咖啡色流体液体;水瘤(淋巴管瘤)为无色透明液体;胶瘤为淡黄色粘冻状液体;结核脓肿为稀薄间淡夹有败絮样物,脂瘤含灰白色豆腐渣增物质。二、结节:是与肿块相对而言。6/6/2024辨痛痛: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为自觉症,而其增减为病势进退的标志。一、疼痛原因1热痛:皮色赤红,灼热,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2寒痛: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等。3风痛苦;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如行痹。4湿痛: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出现凹性水肿,或见溃烂流水。如股肿。5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搐,喜缓怒甚或,如乳癖。6痰痛;疼痛轻微,色不变,压之酸痛,如脂瘤。7化脓痛:急胀,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8瘀血痛:隐痛,胀痛,色间褐或青紫瘀斑。二、疼痛类别:1卒痛:突发,势急,见于急性病。2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如石淋。3持续痛:常见于疮疡初起或成脓时或脱疽。6/6/2024三、疼痛性质1刺痛:痛如针刺,多在皮肤,如蛇串疮。2灼痛:在肌肤,如疖、颜面疔。3裂痛: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4钝痛:滞缓,在骨、关节,如流注。5酸痛:在关节,如鹤膝痰。6胀痛:胀满,如血肿、癃闭。7绞痛:在脏腑,如石淋。8啄痛:在肌肉,如阳证疮疡化脓阶段.9抽掣痛: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晚期。四、痛与肿结合:1先肿后痛:浅在肌肤,如颈痈.2先痛后肿:深在筋骨。如附骨疽。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继发,如流注。4肿势蔓延痛在一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无处不痛,是毒邪四散6/6/2024四、辨痒机理: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肌表,致皮肉之间气血不和。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一)以原因平辨1见胜:走窜不定,遍体,抓破溢血,多为干性,如牛皮癣。2湿胜:浸淫,黄水淋漓,表皮蚀烂,多为湿性,如脓疱疮。3热胜:皮肤隐疹,赤红灼热、甚或则糜烂水淋漓,如接触性皮炎。4虫胜: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子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旭牛皮癣、慢性湿疮。(二)以病变过程辨1肿疡作痒:(1)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如疔疮初肿平塌,根脚散漫时作痒。(2)毒势已衰,气血渐通,病变有消散的趋势。如乳痈经治后肿痛减,余块未消。2溃疡作痒:(1)脓区不洁。(2)皮肤过敏;(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6/6/2024辨麻木病机: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气血失调(如麻风、脱疽)或毒邪炽盛(如走黄、内陷),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一)气血失调:如麻风伴皮肤增厚、不知痒痛为气血失和二)毒邪炽盛: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痒痛,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壅塞气道,气血不运常致走黄和内陷。6/6/2024辨脓—局部辨证的关键机理:为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一)成脓的特点:1疼痛:剧烈,局部按之灼热痛甚。2肿胀:皮薄光亮。3温度:增高。4硬度:变软,或有应指。(二)确认成脓的方法。(辨脓的操作)1按触法:常用。2透光法:患指或趾甲部。3点压法:手指或足趾部。4穿刺法:深部组织,可确定脓肿部位,采集标本作培养或药敏。6/6/2024辨脓—局部辨证的关键(三)辨脓部位的深浅:浅部:肿高突皮薄光亮,红热轻按则痛。深部:肿散漫,坚硬,不或微热、红,重按方痛。(四)辨脓的形质、颜色。脓的形质:稠厚者为元气充盛,宜稠厚不宜稀薄。脓的色泽:宜鲜艳不宜秽浊。脓的气味:略带腥味,不宜恶臭。6/6/2024辨溃疡一、辨溃疡的色泽1阳证: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2阴证: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新肉不生,疮口难敛,知觉不知痒痛.二、辨溃疡的形态:1化脓性:疮面边沿整齐,口大底小。2岩性:疮面翻花状如岩穴,底部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色组织,流血水,有腥臭.3疮痨性:疮口多呈凹陷或潜行空腔或漏管,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经久难愈.4梅毒性:多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基底高低不平,分泌物稀薄臭秽.6/6/2024辨出血(便血、尿血)一、便血(量、色、伴症及并发症)(一远血:上消化道血,柏油样黑便(若肠蠕动快则色鲜红或血便相混)近血:直肠肛门出血,色鲜红。(二)各部位出血:1直肠、乙状结肠出血:多鲜红,血粘附于大便上。2内痔出血:便时出血,色鲜红,呈点滴状或喷射状。3肛裂:鲜红,量少,伴便秘便时疼痛。4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暗红血,带粘液。5直肠癌:以便血,血附于大便上,多色暗红,伴肛门下坠。指诊帮助确(三)排除干扰因素: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败血症和食物引起的黑便等。6/6/2024(二)辨尿血(一)原因:外科:泌尿系的感染、结石、肿瘤、损伤。内科:结缔组织病、免疫性、内分泌、代谢障碍病。(二)根据病史、体征及检查定性定位1、结石:上段(肾输尿管),疼痛发作间或疼痛后尿血,多全程尿血。下段(膀胱尿道)终未血尿。2、肿瘤:肾肿瘤:全程无痛性尿血,呈间歇性:膀胱肿瘤:呈持续或间隙性无痛肉眼血尿,甚或出现血块。3、损伤:外伤、手术、治疗、检查等损伤泌尿系。6/6/2024第五章中医外科病的治疗第一节内治法一、内治总则:消、托、补—对应疮疡初期、成脓期、溃后三个阶段。1消法:运用不同的药物和方法,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适应证:尚未成脓的肿疡初期和非化脓性肿块。2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方法,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方法。适应证:外疡中期,即成脓期,脓成不易溃破或正气不能托毒外出的虚证。3补法: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应证:溃疡后期,毒势已去,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难以愈合。6/6/2024内治法的具体应用一、消法的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二、托法的具体应用:1、透托:如透脓散(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适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后脓不易出者。2、补托:如托里消毒散。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三、补法的具体应用:(一)补益法:补气如四君子汤;养血如四物汤;补阴如六味地黄丸;助阳如桂附八味丸。(二)调胃法:理脾和胃如异功散;和胃化浊如二陈汤。清养胃阴如益胃汤。6/6/2024第二节外治法定义: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体表患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一、药物疗法:1膏药:“硬膏、薄贴”。—适用于疮疡各阶段。作用:①药性作用②热疗——加快血流增加抗病力③保护创面——减少刺激和感染④休息——借粘性固定患处,减少活动。太乙膏、千捶膏-偏凉,消肿解毒等-阳证;阳和解凝膏:-阴证;咬头膏:有腐蚀性-肿疡脓已成,不能自溃或不愿手术切开排脓者。注意:①厚薄;②时间;③过敏。2油膏:软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肛门病。肿疡期: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证-冲和膏溃疡期:生肌玉红膏、白玉膏、红油膏;青黛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皮肤病及各种油膏过敏者。

6/6/2024外治法—药物疗法(二)3箍围药:是药粉和液体调制而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肿疡初期可促其消散,毒已聚者可促其缩小、局限,已溃者可截其余毒。阳证----金黄散、玉露散-调制剂:菊花汁、银花露、冷茶阴证----回阳玉龙散;-调制剂:醋、酒半阴半阳证-冲和散-调制剂:葱、姜、韭捣汁、蜂蜜。4、掺药:将药物研制成粉末,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称“粉剂、散剂”。(1)消散药: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2)提脓祛腐药: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未净,新肉未生阶段。主药:升丹(小、大升)因药性猛,加有赋形剂熟石膏。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丹剂过敏者:黑虎丹。回阳玉龙散用于阴症溃疡。(3)腐蚀和平胬药:腐蚀药:肿疡脓未溃时,或体表小突起物如痔、瘰疬、息肉等。如白降丹、枯痔散、三品一条枪。平胬药:疮口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如平胬丹。6/6/2024外治法—药物疗法(三)(4)祛腐生肌药: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生,久不收口者。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5)生肌收口药: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均可用。常用药物:生肌散、八宝丹。(6)止血药: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性小络出血者可用。常用药物:桃花散,圣金刀散,云南白药、三七粉。(7)清热收涩药: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渗液不多者。常用药物如青黛散、三石散。(8)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如红灵丹、白屑风酊等。(9)洗剂: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三黄洗剂。5、草药:鲜药生用。6/6/2024外治法—手术疗法(一)常用手术疗法: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挑治法。1、切开法:适应证:脓已成者(阴、阳证)均可。(1)选择时机:脓成熟,未成熟者不可切,防毒邪走窜。(2)切口选择:循经直开。乳房部;关节部;面部;手指部。(3)切开原则:(4)操作方法:(5)注意点:2、火针烙法:甲下瘀血、四肢深部脓肿、疖、痈、息肉及创伤出血3、挑治法:在穴位、敏感点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皮内纤维等,通过刺激皮肤经络调理脏腑功能。6/6/20244、砭镰法:“飞针”。适用:急性阳证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疖痈初起外伤瘀血肿痛。5、挂线法:采用丝线等挂断瘘管和窦道的治疗方法。—利用挂线的紧箍作用,使气血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