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1029-201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正式版)_第1页
TD/T 1029-201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正式版)_第2页
TD/T 1029-201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正式版)_第3页
TD/T 1029-201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正式版)_第4页
TD/T 1029-201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 I Ⅱ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 5工作准备 36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47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99成果编制 10成果验收与公示 11成果应用与更新 附录A(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附录B(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附录C(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附录D(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定义 附录E(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3附录F(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2附录G(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附录H(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图件编制要求 I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解释。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Ⅱ为规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水平,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实施动态监管、建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本规程规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技术方法、成果要求等。本规程适用于依法审批的各类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除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各类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其他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相关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可参照本规程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J137—19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过程。4.1评价目的通过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动态监管、规划计划管理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4.2评价对象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审批的开发区界线范围内的全部土地。4.3评价原则4.3.1政策导向性原则评价工作应以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划为前提,以国家对开发区管理的各项政策为导向,充分体现2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4.3.2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应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等方面,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综合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4.3.3因地制宜原则评价工作应充分考虑开发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标准。4.4工作体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三个方面。4.4.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简称“用地调查”)是指依照本规程的要求,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基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的过程。4.4.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简称“程度评价”)是指在用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标现状值,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过程。4.4.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简称“潜力测算”)是指在用地调查和程度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推算尚可供地年数的过程。4.5工作程序与方法4.5.1工作程序工作准备:b)用地调查;程度评价;潜力测算;成果编制;成果验收与存档;成果公示。4.5.2技术步骤a)开展用地调查;b)确定评价指标,计算现状值;c)确定评价指标权重;d)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3e)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f)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g)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推算尚可供地年数;h)编制相关成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见附录A。4.5.3技术方法4.5.3.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外业踏勘与内业处理相结合的方法。4.5.3.2用地调查须采用实地踏勘、遥感影像或航片判识、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4.5.3.3程度评价应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中,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可采用特尔斐法,理想值确定可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指标标准化处理应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4.5.4技术约定4.5.4.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设定评价时点。4.5.4.2评价工作中采用的数据应与评价范围相对应。各类数据的口径、来源、处理方式等情况应在成果中予以说明。4.5.4.3用地调查应依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其定义的要求进行。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见附录B。4.5.4.4评价工作中用地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应根据附录C进行。4.5.4.5数据应使用符合本规程要求的计量单位。5工作准备5.1工作任务书的编写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编写工作任务书,主要内容包括:a)评价范围;b)评价任务与工作内容;c)评价技术思路;d)工作进度安排;e)预期成果;f)经费预算;g)工作组织与人员安排。5.2基础资料的准备5.2.1工作表格准备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和附录B、附录C、附录D的要求,按照附录E、附录F准备工作表格。5.2.2工作图件准备评价工作应按照本规程9.3的要求,准备工作图件,其中,工作底图应采用覆盖评价范围、反映评价时点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地籍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航空遥感影像图等。46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6.1一般规定6.1.1用地调查是程度评价和潜力测算的基础性工作。6.1.2用地调查应按照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开展基本信息调查、用地状况调查、用地效益调查、管理绩效调查和典型企业调查等。6.1.3根据需要,应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收集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相关规划、政策文件等各类资料,主要包括各类统计年鉴或报表、经济社会调查成果、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成果。6.1.4用地调查中,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按照本规程4.5.4和附录B的要求填报工作表格。填报结果应经相关主管机构或经相关主管机构认可的单位确认。6.1.5根据需要,可对评价范围内的全部企业进行用地效益调查。6.1.6调查工作中,应在资料整理、数据校核的基础上,开展汇总分析工作,填报附录E的相关表格,开展数据库建设。6.2调查内容6.2.1基本信息调查开发区基本信息调查包括开发区名称、级别、类型、设立时间、审批单位、地址、管理机构、依法审批土地总面积、扩区或调整情况、土地开发程度、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规划资料等。6.2.2用地状况调查6.2.2.1按照附录B表B.1的要求,依建设状况分类,对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土地的情况进行调查。a)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明确各类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建筑基底面积、建筑面积等,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应调查建筑物构筑物基底、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地的总面积;b)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明确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明确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权属和开发状况等;e)明确不可建设土地中河湖及其蓄滞洪区土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和其他不可建设土地的位6.2.2.2按照附录B表B.2的要求,依供应状况分类,对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尚可供应土地和不可供应土地的情况进行调查。a)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分为划拨土地和有偿使用土地。明确各类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供应时间、供应方式、招标拍卖挂牌情况、使用年限、土地使用者和规划用途等;b)明确尚可供应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权属和规划用途等;c)明确不可供应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权属等,不可供应土地对应按建设状况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不可建设土地。6.2.2.3按照附录B表B.3中开发区闲置土地分类,调查评价范围内闲置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及是否达到收回条件等情况,汇总相关数据。56.2.2.4按照附录B表B.4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调查评价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的位置、范6.2.3用地效益调查6.2.3.1用地效益调查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的投入产出情况开展调查,主要包括开发区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等。6.2.3.2用地效益调查中,只有工矿仓储用地上的物流企业的经济数据才可计入数据统计范围,其他类型用地上的物流企业的经济数据不可计入数据统计范围。6.2.3.3调查数据需进行剥离的,应符合附录C的相关要求,确保经济数据与评价范围内的生产用地空间相对应。6.2.4管理绩效调查管理绩效调查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开展调查。6.2.4.1土地利用监管绩效调查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及其中已处置土地,累计闲置土地及其中已处置土地等情况开展调查。6.2.4.2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调查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历年供应土地面积、历年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累计应有偿使用土地面积及其中实际有偿使用土地面积,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及其中实际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等开展调查。6.2.5典型企业调查6.2.5.1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典型企业的基本情况、投入产出状况、用地状况、建设情况等开展调查。6.2.5.2典型企业的选取原则a)应结合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从主导产业中优先选取企业;b)典型企业选取一般不得少于10家;c)选取的典型企业注册和生产均应在评价范围内。6.2.5.3典型企业的选取方法a)应选取各主导产业总收入或总产值排名前三名的企业作为典型企业,当主导产业企业总数不足10家时,应从非主导产业中选取总收入或总产值靠前的企业进行补充;b)当评价范围内企业个数不足10家时,应将全部企业作为典型企业进行调查。6.2.5.4针对选定的典型企业发放调查表,通过实地踏勘、座谈,汇总、分析典型企业调查情况。6.2.6其他调查评价工作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其他相关调查。7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7.1一般规定7.1.1在用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程度评价,计算开发区土地6利用集约度分值。7.1.2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应在0~100之间。集约度分值越大,集约利用程度越高。7.1.3根据程度评价结果,填写附录E相关表格。7.2评价指标确定与计算7.2.1评价指标确定7.2.1.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应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7.2.1.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评价指标定义见附录D。表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A)土地供应率(A11)土地供应率(A11)土地建成率(A12)土地建成率(A12)工业用地率(A21)工业用地率(A21)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A22)综合容积率(A31)综合容积率(A31)建筑密度(A32)建筑密度(A32)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A33)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A33)工业用地建筑系数(A34)工业用地建筑系数(A34)用地效益(B)产出效益(B1)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B11)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B11)工业用地产出强度(B12)工业用地产出强度(B12)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B13)管理绩效(C)绩效(Cl)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C11)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C11)闲置土地处置率(C12)闲置土地处置率(C12)化程度(C2)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C21)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C21)土地招拍挂实现率(C22)土地招拍挂实现率(C22)7.2.2评价指标现状值计算7.2.2.1评价指标现状值的计算,应结合用地调查和评价指标确定开展。7.2.2.2在管理绩效目标下的有关指标现状值计算中,截至评价时点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面积、累计闲置土地面积、累计应有偿使用土地面积或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为0时,有关指标现状值直接赋值为100。77.3.2.2特尔斐法d)打分一般进行2~3轮。目标权重区间权重区间下限下限土地利用程度(A1)用地结构状况(A2)土地利用强度(A3)用地效益(B)产出效益(B1)管理绩效(C)土地利用监管绩效(C1)市场化程度(C2)87.4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7.4.1理想值确定原则7.4.1.1理想值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各评价指标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理想水平。7.4.1.2理想值应依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符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确定。7.4.1.3理想值原则上应不小于现状值。7.4.1.4理想值确定时,应保证其测算空间范围与指标现状值空间范围相一致。7.4.1.5采用相关技术标准作为理想值确定依据时,应保证指标理想值与相关技术标准在数据口径等方面相一致。7.4.2理想值确定方法7.4.2.1理想值确定可采用以下方法:b)经验借鉴法:参考相关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进水平,确定指标理想值;c)专家咨询法:选择一定数量(10~40人)熟悉城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的专7.4.2.2各评价指标理想值应根据指标特点采用不同方法确定。7.4.3各项指标理想值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应在成果中予以说明,并记录在附录E相应的表中。7.5指标标准化方法评价指标标准化应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以指标实现度分值进行度量,按照公式(2)计算:Sg——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X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T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指标实现度分值应在0~100之间。当指标理想值小于现状值时,该指标的实现度分值记为100。7.6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7.6.1子目标分值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各子目标分值按照公式(3)计算 (3)Fg—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Sg—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wn—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7.6.2目标分值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目标分值按照公式(4)计算:9F;——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F;—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wg—i目标j子目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n——子目标个数。7.6.3集约度综合分值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按照公式(5)计算; (5)F——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8.1一般规定8.1.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为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四种类型。8.1.1.1扩展潜力是指截至评价时点,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尚可供应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包括尚可供应土地面积和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8.1.1.2结构潜力是指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通过用地结构调整可增加的工矿仓8.1.1.3强度潜力是指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某项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现状值与相应理想值的差距换算形成的用地面积。8.1.1.4管理潜力是指通过处置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和应收回闲置土地,可增加的土地供8.1.2在扩展潜力测算的基础上,推算尚可供地年数。8.1.3根据潜力测算结果,填写附录F的相关表格。8.2潜力测算8.2.1扩展潜力测算8.2.1.1尚可供应土地面积测算尚可供应土地面积可根据公式(6)计算: (6)Q₂——开发区土地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Q₀——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Qr——不可供应土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8.2.1.2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测算在尚可供应土地中,统计工矿仓储用途的土地面积Q,单位为公顷(hm²)。结构潜力根据公式(7)计算:Qsp=QA×(P₁-Pp)……Qʌ——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单位为公顷(P₁——工业用地率的理想值;Pp——工业用地率的现状值。当工业用地率的理想值小于现状值时,结构潜力记为0。8.2.3强度潜力测算强度潜力根据公式(8)计算:Qp=QA₂×(I₁-Ip)/I₁Qʌ——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I₁——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Ir——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的现状值。当指标理想值小于现状值时,相应的强度潜力记为0。8.2.4管理潜力测算管理潜力根据公式(9)计算:Qoz—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Qan——应收回闲置土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8.3尚可供地年数测算8.3.1开发区尚可供地年数分为尚可供地年数I和尚可供地年数Ⅱ。8.3.2尚可供地年数I应根据尚可供应土地面积、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前三年年均供应土地面积、前三年年均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测算得出。尚可供地年数I根据公式(10)计算:Yr;=Q;/S;Yi—i类用地尚可供地年数I,单位为年;Q₁—i类用地扩展潜力,单位为公顷(hm²);S;前三年年均供应i类用地面积,开发区设立不足三年的,按照实际供地年份的年均供应i类用地面积计算,单位为公顷(hm²);i——供地类型,分别指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8.3.3尚可供地年数Ⅱ应根据尚可供应土地面积、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前五年年供应土地面积最大值、前五年年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最大值测算得出。尚可供地年数Ⅱ根据公式(11)计算: (11)式中:Yn;——i类用地尚可供地年数Ⅱ,单位为年;Q₁——i类用地扩展潜力,单位为公顷(hm²);E;前五年年供应i类用地面积最大值,单位为公顷(hm²);i——供地类型,分别指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9成果编制9.1一般规定9.1.1评价成果包括报告、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形成相应的数据库。9.1.2评价成果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应包括纸质报告及相应电子文件;成果图件应包括纸质图件以及通用数据格式的矢量电子图件、JPG格式的电子图件。9.1.3数据库建设应符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的有关要求。9.2成果报告编制成果报告主要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9.2.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评价工作意义和目的、工作依据、任务与内容、技术思路、组织领导与人员构成、工作进展与经费使用情况、工作成果、成果检查情况、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建议等。9.2.2技术报告技术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区概况、评价范围、基础资料的有关说明、评价原则、技术路线与方法、用地调查分析、程度评价分析、潜力测算分析、综合结论分析、成果应用及政策建议、评价工作中有关特殊情况的说明等。技术报告的编写应符合附录G的要求。9.2.3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包括典型企业调查分析专题报告等。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需要编制其他相关专题报告。9.3成果图件编制9.3.1图件类型成果图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图、闲置土地分布图、典型企业分布图、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分布图、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分布图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编制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布图。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需要编制其他成果图件。9.3.2编制要求成果图件包括矢量图件和纸质图件。矢量图件比例尺原则上应与地籍调查图件比例尺一致,一般采用1:500、1:1000或1:2000。纸质图件比例尺应根据开发区实际确定。成果图廓整饰与图例应符合附录H的要求。9.4基础资料汇编9.4.1应将评价工作中涉及的各类数据、影像图和相关文件等进行规范化整理,汇总成册。9.4.2评价工作表格格式应符合附录E、附录F的要求。数据采集与填报中需解释的内容,应提供相应说明。10成果验收与公示10.1成果验收与存档10.1.1为保证评价成果质量,应建立工作成果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成果的重要组成。10.1.2评价成果检查和验收应符合本规程的各项规定。10.1.3评价成果验收时,验收专家组应出具验收意见。10.1.4经验收合格后的评价成果应存档保存。10.2成果公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公示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11成果应用与更新11.1成果应用11.1.1各地应结合实际需求,积极推动评价成果应用。11.1.2成果应用方向主要包括: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动态监管,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城乡规划,制定用地挖潜计划、完善开发区土地管理制度等提供依据。11.2成果更新11.2.1为保证评价成果的现势性,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进行更新。11.2.2成果更新应考虑工作的连续性,充分利用已有评价成果。(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步骤见图A.1。技术步骤技术步骤工作准备开展用地调查确定评价指标,计算现状值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推算尚可供地年数成果编制成果验收与存档成果公示编制相关成果潜力测算工作程序用地调查程度评价图A.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图(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B.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I及定义B.1.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I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I是指按照开发区土地建设状况划分形成的分类,有关分类见表B.1。表B.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表(I)——按建设状况划分A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 其他公共管理与 B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已建成农村工矿仓储用地已达到供地条件的未达到供地条件的C 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B.1.2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I的定义B.1.2.1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A)截至评价时点,已经建设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国有建设用地。包括已建成的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其他城镇建设用地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包括现状围网范围内已建成的城镇建设用地,及开发区四至范围与围网范围间的海关专属办公用地。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用地。对应GB/T21010—2007中的(071)城镇住宅用地。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对应GB/T21010—2007中的(06)工矿仓储用地,但不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工矿仓储用地。B.1.2.1.3交通运输用地(A3)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等。对应GB/T21010—2007中的(10)交通运输用地。a)街巷用地(A31):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及行道树的用地。包括公共停车场、汽车客货运输站点及停车场等用地。对应GB/T21010—2007中的(103)街巷用地,但不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街巷用地。b)其他交通运输用地(A32):除街巷用地以外其他的交通运输用地。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包括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对应GB/T21010—2007中的(05)商服用地,但不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商服用地。B.1.2.1.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5)(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但不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公园与绿地(A51):指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对应GB/T21010—2007中的(087)公园与绿地,但不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公园与b)其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52):指除公园与绿地以外其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但不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其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1.2.1.6其他城镇建设用地(A6)成的城镇建设用地。B.1.2.2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B)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土地(见本规程C.1.2.3)以外的土地。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和其他未建成土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包括现状围网范围内未建成的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区四至范围与围网范围间除海关专属办公用地、不可建设土地外的其他土地。包括截至评价时点已建成的农村宅基地,以及农村居民点所属的街巷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a)已建成农村工矿仓储用地(B11):指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的工矿仓储用地。b)其他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B12):指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中,除工矿仓储用地外的其他土地。B.1.2.2.2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B2)除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不可建设土地和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包括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和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供地条件是指已办理征地手续,至少达到通上水、通路、通电和完成场地平整的“三通一平”配套程度。各地开发区可根据实际,在不低于“三通一平”前提下,规定供地条件的配套程度。a)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B21):指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已经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b)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B22);指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尚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B.1.2.3不可建设土地(C)按照规划要求,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不可进行开发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河湖及其蓄滞洪区土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和其他不可建设土地。不可建设土地确认时,需以有关文件或规划为依据,必要时应提交专家论证材料。B.1.2.3.1河湖及其蓄滞洪区土地(C1)依据规划,属于河湖及其蓄滞洪区范围内的土地。依据规划,属于自然、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B.1.2.3.3其他不可建设土地(C3)除河湖及其蓄滞洪区土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外,经论证不可进行开发建设的土地。B.2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Ⅱ及定义B.2.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Ⅱ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Ⅱ是指按照开发区土地供应状况划分形成的分类,有关分类见表B.2。表B.2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表(Ⅱ)-按供应状况划分D已供应国有E尚可供应土地尚可划拨土地 尚可有偿使用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F B.2.2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Ⅱ定义B.2.2.1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D)通过划拨和有偿使用方式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包括现状围网范围内已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及开发区四至范围与围网范围间的海关专属办公用地。B.2.2.1.1划拨土地(D1)以划拨方式供应,并已办理划拨手续的国有建设用地。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并已办理有偿使用手续的国有建设用地。包括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等方式有偿使用的土地,以及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的土地。a)有偿使用且未到期土地(D21):已经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尚未到期的土地。b)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D22):已经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已到期、但尚未进行处置的土地。B.2.2.2尚可供应土地(E)除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外,按照规划要求,可以供应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包括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已达到供地条件未供应土地和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尚可供应土地包括现状围网范围内可以供应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及开发区四至范围与围网范围间除海关专属办公用地、不可建设土地外的其他土地。B.2.2.2.1尚可划拨土地(E1)尚可供应土地中,可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的土地。包括尚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等方式有偿使用的土地。a)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E21):尚可供应土地中,可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规划用途为工矿仓储用地的土地。b)其他尚可有偿使用土地(E22):尚可供应土地中,可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规划用途为除工矿仓储用地以外的土地。B.2.2.3不可供应土地(F)按照规划要求,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不可供应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对应不可建设土地(C)。B.3开发区闲置土地分类及定义B.3.1开发区闲置土地分类开发区闲置土地分类见表B.3。表B.3开发区闲置土地分类表G闲置土地B.3.2开发区闲置土地分类定义闲置土地(G):截至评价时点,依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中的规定,认定为闲置土地的项目用地。截至评价时点,已经认定为闲置土地、按规定应收回的项目用B.3.2.2未达到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G2)截至评价时点,已经认定为闲置土地、未达B.4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及定义B.4.1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见表B.4。表B.4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表HB.4.2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定义高新技术产业用地(H):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用地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B.4.2.1一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H1)宗地完全为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土地,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需经当地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部门确认。B.4.2.2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H2)宗地为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新技术产业或非产业用途混合使用的土地。(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C.1用地状况调查程序C.1.1依照本规程4.2评价对象定义,在工作底图上划定评价范围。C.1.2划定评价范围内的不可建设土地(不可供应土地)。C.1.3划定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按照用途,区分为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C.1.3.1按照用途,将交通运输用地区分为街巷用地和其他交通运输用地。C.1.3.2按照用途,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区分为公园与绿地、其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C.1.3.3按照供应状况,将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各类用地分为划拨土地、有偿使用且未到期土地和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C.1.4划定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区分为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和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C.1.4.1按照用途,将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区分为已建成农村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依据城市规划,按照供应状况,将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各类用地区分为尚可划拨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尚可有偿使用土地。C.1.4.2将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区分为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和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C.1.4.2.1按照供应状况,将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区分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和尚可供应土地。将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区分为划拨土地、有偿使用且未到期土地和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并确认应收回闲置土地和未达到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依据城市规划,将尚可供应土地区分为尚可划拨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尚可有偿使用土地。C.1.4.2.2依据城市规划,按照供应状况,将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区分为尚可划拨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尚可有偿使用土地。C.1.5在评价范围内,划定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其中,高新技术企业需依照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确定,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需经当地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部门确认。据此划定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将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区分为一类和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C.1.6调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和建筑基底总面积、工矿仓储用地的总建筑面积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基底面积、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地的总面积等。工矿仓储用地上建筑物层高超过8m的,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C.1.7应对相关地籍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必要时开展实地调查,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C.1.8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各用地单元的相关属性。C.1.9进行有关数据整理汇总,填写附录E的表E.3、表E.4、表E.5、表E.6、表E.7。C.2管理绩效调查程序C.2.1管理绩效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监管绩效调查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调查。C.2.2土地利用监管绩效调查主要针对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处置情况,闲置土地处置情况开展C.2.2.1调查评价范围内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以及其中已处置土地的信息,填写附录E的表C.2.2.2调查评价范围内累计认定的闲置土地,以及其中已处置闲置土地的信息,填写附录E的表C.2.3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调查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历年供应土地面积、历年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地面积及其中实际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等开展调查,填写附录E的表E.12、C.3数据采集与处理C.3.1评价数据采用要求C.3.1.1评价时点为年末时,经济数据应采用所在年份的年末数据或全年数据,其他数据采用评价时C.3.1.2评价时点不为年末时,经济数据应采用上年份的年末数据或全年数据,其他数据采用评价时C.3.2经济数据处理原则与方法C.3.2.1用地调查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数据应符合空间对应原则,即确保经济数据与评价范围内的生产用地空间相对应。C.3.2.2对于总部经济或者评价范围内注册、评价范围外生产等情况,需在进行数据剥离后,将评价范围内地块相应的投入和产出计入。C.3.3宗地被切割的数据处理原则与方法C.3.3.1当存在宗地被开发区边界切割的情况,可遵循比例分配原则,按照界线内外用地比例进行数C.3.3.2当宗地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的用地比例在3/4以上时,该企业的经济、建筑数据允许全部计入,并在数据库该宗地的备注字段中予以注C.3.4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处理原则与方法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应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折算土地面积。(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定义D.1一般要求D.1.1评价指标一般按照正向相关指标设置,即其数值越大,代表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越佳,反之相反。D.1.2评价指标的对应范围为开发区评价范围。D.1.3评价指标的数据口径执行本规程4.5.4的有关规定。D.2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定义土地利用状况(A)包含土地利用程度(A1)、用地结构状况(A2)和土地利用强度(A3)等三个子目标,子目标下的指标均反映评价时点的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D.2.1土地利用程度(A1)涉及土地供应率(A11)和土地建成率(A12),D.2.1.1土地供应率(A11)是指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与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已达到供地条件土地的供应情况。D.2.1.2土地建成率(A12)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建成状况。D.2.2用地结构状况(A2)涉及工业用地率(A21)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A22)。D.2.2.1工业用地率(A21)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的比重。D.2.2.2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A22)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的比重。用地建筑系数(A34)。D.2.3.1综合容积率(A31)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无量纲。反映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强度。D.2.3.2建筑密度(A32)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平面利用状况。D.2.3.3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A33)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工矿仓储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与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之比,无量纲。反映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综合利用强度。D.2.3.4工业用地建筑系数(A34)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工矿仓储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基底面积、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地的总面积与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平面利用状况。D.3用地效益指标定义用地效益(B)包含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B1)子目标。反映评价时点的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的投入和产出状况。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B1)涉及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B11)、工业用地产出强度(B12)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B13)。D.3.1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B11)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物流)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之比,单位为万元/hm²。反映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投入强度。D.3.2工业用地产出强度(B12)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与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之比,单位为万元/hm²。反映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产出效益。D.3.3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B13)是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与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之比,单位为万元/hm²。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的产出效益。D.4管理绩效指标定义管理绩效(C)包含土地利用监管绩效(C1)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C2)两个子目标。反映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和效果。D.4.1土地利用监管绩效(C1)涉及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C11)和闲置土地处置率(C12)。D.4.1.1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C11)是指截至评价时点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并已处置土地面积与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到期项目用地的处置情况。D.4.1.2闲置土地处置率(C12)是指截至评价时点累计已处置的闲置土地面积与累计闲置土地面积之比,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闲置土地的处置情况。D.4.2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C2)包含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C21)和土地招拍挂实现率(C22)。反映开发区土地供应过程中有偿使用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施的情况。D.4.2.1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C21)是指在累计应有偿使用土地中,累计实际有偿使用土地所占面积比例,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有偿供地的实现情况。应有偿使用土地按照当地相关规定确认。D.4.2.2土地招拍挂实现率(C22)是指在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中,累计实际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所占面积比例,数值以%表示。反映开发区土地供应市场化的实现情况。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的起始时间为2002年7月1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填报单位(盖章)开发区级别开发区设立时间开发区依法审批土地总面积(hm²)图上量算面积(hm²):土地开发率(%)开发区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开发区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万元)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万元)注:1.土地开发率是指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与开发区除不可建积之比。2.开发区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截至评价时点历年累计3.开发区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为依附录C相关条款确定的全年数据。4.进行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总收入统计时,只有工矿仓储用地上的物流企业的数据统计范围,其他类型用地上的物流企业的经济数据不可计入数据统计范围。5.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必须统计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其他开发区自主选择。资料来源:填报单位(盖章)调整面积(hm²)总面积(hm²)资料来源:表E.3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I)按建设状况划分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比例(%)Z1.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AB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C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注:数据为截至评价时点数据。资料来源:表E.4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Ⅱ)——按供应状况划分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比例(%)Z1.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D表E.4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Ⅱ)——按供应状况划分(续)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比例(%)E尚可划拨土地尚可有偿使用土地F表E.5开发区闲置土地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比例(%)闲置土地G表E.6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比例(%)H注: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必须统计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情况,其他开发区自主选表E.7开发区建筑工程状况统计表面积(万m²)总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工矿仓储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工矿仓储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基底、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注:1.数据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数据。资料来源:表E.8开发区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处置情况统计表面积(hm²)累计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累计已处置的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资料来源:表E.9开发区有偿使用土地到期及处置情况调查表有偿使用起始时间到期时间处置时间处置面积资料来源:表E.10开发区闲置土地处置情况统计表面积(hm²)资料来源:表E.11开发区闲置土地处置情况调查表填报单位(盖章)时间土地的时间回的时间表E.12开发区土地供应市场化情况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面积(hm²)累计应有偿使用土地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注:数据为截至评价时点累计数据,应包括已供应土地收回后二次(或多次)供应的土地面表E.13开发区土地供应情况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供应土地面积(hm²)注:数据为历年数据,应包括已供应土地收回后二次(或多次表E.14开发区典型企业情况调查表行业类别企业人数(人)预计固定资产总投资(万元)实际完成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总收入(万元)总产值(万元)利税总额(万元)四、企业用地情况企业用地面积(hm²)设施用地面积3.露天堆场、露天操作场地面积5.企业内部道路停车场面积7.其他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万m²)场地的总面积(万m²)建筑系数(%)2.行业名称和代码参照GB/T4754—2002填写,3.对于内部没有明确功能分区的企业,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4.厂区内部预留地面积是指根据项目用地规划图,为企业分期建设用地,至评价时点尚未5.露天堆场、露天操作场地面积主要包括企业露天生产的操作场地面积,以及生产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6.企业内部道路停车场用地面积主要为企业用地内部道路面积,以及非生产需要的员表E.15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权重表(一)目标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土地利用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市场化程度注:本表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表E.16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权重表(二)目标土地利用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市场化程度表E.17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汇总表(一)目标土地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工业用地固定资产土地利用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市场化程度注:本表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表E.1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汇总表(二)目标土地利用工业用地固定资产表E.1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汇总表(二)(续)目标土地利用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市场化程度(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表F.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测算表单位:hm²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注:1.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2.开发区成立不到三年的,按照实际供地年份计算年均供应土地面积表F.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测算表现状值(%)理想值(%)结构潜力(hm²)资料来源:表F.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测算表强度潜力(hm²)(万元/hm²)(万元/hm²)(万元/hm²)(万元/hm²)表F.4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测算表单位:hm²表F.5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扩展潜力尚可供应土地面积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表F.6开发区尚可供地年数汇总表用地类型扩展潜力前三年年均尚可供地年数I尚可供地年数Ⅱ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G.1工作报告编制要求工作报告编制遵照本规程9.2.1的规定。G.2技术报告编制要求G.2.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分析要求G.2.1.1开发区概况。概述开发区区位、自然条件、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发展规划,重点说明经依法审批界线的用地范围、面积及其变化等基本情况。调查要点说明。说明用地调查的内容、步骤、方法、资料来源和途径,以及调查结果。用地结构和功能定位协调状况分析土地资源特点分析:分析开发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以及不可建设土地的基本特点。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对工矿仓储用地、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园与绿地等用地比重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G.2.1.3.3规划用地结构及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参照城市规划,对规划的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园与绿地等各类用地比重进行分析。通过与现状用地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规划实施情况及各类尚可供应土地情况。G.2.1.4土地开发和建设情况分析:分析开发区土地开发、供应和建设情况,对土地需求趋势和供给能力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截至评价时点累计、历年和年均供应土地面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等。G.2.1.5开发区土地管理绩效分析:重点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和管理措施、土地有偿使用情况、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情况、累计有偿使用土地到期及处置情况、累计闲置土地及处置情况、截至评价时点应收回闲置土地情况等。G.2.1.6评价工作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说明。涉及不可建设土地确认依据、数据剥离方法和结果分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中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的确定依据与用途说明等。G.2.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分析要求G.2.2.1阐述程度评价过程。包括指标现状值计算,目标、子目标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理想值测算过程、确定方法和结果,指标标准化处理,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以及技术处理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等。G.2.2.2评价结果分析。包括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等。G.2.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分析要求G.2.3.1阐述潜力测算过程。包括各类潜力测算方法,以及技术处理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等。G.2.3.2潜力测算结果分析。分析各类潜力分布和规模,以及挖潜的途径和可能性等。G.2.4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析要求合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b)分析典型企业集约用地的达标情况、经验及不足;c)总结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及管理的特点和存在问题;d)从土地利用和管理角度,阐述评价结果的应用途径;e)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G.3典型企业调查分析专题报告编制要求重点分析典型企业用地结构、用地效益和用地强度等指标,并以国家、地方有关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和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平均水平为参照,分析典型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达标情况。主要内容应a)典型企业选取原则与方法;b)典型企业的基本情况;c)典型企业用地结构分析:包括厂房及配套用地,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