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九省卷) 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新高考九省卷) 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新高考九省卷) 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新高考九省卷) 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新高考九省卷) 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九省卷)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有老妪居金母桥之东、埂巷之北,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其地即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基也。屋西数武,瓦砾堆成土山,登其巅可远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妪偶言及,芸【注】神往不置,谓余曰:“自别沧浪,梦魂常绕。今不得已而思其次,其老妪之居乎?”余曰:“连朝秋暑灼人,正思得一清凉地以消长昼。卿若愿往,我先观其家可居,即襆被而往,作一月盘桓,何如?”芸曰:“恐堂上不许。”余曰:“我自请之。”越日,至其地,屋仅二间,前后隔而为四,纸窗竹榻,颇有幽趣。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四壁糊以白纸,顿觉改观。于是禀知吾母,挈芸居焉。邻仅老夫妇二人灌园为业知余夫妇避暑于此先来通殷勤,并钓池鱼、摘园蔬为馈。偿其价,不受,芸作鞋报之,始谢而受。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对菊,赏玩竟日。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余深然之。(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材料二: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有删改)【注】芸:指陈芸,沈复之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邻仅老夫妇A二人B灌园C为业D知余夫妇E避暑F于此G先来H通殷勤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指才,与《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相同。B.然,指认为……对,与“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和用法相同。C.易,指改变,与“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中的“易”词义不相同。D.经营,指筹划、谋划,与“韩魏之经营”中的“经营”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复在了解妻子陈芸打算到老妪处居住的意愿之后,先去实地查看情况,与老妪谈成之后再禀告母亲,最后才带着妻子搬过去居住。B.邻居老夫妇把钓来的池鱼和摘来的蔬菜馈赠给沈复夫妇,沈复夫妇按市价付给他们钱,他们也不要,陈芸就以做的新鞋来报答他们。C.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这个大云庵就是从前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前,多次请求归有光作《沧浪亭记》。D.归有光先简述了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演变,最后结合自己所见抒发了对世事变化的无限感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四壁糊以白纸,顿觉改观。(2)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14.材料一中,“余”和“芸”为何选择租赁老妪的房子居住一段时间?(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唐姚、宋并称,而议者多优宋而劣姚,余谓不然。夫仡仡矜矜,万仞壁立,立于朝,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静深有谋,涵盖一切,“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虽高,蛟龙不居;海虽浑,变化不测。余故曰崇胜也。夫人主之愎谏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崇之对幸东都①,与其黜姜皎、罢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为,而亦璟之所不能为者也。吾尝谓天宝之祸,宋璟在犹可忧,而姚崇在则无虑。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爱崇也,素矣。源乾曜奏事称旨,必曰姚崇之谋;不合,则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自崇死,而天下无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然临轩之礼②,卒不相假者,终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乐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则姑任之为快。而张九龄者,宋璟俦也,有其道无其术,道不合则争,争不得则去。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使其时有若崇者,为之内娱主意于所甚安,而阴以计挤小人于外,则终玄宗之世,林甫不得专政,而禄山不得入宫矣。(节选自袁枚《姚崇宋璟论》)材料二:春,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上素服避正殿。时上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且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迁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上大喜,从之,赐崇绢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礼于太极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閤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注】①东都:唐代指洛阳。②临轩之礼:出自《资治通鉴》中“(姚、宋)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陛下三年A之制B未终C遽尔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灾异H为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劣,文中指认为……不好,与《促织》中“成以其小,劣之”的“劣”意思相同。B.假,文中指给予,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意思不同。C.稔,文中指庄稼成熟,与《归去来兮辞》中“犹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D.迁,文中指迁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之迁”的“迁”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姚崇、宋璟并称,但议论者多“优宋而劣姚”,不过袁枚更推崇姚崇。B.姚崇作为大臣,能做到不显露出排斥小人的迹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远小人。C.袁枚认为,如果天宝年间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这样的宰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D.姚崇对幸东都之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2)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14.材料一袁枚认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是如何佐证这个观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南郡,拔之,羽果弃樊而去。(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今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节选自《三国志》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侯音以宛A叛B略傍县C众数千人D仁率E诸军攻破F音G斩其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贼,文中是指敌人,与《墨子·兼爱》中“视人身若其身,谁贼”的“贼”意思不同。B.得意,文中是指得行其意、达到目的,这与成语“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相同。C.所以,文中是指用来,这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D.假,文中是指授予、给予,这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内容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想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却认为不应轻易迁都,曹操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B.司马懿认为吴蜀虽然表面联盟,实际上却并不能够真正同心,所以他们才有可乘之机。C.曹操进攻潼关时,下令将要活埋城中之人。曹仁却劝告太祖要给城里的人留一条活路。D.关羽围攻樊城,恰逢汉水暴涨,曹仁率几千人守城,粮食将尽,城墙被淹,情势危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已援。(2)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14.两则材料皆提到了关羽和曹仁的樊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曹仁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有何不同?(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节选自《吕氏春秋·览·知度》)材料三: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节选自《六韬·文韬·举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文中指善于、长于、擅长,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同。B.亡,文中指灭亡,与《苏武传》中“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思不同。C.务,文中指致力于、从事,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意思相同。D.举,文中指推举、选拔,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韩非认为明君使臣下的职事不扰、职责分明,能够各展所长、各立其功,那么就不会争斗角力、互相伤害,从而达到治世的最高境界。B.材料二中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C.材料三太公认为国君如果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人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人为不贤之人,就会导致党羽多的得到提拔,党羽少的遭到黜退。D.三则材料均谈论到选才用人的问题,材料二认为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仇人等,材料三太公认为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才是举贤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一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2)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14.选才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在选才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3分)(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材料二: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材料三: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因A还走B而冒C人D至数E猎者F知G其H诈I伪J举K罔L而进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羁,文中指寄居在外,与《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羁”意思不同。B.殆,文中指大概,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C.三鼓,文中指击三次鼓,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14.如果事件还没有发展到“明日鼓之,宜阳拔”的时候,韩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请阐明理由或给出合理化建议。(3分)答案(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一)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邻仅老夫妇二人”结构完整,故在“人”后断开:“灌园为业”即“(老夫妇)(以)灌园为业”,结构相对完整,故在“业”后断开;“于此”为状语后置,应与“避暑”相连,即“(老夫妇)知余夫妇于此避暑”,结构相对完整,故在“此”后断开。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不以为然”中的“然”意思是“对”,不是意动用法。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述文言文意,判断相关信息正误。“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前”错误,从原文“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和“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可以看出,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后请求归有光作《沧浪亭记》。13.【答案】(1)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欣然腾出她的卧室租赁给我们,四壁用白纸粘糊,顿然觉得比之前好多了。(4分,“意”,“出”,“四壁糊以白纸”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2)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4分,“胜”“子”“所以”各1分,句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1)意:来意。出:腾出。四壁糊以白纸:状语后置,四壁以白纸糊。(2)胜,胜景,子:您。所以:……的缘故。14.【答案】①老妪的房子环境优美,颇有野趣;②陈云听老妪提过这房子,又怀念曾经的沧浪亭;③“余”想找一地方避暑,再加上关爱妻子。(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一个老太太居住在金母桥以东、埂巷以北,围绕她的房子都是菜园,编成篱笆作为门。门外有约一亩大的水池,花的色彩树的影子,交错于篱笆边,这块地是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弃的地基。房屋西边数步远处,瓦砾堆成土山,登上山顶可以远眺,地旷人稀,颇有野趣。老太太偶尔说起这些事,芸都神往不已,对我说:“自从离开沧浪亭,魂牵梦绕,如今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我们搬到老太太那里去住吧?”我说:“连日秋暑炎热灼人,正想着找一块清凉地来消遣酷热白天。你若愿意前往,我先去看看她家是否可以居住,行的话我们就收拾行装过去,暂住一个月试试看,如何?”芸说:“恐怕婆婆不同意。”我说:“我自会去请示,”过了一天,我到那个地方一看,屋子仅有两间,前后隔开分成四个房间,纸窗竹榻,特别有雅趣。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欣然腾出她的卧室租赁给我们,四壁用白纸粘贴,顿然觉得比之前好多了。于是,我禀告了我母亲,带着芸搬过去住了。邻居仅有老夫妇二人,他们以种菜为业,知道我夫妇在此避暑,先跑过来表示友好情义,并钓来池鱼、摘来蔬菜送给我们。我们按照市价给他们钱,他们不肯接受,芸就做了新鞋来报答他们,他们才感谢着接受。我请邻居老人购得一些菊花,在篱笆墙边遍地栽种。九月菊花开了,我与茶又居住了十日。我母亲也欣然来观看,大家吃着螃蟹观赏菊花,玩了一整天。芸高兴地说:“将来应当与郎君在这里建造房屋,买下围绕房子的十亩菜园,招来仆人仆妇种植瓜果蔬菜,以供日用开销。你作画我绣花,以备诗酒之用。布衣粗食,也可快乐终身,不必作远游的打算了。”我深深同意。材料二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就是从前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南国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等到吴越国被宋朝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又有僧人住在这里,这样沧浪亭就变成了大云庵。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在残破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苏子美的沧浪亭,这样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古今不断变迁,朝廷和市容也随之改变面貌。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大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二)10.CEG【解析】原文断句: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三年之制未终”指未守完三年之丧(上年玄宗之父睿宗去世),句意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遽尔”作“行幸”的状语,句意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天心”作“未契”的宾语,句意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D【解析】两个“迁”意思相同,都是迁移、搬迁的意思。12.D【解析】“每月五日朝见一次”错误,应为每五日朝见一次。13.(1)作为大臣的可贵之处,是在于不违逆君主的性情,而循循善诱使他归于正道。评分参考:“……者……”判断句1分,“逆”各1分,句子大意2分。判断句要补充系词“是”。逆:违逆,违背。(2)张九龄离任后天下再没有谏诤的大臣了,李林甫这才能凭借才能被重用。评分参考:“去”“见用”各1分,句子大意2分。去:离职,离任。见用:被重用。14.①宋璟如山,壮勇刚强,意志坚定,以礼制、天意等为由直接驳斥了玄宗巡幸计划;②姚崇如海,清醒务实,善于应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玄宗考虑,并且给出合理建议,实现玄宗的想法。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三)【答案】10.BDG11B12.C13.(1)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临近战区的邻国,应当用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2)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14.材料一强调曹魏结交了临近战区的孙权,瓦解了孙刘联盟,从而取得胜利;材料二则强调曹仁作为主帅意志坚定,士兵受到了激发鼓励,同时水势渐退又有徐晃相救,从而胜利。(大意相符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侯音据宛反叛,抄掠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带军攻破叛军,斩了侯音。“侯音以宛叛”,主谓结构,“以宛”作状语修饰谓语“叛”,句意完整,B处断开;“仁率诸军攻破音”,主谓宾结构,“仁”为主语,“率诸军”为状语,“音”为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G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敌人/伤害。句意: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B.错误。得行其意、达到目的/得其旨意、知道意思。句意:关羽如今得行其意。/已经得其旨意,就不再需要言词。C.正确。句意:用来给城里的人指出一条生路。/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D.正确。授予、给予/借助。句意:授予符节。/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擅长走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进攻潼关”错误,原文有“从围壶关。太祖今曰:‘城拔,皆坑之’”,是进攻壶关,不是潼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傍”,临近;“卑辞”,卑恭言词;“引”,引导。(2)“顿”,屯;“以”,来;“非良计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南郡,拔之,羽果弃樊而去”,强调曹魏结交了临近战区的孙权,瓦解了孙刘联盟,从而取得胜利;材料二,“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强调曹仁作为主帅意志坚定,士兵受到了激发鼓励,同时水势渐退又有徐晃相救,从而胜利。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临近战区的邻国,应当用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方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就一定能把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在同周围有几个诸侯国临届的地方打仗,应当结交盟国作为后援。”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曹魏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率军前往救援,恰逢汉水暴涨,关羽指挥水师迎战,俘获了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押送到江陵。这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想把首都迁往黄河以北,来躲避关羽的兵锋。司马懿却劝阻说:“于禁等人实为洪水所淹没,并不是作战不力所造成的失败,这对国家大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就轻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水流域的民众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内里疏忌。关羽如今得行其意,孙权必不高兴。可以告诉孙权,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那么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结交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公安和南郡,关羽果然放弃对樊城的围困而离开了。材料二:曹仁字子孝,是太祖的堂弟。河北平定后,曹仁又随太祖进攻壶关。太祖命令说:“攻下城池,将里面的人全部活埋。”围攻数月,没能拿下。曹仁对太祖说:“围攻城池要指出活门,用来给城里的人指出一条生路。您如今登出告示要将城里的人尽数活埋,他们当然要全力以赴,抵御您而保卫自己。而且壶关城城墙坚固,储粮又丰,如果我们强攻,伤亡肯定惨重,如果包围,又旷日持久。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太祖撤回了他的告示,壶关守将自动投降。总计曹仁前后的功劳,封他为都亭侯。太祖征讨马超,任命曹仁兼摄安西将军,督率诸将在潼关抵御,在渭南击破了马超的军队。苏伯、田银反叛,太祖让曹仁兼摄骁骑将军之职,督领七军讨伐田银等人,大获全胜。又让曹仁兼摄征南将军之职,授予符节,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侯音据宛反叛,抄掠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带军攻破叛军,斩了侯音。回师樊城,于是被授予征南将军一职。关羽进攻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人率领的七军营房都遭水淹,于禁向关羽投降。曹仁率数千名士兵据守樊城,城墙没有被水淹没的部分只有几处。关羽乘船攻城,围了好几层,城里与外断了音信,粮食所剩无几,援兵尚未赶到。曹仁激发鼓励将士,表示了誓死守城的决心,将士们被他的精神感动,都没有二心。徐晃带援兵赶到时,大水也渐渐消退了,徐晃从外围向关羽进攻,曹仁得以突围,关羽撤兵。(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四)【答案】10.CEH11.D12.D13.(1)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2)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的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14.①材料一立足于君王任用贤才的标准,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②材料二立足于君王、在上位者对待贤士的态度:任用贤才、信任贤才。③材料三立足于君王如何任用贤人,让贤人真正发挥其才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宜其能”“胜其官”结构一致,CE处断开;“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结构一致,中间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善于、长于、擅长;与……友好。句意: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平时和留侯张良友好。B.正确。灭亡;通“无”,没有。句意: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将会灭亡。/最终也不能再回到汉朝,白白地在这没人的地方自己受苦。C.正确。句意: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D.错误。推举,选拔;拿、用。句意: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一棵小草一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材料二认为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仇人等”错,原文“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这里的“厨师、渔夫、仇人”指的是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等贤人,因为他们过去或者是厨师,或者是渔夫,管夷吾还是齐桓公的仇人,曾用箭射中桓公的衣带钩。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绝”,横渡;“致”,到达;“霸王”,成就霸业。(2)“是”,这样;“比周”,结党营私;“以”,凭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君王任用贤才的标准,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②由“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可知,材料二立足于君王、在上位者对待贤士的态度:任用贤才、信任贤才。③由“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可知,材料三立足于君王如何任用贤人,让贤人真正发挥其才能。参考译文:材料一: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承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所以对国内而言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对国外而言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或者让他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伊尹、吕尚、管仲、百里奚这些人,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良马。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因为主持国家政权,走建功立业的道路,不得不这样做。犹如手艺高超的建筑师建造宫室,测量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木材,考察劳作量就知道需用工人的数量。所以小臣、吕尚受到周文王的聘请,天下的人就知道殷商快要灭亡,而周将称王天下;管仲、百里奚被齐桓公和秦穆公任用,天下的人就知道齐国、秦国一定会建立霸业了。这难道只是良马能跑千里远吗?成就王霸大业固然有人,亡国破家也固然有人。夏桀能信用干辛,商纣任用恶来,宋王用了唐鞅,齐国用了苏秦,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将会灭亡。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要使夜晚变长;又如同对着天空射鱼,想要发出的箭必中;即使是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也办不到,更何况世俗的君主呢!材料三:文王问太公道:“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愈烈,以致国家陷入危亡,原因是什么呢?”太公答道:“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加使用,这是有推举贤人的虚名却没有使用贤人的实效。”文王问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哪里?”太公答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使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因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道:“为什么呢?”太公答道:“国君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为不贤之人,这就导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的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所以导致世间乱象愈演愈烈,国家不免陷于危亡。”文王问道:“怎样才能推举出贤人?”太公答道:“将帅与宰相分清职责,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按照岗位标准去考察工作情况,选拔出人才,考核出能力,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官位与能力一致。能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推举贤人的方法。”(新高考地区适用)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周保温冲刺卷(五)【答案】10.DEI11.B12.C13.(1)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即使作战取得胜利,那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2)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14.韩国没有取胜的可能。理由:①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②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③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持观望态度,没有向韩国及时提供援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因还走而冒人”,承前省略主语“麋”,“而”连接主语的两个动作,“人”作宾语,结构完整,可知D处应断开。“至数”,经过多次,表示前面主语行为反复,应独立成句,且“猎者”为后句主语,可知E处应断开。“猎者”作主语,“知”作谓语,“其诈”作宾语,结构完整,后面“伪举罔而进之”语意明确,可知I处应断开。故选DE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与文言词义的能力。A.正确。寄居在外。/拘束、束缚。句意: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B.错误。大概。/近于、几乎。句意: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C.正确。句意: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齐人擂了三通鼓。D.正确。句意: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错误,由原文“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可知,“对曰”的主语是赵累,这里是给周君的建议,不是赵累直接劝说景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