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界航天日主题_第1页
中国界航天日主题_第2页
中国界航天日主题_第3页
中国界航天日主题_第4页
中国界航天日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演讲人:XXX424中国航天日格物致知叩问苍穹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424中国航天日目录01中国航天日ChinaAerospaceDay02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03航天知识科普PopularizationofAerospaceKnowledge04向航天英雄致敬SalutetotheAerospaceHeroCONTENTS

感谢您下载模板网提供的PPT模板。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01中国航天日ChinaAerospaceDay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424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日ChinaAerospaceDay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02中国航天发展史ChinaAerospaceDay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相关领导人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年2月19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4年6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零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年4月29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2年3月21日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年6月30日相关领导人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66年12月26日1967年1968年2月20日1970年1月30日1970年4月24日1971年3月3日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相关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1971年9月10日1975年11月26日1979年1月7日1980年5月18日1981年9月20日1982年10月12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1986年2月1日1988年9月7日1988年12月25日1990年4月7日1990年7月16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84年4月8日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从此,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代号“921工程”。1999年11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10月16日6点,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前往月球。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08年9月25日-28日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2011年11月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经过两天的追逐和五次变轨,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12年6月22日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6月16日18点37分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2013年6月11日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在轨飞行期间,先后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16年10月17日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发射成功,景海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三入太空的人,在经历33天的太空遨游后,于11月18号返回地球。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20年4月24日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他们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操作和再生环控生保等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迈入空间站建设阶段。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到了空间站。我国航天员首次尝试在太空中驻留长达6个月的时间,也是首次在太空过年。2022年4月16日太空三人组返回地球,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构建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24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HistoryofChina'sAerospaceDevelopment2022年6月5日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建造阶段。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03航天知识科普ChinaAerospaceDay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424中国航天日01飞机并非越大越安全飞机越大越安全是个错误的认识,这个思想可能来自人们对汽车的认识。在人们的传统观点中,汽车越大,看上去更加威武霸气,似乎也增加了几分安全感。在航空领域,飞机的安全性与飞行品质、天气情况、维护程度、飞行员状态等多个因素有关联,并非越大越安全,也并非越小越不安全。航天知识科普ChinaAerospaceDay424中国航天日飞机在起降时是最危险的,巡航阶段是飞行中最安全的时候。普通民航客机的升限在12万米左右,巡航高度不等,短程航线的航班巡航高度在6000米至9000米不等,洲际航线的巡航高度一般达到8000米至12万米不等。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制定的高度层来确定巡航高度,但巡航高度通常在对流层顶飞行,能见度高、气流稳定,还能增加飞行航程,再往上空气开始稀薄。此外,飞机飞在哪个高度层,需要听从空管的指挥,不可高于这个高度,也不能低于这个高度。02飞机并非飞得越高风险越大航天知识科普ChinaAerospaceDay424中国航天日03雷暴天气飞行是安全的因为飞机的金属外壳可以抗雷击,能起到保护作用;飞行员也会利用气象雷达,勘测环境从而避开风暴最严重的区域,保证飞行安全,一般的雷击,不会对飞机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影响到各零部件作用;飞机在机翼尖端安装了放电刷,可将静电释放到大气中,因此也会减少被雷击的概率,大家可以放心出行。航天知识科普ChinaAerospaceDay424中国航天日乘客能航行在空气稀薄,温度约低于零下50℃的万米高空,是因为客舱经过特殊的加压处理之后与外部有一个压差,因此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无法打开舱门的。即使舱门被强行打开,机内外的温度差与压差过大,会直接给乘客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即使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乘客成功跳出机外,由于飞行速度过快,也很容易被卷进舱门旁边的发动机里。据统计,民航飞机事故主要发生在“滑跑-起飞”和“进近-着陆”阶段,这个阶段的高度太低时间太短,降落伞无法完全展开。因此在飞机上安装降落伞,是无法有效保护乘客安全的。04民航飞机不配备降落伞的原因航天知识科普ChinaAerospaceDay424中国航天日航天知识科普ChinaAerospaceDay05飞机下降时耳朵难受的原因飞机下降时,外界环境压力大于鼓室压力,鼓室形成负压,因咽鼓管是“单向活门”,不能自行开放,必须主动做咽鼓管通气动作,才能使之开放。如鼓室负压持续存在且一直不能消除,则可形成中耳气压损伤。中耳气压损伤多发生于4000米以下,尤以1000-2000米高度为最多。预防中耳气压性损伤,需要主动作咽鼓管通气动作,常见的方法有:吞咽法捏鼻鼓气法(感冒时谨慎使用)运动下颌法运动软腭法,如模拟打呵欠04向航天英雄致敬SalutetotheAerospaceHero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424中国航天日两位航天英雄为什么只有杨利伟与翟志刚,获得了“航天英雄”称号?探索宇宙奥秘,挑战人类极限,13名曾经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们,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中国政府为13名航天员,颁发了荣誉。目前中国针对航天员颁发的荣誉,有:“航天功勋奖章”、“二级航天功勋奖章”、“三级航天功勋奖章”。与此同时,“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也彰显着航天员的贡献。其中,杨利伟与翟志刚,获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而剩下的11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则获得了英雄航天员的称号。424中国航天日中国太空第—人:杨利伟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即将进入太空。上午9时,随着一声“发射”,上百吨的燃料开始燃烧,火焰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将杨利伟送入了太空。这是中国航空航天历史上的首次飞行,杨利伟作为探路人,为中国今后的太空实验,带来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杨利伟的太空探索,让地面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了不足。他们改变了火箭的制造工艺,减少了振动。424中国航天日此后神州六号升空前,杨利伟同航天员仔细地讲过在太空的失重感,所有的航天员,在他的帮助下也做好了充分的困难准备。到了升空时,航天员也遇到过声响,想起杨利伟“这是正常现象”的嘱托,所有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杨利伟开创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先河,面对危险,他力挽狂澜,为中国后期的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承前启后,又如何不能被称之为“英雄”?航天英雄一词,杨利伟当之无愧。中国太空第—人:杨利伟424中国航天日2008年,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飞船,进入预定的太空轨道。对于翟志刚以及整个中国而言,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太空飞行。翟志刚需要尝试中国航天历史上从未经历的“出舱”。由于没有相关经验,所有人都十分忐忑。在出舱的过程中,翟志刚也数次遇到困难。翟志刚太空漫步424中国航天日当翟志刚全身飘出了舱外,几乎同一时间,地面指挥中心出现了刺眼的提示:轨道舱失火。所有人的心瞬时提了起来,指挥中心的画面也断断续续。在完全未知的情况下,人们陷入了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