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4年3月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4年3月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4年3月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4年3月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

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

所应有的美点。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

减。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

取当,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

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

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

失其为苏格拉底O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

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

生不息,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

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

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

命流露于语言文变,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俗语说的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

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

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

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

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

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

还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

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

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的一切。也拿艺

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

毛。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

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己碎,

顾之何么?”伟大的人生和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

美丑的分别。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人生的艺术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文佳作的部分不能脱离整体,完美生活的片段也不应该和全人格相冲突。

B.生生不息的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好文章和美满的生命史皆应具备。

C.“生命的机械化”之人缺少本色,他们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是不艺术的。

D.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的标准常出人意料,因其对事物的取舍与一般人不同。

(2)下列对策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指明人生和艺术的关系,并将过生活比作写文章,领起下文。

B.文章运用曾子还席的事例,旨在证明善于生活者在摆脱时能见出豁达的观点。

C.文章横向展开议论,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化人生所应具备的特点。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周明观点,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像陶渊明、苏格拉底一样艺术地对待生活,便具备了令人惊赞的完美人格。

B.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俗人”和“伪君子”之间更多地批驳后者。

C.艺术家以艺术标准评判事物,对生活既能认真也能摆脱,可见没有艺术就没有生活。

D.无论站在伦理角度还是艺术角度,区分善恶美丑的美育都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的“黄土”文化

中华文明离不开黄河,黄河文明离不开黄土,黄土文化离不开粟与陶。从青藏高原路劈

山斩壑,黄河把世界上黄土堆积最深厚的高原一一黄土高原,与东亚大陆文明历史最古老的

平原紧紧地联接在一起。在黄河的搬运下,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斜而出,于河洛一带及下

游形成的河流阶地和冲积平原,给华夏先民提供了需要的生息繁衍基地。。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上的黄土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土质疏松,易于垦殖,具有易耕

性、自肥性、土层深厚等种种特点,是远古时期最适合农业起源的土质。丰厚的自然禀赋加

之长期的农业实践,逐渐使黄河文化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的旱地粟作农业方

式离不开“土”,粟和陶则是这种“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是中国农业两大起源之一,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糜

子和大豆。谷子和糜子都起源于中国本土,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

的。在春播季节只要地墙好、能出苗,即便整个春季不下一滴雨,它们也能正常拔节和孕穗,

坚持到夏天雨季的到来,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6毫米,比

全国平均水平(650毫米)低27%,不到长江流域的一半。谷子和糜子这两种耐旱的农作物

种于干旱少雨的黄河流域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

在的中原地区和泰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

就足以获得好收成,这为黄河流域的居民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难题。

黄土的特性,也利于挖洞聚居,加之远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适宜于原始

人类生存。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

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因黄土,“食”与“宿”两大问题迎刃而解,黄河流域注定会成为孕育文明的摇篮。纵

观中华文明的长河,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

开封四座。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两大血缘氏族部族融合形成“华夏族”,直至今日,世界

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人类早期文明的诞生,对环境有着很高的依赖度,而陶器的诞生更是与定居生活,农耕

经济的产生密不可分,黄河夹杂着泥沙,在黄土高原上奔流而过,孕育了繁盛的农业文明,

也带来了适宜制作彩陶的黄色土壤。黄土中的粘土略带碱性,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更适合制

作浅色的精致陶器,便于绘制彩色花纹,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文明与黄土地带

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式彩陶,在鲜艳的红陶器上绘制出红黑对比强烈的圆点、勾

叶、三角纹黑彩,奠定了古老中国色彩审美的基调;以通体施彩而著称的马家窑彩陶,恣意

旋转的线条勾画出的连续漩涡状花纹,其繁复的纹饰和流畅的笔触,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彩

陶艺术的巅峰。出现这种漩涡状花纹并非偶然,其中也包含着地理的必然。由于最基本生活

的需要,人类早期的聚落都是临水而建,所以对于“水”的关注与膜拜萌发了人们对“水”

的敬畏,又很自然地被融入到了彩陶纹饰的创作中,便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漩涡纹”。

黄河,作为古都众多的流域地区,是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的地区,更是重大考古发

现次数最多的区域。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拐弯地带,更是我国文物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

域。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奔流不息,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纽带,对中华

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黄河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得益于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丰厚的

自然禀赋以及人们长期的农业实践。

C.黄河流域适合种植耐旱的农作物品种,而靠自然降水就能获得好收成的谷子、糜子和

大豆,便成为中国北方的种植首选。

D.历史上的“七大古都”有四座出现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这与黄土能解决古代先民

“食”与“宿”两大问题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根”,说明他

们对二者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B.严文明认为,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略带碱性的黄土中的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精致陶

器,黄土地带分布与彩陶文明紧密相关。

C.彩陶纹饰创作中出现“漩涡纹”并非偶然,其中庙底沟式彩陶和马家窑彩陶呈现出的

漩涡状花纹,就是聚落临水而建的结果。

D.黄河流域古都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重大考古发现次数最多文物遗存分布最密

集,注定会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3)“黄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旷野里

柳青

早饭以后,朱明山在他房里砖铺的潮湿的脚地上踱来踱去,考虑着吃饭时大家谈论的一

个严重问题一一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鲂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

山,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蛎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

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好

像他过去在营里听到敌人运动的侦查报告一样。一清早,县委秘书就跑来向他报告,深夜有

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说,昨天晚上从渭北

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

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

转来转去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就包围了。我自己到下边去。”

从一九四九年酷热的夏天起,农民们一次又一次用善良的眼光,迎接过一次比一次使他

们满意的帮助他们翻身的工作队。他们给工作队烧水,做饭,腾屋;他们给工作队报告情况,

商量办法:他们不管天热天冷和肚饥眼困地活动:胜利以后,把工作队送出几里还不舍分手,

要求往后还来帮助他们……

可是一九五一年七月上半月的一天夜里,由县委书记朱明山指挥的治安工作队的各工作

组到了本县渭河两岸的产棉区,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下来。听

了从睡梦中被叫醒来的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多少人都凉了半截子,干巴巴地瞪起眼来了。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

啊呀!黑森森的棉蜘虫都絮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蜥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例吊下

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好像被疾

病折磨得直不起脖子的人,引起多少人怜悯的叹息。

人们顺着田间的小路过去,一段一段棉田都起了蜥虫,工作队看见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

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有在袖筒里或襟子底下藏着

香纸的人,则像小偷儿一样鬼鬼溜溜,看见干部老远就躲了。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也不过灰

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朱明山身后跟着一群干部往回走,刚进堡子南门,路东一个大门外面一簇端着大碗吃饭

的人跟前,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干瘪老汉气愤地用他拄的棍在地上戳着,毫无顾忌地叫嚷:

“……斗争!斗争!叫这伙娃们斗争虫王爷吧!”

他的听众忽然都站起,端着碗你东他西顺墙拐弯地走了。那老汉掉头一看,他说的人已

经到他跟前了,闷头就往大门里钻。

朱明山漫无目标地看看土街和两旁土坯墙的瓦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连一般零散地蹲

在土台阶上吃饭的人,见他们过来也躲开了。

“好奇怪的农民,”朱明山沉重地感叹说,“光光这两年几次斗争里建立起来的感情。也

不能对我们这么冷淡吧?难道这个地方几次都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吗?”

“不是,”靠他左手的一个看起来不过二十来岁的陕北人,夹杂着关中口音解释,“他们

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

着走。”

朱明山同意,朝右手转脸对干部白生玉说:“情况此我们想的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

教育农民’,毛泽东主席的话是光在开会的时候讲,还是在实际行动里头遵守?”

回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

置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

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剂,第

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只许宣传大

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不许干涉群众的迷信活

动……

“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谁听咱那一套?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

早已不知如何下手的干部们嗡嗡议论了一阵,没有人不同意,只有提出一些具体小问题

的,譬如村干部会的内容,喷雾器的集中与分配,朱明山一一都给作了明确的解答。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脸庞稚嫩的年轻区委书记崔浩田骑车子到渭阳区三乡慕家庄去

了,那里是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

“以前的办法不对,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于是宣布开会,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

檐的阴影蹲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

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

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

嘴里噫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

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棉蜘虫灾害这一事件展开叙述,读者从中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观察和认真的写作表达。

B.小说中农民们对待工作队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由原来的积极支持到治虫时的冷淡,

再到最后的理解和满意,这种转变使情节一波三折。

C.小说语言自然,质朴,清晰,作者将大量的俚言俗语和陕北方言融入规范的书面表述,

赋予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也给人以家常的亲切感。

D.柳青在创作中关注农村生活题材,注重书写农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与孙犁、赵

树理、周立波一同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

(2)请简要分析小说所写故事发生的环境。

(3)如何才能成为老百姓支持和信赖的好干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

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

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

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道归矣?于嗟徂兮,命

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怒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

道乎?“太公对日:“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

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日:

“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日:

“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

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

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

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

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

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生桃林,示不复用。

天下闻者,感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有道A王B得众人之心C以图D不道E则不战F而知G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文中指攻击,击杀,与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不同。

B.去,文中指使某人离开,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的“去”意思不同。

C.适,文中指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D.咸,文中指都,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因西伯侯善养老人而去投奔,不料西伯侯离世,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二人

认为伐纣不合道义,劝谏无果后饿死首阳山。

B.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积累仁德、修养品行的做法表示认可,但对二人饿死的结局感到

很困惑,从而对所谓的“天道”产生了怀疑。

C.武王伐纣前分别征求太公和周公的意见,太公认为,以有道伐无道,以贤者伐不才。

伐之有理,周公则不赞成伐纣,故惹怒武王。

D.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后,将原属诸侯的美玉和羌女悉数返还,凭借这种不近

财色、施行仁义的行为受到天下百姓的赞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既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②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之用。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堂斋居示租秸①

张耒

穷腊贫家^丝②单,可堪过雨夜堂寒。

屏除荤酒神应爽,谈笑诗书乐未闲。

净境眼前无俗物,清都③梦到有飞翰④。

鸡鸣月落纸窗白,疑是从天风驭还。

【注】①柜秸,即张和、张秸,诗人儿子。纥,麻织物,细葛布,③清都,天帝居

住的宫阙。④飞翰,指飞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虽然雨夜寒冷、衣着单薄,但是诗人依然能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B.颈联中“净境”既是北堂斋的真实写照,又可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C.后两联描写清都飞鸟、月落鸡鸣、东方渐白等画面,虚实结合,拓宽诗境。

D.诗人居北堂斋“示柜秸”,有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体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2)本诗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蜀地生存

环境恶劣,同时也暗示蜀地势力纷争不断。

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所倡导的精神,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两句蕴含的精神高度契合。

③中国古典诗词常借“影”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场场黄风卷走了北方的严寒,送来了山野的春天,这里的春天不像南方那样明媚秀丽,

融融的阳光只把叠叠重重的灰黄色山峦,把镶嵌在山峦的屋字、树木,把摆列在山脚下的丘

陵、沟壑一股脑都融合起来,甚至连人、牲畜也融合了进去。放眼四里,一切都显得迷离,

仅仅像一张张错落有致、反差极小的彩色照片。但是寻找春天的人,还是能从这迷离的世界

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你看,在山涧里,在岩石下,三两树桃花,四五朵杏花。像点缀的火

炬,不正在召唤着你,引逗着你,使你不愿收住脚步,继续去寻找吗?再往前走,还能看见

那欢笑着的涓涓流水。它们放散着碎银般的光华,奔跑着给人送来了春意。我愿意在溪边停

留,静听溪水那热平的,怕值的絮语,这时我觉得,春天正从我脚下升起。

这样的小溪我见过不少,却不知有哪一条比温泉镇村边这条溪水更招人喜爱,虽然它流

经的地方那样偏僻【A】那样贫瘠,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一路上我设想过它的

容貌。温泉,你是条泼辣的瀑布从高处一泻而下【B】还是一股柔软的热流从地下缓缓升起?

水有多大?温度有多高?长途汽车跑了一段柏油路,开始进入丘陵地带,冀中平原被抛到车

后,一张张反差小的“照片”又扑了过来。拔地而起的山峦。像近在咫尺,又像远在天边,一

叫你怎么也摸不清它们的距离。我凭着对春天的感觉,感觉着它们的所在。

(1)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文中加点的词语,看似语意矛盾,却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请分别指出文中A、B两处应该使用哪种标点符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节期间,数段60s的生成视频横空出世,让OpenAI最新产品Sora出尽了风头。视频

背景丰富,细节生动,运镜流畅,对人物、动物和其它物品的特写纤毫毕现,极其逼真,让

人怀疑,①;不像是AI生成。Sora强大的视频创作能力带给人们的震撼,就是:以前不相

信是真的,②,人们除了感叹Sora的厉害,③,这些担忧集中在两个方面:Sora生成视频

的能力实在太厉害了,如果这样的技术被用来造假,岂不是太可怕了?如果Sora这样的模

型普及开来,视频行业从业者是不是都要丢了饭碗?当然,Sora虽然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但现阶段还不够完美,像视频中玻璃杯破碎的过程,就暴露了Sora的缺陷一一杯子破碎之

前,..杯子.里的液体就已经流出来乐。,但不管怎样,Sora展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对真实世界

有了理解和模拟之后的新成果和新突破,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产力的浪潮已经滚滚而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拔地而起的山峦,像近在咫尺,又像远在天边,叫你怎么也摸不清它们的距离。

②像视频中玻璃杯破碎的过程,就暴露了Sora的缺陷---杯子破碎之前,杯子里的液体

就已经流出来了。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禁锢。一

切进步都始于思想解放。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内蒙古赤峰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

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

所应有的美点。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

减。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

取当,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

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

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

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

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

生不息,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

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

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

命流露于语言文变,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俗语说的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

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

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

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

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

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

还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

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

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的一切。也拿艺

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

毛。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

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己碎,

顾之何么?”伟大的人生和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

美丑的分别。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人生的艺术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美文佳作的部分不能脱离整体,完美生活的片段也不应该和全人格相冲突。

B.生生不息的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好文章和美满的生命史皆应具备。

C.“生命的机械化”之人缺少本色,他们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是不艺术的。

D.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的标准常出人意料,因其对事物的取舍与一般人不同。

(2)下列对策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门见山,指明人生和艺术的关系,并将过生活比作写文章,领起下文。

B.文章运用曾子还席的事例,旨在证明善于生活者在摆脱时能见出豁达的观点。

C.文章横向展开议论,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化人生所应具备的特点。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周明观点,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如果能像陶渊明、苏格拉底一样艺术地对待生活,便具备了令人惊赞的完美人格。

B.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俗人”和“伪君子”之间更多地批驳后者。

C.艺术家以艺术标准评判事物,对生活既能认真也能摆脱,可见没有艺术就没有生活。

D.无论站在伦理角度还是艺术角度,区分善恶美丑的美育都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解答】(1)C.“是不艺术的”错误,以偏概全。结合“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

是不艺术的”可知。

故选C。

(2)B.“旨在证明善于生活者在摆脱时能见出豁达的观点”错误,论证失当。结合“在

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可知。

故选B。

(3)A.表述绝对;B.无中生有;C.“可见没有艺术就没有生活”错误,推断失当。

故选D。

答案:

(1)C

(2)B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的“黄土”文化

中华文明离不开黄河,黄河文明离不开黄土,黄土文化离不开粟与陶。从青藏高原路劈

山斩壑,黄河把世界上黄土堆积最深厚的高原一一黄土高原,与东亚大陆文明历史最古老的

平原紧紧地联接在一起。在黄河的搬运下,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斜而出,于河洛一带及下

游形成的河流阶地和冲积平原,给华夏先民提供了需要的生息繁衍基地。。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上的黄土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土质疏松,易于垦殖,具有易耕

性、自肥性、土层深厚等种种特点,是远古时期最适合农业起源的土质。丰厚的自然禀赋加

之长期的农业实践,逐渐使黄河文化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的旱地粟作农业方

式离不开“土。粟和陶则是这种“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是中国农业两大起源之一,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糜

子和大豆。谷子和糜子都起源于中国本土,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

的。在春播季节只要地墙好、能出苗,即便整个春季不下一滴雨,它们也能正常拔节和孕穗,

坚持到夏天雨季的到来,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6毫米,比

全国平均水平(650毫米)低27%,不到长江流域的一半。谷子和糜子这两种耐旱的农作物

种于干旱少雨的黄河流域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

在的中原地区和泰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

就足以获得好收成,这为黄河流域的居民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难题。

黄土的特性,也利于挖洞聚居,加之远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适宜于原始

人类生存。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

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因黄土,“食”与“宿”两大问题迎刃而解,黄河流域注定会成为孕育文明的摇篮。纵

观中华文明的长河,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

开封四座。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两大血缘氏族部族融合形成“华夏族”,直至今日,世界

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人类早期文明的诞生,对环境有着很高的依赖度,而陶器的诞生更是与定居生活,农耕

经济的产生密不可分,黄河夹杂着泥沙,在黄土高原上奔流而过,孕育了繁盛的农业文明,

也带来了适宜制作彩陶的黄色土壤。黄土中的粘土略带碱性,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更适合制

作浅色的精致陶器,便于绘制彩色花纹,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文明与黄土地带

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式彩陶,在鲜艳的红陶器上绘制出红黑对比强烈的圆点、勾

叶、三角纹黑彩,奠定了古老中国色彩审美的基调;以通体施彩而著称的马家窑彩陶,恣意

旋转的线条勾画出的连续漩涡状花纹,其繁复的纹饰和流畅的笔触,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彩

陶艺术的巅峰。出现这种漩涡状花纹并非偶然,其中也包含着地理的必然。由于最基本生活

的需要,人类早期的聚落都是临水而建,所以对于“水”的关注与膜拜萌发了人们对“水”

的敬畏,又很自然地被融入到了彩陶纹饰的创作中,便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漩涡纹”。

黄河,作为古都众多的流域地区,是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的地区,更是重大考古发

现次数最多的区域。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拐弯地带,更是我国文物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

域。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黄河奔流不息,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纽带,对中华

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黄河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得益于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丰厚的

自然禀赋以及人们长期的农业实践。

C.黄河流域适合种植耐旱的农作物品种,而靠自然降水就能获得好收成的谷子、糜子和

大豆,便成为中国北方的种植首选。

D.历史上的“七大古都”有四座出现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这与黄土能解决古代先民

“食”与“宿”两大问题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

A.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根”,说明他

们对二者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B.严文明认为,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略带碱性的黄土中的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精致陶

器,黄土地带分布与彩陶文明紧密相关。

C.彩陶纹饰创作中出现“漩泯纹”并非偶然,其中庙底沟式彩陶和马家窑彩陶呈现出的

漩涡状花纹,就是聚落临水而建的结果。

D.黄河流域古都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重大考古发现次数最多文物遗存分布最密

集,注定会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3)“黄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解答】(1)C.“而靠自然降水就能获得好收成的谷子、糜子和大豆”错误,扩大范围。

结合“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泰国所在的关

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可知,

没有大豆。

故选C。

(2)B.“严文明认为,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略带碱性的黄土中的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

精致陶器”错误,曲解文意;结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文明与黄土地带

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C.”其中庙底沟式彩陶和马家窑彩陶呈现出的漩泯状花

纹”错误,整合失当;结合”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式彩陶,在鲜艳的红陶器上绘制

出红黑对比强烈的圆点、勾叶、三角纹黑彩,奠定了古老中国色彩审美的基调;以通体

施彩而著称的马家窑彩陶,恣意旋转的线条勾画出的连续漩涡状花纹,其繁复的纹饰和

流畅的笔触,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巅峰”可知。D.“注定会成为孕育中华文明

的摇篮”错误,逻辑失当。

故选Ao

(3)①结合“在黄河的搬运下,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斜而出,于河洛一带及下游形成

的河流阶地和冲积平原,给华夏先民提供了需要的生息繁衍基地”可知,为华夏先民提

供了重要的生息繁衍基地;②结合“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上的黄土看起来平淡无奇,

但土质疏松,易于垦殖,具有易耕性、自肥性、土层深厚等种种特点,是远古时期最适

合农业起源的土质。丰厚的自然禀赋加之长期的农业实践,逐渐使黄河文化成为一种高

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可知,易于垦殖,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③结合“黄土中的

粘土略带碱性,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的精致陶器,便于绘制彩色花纹,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文明与黄土地带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略带

碱性的黄土,促进了彩陶文明发展。

答案:

(1)c

(2)A

(3)①为华夏先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息繁衍基地;②易于垦殖,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

明;③略带碱性的黄土,促进了彩陶文明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旷野里

柳青

早饭以后,朱明山在他房里砖铺的潮湿的脚地上踱来踱去,考虑着吃饭时大家谈论的一

个严重问题一一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蜘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

山,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蛎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

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好

像他过去在营里听到敌人运动的侦查报告一样。一清早,县委秘书就跑来向他报告,深夜有

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说,昨天晚上从渭北

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

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

转来转去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就包围了。我自己到下边去。”

从一九四九年酷热的夏天起,农民们一次又一次用善良的眼光,迎接过一次比一次使他

们满意的帮助他们翻身的工作队。他们给工作队烧水,做饭,腾屋;他们给工作队报告情况,

商量办法:他们不管天热天冷和肚饥眼困地活动:胜利以后,把工作队送出几里还不舍分手,

要求往后还来帮助他们……

可是一九五一年七月上半月的一天夜里,由县委书记朱明山指挥的治安工作队的各工作

组到了本县渭河两岸的产棉区,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下来。听

了从睡梦中被叫醒来的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多少人都凉了半截子,干巴巴地瞪起眼来了。

“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

“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

“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

啊呀!黑森森的棉蜘虫都絮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蜥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例吊下

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好像被疾

病折磨得直不起脖子的人,引起多少人怜悯的叹息。

人们顺着田间的小路过去,一段一段棉田都起了蜥虫,工作队看见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

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有在袖筒里或襟子底下藏着

香纸的人,则像小偷儿一样鬼鬼溜溜,看见干部老远就躲了。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也不过灰

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

朱明山身后跟着一群干部往回走,刚进堡子南门,路东一个大门外面一簇端着大碗吃饭

的人跟前,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干瘪老汉气愤地用他拄的棍在地上戳着,毫无顾忌地叫嚷:

“……斗争!斗争!叫这伙娃们斗争虫王爷吧!”

他的听众忽然都站起,端着碗你东他西顺墙拐弯地走了。那老汉掉头一看,他说的人已

经到他跟前了,闷头就往大门里钻。

朱明山漫无目标地看看土街和两旁土坯墙的瓦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连一般零散地蹲

在土台阶上吃饭的人,见他们过来也躲开了。

“好奇怪的农民,”朱明山沉重地感叹说,“光光这两年几次斗争里建立起来的感情。也

不能对我们这么冷淡吧?难道这个地方几次都没有真正发动了群众吗?”

“不是,”靠他左手的一个看起来不过二十来岁的陕北人,夹杂着关中口音解释,“他们

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

着走。”

朱明山同意,朝右手转脸对干部白生玉说:“情况此我们想的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

教育农民’,毛泽东主席的话是光在开会的时候讲,还是在实际行动里头遵守?”

回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

置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

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剂,第

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只许宣传大

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不许干涉群众的迷信活

动……

“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谁听咱那一套?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

早已不知如何下手的干部们嗡嗡议论了一阵,没有人不同意,只有提出一些具体小问题

的,譬如村干部会的内容,喷雾器的集中与分配,朱明山一一都给作了明确的解答。

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脸庞稚嫩的年轻区委书记崔浩田骑车子到渭阳区三乡慕家庄去

了,那里是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

“以前的办法不对,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于是宣布开会,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

檐的阴影蹲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句陕

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

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

嘴里嚼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

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围绕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棉场虫灾害这一事件展开叙述,读者从中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观察和认真的写作表达。

B.小说中农民们对待工作队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由原来的积极支持到治虫时的冷淡,

再到最后的理解和满意,这种转变使情节一波三折。

C.小说语言自然,质朴,清晰,作者将大量的俚言俗语和陕北方言融入规范的书面表述,

赋予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也给人以家常的亲切感。

D.柳青在创作中关注农村生活题材,注重书写农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与孙犁、赵

树理、周立波一同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

(2)请简要分析小说所写故事发生的环境。

(3)如何才能成为老百姓支持和信赖的好干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解答】(1)C.“大量的俚言俗语和陕北方言”有误。没有大量的。

故选C。

(2)①结合“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蛎虫”可知,渭河两岸产棉区,突发棉鲂

虫灾害;②结合“可是一九五一年七月上半月的一天夜里”“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

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他们是嫌看见咱们没啥说。最近干部见了群众就说治虫,却

没有效果,说得群众都烦了,所以躲着走”可知,新中国成立不久,科技水平不发达,

部分农民思想落后;③结合“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

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有在袖筒里或襟子底下藏着香纸的人,则像小偷

儿一样鬼鬼溜溜,看见干部老远就躲了"可知,干群关系有基础,但百姓对工作队治虫

工作抵触,冷淡。

(3)①结合“清早,县委秘书就跑来向他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

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又有人报告说,昨天晚上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

正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

题的了"可知,心系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②结合“第二天早上,朱明山和很多

干部出了渭阳镇,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看看:啊呀!黑森森的棉蛎虫都絮

满了一层;有些棉叶因为蜘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例吊下去了;有些连棉苗的心

尖儿都软了,即便在凉爽的早晨,也是有气无力地弯曲着,好像被疾病折磨得直不起脖

子的人,引起多少人怜悯的叹息”可知,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③结合“回

到区上,他把所有留在区上的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把县上原先布置

的步骤变更一下: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

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打喷雾器。开始多打药

剂,第二天就多打烟叶水,第三天见效的话就全部打烟叶水。每天晚上在群众里活动,

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不许干

涉群众的迷信活动……”可知,重视科学和实验,讲究工作方法;④结合“于是宣布开

会,崔浩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

了一圈。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

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

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

把嘴里噫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可知,真抓实干,务求成效,解决问题。

答案:

(1)C

(2)①渭河两岸产棉区,突发棉鲂虫灾害;②新中国成立不久,科技水平不发达,部分

农民思想落后;③干群关系有基础,但百姓对工作队治虫工作抵触,冷淡。

(3)①心系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③重视科

学和实验,讲究工作方法;④真抓实干,务求成效,解决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

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胡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

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

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道归矣?于嗟徂兮,命

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怒邪非邪?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

道乎?“太公对日:“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

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

“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日:

“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

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

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

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

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

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生桃林,示不复用。

天下闻者,呼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有道A王B得众人之心C以图D不道E则不战F而知G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兵,文中指攻击,击杀,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