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_第1页
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_第2页
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_第3页
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_第4页
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春节健康提示

新春佳节将至,假期前后人群流动性增加,返乡、探亲访友和

外出旅行的人员将明显增多。

2024年春节期间,需关注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诺如病毒肠炎、人感染禽流感等,以及食物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的

风险。此外,赴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旅行,还应特别关注登革

热的风险。

L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监测信息显示,基于2024新年期间全球人群流

动性加大和人群聚集、新变异株JN.1在各地逐渐成为优势流行株

等影响,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都呈现上升趋势,流行速度较快的部

分国家已过本轮流行高峰。

近期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中,JN.1变异株呈现上升趋势。与前

期流行的新冠病毒EG.5等变异株相比,JN.1变异株感染导致的疾

病严重程度类似。新冠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

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发病后,主要症状仍然是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

流涕、咽痛等。

2023年入冬以来,我国处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低水平流行。随

着返乡、探亲访友及境内境外旅行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加,病毒传

播扩散机会增加,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可能有一定水平上升。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建

议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时佩戴口罩;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

所时要佩戴口罩。

(2)倡导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员避免参加集体活动

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3)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积极主动

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2.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2023年11月以来,我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季节性流感为主,

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多种呼吸道

病原体叠加传播,在2023年12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减弱。随

着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增加,仍将继续存在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

传播风险。

季节性流感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

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发热,伴

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

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

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

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多数病例为轻症,少数为重症,

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主要为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

基础病患者。

主要预防措施:

(1)采取日常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的感染和传播,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

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2)建议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

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口罩;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

往室内公共场所时要佩戴口罩。

(3)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

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接

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医院就诊

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

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推荐孕妇、6月龄-5岁儿童、60

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等流感高风险人群、6月龄以下

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医务人员等接种流感疫苗。

3.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我国冬春季节高发。诺如病毒肠

炎易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疫情。旅行团、

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摄入被

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

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等感染。最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

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

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

的肉类、海鲜、蔬菜,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

预包装水、饮料。

(3)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进行隔离,轻

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

隔离治疗。

(4)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

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

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4.人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是指禽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如H5N1、H5N6、

H6N1、H7N4、H7N9、H9N2、H10N3、H10N5,H10N8等亚型)偶

然突破种属屏障导致人类感染或疾病。2023年冬季以来,全球多

地报告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禽流感疫情,我国周边国家近期已有发生

人感染H5N1病例。柬埔寨2024年1月2个省份报告2例人感染

H5N1禽流感,发病前均有接触禽类;2023年,柬埔寨报告了6例

人感染H5N1禽流感,其中死亡4人。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类和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

而偶发感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和人感染H7N9

禽流感的潜伏期约为2〜8天。发病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

嗽、咳痰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

重症肺炎。

主要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病死禽及被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尽

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

(2)购买来自正规渠道、检疫为安全的冰鲜禽类,烹饪禽、

蛋要烧熟。

(3)接触过生禽肉、禽蛋的用具做好清洗,建议定期消毒。

(4)当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发热

门诊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职业接触史,或发病前的禽类暴露史尤

其是病死禽暴露史,或活禽市场暴露史。

5.食物中毒

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

增加。我国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

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

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3)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4)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

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

6.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我国非

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与燃煤取暖季节一致。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发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东中

部地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为家庭,主要危险因素

包括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煤炉、炭火、土炕、火墙等取暖,燃

气、煤气热水器使用、安装不当或质量不合格,煤气灶或煤气管道

发生气体泄露等。此外,使用炭火、燃气、煤气的餐馆、宾馆,使

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以及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也是

高危场所。此外,最近兴起的“围炉煮茶〃也成为一氧化碳中毒的高

发场景。

轻度中毒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

吐、四肢无力等;中度中毒患者在轻度中毒症状的基础上,还出现

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搏加速、神志不清、走

路不稳、意识模糊、困倦乏力、判断力下降、出现幻觉、浅昏迷、

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

大脑皮层状态,各种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

口唇、面色苍白或紫甜、大汗、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呼吸抑制。

轻度及中度中毒后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抢救,一般无后遗症;

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主要预防措施:

(1)在寒冷季节如有条件尽量选择集中供暖。使用煤炉或炭

火等取暖设备、燃气或煤气热水器、燃气或煤气或炭火灶具、小型

油或汽发电机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

器,并定期检查维护。车辆停放在车库、地下室时,不要让汽车引

擎持续运转;车在停驶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空调,也不要躺在门窗

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

(2)一旦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迅

速关闭煤气、燃气、炭火等设施设备,同时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

气新鲜、通风良好处并注意保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进

行高压氧舱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

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7.登革热

登革热是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常见的传染病。2023年初

以来,全球共报告了500多万例病例和5000多例登革热相关死亡,

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近80%的病例是由美洲区域报告。考虑到

传播风险的增加以及病例数及死亡数的激增,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登

革热疫情全球风险为高。旅行者前往东南亚、非洲、加勒比海地区、

中美洲和南美洲I、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旅行时均有感染登革热

的风险。

登革热主要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