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历史试卷(共7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1.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2.春秋时期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东方大国。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由此可见争霸战争()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实现了局部统一 C.导致了朝代更替 D.加速了西周灭亡3.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图1司母戊鼎图2曲辕犁图3玄奘西行图4《清明上河图》(局部)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4.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5.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6.“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7.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A.中华民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8.1953年,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宣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A.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B.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D.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9.“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10.某校以“魅力家乡·辽宁之行”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在参观沈飞航空博览园时,同学们看到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中国能够成功试制歼击机得益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土地改革的进行 D.经济特区的建立11.如果为下面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走向社会主义 B.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A.上海 B.广州 C.海南 D.厦门13.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中“可感可及的实事”的是()A.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公私合营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D.进行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4.下列是小明准备的板报素材,由此可知,他准备的这期板报主题应该是()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15.学习历史要懂得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D.20世纪末,党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19题10分,共40分。)16.(10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图释改革】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狐陆贺楼楼图一图二【探究改革】材料一:“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润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材料三: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材料四:“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图一表格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材料二、请你归纳图一的这场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2)请你写出材料一的“秦国新法”指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加强对地方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此事件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说出这次变法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2分)(4)根据材料四,说说图二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1分)(5)通过上面材料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材料二朝廷秦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陆游集》材料三:材料四:清朝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能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财政出现什么现象?(1分)(3)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4)依据材料三的图片并结合今天中国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回答郑和的远航有什么历史意义?(1分)(5)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此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3分)(6)通过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2分)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材料二《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材料三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复兴之路》解说词(1)材料一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什么会议?其主要政治内容是什么?(2分)(2)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的什么体制有关?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春天”的喻义是什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有大于这位老人的什么事件?(2分)(4)材料三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什么道路?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是为了实现什么梦想?(2分)(5)结合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邓小平。(2分)19.(10分)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魏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时空观念——感受中国崛起】(1)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分别写出①②③④是对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4分)(2)从下面表格的实例中选择一个题目作为论点.再从实例中提取两件或三件事结合所学知识作为论据,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6分)题目事例题目一:祖国统一是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