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测时方法_第1页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_第2页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_第3页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_第4页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100.030

CCSA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X—XXXX

代替GB/T23859-2009

-2008-2009

`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

Timemeasurementmethodoflaborquota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GB/TXXXX—XXXX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3.1.................................................................................1

秒表测时法stopwatchtimemeasurementmethod.........................................1

3.2.................................................................................1

作业要素factors.....................................................................1

3.3.................................................................................1

测时记录表timingrecordtable........................................................1

3.4.................................................................................1

定时点appointedtime.................................................................1

3.5.................................................................................1

延续时间continuetime................................................................1

3.6.................................................................................2

观测周期Observationperiod...........................................................2

3.7.................................................................................2

观测次数numberofobservations........................................................2

3.8.................................................................................2

异常值abnormalvalue.................................................................2

3.9.................................................................................2

组合作业要素combinationofoperatingelements..........................................2

4测时基本要求........................................................................2

4.1测时人员要求....................................................................2

4.2测时环境要求....................................................................2

4.3测时状态要求....................................................................2

5测时前的准备........................................................................2

5.1明确测时目的,确定测时对象......................................................2

5.2准备测时工具....................................................................2

5.3收集资料........................................................................3

5.4预定测时次数....................................................................3

5.5划分作业要素....................................................................3

6测时的技术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7观测、记录..........................................................................4

7.1秒表测时法......................................................................4

7.1.1秒表测时法正式采集数据的前可以做如下几项工作:..............................4

7.1.2秒表测时法观测和记录数据具体做法是:........................................4

I

GB/TXXXX—XXXX

7.1.3秒表测时法测时过程种可能出现问题及处理:....................................5

7.1.4秒表测时法的注意事项........................................................5

7.2影像记录........................................................................5

7.2.1影像记录位置的选择及要求....................................................5

7.2.2影像记录和测时..............................................................6

8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6

8.1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6

8.2测时数据的整理..................................................................6

8.3测时数据的分析..................................................................7

附录A(资料性)测时记录表.......................................................8

附录B(资料性)管理界限法(三倍标准偏差法)剔除异常值...........................9

B.1概述............................................................................9

B.2计算............................................................................9

B.2.1按式(B.1)初步计算测时数列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9

B.2.2按式(B.2)计算测时数列标准偏差σ。.........................................9

B.2.3按式(B.3)计算测时数据管理上限XL和管理下限Xm。.............................9

B.3检查测时数列....................................................................9

附录C(资料性)测时方法举例....................................................10

C.1测时前的准备...................................................................10

C.1.1测时对象选择...............................................................10

C.1.2收集资料...................................................................10

C.1.3划分作业要素...............................................................10

C.1.4预观测次数.................................................................10

C.2观测、记录.....................................................................10

C.2.1测时前的有关工作...........................................................10

C.2.2观察、记录采集数据.........................................................10

C.3数据处理.......................................................................10

C.3.1异常值剔除.................................................................10

C.3.2观察次数检验...............................................................12

C.4提出改进方案...................................................................12

II

GB/TXXXX—XXXX

引言

为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定员工作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作用,本文件(标准)规定了劳动定额定员工作中

的测时方法及要求。

应用《劳动定额测时方法》制定劳动定额定员更具有准确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它对促进

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及驾驭市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将起到积极作用。

IV

GB/TXXXX—XXXX

劳动定额测时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作业过程中劳动时间消耗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组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作业过程中劳动定额测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4002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GB/T14163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标准工时构成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秒表测时法stopwatchtimemeasurementmethod

又称密集抽样法——在工作现场以作业活动为对象,对构成作业活动的作业要素进行周期性观测,

用秒表记录其时间消耗的一种方法。

3.2

作业要素factors

能够完整地实现特定目标的作业活动组成单元或作业步骤。

3.3

测时记录表timingrecordtable

观察、测时记录内容的表格。

3.4

定时点appointedtime

工序或作业步骤中相邻两作业要素之间的分界标志。

3.5

延续时间continuetime

4

GB/TXXXX—XXXX

对某一作业要素(或工序、作业步骤)进行一次完整观测所获得的时间值。

3.6

观测周期Observationperiod

观测一次完整的作业过程(或服务提供)过程。

3.7

观测次数numberofobservations

测时过程中对工序(或作业过程)作业要素观察、测定其时间消耗的次数。

3.8

异常值abnormalvalue

由于受不正常因素影响,致使测时数列中出现的过大或过小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值。

3.9

组合作业要素combinationofoperatingelements

若干个连续的作业要素组成的测时单元。

4测时基本要求

4.1测时人员要求

测时人员应经过测时方法培训,测时前熟悉工艺,熟悉工时消耗分类。

4.2测时环境要求

以作业过程为测时对象和生产、服务相对集中的场所。

4.3测时状态要求

应保持正常生产条件下原有作业状态。

5测时前的准备

5.1确定测时对象

测时所要选择的观察对象和所要研究的工序,是由测时目的决定的,具体如下。

a)观察对象的选择

为了制定标准时间或为制定标准资料提供依据进行测时,则应选择“中等水平合格工人”来进行。如

果是为了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则应该选择先进操作者为观测对象进行测时。

b)研究工序的选择

测时所要研究的工序必须根据事先确定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

5.2准备测时工具

4

GB/TXXXX—XXXX

秒表测时法以秒表为测时工具,按顺序对工序(或作业步骤)各作业要素逐一观察,连续记录其起

止时间,需要准备的工具包括秒表、测时板、测时记录表表格等。影像记录法除需要测时板、测时记录

表表格等,需额外准备摄影或录像设备。摄影或录像设备可以很精确地记录时间研究对象作业的实际操

作细节与所耗的时间,并可重现,以作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但其成本较高,常用于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

相结合的场合。

如开展时间研究,还需要准备其他测量工具如钢卷尺、千分尺、弹簧秤、转速表或其它量具等,用

来测定观测时的作业条件,如机器转速等。

5.3收集资料

测时前,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它资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收集,可以参考资料详见附录A

中表A.1。

a)工作地供应、服务条件;

b)工作地劳动环境(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等);

c)设备名称、型号及刀、夹、量、模具名称、规格或作业所需工具、设施;

d)加工零件名称、图号及材料、质量、技术要求或服务对象特征;

e)作业者姓名、技术等级、从事本专业的工龄。

5.4划分作业要素

对较多工序或作业步骤构成的生产(或服务)过程进行测时之前,要预先划分作业要素,作业要素

划分要遵循以下原则:

a)根据测时的方法和要求,作业要素划分要详细,但其延续时间不小于0.04min;

b)手工作业要素、机械作业要素应分开;

c)定量作业要素、变量作业要素要分开;

d)重复作业要素、间断作业要素要分开;

e)作业要素之间有合适的定时点。

5.5确定测时次数

5.5.1误差界限法

误差界限法是对某一操作单元先观测若干次,就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再按照可容许误差,计算应观

测次数N。置信度1-a及误差水平a满足测时相对误差对应的应观测次数按式(1)计算。

()

································································(1)

式中:

N——应观测次数,单位为次;

——试测观测次数,单位为次;

a——给定测时数据相对误差。

5.5.2d2值法

当观测次数比较少时,标准差σ按式(1)计算。

················································································(2)

式中:

4

GB/TXXXX—XXXX

R——极差,即观测单元时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d2——以观测次数为基础的系数。

d2值根据观测次数N查表1确定。

表1d2系数值表

Nd2Nd2Nd2Nd2

21.12882.847143.407203.735

31.69392.970153.472213.778

42.059103.078163.532223.819

52.326113.173173.588233.858

62.534123.258183.640243.895

72.704133.336193.689253.931

置信度1-a及误差水平a满足测时相对误差对应的应观测次数按式(3)计算。

·········································································(3)

5.5.3确定观察次数的经验方法

批量生产的观察次数可根据表2的经验数据确定。

表2观察次数和标准稳定性系数参考数据

作业要素延续稳定系数在下列作业步骤或工序延续时间内(分)的观察次数

生产类型

时间(分)机动手动12510203040

<0.11.52.030252015---

大量和流水生

0.1~0.31.31.725201513---

>0.31.21.520161412---

<0.11.82.52520151310--

大批生产0.1~0.31.52.0201512108--

>0.31.31.715131097--

成批生产-1.72.5-1513121086

小批生产-2.03.0--108765

注1:表中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值为预测延续时间。

6观测、记录

6.1秒表测时法

以秒表为测时工具,按顺序对工序(或作业步骤)各作业要素逐一观察,连续记录其起止时间。

6.1.1秒表测时法正式采集数据前可以做如下几项工作:

a)使用前,要检查、校对测时秒表的使用性能、精度;

b)填写测时记录表上端内容,测时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1;

c)试测几个操作循环,熟悉测时方法,同时熟悉各作业要素的定时点;

d)将作业要素的代号顺次填入测时记录表中。

6.1.2秒表测时法观测和记录数据具体做法是:

4

GB/TXXXX—XXXX

a)从第一个操作(或作业)周期的第一个作业要素开始,在每个作业要素的定时点处观察秒表

读数;

b)将每个作业要素定时点的秒表读数,记录在测时记录表中该作业要素相应操作周期的终止时

间栏内;

c)测时过程中如有发现中断时间,应单独记录,注明起止时间,不正常因素也予以记载。

6.1.3秒表测时法测时过程种可能出现问题及处理:

在观测过程中出现例外单元,如刀具断裂、工具掉地等,观测者应在相应栏内做上记号,并记录影

响时间。如果外来单元时间很短,理论上可以忽略,但为了准确起见,也要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外来

单元消耗的时间,对确定宽放时间很重要。

(1)正巧在某一单元结束时发生。此时,每当发现有外来单元时,则于次一单元的左上角内标记

英文字母;如第一次发生则记A,第二次发生则记B,如此类推,且所有外来单元,也包括单元内发生的,

均取用英文字母。

(2)在某单元进行过程中发生。此时,在该单元的左上角内记下英文字母,其他与情况1)完全相

同(见表3第5周程)。

(3)外来单元时间很短。此时,无法照上述方法记录时间,如工具掉地上,拾起后随即开始工作,

则不必分开,同单元时间一起记录在该单元时间内,同时在该单元记一个英文字母,并于说明栏内说明

该单元的情况(见表3第6周程),或在该栏内的数字上加一个圆圈。

表3测时记录表问题举例

序号第1周程第2周程第3周程第4周程第5周程符号备注

1131426×A更换传动带

219202312/B更换并调整螺钉

31319201417C工具掉地上,拾起擦灰,并调整

41615A201616D

5151619B1318E

6151720C2218F

6.1.4秒表测时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秒表测时法在现场进行测时的注意事项如下:

a)观测位置应选择在操作人员的侧后方或者前方,以既能清楚地观测操作、便于记录时间,又

不干扰操作者工作;

b)测时员要与操作人员通力协作,态度上平易近人,不要造成操作人员反感或紧张;

c)观测时应采取立姿,以示对操作者的尊重,测时期间不要与操作者谈话,以免分心;

d)不能采取秘密测时方式,否则会导致测时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的对立,即使一时瞒过操作人员,

也难以得到正确的观测资料。

6.2影像记录法

6.2.1影像记录位置的选择及要求

影像记录位置的选择及要求:

a)录制的影像应保证画面的清晰;

b)拍摄的角度完整记录操作者的全部作业过程,并且不会对操作者产生任何干扰;

c)拍摄前事先与作业人员进行沟通并取得作业人员的同意。

4

GB/TXXXX—XXXX

6.2.2影像记录和测时

使用摄像机对作业人员的正常作业过程进行拍摄。根据录制的影像资料进行以下内容的观察测时记

录:

a)从第一个操作(或作业)周期的第一个作业要素开始,从影像资料中读取每个作业要素定时

点处的时间;

b)将每个作业要素定时点处的时间,记录在测时记录表中该作业要素相应操作周期的终止时间

栏内。

c)影像资料分析过程中发现有中断时间,应单独记录,注明起止时间,不正常因素也予以记载。

7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7.1作业要素延续时间计算

作业要素延续时间,是每个作业要素本身终止时间与前作业要素终止时间之差值。

7.2测时数据的整理

测时数据处理包括异常值剔除、观测次数检验,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计算。

7.2.1异常值剔除

为减少测时过程中不正常情况对测时结果的影响,在计算平均延续时间前要采用三倍标准偏差法确

定上下管理界限,剔除测时数列中的异常值见附录B管理界限法(三倍标准偏差法)剔除异常值。检查

测时数列,在控制线以外的延续时间值,均是异常值,应予剔除。

7.2.2观测次数检验

为保证观测时间数据达到测时工作精度,要求实际观测次数应大于给定测时相对误差对应的必要观

测次数,因此应对已观测的次数进行检验。

测时数据相对误差若在测时前未给定,则按在劳动定额工作中的一般规定:制定时间定额标准时,

测时数据相对误差取5%;制定一般时间定额时,测时数据相对误差取10%。

1)误差界限法

若用误差界限法计算的必要观测次数小于(或等于)剔除异常值后实际观测次数,不再补测;若计

算的必要观测次数大于剔除异常值后实际观测次数,应补测。

2)稳定系数检验每一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可靠程度

测时数列稳定系数是反映测时数列可靠程度的指标,它等于测时数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小,所求得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代表性强,反之,则说明测

时结果波动大,平均延续时间的代表性短。根据企业生成类型、操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定额精度的

要求,可规定稳定系数表见表2。如测时数列的稳定系数大于标准表中的允许范围,说明测时数列

中有异常值,应予删除和补测,直至等于货小于标准稳定系数为止,方能判定该测时数列稳定,所

求平均延续时间值的代表性强。

7.2.3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的计算

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为剔除异常值后,作业要素实测延续时间算术平均值,按式(4)计算。

·········································································(4)

式中:

4

GB/TXXXX—XXXX

——剔除异常值后,作业要素实测延续时间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分钟(min)。

7.3测时数据的分析

根据作业要素的划分、实际测时的延续时间、测时数据的处理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先进的操作方法,

提高时间定额水平,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推以应用。

4

GB/TXXXX—XXXX

A

A

附录A

(资料性)

测时记录表

供参考的测时记录表样表如表A.1所示。

表A.1测时记录表样表

车间观测日期加工零件工序简图

班组观测人员

操作者审核人员

姓名观测开始

性别观测结束

技术等级岗位定员

本专业工龄产量定额

工资形式单件定额

加工零件设备、工装主要工艺参数工作地组织与条件

名称设备名称工作分配方法

图号型号材料供应形式

材料看管台数工装供应形式

质量夹具名称

技术要求模具名称

加工工序刀具名称

工序工作物等级量具名称

生产批量

观测周期数作业要素

作业要有效

序号定时点-12345678平均延续

素名称次数

时间/min时间

终止

1

连续

终止

2

连续

终止

3

连续

终止

4

连续

终止

5

连续

终止

6

连续

终止

7

连续

工序延续时间

4

GB/TXXXX—XXXX

B

B

附录B

(资料性)

管理界限法(三倍标准偏差法)剔除异常值

B.1概述

为了消除测时过程中不正常情况对测时结果的影响,在计算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前,对测时数列

中异常值予以剔除。剔除异常值按三倍标准偏差法。测时数据中,偏离平均值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值,

都视为异常值。

B.2计算

B.2.1按式(B.1)初步计算测时数列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

·····································································(B.1)

式中:

——作业要素平均延续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作业要素第i次测定延续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作业要素实测次数,单位为次。

B.2.2按式(B.2)计算测时数列标准偏差σ。

·······································(B.2)

式中:

σ——标准偏差。

B.2.3按式(B.3)计算测时数据管理上限XL和管理下限Xm。

················································(B.3)

B.3检查测时数列

凡大于XL或小于Xm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值,均是异常值,予以删除。

4

GB/TXXXX—XXXX

C

C

附录C

(资料性)

测时方法举例

某零件,已知条件见表C.1,图见C.2内示意图。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心轴装卸。试对此

零件测时。经分析研究后提出改进措施或方案,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表C.1已知条件

项目已知条件项目已知条件项目已知条件

直径D=80mm加工长度L=180mm切入切出长度L1+L2=10mm

零件质量G=1.2kg零件材料45号钢零件硬度HB=255~305

设备C620-1普通车床走刀次数i=1参考零件转速n=305/min

参考进给量S=0.28/每转工序车外圆表面粗糙度、精度Ra3.2μm、IT9

C.1测时前的准备

C.1.1测时对象选择

选择同等数量的初、中、高三种经验程度的工人,需总结、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的工序。

根据表C.2中示意图在C620-1普通车床上车外圆工序,选定测时过程中的操作者工人甲、工人

乙和工人丙料进行观测采集数据,工人甲所采集数据如C.2所示。

C.1.2收集资料

工作地布量合理,工作环境较好,所用设备,刀、夹、量具等符合要求,工艺规程准确。

C.1.3划分作业要素

作业要素划分见表C.2测时记录表。本工序按要求划分为7个作业要素,将手工作业要素

与机械作业要素详细分开,并确定了明显易辩的定时点。

C.1.4预观测次数

按要求查表1,观测次数预定为N=10次左右。因定额时间为4min,暂确定N=8次。

C.2观测、记录

C.2.1测时前的有关工作

将工序划分的作业要素按顺序填入表C.2测时记录表。并进行了试测时,对使用测时工

具进行了检查、校对,保证测时的准确性。

C.2.2观察、记录采集数据

将观察测时数据记录并填入表C.2测时记录表。不正常情况的数据作好记录,并填入表

C.3不正常情况表内。

C.3数据处理

C.3.1异常值剔除

见表C.3不正常情况。已剔除两项异常值。

10

GB/TXXXX—XXXX

表C.2测时记录表

车间观测日期加工零件工序简图

班组观测人员

操作者审核人员

姓名观测开始

性别观测结束

技术等级岗位定员

本专业工龄产量定额

工资形式单件定额4min

加工零件设备、工装主要工艺参数工作地组织与条件

名称轴套设备名称普通车床工作分配方法

图号MP-01-001型号C620-1材料供应形式

材料45号钢看管台数1工装供应形式

质量1.2kg夹具名称心轴

技术要求模具名称

加工工序车外圆刀具名称车刀

工序工作物

等级量具名称卡尺

生产批量小批

观测周期数

作业作业要素

要素-12345678有效平均延续

序号名称定时点时间/min次数时间

装上手离扳终止30.534.238.2242.7846.8850.8554.8758.68

1零件手连续0.50.530.67-0.830.580.60.570.6

主轴转终止30.5534.2538.2742.8546.9350.9254.9258.73

2开车动连续0.050.050.050.070.050.07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