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
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文字版I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在诗歌方面却成绩斐然。他游览且用诗
歌赞颂过不少地方,已成为旅游胜地。
B.李商隐的诗的朦胧美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
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
不透的感觉。
C.《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常被爱诗的人吟诵。然而它又是
最不易理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人们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D.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对其表达技巧、
形象、语言等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锦瑟毕竟独出新裁沧海桑田
B.蛾眉广袤循序渐近根深蒂固
C.阑干拘泥不假思索集思广益
D.宵柝布署共商国是另辟蹊径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亲身体验,通过“"与”
两句的对比,强调与其整天苦思冥想,不如努力学习。
(2)李商隐《锦瑟》中“,"一联,意象
神奇而空灵,上句描绘出宏阔而寂寥的境界,下句传达了温暖而朦胧
的欢乐。
(3)《离骚》一文中以“,”诗人直抒胸
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
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5)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认为“一个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
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O
(6),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
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而李商隐《锦瑟》
中"两句,说明“锦瑟”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梁柱上的钉头
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3)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人们推
崇的榜样,也是后人传颂的对象,“—,—"就表现出文人对“英雄”
的缅怀之情。
三、句子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o(张溥《五人墓碑记》)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沧海月明珠有泪,o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_o(李商隐《锦瑟》)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o(白居易《长恨歌》)
四、非选择类
6.一词多义
端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东坡右手执卷端()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徒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可
此情可待成追忆()
高可二黍许()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
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
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
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
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
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
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
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
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
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
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
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
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
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
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
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
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
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
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
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
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
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
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
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
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
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
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
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
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
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
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
满音乐的节奏。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
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关于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
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
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
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也具有迷远
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颇多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
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
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
很多园林创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
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
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
内在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春秋》,讲微言大
义;在《诗经》,讲“主文橘谏”;在《周易》,讲“用晦”之道;在禅
宗,讲“弘忍”;在做人,讲究的是忍耐,是含蓄:在艺术,讲究的
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才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中国艺术的世界
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
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
巨大冲突,让作者觉得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显得不合时宜。
B.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虽关心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有意
味的世界,但隐藏不等于隐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
C.《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在书法上是“无往不
复”之道,没有一笔送出是不回的,否则就没有意思。
D.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通
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
自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
岸"则难以营造出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和谐的意境。
B.书道之妙在于藏,决定了永字八法透露出的中国美学的含蓄
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在其外表下暗藏机锋。
C.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
中之盘郁,有宇宙初开、天地鸿蒙之象,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
D.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虚意构思,提高其格调,从
而让园林妙出玲珑,从迷离中寻美,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9.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南唐•冯延巳《蝶
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C.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宋•陆游《西园》)
D.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0.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11.“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
商隐《锦瑟》的含蓄艺术。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
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
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
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
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
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
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
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二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
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
“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
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
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
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
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
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
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
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
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
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
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
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
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
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
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
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
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
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
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
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
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材料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
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
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
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
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
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
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
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
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
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
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
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
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
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
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
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
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
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
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
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
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
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
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
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
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
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
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
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
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
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
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
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
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
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
播的大雅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
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
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
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
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2.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
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
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二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
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
于现代诗歌当中。
13.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
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
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
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
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1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15.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端”是“无缘由"之意。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无端”
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B.“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包含了
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
梦。
C.“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杜宇之悲托
于杜鹃,犹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于锦瑟之声。
D.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来的意
象,应是“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明亮清新的妙境
If
17.尾联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小阅读-课内
18.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A.首联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是借锦瑟的弦
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
充满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诗句,诗人认为“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虽然境界不同,
但是怅恨之情是相同的。
D.尾联明确: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即在当时,已令人不
胜怅惘。说明怅惘痛苦之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
已惘然。
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
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
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
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
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
苦心情。
参考答案:
1.A
2.C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沧海月明
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重湖叠清嘉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个人合同合作协议范本
- 2024工艺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劳动合同法中英文对照上
- 联营创业合同书
- 2024年二手车交易协议
- 户外广告牌租用协议
- 2024房屋装修合同写房屋装修合同协议清单样式
- 2024工程承揽协议合同
- 2024子女抚养协议书
- 2024车辆买卖合同范本大全
- 运筹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行政执法证专业法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公路路政)
- 《人行自动门安全要求》标准
- 广铁集团校园招聘机考题库
- 第一章、总体概述:施工组织总体设想、工程概述、方案针对性及施工标段划分
- 2024-2030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规划与未来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白玉蜗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HGT 2902-2024《模塑用聚四氟乙烯树脂》
- 2024 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物理 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法理学》(第三版教材)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 计量基础知识考核试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