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马骥,字龙媒,贾人子。少倜傥,美丰姿。十四岁,入郡库,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子母。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已也,遂反以此欺国人。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久之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马笑与语,其言虽异,亦半可解。马遂自陈所自。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然奇丑者望望即去,终不敢前。其来者,口鼻位置,尚皆与中国同,共罗浆酒奉马。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都城在北去三十里。”马请导往一观。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天明,始达都。都以黑石为墙,色如墨。楼阁近百尺,然少瓦,覆以红石。拾其残块磨甲上,无异丹砂。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村人百口解说,市人始敢遥立。既归,国中无大小,咸知村有异人。于是缙绅大夫,争欲一广见闻,遂令村人要马。然每至一家,阍人辄阖户,丈夫女子窃窃自门隙中窥语。终一日,无敢延见者。村人曰:“此间一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或不以子为惧。”造郎门。郎果喜,揖为上宾。异史氏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节选自《聊斋志异·罗刹海市》①)材料二:蒲留仙研精训典,究心古学,目击清初乱离时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而途识者。历二十年,遂成《聊斋志异》十六卷。……其书不为《四库全书》说部所收者,盖以《罗刹海市》一则,含有讥讽满人、非刺时政之意。如云女子效男儿装,乃言旗俗,遂与美不见容、丑乃愈贵诸事,同遭摈斥也。(节选自易宗夔《新世说》)【注】①《罗刹海市》包括了罗刹国和海市龙宫两部分的故事,罗刹国是作者对现实丑恶的揭露,海市龙宫则是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想象。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久之A入B山村C其间D形貌E亦有国似人者G然田褴楼如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郡庠,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我国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庠”“序”“校”等施教机构。B.权子母,文中指经商。子母,原指货币的大小、轻重,后来指利息与本钱。C.迨,才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不同。D.《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华夏青年马骥出海经商时遭遇风浪,流落到了一个风俗与华夏迥异的地方。B.村里的人见到马骥,仿佛看到了凶神恶煞,纷纷逃跑。经过慢慢地接触,马骥了解到此地为“大罗刹国”。C.罗刹国看重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相貌,长得越美越吃香,但罗刹国认为的美与马骥认为的美正相反。D.异史氏认为世上人人都装出假面迎合世俗,人情世态如同鬼蜮世界一样阴冷,美好期望只能在幻想中存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2)遂与美不见容、丑乃愈贵诸事,同遭摈斥也。14.材料二中,易宗夔分析了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原因,以及该书不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原因,请对两者分别概括。(3分)【答案】10.ACG(原文标点:久之,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11.C(“才的意思”错,“迨”在文中是“等到”的意思,与“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相同。)12.B(“村里的人见到马骥,仿佛看到了凶神恶煞,纷纷逃跑”错,是马骥初到的都会和后来去的都城中的人见到马骥就吓得跑,马骥后来到的村里的人只是“不敢前,遥望之”。)13.(1)那里的人形象都很诡秘奇异。(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率”“耳食”“始”各1分,句意1分)(2)于是和美丽不被容纳、丑陋却被越加看重这些事一样,同样遭到摈弃排斥。(“见”“贵”“摈斥”各1分,句意1分)14.①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原因:目睹清初的动荡时局,欲借狐鬼故事抒发内心的孤愤之情,以此让有识之士知晓。②不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原因;书中含有讥讽满族人、非议时政的意味,于是遭到了摈弃排斥。(一点2分,两点3分,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他年少时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很有名气。父亲年老体衰,放弃了经商回家闲住,对马骥说:“几卷书,饿了不能煮着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应该继承父业去经商。”马骥从此就慢慢做起买卖来。(一次,)马骥跟别人去海外经商,被飓风刮走了,漂了几天几夜,来到一个都市。这里的人个个都非常丑陋,看见马骥来,以为是妖怪,都惊叫着逃走了。马骥刚见到这情景时,还很害怕,等知道那些人是惧怕自己时,就反而去欺负他们。遇到吃饭的,他就跑过去,人家吓跑了,他就把剩余的饭菜吃掉。这样过了很久,进入一个山村。山村中的人相貌也有像人的,但是都破衣烂衫像讨饭的。马骥在树下休息,村里人都不敢过来,只是远远地看着他。觉出马骥并不是吃人的妖怪,才开始慢慢接近他。马骥笑着同他们攀谈,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同,但大半能听懂。马骥就告诉他们自己的来历。村里人很高兴,遍告乡邻:来客不吃人。但是那些长得丑陋的,看看他就跑了,始终不敢到跟前来。那些来的人,五官的位置都与中国人大体相同,他们摆上酒菜共同招待马骥。马骥问他们怕他的原因,回答说:“曾经听祖父说:西边距离(这里)二万六千里,有个中国,那里的人形象都很诡秘奇异。(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穷,村人回答说:“我国所看重的,不在学问才能,而在相貌。长得最美的做大官;稍差一点的做小官;再差一点的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得到赏赐的食物养活妻儿。像我们这样的,刚出生时,父母就以为不吉利,常常都被抛弃了;父母不忍心立刻丢弃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马骥问:“这叫什么国?”回答说:“叫大罗刹国。往北三十里是都城。”马骥请他们领着到都城看看。于是第二天鸡一叫村人就起身,领马骥一块去了。天亮后,才到达都城。都城的城墙是用黑石头砌的,颜色像墨一样黑。楼阁高近百尺,但很少用瓦,都用红色石头盖顶。拾一块碎石在指甲上磨磨,和红色的朱砂没有两样。这时正好退朝,朝中有一顶大轿子出来,村人指着说:“这是宰相。”马骥一看,那人两只耳朵朝后长着,三个鼻孔,睫毛像帘子一样盖住了眼睛。又出来几个骑马的,村人说:“这是大夫。”挨个指出各人的官职,大都是披头散发、相貌狰狞的丑八怪,但官职越低的,丑相也渐减。一会儿,马骥往回走,街市上的人看见他,吓得大声嚷叫着,跌跌撞撞地跑了,就像碰上了怪物。村人再三说明,街市上的人才敢远远地站着看。回去以后,罗刹国里老老小小都知道了山村有一个奇怪的人。于是大小官员都想见识见识,就叫村里的人邀请马骥过去。可是每到一家,看门人总是把门关死,男男女女偷偷地从门缝里往外瞅着议论着。整整一天,没有一个人敢开门让马骥进去。村人说:“这里有一个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外国,他见得多,可能不会害怕你。”领着马骥去登门拜访。那位执戟郎果然很高兴,把马骥奉为上宾。……异史氏说:“装出一副假面孔来迎合世俗,如此世态与鬼域无异。爱吃疮痂癖好的人,天下哪里都有。‘屈意取悦觉得惭愧,别人反而觉得不错;自己羞愧得要命,别人却鼓掌叫好’,如果公然保持男子汉的本来面目去游逛都城,而不吓得人们四散奔逃,大概会很少的了。否则那个献玉楚王的傻人卞和,又怀抱着价值连城的宝玉向什么地方去哭呢?唉!飞黄腾达,富贵荣耀,该当从海市蜃楼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才是!”材料二:蒲松龄致力于研究经典,深入探究古代学问,目睹了清朝初期的动荡时局,便想借助狐鬼的故事,编纂成一部书,来表达自己的孤愤之情,以此让有识之士知晓。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他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十六卷。……然而,他的这本书没有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的“说部”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中一则名为《罗刹海市》的故事含有讥讽满族人、非议讽刺时政的意味。例如,故事中提到女子效仿男子装束,这实际上是在讲述旗人的风俗,于是和美丽不被容纳、丑陋却被越加看重这些事一样,同样遭到摈弃排斥。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材料二: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隰朋A可B其C为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2)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14.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案】BDG11.C12.B13.(1)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2)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14.得天下的原因:①得管仲辅佐;②对诸侯讲信用。灭亡的原因: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一意孤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隰朋可”是主谓结构,是对齐桓公“然则孰可?”的回答,意思完整,“其为人”作下一句的主语,B处断开;“也”放在主语后表停顿,是判断句的标志,后面D处断开;“坚中而廉外”为并列结构,“少欲而多信”也是并列结构,二者结构一致,共同作谓语部分,陈述主语“其为人”,中间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而今你违背信义把他杀了。/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B.正确。C.“迁,指调动官职”错,本文中的“迁”指“变动、变更”。句意:政事移交给谁呢?/我被贬职去当九江郡司马。D.正确。句意: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宽宏厚道、爱惜人民。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错,管仲认为齐桓公把曹沫杀了,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而不是认为诛杀曹沫一事可速决。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盟”,结盟、签订盟约;“以”,用、拿;“反”,返还、归还。(2)“虽然”,虽然这样;“闻”,听说;“若”,比得上。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得天下的原因:“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后来齐桓公在曹沫逼迫下答应返还鲁国土地,不久又后悔,管仲劝他说“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可见①得管仲辅佐;②对诸侯讲信用。灭亡的原因:由“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狱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可知,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一意孤行。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已经得到了管仲,(管仲)与鲍叔牙、隰(xí)朋、高傒(xī)整顿齐国的政治,制定了连五家之兵法,设置了钱制和捕鱼、煮盐法,(从中所得之利)用于救济贫穷(的百姓),俸禄给予贤良和有才能的人,齐国的人都十分高兴。(桓公)二年,(齐国)出兵伐郯,把郯灭了,郯子(郯国的国君)逃到了莒国。(因为)当初,齐桓公(小白)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所以(齐桓公)要出兵讨伐郯国。(桓公)五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鲁国兵败,鲁庄公请求(向齐国)献出遂邑城来媾和。齐桓公答应了他,与鲁国在柯地相会结盟。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鲁国名将)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答应了他。过了一会儿,曹沫收好匕首,面向北坐在臣子的位置上。(后来,)齐桓公觉得很懊悔,想不归还鲁国的土地,还要把曹沫杀了。管仲说:“他劫持你时,你就答应了他,而今你违背信义把他杀了,(这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然而(你)对于诸侯却失去了信用,(这就)失掉了天下的援助,这是不行的。”于是(齐国)把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统统归还给鲁国。各国诸侯听说此事,都十分信任齐国而想归附它。(桓公)七年,诸侯在甄地与齐桓公会盟,齐桓公从这时开始称霸天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 世家 》)材料二:什么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过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天下安定下来,成为五霸的首领,(是因为)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齐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您不妨试着按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吧。”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心地坚贞,就足以做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重任;少有私欲,就能驾驭属下;多能守信,就能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齐桓公说:“好吧。”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齐桓公便不用隰朋而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齐桓公向南去堂阜游玩,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作乱。齐桓公被关在南门寝宫的守卫房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齐桓公)身为五霸之首,最终为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从管仲忠告的过错。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便是丧失好名声,被人耻笑的开始。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材料二: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注]孙子:孙膑。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14.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3分)【答案】10.ACF11.B12.C13.(1)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2)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14.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战不胜”与“战而不死”是两种情况,语义对举,单独成句,前后ACF处断开;“田忌不进”是主谓句,前后AC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对呀,确实有这样想的老百姓。B.错误。都是“到、往”的意思。句意: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C.正确。感激;品德。句意: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D.正确。当权;行事、办事。句意: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办事。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随从很多”“随从不多”错,“仕人众”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很多,“仕人寡”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不多。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卜”,算卦,占卜;“验”,证明;“走”,逃离,逃走。(2)“所以”,……的原因;“善”,对……好,跟……友好;第二个“以”,凭借。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参考译文:材料一: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这两人关系不好。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用了您的计划,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田忌连战连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屡战屡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看看吉利不吉利?”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愿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做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驻守任这个地方。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碰撞摩擦才能通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这样以后,将军背靠太山,左边有济水,右边有天唐,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和精锐的骑兵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控制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走。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代替他的将军地位担任齐相,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意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江南封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会再重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让齐国和楚国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如果将来他重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非常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办法。”楚王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邹忌做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任职的人很多,齐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宣王的重臣,推荐的人却不多,齐宣王很喜欢他。邹忌便对齐宣王说:“我听人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到底推荐了几个人呢?”齐宣王因此认为晏首堵塞了推荐贤人的道路。材料二: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害怕了,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齐宣王被立为国君,齐宣王知道是成侯出卖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节选自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材料二: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节选自苏洵《木假山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后世A荒堙B零落C至于D子孙E泯没而无闻F况G欲H长有I此石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民,意思是编入户籍的平民,指刘氏之后已经没落,失去“富贵者”身份。B.负,指靠近、挨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词义不相同。C.斧斤,各种斧子,与《石钟山记》“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斧斤”意义相同。D.理,指命运,与《六国论》中的“存亡之理”意义不同,与现在的“道理”也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借物说理,第一篇叙述了与奇石有关的事件表达感慨,第二篇借木假山的遭遇表达感慨,第一篇观点直露,第二篇含蓄委婉。B.作者认为刘金虽是武夫健卒,却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爱好斯文雅致,可能是功成志满、过于富贵、骄奢安逸才产生了如此雅兴。C.欧阳修感慨人事兴废无常,怜惜石头可爱却遭遗弃,于是将两石分别立在丰乐亭南北,以便滁州百姓游玩观赏,表现其与民共赏的情怀。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逃脱了种种不幸的命运,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历水冲虫蛀形成山峰形状的木头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2)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14.材料一中的石头、材料二中的木,都有为人所取的现象,两位作者对于人“取”物的看法有何不同?【答案】10.ACF11.D12.D13.(1)那些出奇的事物,被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2)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枝叶茂盛;幸运的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时候,就被砍伐了。14.①欧阳修认为不必取走,只要能够欣赏即可,是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据为己有。②苏洵认为对于“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拿走,是一件可喜人事。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发现值得庆幸。【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何况那些希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呢?“及其后世”意思是“等到他死后”,做时间状语,放在句首,起强调作用,需要与后面的主句断开,故A处断开;“荒堙零落”意思是“他的宅院一片荒芜零落”,主语为省略的“宅院”;“至于”通常置于句首,表示“到了……程度、地步、境遇”,同时“至于”后面的主语为“子孙”,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故“至于”前需要停顿,故C处断开;“子孙泯没而无闻”是主谓结构完整的句子;“况”后引出另一层意思,两个句子分别阐述不同的对象,故“况”之前需停顿,故F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负,靠近、挨着。/背,覆盖。句意:丰乐亭挨着城墙。/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C.正确。斧斤,各种斧子。句意: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D.错误。意义相同。都指命运。句意:那么这里面的命运似乎不能用偶然来解释。/胜负存亡的命运。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错误。根据原文“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意思是: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不幸的了。说明木头不都是幸运的。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奇物”;“幽远”,形容词作名词,幽暗荒远的地方;“耳目”,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去”,离开。(2)“殇”,未成年而死;“拱”,两手合围;“夭”,(草木)茂盛;“则伐”,被动句式。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意思是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走它而占为己有呢?可知,欧阳修认为对于名石不必取走据为己有,只要能够欣赏就足够了,是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头据为己有,只为一己之私。根据材料二“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意思是让喜爱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可知,苏洵认为对于“木”在经历波折之后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拿走,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借物喻人,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发现的现象值得庆幸。参考译文:材料一: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比较小,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独自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淝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骄矜于富贵之后的贪图享乐和无节制的欲望才这样的吗?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用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那些出奇的事物,被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不值得称道,然而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何况那些希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呢?这些石头的命运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走它而占为己有呢?材料二: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枝叶茂盛;幸运的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时候,就被砍伐了;还有不幸地被大风拔起,被水冲走了,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被人们认为是有用之材,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浮沉埋没,不知道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受到水流冲刷、虫蛀之后,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让喜爱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不幸的了。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我每次想到它,总疑心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枝叶茂盛,可用作栋梁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没有被损坏、被折断,也没烂掉;没有被损坏、被折断,也没烂掉,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致遭受斧头的砍伐;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最终到了我的手里,那么这里面的命运似乎不能用偶然来解释。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夺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2)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14.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答案】10.BDF11.B12.D13.(1)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2)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14.①鲁隐公对公子翚的野心未采取应对措施;②里克、李斯利令智昏,没能义利常兼;③王允之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的丞相位子,所以勉强听从了赵高。“李斯”是主语,“听赵高之谋”是谓语部分,“李斯听赵高之谋”语意完整,B处停顿。“非”是对“其本意”做的否定判断,连起来是一句话,D处停顿。“故”,所以,常用在句子开头,领起结果,F处停顿。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盗贼拿着兵器在别人面前比划。/又拿起剑对着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