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1页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2页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3页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4页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校:五星中学教材版本:化学人教版教师卿艳年级九年级学生人数45授课时间20244教学内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应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教学目标设计1.化学观念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科学思维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3探究实践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进程。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五、教学策略设计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1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新知导入教师活动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预设学生行为互相交换成分的反应设计意图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教学环节2教学过程【新知讲授】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教师活动让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播放以上方程式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总结规律预设学生行为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认真观看总结复分解反应的规律。设计意图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教学环节3教学过程【应用和总结】复分解的条件教师活动准备实验需要的药品,介绍实验过程观察学生操作预设学生行为合作进行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设计意图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七、作业设计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HCl和Ca(OH)2

B、Na2CO3和H2SO4

C、AgNO3和BaCl2

D、KCl和CuSO42、取适量某白色固体依次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已知该固体可能是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铜中的一种,则依实验结果判断白色固体是()

实验

现象

(1)加水观察其溶解情况

易溶解,得无色溶液

(2)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无变化

A.CuSO4

B.NaCl

C.Na2CO3

D.CaCO3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Fe2+、Ca2+、CO32—、OH-B.Na+、SO42—、Cl—、OH-C.Ba2+、H+、Cl—、OH—D.Ag+、NH4+、NO3-、OH—4、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不能反应的是

)A、HCl

和AgNO3

B、KNO3

和NaCl

C、H2SO4

和BaCl2

D、NaOH

和H2SO4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BaCl2+H2SO4=BaSO4↓+2HCl

B、KOH+NaNO3=NaOH+KNO3C、2NaOH+CuCl2=Cu(OH)2↓+2NaCl

D、

Mg(OH)2+H2SO4=MgSO4+2H2OA组:1、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NaCl

MgSO4

AgNO3

Na2CO3

B、

Na2CO3

KCl

KMnO4

NaNO3

C、NaOH

NaCl

NaNO3

MgCl2

D、Na2SO4

NaOH

KCl

NaNO3

2、用MgO、

Mg、

Mg(OH)2

、稀H2SO4

、CuSO4溶液五种物质两两进行反应,能得到MgSO4的方法有(

A.

2种

B.3种

C.

4种

D.

5种3、(选做题)在我市经济大开发的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六种离子,经查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OH-NO3-CO32-K+溶溶溶Ba2+溶溶不Cu2+不溶不(1)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填写物质的化学式)。(2)已知甲车间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3)根据以上溶解性表判断,Cu(NO3)2和Ba(OH)2溶液(填“能”或“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若不能反应写出理由:。八、板书设计复分解反应: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2.表达式:AB+CD―→AD+CB。3.理解: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九、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