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庄子主张在身心之间以心为本,在多与一之间以一为本,在有心无心之间以无心为本。君臣相处之难,也表现为人道之患与阴阳之患。庄子主张忘身,所谓的“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也就是顺其自然。人臣与储君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材料二: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人恢复本性,归于大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教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为了“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教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家与儒家的处事方式不同,庄子主张人们处世应当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B.儒道思想虽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可以互补,也可相互转化。C.庄子认为儒家的救世主张是行不通的,他认为儒家的主张没有遵循人的本性。D.庄子“救心”的主张是从社会成员的精神层面救世,被人认为是迂腐、不切实际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庄子如何处世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材料二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形式,将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进行对比。C.古人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必然也会将道家思想作为补充,这值得我们借鉴。D.对外物不满足的欲望与追求会让人们迷失本性,这便是庄子所说的真正的悲哀。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B.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C.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D.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庄子认为如何“救心”。(4分)2

5.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这样说:“道家则是药店……要是一生病,就非要主动找上门不可。”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烧伤苏童被烧伤的人坐在窗前,苦苦地回忆几天前他被火烧伤的经过。他只记得他们在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诗人朋友大声朗诵了一首诗歌,他依稀听见那首诗是歌颂火的。什么狗屁诗歌?他躺在桌子下面对诗人离去的背影喊,那时候他已经喝醉了,不知道烧伤之事是怎么发生的。脸部的灼伤处时隔数天后仍然又疼又痒,这使他坐立不安,嘴里嘶嘶地吹气以减缓痛苦,他的眼睛在纱布的包围下闪烁着迷惘而脆弱的光,它们求援地望着烧灼科的医生。会不会是诗歌?最后他向医生提出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也许是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火?有没有这种看不见的火?会不会是诗歌的火把我的脸部烧伤了呢?被诗歌烧伤?医生沉吟了一会儿,突然朗声地笑起来,他说,也许会的,不过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病例。被烧伤的人不满于医生这种俗气的回答,他提前离开医院回家了。被烧伤的人坐在窗前,凭窗俯瞰楼下由三座公寓楼围成的一块空地。正是初秋洁净而湿润的天气,人们上班了。①他看见自己的那辆旧车已经蒙上一层浅灰色的粉尘,安静地立于一片矩形阴影中,被烧伤的人突然觉得世界无比孤寂,他的自行车无比孤寂,而他的内心更加孤寂。那个酗酒的诗人朋友曾经告诉他,假如你害怕孤寂,最好的办法就是试着做一个诗人,诗歌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它使你梦游,它使你在庸俗沉闷的生活之上漂浮。被烧伤的人紧闭双目想象着梦游和漂浮,他无法像一只鸟在高楼上空浮游,但他脸部灼伤处的疼痛却因为想象缓释了许多。我不该把诗歌描绘成狗屁的,他的心里充满了对诗歌以及诗人朋友的歉疚和忏悔。已经很久没出门了,他枯坐窗前,看着秋意一点点浸透公寓前的梧桐树,树叶开始随风飘零,②而横贯于每个公寓窗口的铁丝从早到晚都在微微颤动,他酷爱的满天星在霜降前疯狂地蔓延生长,一些枝条已经远离窗台在空中开出最后的新芽。无人的楼前空地出现了人影,是一个抱着足球的男孩,“彭、彭”,他开始对着水泥墙踢球,一遍遍地重复着。球在水泥墙上的反弹声听来机械而令人烦躁,被烧伤的人终于恼怒地喊起来,别踢了,吵死人了。男孩受惊似地抱住地上的足球,抬起头朝他张望。他突然发现男孩的一只眼睛蒙着一块纱布,周围还残留着红药水的痕迹。你踢吧,他用双手卷成喇叭状对男孩说,踢吧,你要是嫌闷就继续踢吧。整整一个上午,男孩踢球的反弹声在被烧伤的人耳边回响,那是他听到的唯一富有生命力的声音。被烧伤的人从桌子上拿起一只口罩,慢慢地戴在脸上,他决定走出屋子。室外的阳光微微刺疼了他的眼睛,他不得不用手罩着前额接近那个小男孩。小男孩突然抱住了球,未受伤的左眼流露出戒备和敌意。放下球,我跟你一起踢着玩。被烧伤的人说着,想去拿小男孩手中的球。不。小男孩盯着被烧伤的人脸上的大口罩,突然嗤地笑起来,你为什么要戴口罩?我被烧伤了,烧得脸上很难看。你是去救火被烧伤的吗?救火?我不记得了,我那天喝醉了。有人告诉我我是被诗歌烧伤的。你骗人。小男孩突然快活地叫起来,你骗人,诗歌怎么会起火,怎么会烧伤人呢?也许会的,也许不会,等我弄清楚再告诉你。被烧伤的人为微笑付出了一丝疼痛的代价,而且他的微笑被口罩完全藏匿了,他的一只手始终在向男孩索要那只儿童足球。小男孩迟迟疑疑地往墙角退,他好奇的目光现在又增加了新的迷惑和怀疑,你是骗子,我不跟你玩。小男孩突然叫着朝另一个门洞飞奔而去,在楼梯口他站住了,然后朝陌生男人地吐了一3

口唾沫。被烧伤的人木然地站在楼前空地上,心中充满了言语不清的悲伤和愤怒,他知道他不应该和一个幼稚无知的孩子怄气,但是当男孩的背影从他视线里消失时,他真的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这是他的诗人朋友在诗歌中描绘的绝望?他曾经鄙夷和嘲笑诗人朋友的每一个诗句。但现在他却被它们打动了,而且他的脑海里突然有无数诗句像蜜蜂一样嘤嘤飞舞,他平生第一次体验到诗歌的冲动。世界无比孤寂,我比世界更加孤寂。被烧伤的人一边朝他的屋子走去,一边吟诵着他的第一首小诗。被烧伤的人后来常常出现在河滨公园的草坪上。那是这个城市的诗人们聚会的地方,在诗歌流行的黄金时代它曾经像集市一样热闹而富有生机,而现在则人数寥寥。有一天他们围坐在一起,戴口罩的青年用一种急迫的宏亮的声音朗诵了他的诗句:烧伤我脸颊的火/它来自看不见的空间/我看不见烧伤我脸颊的火/只听见火的声音/我看不见火/但我看见我被烧伤的脸/比这个世界更加孤寂。那首诗就是后来被诗人们广为传诵的《烧伤》。而那个被烧伤的人也从此跨入这个城市最后一批诗人的行列。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火鸟。两年以后的一个秋风朗朗的日子。诗人火鸟的家里来了一个客人。那就是他最早结识而后突然失踪的诗人朋友,诗人朋友带给他一只塞满了钱的信封。这是给你的赔偿费。③诗人朋友表情很暧昧地盯着火鸟脸上的两块紫色疤痕。他说,难道你忘了,那次我撒酒疯把你按在煤气灶上?诗人火鸟恍若梦醒,他的双手下意识地掩住两侧脸颊,几乎是惊惶失措起来:你在胡说,我怎么一点都想不起来?你喝醉了,我也有点醉了。你骂我的诗是狗屁,我就把你拖到煤气灶边上,你烂醉如泥,竟然一点都没有反抗。那天我酒醒过来吓了一跳,就溜上火车走了。后来听说你成了诗人,哈,诗人!那位诗人朋友说到这儿突然快乐地大笑起来,想想这事真是滑稽,我现在成了个商人,你倒变成个诗人了。窗外又是黄叶飘零的深秋,冰凉的暮色正一层层地在城市与人的头顶上铺展,渐渐地凝成大片的黑暗。④灯光从近邻或遥远的窗口升起来,就像诗歌从人类平淡的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升起来,它是美丽而令人眩目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苦于不知烧伤之因,被烧伤的人想出“被诗歌烧伤”的解答,引发医生的嘲讽和小孩子的怀疑,具有荒诞的效果。B.离开医院后,被烧伤的人独自生活不敢外出,他只能借助诗歌忘却伤口的疼痛,诗歌也使他的身心缓释了很多。C.河滨公园聚集的诗人人数寥寥,可见诗歌已远离人们的生活。若不是因为烧伤,被烧伤的人也许不会成为诗人火鸟。D.在诗歌《烧伤》中,“我”被不知来路的“火”灼伤,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无常,还要清醒地承受着孤寂的痛苦。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安静”是被烧伤的人对单车的移情,他也想享受初秋片刻的静谧。B.句子②中的“颤动”暗示了深秋植物的生长,用植物潜藏的生命力为后文作铺垫。C.句子③中的“暖昧”是诗人朋友对诗人忘记烧伤原因表示怀疑,含有试探的意味。D.句子④的景物描写给人温暖的感觉,诗歌成为了黑夜的光,给人带来一点希望。8.在与踢球男孩接触的过程中,被烧伤的人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4

9.苏童的短篇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常发生意想不到的反转。“想想这事真是滑稽,我现在成了个商人,你倒变成个诗人了”,这种反转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0.材料二加粗加点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5秦王A觉B固止C以为D秦国E尉F卒G用其H计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C.“与韩非谋弱秦”的“谋”指谋划,与《出师表》中“陛下亦宜自谋”的“谋”含义相同。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12.下列对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位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B.李斯认为秦王逐客,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令秦与诸侯国建立怨仇。C.材料二中,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非常担心被秦国攻打。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有虎狼之心,若让秦王得志,天下人就会变成他的奴隶,不能与他长期交往,于是成功逃走。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14.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则材料,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①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②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③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①杜审言,河南洛阳人,本诗是杜审言扈从武则天去长安期间所作。②上林苑: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③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语气平缓,点明宦游的处境、地点,照应了题目的“京中”,勾勒了整首诗的背景。B.颔联用“上林苑”“细柳营”都比喻长安,描写了京中春天的盎然生机,表达诗人内心的欢乐。6C.颈联诗人想象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诗人以虚衬实,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诗人直接和大自然对话,要大自然偿还自己春天,洋溢昂扬乐观的情绪。16.“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首诗歌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你从本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2)《念奴娇.过洞庭》中写作者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的句子:“,”(3)《游园》中“,”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的无限哀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A。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B,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C,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小题。7倒是真想见一见龙,相信自己见到了绝对不会落荒而逃。相反,我要定定地站着,①定定地盯着它的眼睛——想象里,它的眼睛里凝聚着一束冰冻的火,因了对视的热力,缓缓散放开,继而腾起熊熊烈焰……但是啊,龙,岂是说见就能见到的?只能退一步,去见一见龙的影子。龙的影子,自然也是龙——那从小村小寨、田间地头蜿蜒而来的龙,由人充当脚爪,忽而高昂,忽而低伏,忽而趔趄,忽而腾起。这些“脚爪”,都是一些黧面红心的人,他们粗糙的手执着手臂粗的木棍,一根根木棍支撑起龙的身躯,那撑起龙首的更不得了,须得三五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