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7篇_第1页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7篇_第2页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7篇_第3页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7篇_第4页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7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篇一第一课时(《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生字。2、朗读古诗。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过程:一、预习提要1、结合课文插图,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2、借助拼音读古诗,看看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3、认读生字。二、激趣导入,初读感知1、课件展示:秋末景象图。2、仔细观察画面,指导看图:⑴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荷尽、菊残、橙黄、橘绿。)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4、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5、指名读,正音。6、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三、学习生字1、互助合作:课件出示生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⑴人人会认。⑵交流识记方法。2、检查识字情况。3、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枝记刘四、重点讲解1、读文质疑:师: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谈自己的初步感知。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2、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擎雨盖傲霜枝残4、我们想办法一起来解决。结合图片,引导理解。5、讲诗意,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五、感受意境1、通过诗中哪些词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体会秋天特点。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交流感受:收获的季节,富有生机的季节。3、师: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由练读,等会儿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a)背诵积累师:看谁能背诵这首诗。六、课堂作业完成《书写本本》七布置作业1、背诵《赠刘景文》2、收集秋天的古诗。八、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需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赠刘景文篇二《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在两年前上过,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怎么上的。近日,我又要来上这首诗。我首先是钻研教材,就是读诗。我读着读着,发现了一个问题“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橙黄橘绿”到底是怎么回事?诗中所说的是初冬时节,难不成橙子成熟了黄了,而橘子还没熟?这个问题,我没有经验,也觉得学生可能会问到这一点。我就去请教了几位老师。结果,大家也都不能肯定橘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熟的?是不是成熟的橘子就是绿色?说到底,几乎所问到的老师,都忽略了这首诗中的这个问题。那怎么办?只有查字典。当我翻起字典查时,并没有得到答案。里面只说,橘子树是一年常绿的,橘子多滋味甜,并没有涉及成熟时间和果实的颜色。可我却从字典中发现了另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橘子”的俗称就是“桔子”,也就是“桔子”与“橘子”不仅读音相同(jú),而且指的是同一种水果,只是“橘子”是书面语形式,而“桔子”是口头语形式。而“桔”的另一个读音则是jié,指的是另一种水果。但,这终究没有根本解决我思考的问题,从“桔子”身上我知道了橘子成熟后是黄色的,但是不是初冬成熟的还是一个问题。于是,我又上网查资料。可还是没找着自己希望的答案。可,课又在眉急,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我以为,这里诗人可能是实写“橘子树”,因为橘子树一年常绿,成为了橘子的最大特色,用这样的特点来描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既然,我不清楚橘子成熟的具体季节,那就不能跟学生瞎说,不然就误人子弟了。而我这么说是橘子树,也不算是什么误人子弟,可以当作是对诗的不同理解了。就这样,我去上课了,学生没问,我也不敢多说,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就给过了。可课要进入第二课时,必然要了解意境,指导朗读必然要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可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是何目的?我怎么读诗句,还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手头上的参考书中也不涉及这个内容,这让我很是为难。但始终坚信一点,苏轼这个大文学家不可能只写这么一篇稍嫌幼稚清雅的小诗文。读了一次又一次,我始终参不透其中的内涵和寓意。隐隐约约中,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物象应该是针对他和刘景文或是针对他们的友谊的。在这种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又一次硬着头皮走进了第二课时的课堂。此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每个诗人写诗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寄情于诗,或有感而发,或借物寓理,总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给刘景文,展开你的想象力,猜猜他们之见有着怎样的故事?学生的情绪高涨,观点也很多,主要出现了这样观点:1、苏轼跟刘景文是好朋友,可要分离了,得写一首诗送给他,而这时正好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所以诗人要他记住这个时节。2、刘景文和苏轼都很喜欢这个丰收的季节,所以相约一定得记住这个季节。3、刘景文喜欢写景的诗文,当他看见橙子熟了,橘子青绿的时候,就叫苏轼写一首给他,于是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诗。4、苏轼想借用“傲霜枝”来比喻他与刘景文之间的情谊,不能因为分别而就衰败了,应该要经得住寒霜的考验。我比较赞赏第4种学生的看法,我在私下里想,苏轼可能也正有此意,是不是还想借助“橘子树”来比喻他们的友谊应该常青呢!但,这种不成熟的看法,我没和学生分享。在不断地与学生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我突然有所觉悟,是不是诗人想激励好友什么?从这个“君须记”感觉到这种意愿很强烈。那究竟要激烈友人什么呢?我在学生思考的空隙也在思考着。我反复地读诗,我发觉“菊残犹有傲霜枝”别有意味,虽然菊花凋谢了,但仍有不畏寒霜的枝条存在,这与前面的“荷尽已无擎雨盖”形成一种对比,这个对比让这个“傲霜枝”更加的突出,更加显眼,更加可贵,这是不是就是苏轼要友人记住的呢?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学生,我说:同学们,或者诗人是想激励友人什么?找一找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在激励有人的?学生很快就找到“菊残犹有傲霜枝”,并说应该具有“傲霜枝”那样的精神。在学生们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我也想到一定是刘景文遇到了什么问题,才是诗人说出这样的话。我又一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我说:我想一定是苏轼的友人刘景文遇到了一些困境,才使得诗人写这样的诗激励他。那你们想像一下,刘景文遇到了哪些困境呢?学生的反应依然激烈,课堂上人声鼎沸,小手如林。有的学生说,刘景文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苏轼叫他要像“傲霜枝”一样坚强;有的学生说,刘景文仕途不顺,很不开心,生活低迷,诗人告诫他要坚强;有的学生说,诗人想告诉刘景文,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起有落,而在这低迷的时期更需要坚强,所以才要记住这个寒冷的“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有的学生还说,刘景文在自己的创作风格上,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告诫他不要与别人一样,不要像“荷花”“荷叶”“菊花”,要像“傲霜枝”一样有个性;甚至有的学生还说,刘景文可能是在为人处事上有自己的原则,诗人担心他跟坏人一样办事,所以告诉他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而坚持这个原则是最困难的,诗人希望刘景文能挺住……真是没想到,在一种“无知”的解读中,学生读懂得这么深、读懂了这么多,有些甚至是我自己也悟不出来的。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所说出来的。这一课,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利用课间断断续续地把感受敲了下来。这一课,给我这样的启示,教师需要钻研教材,但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这种碰撞,真实,感人,深刻;这种碰撞往往能够探索真知,激发欲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什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求,激发学生去求知;我们不能给予,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拿!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篇三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说实话,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二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⑴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⑵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难懂的地方运用多种设计,启发他们的感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这首诗中哲理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然而“最是橙黄橘绿时”。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我急于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还从未细细体味,很难说出整首诗的意思,我就此停止让他们互相说说或由我再深入点拨,因此造成时间多余,没有充分安排好时间,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一、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二、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三、“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习,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习是需要且是必要的。《赠刘景文》教学反思王宏《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篇四课文标题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二、学习《赠刘景文》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赠、擎、菊、残、橙、橘(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四、课文讲解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秋天师: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荷尽、菊残

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菊花都凋谢了,说明已是深秋。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时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

荷尽

菊残霜枝师:这首古诗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以荷败、菊残,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学生朗读第二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师:这里要注意两个字的书写,一个是“橙”字,一个是“橘”字。(学生书写)师:到了深秋时节,花谢了,叶子也败了,可是,作者说这是一年的好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提示:橙黄橘绿——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此外,作者在第一诗里也作了说明:菊残犹有傲霜枝,大家注意这个“傲”字,“傲”是高傲,不屈服的意思。“傲霜枝”说明菊花虽然凋谢了,但它的枝干还在,天气很冷,但是它怎么样了?它不怕,毫不屈服。说明它很坚强。作者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好景橙黄橘绿傲霜枝3、内容分析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荷、菊、橙、橘师: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秋天的哪几种颜色?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橙黄橘绿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致丰富多彩,在凋敝中又富有生机。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提示:荷花已谢,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凋谢了,还残留着花枝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4、小结这次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了荷、菊、橙、橘的姿态与颜色,展现了秋天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他写了很多诗。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牧的《山行》。“山行”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这首诗和《赠刘景文》一样,也是写秋天的景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情况?(提示: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的诗人。也写了很多诗,大家课后找来读读。)二、学习《山行》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注意:课件中的第一句诗第四个字“上”字应为“山”字。)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寒、径、斜、枫、于(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四、课文讲解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深秋寒山霜叶红。“寒山”说明天气很冷。作者路过一片枫林,说它“红于二月花”,枫叶是什么时候变红?枫叶一般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变红,是深秋时节变红。)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

寒山

霜叶红师:这首古诗也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通过描写寒山和红红的枫叶,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2、学生朗读全诗。3、解释重要词语。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石径:石头小路。斜:倾斜、弯弯曲曲。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4、内容分析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枫叶在寒山与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夺目。这首诗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被广为传诵。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枫叶会变红?(提示:枫叶变红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我们知道,叶子含有叶绿素,叶子还含有让叶片呈现黄色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使叶子呈现红色的花青素。春夏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所以呈现鲜亮的绿色。叶黄素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其他色素也就显现出来。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子便呈现红色。)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提示:深秋时节,有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飘浮,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人家居住。我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停下车子不走。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艳。)师:学习这首诗,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写远处的风景,再写近处的风景,由远而近地描写景物。大家说说远景写了什么?近景又写了什么?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

霜叶5、小结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展现了秋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五、学生自读课文、背诵课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篇五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会认“刘、菊”等生字,会写“于、首”等字。3.背诵古诗,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生字及词语卡片,录音机和课文插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卡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诉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刘菊残君橙橘首枝记(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识记方法)(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①.认真观察范字。②分析字形。③指导书写: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首:下半部是“自”④.学生描红、;临写。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1)每人读一遍古诗。(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那句就说那句。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不怕寒冷。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说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3.读给你的伙伴听。4.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自由读,指名读。2.说说你喜欢那句,并试着背下来。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五)启发思考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那个季节,说说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六)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荷尽橙黄秋末好景君须记菊残橘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径、斜、枫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枫:用旧字“风”带出“枫”。4.描红、临写。5.再读古诗。(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1)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2)小组交流。(3)集体汇报交流。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1)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2)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3)诵读诗句,进入意境。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指导背诵。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四)拓展活动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4古诗两首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五)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篇六【教学目标】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2、自读、指名读、齐读:⑴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⑵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⑶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1、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2、荷尽已无擎雨盖:⑴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⑵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⑶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⑷“擎雨盖”指荷叶: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3、菊残犹有傲霜枝: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⑵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犹有:还有。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⑷、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4、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6、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1、为什么赠?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⑴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⑵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①君:对人的尊称。②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