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审核:高三历史组使用时间:第第页专题六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认识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礼法对立)。2.理解并认识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引礼入法礼法结合)。3.理解并掌握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律例合编礼法完善)。【时空坐标】【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礼法对立)(一)夏商西周时期——德治与法治的起源1.德治思想的产生(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①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礼使贵贱有等,乐使上下和同。礼制目的在于规范秩序,缓和矛盾);②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3)趋势:从夏商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提出,表明西周注重统治者本身的道德要求(德治)。☆点拨关键:商代夏,周又代商,使西周统治者意识到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2.法治思想的产生(1)法律的出现: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法律的特点:属于早期的习惯法;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由贵族掌控,有明显的阶级性质。☆点拨关键:先秦时期,关于法律与教化何者在国家治理上更有效,反映到思想史上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1.思想产生的背景(1)经济: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阶级关系变动,原有统治秩序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2)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3)思想: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4)阶级: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寻求治国新思想。2.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作刑书(1)标志: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的做法限制奴隶主贵族,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2)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主张法治,将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向民众公布法律条文。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违背礼仪,破坏了贵族等级秩序;公布刑书会使平民视法而动,引发争端。叔向反对的原因是法律不公开,贵族拥有解释法律、免于刑罚的特权。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解释法律的特权。(3)意义: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②刑书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3.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1)内容: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学派人性论代表政治主张治国手段儒家人性善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过度消耗民力儒家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是重要手段。孟子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法家人性恶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法家主张法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是重要手段。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政令畅通。争论焦点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治国手段。儒家主张以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更符合当时发展趋势,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也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2)特点:①儒法之争表面上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是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②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3)评价:①积极:儒家重视民生与民意,推动民本思想发展;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②局限:儒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严刑峻法,易造成暴政。(4)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点拨关键:儒家学说具有多面性,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和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孟子定于一的主张),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针对训练】1.(23-24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诗经·周颂·我将》曰:“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该诗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表达了(

)A.武王出征以牛羊祭天帝祈求保佑 B.武王继承文王遗愿讨伐商纣的残暴统治C.武王不忘天命希望早日安定天下 D.武王出兵前祭祀文王祷告上天敬求保佑【针对训练】2.(23-24高三下·山东济宁·开学考试)《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簿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这说明(

)A.财政监督思想源远流长 B.法家思想成为先秦的主流思想C.西周财政监督机制成熟 D.财政问题成为思想界主要议题【针对训练】3.(23-24高三上·云南·阶段练习)《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当学生问及孟子,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应该如何处理时,孟子的回答是:“法官要按职责办事,将其父抓起来。但舜更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此可知(

)A.孟子提倡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B.孟子以儒家思想抵制法家思想C.孟子继承了孔子家庭伦理思想 D.中国古代法律内容上自相矛盾知识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一)秦汉时期——律令并行1.秦朝——以法治国(1)思想: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体现礼法对立。(2)内容:①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②律为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3)实施:坚持轻罪重罚,严刑酷法。在社会教化方面,“设三老以掌教化”,这是对民众实施普遍的思想教化的政策。2.汉朝——引经决狱(1)内容:①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②律令并行。(2)实施:“春秋决狱”(引经决狱),体现礼法结合。汉朝时期的“春秋决狱”是律令儒家化的开始。(3)特点:汉代相较于秦朝更加注重维护伦理秩序;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点拨关键:“春秋决狱”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坚持“原心定罪”(犯罪者的“心”:主观动机;法官的“心”:道德伦理),实质是强调根据犯罪动机、目的、心态等主观因素来定罪量刑。在处理法律诉讼时候,要考虑父子之情和君臣之义,将儒家礼的精神不断注入法律之中。3.关系: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4.演变:与秦相比,汉代法律实践具有外儒内法(礼法结合);春秋决狱(原心定罪):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案件审理依据,从而实现对司法活动的儒家化改造。汉律是律令儒家化的开始。(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特点: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3.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准五服以制罪)。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凡是卑幼伤尊长,如杀祖父母、父母,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任轻于杀常人。4.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5.影响:①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属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②礼法结合,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维护,成为巩固专制的工具;③经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正统,并延续到中国近代。(三)唐朝时期——律令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1.唐朝法律(1)过程:唐初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了《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以礼入法,渗透了浓厚的伦理色彩)。(2)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纲常。(3)影响: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唐代法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推动民间礼俗的成文法化。)【针对训练】4.(2024·云南昆明·三模)《唐律疏议》规定,贵族犯罪,分别得以议、请、减、赎和官当;如犯谋反大逆罪,则因家庭关系,按亲疏分别“缘坐”;如家属或亲属间一般犯罪,可“同居相为隐”;如夫“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而妻殴夫,要徒一年;如“主人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而部曲、奴婢过失杀主,处绞刑;等等。《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

)A.有利于唐朝皇权的强化 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C.是理学对法律渗透的结果 D.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针对训练】5.(2024·湖南长沙·一模)北魏孝文帝按照周礼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的理论框架,把“礼本刑用”付诸实践。其法制改革从手段到内容都体现出隆礼义、重教化、慎刑罚三环紧扣的治国原则。这反映了当时(

)A.法律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B.封建礼法开始实现融合C.周礼成为刑法根本原则 D.以礼入法成为治国理念【针对训练】6.(23-24高三上·河南驻马店·期末)根据公开的考古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亦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的数量有30余幅。这些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其中出土于山东的大约占总数的8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

)A.未真正推行“罢黜百家”政策 B.社会教化广泛地借助画像石C.民间偶像崇拜具有地域差异 D.主流思想决定绘画创作题材知识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律例合编礼法完善)(一)法律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的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律:古代法律的基本法;例:特别法,效力在律之上)。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礼入法: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二)社会教化1.宋朝:约律分立(1)原因: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程朱理学;②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③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表现:①社会层面:理学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②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③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行为规范。2.明清:约律融合,约为律用(1)明朝:①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②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处罚或治罪。(2)清朝:①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②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完全成为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针对训练】7.(2024·福建福州·二模)康熙十八年,礼部颁令要求各地刊印《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永远遵行”。雍正二年,朝廷对各条款加以详细注解,形成万余言的《圣谕广训》。这些做法(

)A.完善了国家的律法体系 B.缓和了农村的社会矛盾C.提升了乡绅的社会地位 D.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针对训练】8.(23-24高三上·江苏·阶段练习)明代士人在宣讲太祖圣谕时,经常呼吁人们依“高皇帝六言”,成就“极好的风俗”。为此高攀龙等士人宣讲时说:“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长上,人人随分尊敬他:人人有乡里,大家要和气些,人人做自家该做的事。”由此可知,明代士人的圣谕宣讲(

)A.强化了等级观念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倾注了儒家理想 D.注重结合法律法规【问题探究】1.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体系完备,内容广泛,审慎严密;②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礼法合一;③重视家族伦理,孝道入法;④语言精练,立法技术高;⑤强调慎刑原则;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2)评价:①是礼法结合的典范;②维护封建统治;③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④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⑤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2.西周至汉唐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趋势及原因(1)趋势:由临时设法到形成固定的成文法;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法律逐渐儒家化。(2)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及其弊端(1)法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①“以法为本”,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②公布法律,重典治国的成文法传统;③“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平等精神。(2)儒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①以人为本,主张“天下归仁”;②以宗法为纲,重视人情的因素;③维护传统制度,强调因事设刑。(3)道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崇尚无为而治,否定有为的人定法。(4)法治观念的弊端:①专制主义笼罩,缺乏“妥协”的精神;②宗法制度压抑个人独立,缺乏权利意识;③政治缺乏民治思想。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