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文言文训练-苏洵作品(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文言文训练-苏洵作品(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文言文训练-苏洵作品(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文言文训练-苏洵作品(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文言文训练-苏洵作品(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苏洵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

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

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

用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丕朝文而寿质JZ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

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

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

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

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

人审其势而应之«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

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

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

天下震愫。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

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日我能用

威、我能用惠者,未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足可悼也。

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1先J定K一代之所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意思相同。

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鸿门宴》"请以剑舞''中的"以''意思相同。

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陈述“定所尚”的重要

性,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且。

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也不能弱得

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C.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

有效,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做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博古通今,

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

(2)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

5.明代方孝孺认为“论政则考其时”,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间,请根据文中苏洵对“势”

的论述,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并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桐桓公霸诸侯接夷也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

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

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乃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

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多?遂

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

为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

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

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

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件。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

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

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日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

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

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闻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兮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大写字母)填在答题

卡上。

管仲A相B桓公C霸D诸侯E攘F夷狄G终其身E齐国富强。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认为,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以为轮”的“以为”意思相同。

B.无以,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与《劝学》中“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

意思相同。

C.徒,同类的人,与《师说》中“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意思相同。

D.固,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充分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裕强盛的功绩,同时也以具体

事例指出了管仲未在死前推举贤才的过错。

B.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苏洵认为管仲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并通过一

系列分析指出管仲是一个不懂得治本的人。

C.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依凭老成可靠的臣子,继续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这就

是苏洵所说的君主贤能而臣子不英明的情况。

D.史鲍生前不能举荐贤才和罢斥宠臣,所以有死后的规劝,萧何在临死之前推荐曹参

替代自己,苏洵通过这两个事例来表明大臣的用心应该是怎样的。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0.本文是苏洵针对管仲所作的人物评论,其中涉及齐桓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苏洵对齐

桓公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

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

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

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呜呼!项籍有百战百

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

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滑咸阳,

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

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

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

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或目:虽然,籍必能入秦乎?目: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

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

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

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是故古之取天

下者,常先用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争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

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

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上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

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日险哉!仝夫富人必居巴通互达之都使其贬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

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棱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

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

一金/桂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B.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

一金桂/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C.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

一金/桂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D.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

一金梗/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与“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取”字含义

不同。

B.“可以据咸阳”与“秦孝公据靖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据”字含义相同。

C.“常先图所守”与“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D.“吾知其无能为也”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项羽之败,开篇以曹操、刘备作陪衬,认为曹操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无取天

下之才,而项羽无取天下之虑,因此三人终其一生都没成功。

B.苏洵认为,项羽之死早有预兆。他应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急率军进入咸阳,控制

天下,而不应在河南新安间徘徊不进,以致失去天下之势。

C.针对有人对项羽“必能入秦乎”的疑问,苏洵从秦将章邯有轻敌之心、刘邦和项羽的

力量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项羽一定能入秦的结论。

D.苏洵认为,西蜀虽有剑门之险,却不足以作为争霸中原的凭借,诸葛亮放弃荆州而

去西蜀是不可取的;同样,项羽放弃秦汉故都也是不可取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2)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参考答案:

1.CEH2.B3.C4.(1)直到政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

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针始终是不可改变的。

(2)势过分强劲的,威力耗尽,也不能震慑臣下;势过分软弱的,恩惠被轻慢,底下的人

也不会认为是恩德。5.建言献策:仁宗应该用威严振弱势。

理由:①考其时:宋仁宗至和年间,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积贫积弱,国力不盛;

②苏洵对“势”的论述:处在弱的要利用威力,处在强的要利用恩惠。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能早上崇尚文华晚上崇尚质朴,导致自身的溃败和混乱。因此圣人一出来,必然会

确定一个时代所要崇尚的东西。

“朝文”"暮质''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并列短语,用“而”连接,“不”放在前面表示否定,“不朝文而

暮质”句意完整,其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

“故圣人者出”句意完整,“故”做连词放在句首,“圣人者”做主语,其前断开,“出”作谓语,

其后断开,即在EH处断开;

“先定一代之所尚”句意完整,“先定”作谓语,“一代之所尚”作宾语,中间不断句。

故答案为CEH。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坚持;本来。句意:审察天下适宜尊崇的来坚持执行。/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

来就是这样子的。

B.“意思相同”错误。在;被。句意:就必须要提前确定好。/不被时俗约束。

C.正确。句意:圣人可以审视态势的变化并用权力来应对。/请求舞剑。

D.正确。句意:这些都是让人感到痛心的事情。/这是造物者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C.“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错误。原文说“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作者

认为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善于利用威慑,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要善于利用恩惠,而不是“在任

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弊”,形容词作动词,出现弊端;“小节”,细小的部分;“大体”,大政方针。

(2)“振",震慑;“亵”,轻慢;“德”,恩德。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考其时:在宋仁宗时期,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人

民生活困苦,北方和西北边疆受到辽国和西夏的威胁,社会危机日益加剧,国家积贫积弱,

国力不盛。

苏洵对“势”的论述:“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善于利用威慑,

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要善于利用恩惠。

故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仁宗应该用威严振弱势。

参考译文:

治理天下的人要制定所崇尚的东西。所崇尚的一经确定,历经千万年不变,这样可使百

姓的耳目心意归于单纯一致,王族的子孙有所遵守,治理国家就容易许多。所以夏商周三代

的圣人,他们的后代能够继续当国君,君位传到七八百年,难道只是由于他们的百姓没有忘

掉圣人们的功勋才这样,原来是他们的子孙得到祖宗的法制作为根据,可以永久统治下去。

像夏朝崇尚忠诚,商朝崇尚质朴,周朝崇尚文华,审察天下适宜尊崇的来坚持执行,以此开

始,以此终结,不能早上崇尚文华,晚上崇尚质朴,导致自身的溃败和混乱。因此圣人一出

来,必然会确定一个时代所要崇尚的东西。

在周朝的时候,由于有周公为国家制定礼法,所以天下就崇尚文化。后来的贾谊也劝说

汉文帝要先制定相应的法度,但其观点却没有被采用。现在,天下幸运地获得了太平和安定,

所以那些让子孙万世都可以治理国家的方针,就必须要提前确定好。然而,规划这样的方针

通常要首先确定所崇尚的东西,才可以让子孙后代能够安定地遵循旧制来治理国家。直到政

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针始终是不可改变的。

如此而来,既可以让国家长久而安定,也不会让民众草率而简陋。

如今,我在朝廷和民间进行考察,想要发现国家所崇尚的东西,却感觉有些困惑不解。

为什么呢?天下的态势有强弱之分,圣人可以审视态势的变化并用权力来应对。态势强的时

候,太过刚强却不收敛就会折断;态势弱的时候,太过柔弱却不停止就会屈从。圣人之所以

能够利用权力让态势的强弱不至于过火,就是因为善于利用威慑和恩惠。势过分强劲的,威

力耗尽,也不能震慑臣下;势过分软弱的,恩惠被轻慢,底下的人也不会认为是恩德。因此,

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善于利用威慑,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要善于利用恩惠。凭借强势时的威慑

向他者施与恩惠,这种恩惠就会得到尊重;凭借弱势时的恩惠来培养自身的威慑,那么当这

种威慑发出时整个天下都会战栗。所以威慑和恩惠,是掌控天下强弱态势的方法。

但是,那些不了解强弱态势的君王,即便有了可以杀人的威慑却不会让臣子恐惧,即便

有了可以救人的恩惠却不会让臣子喜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威慑已经用尽而恩惠太过轻

慢。因此,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先审视天下的形势,然后才能去使用威慑和恩惠。不提前审

视了解态势,却徒然地说自己能够利用威慑和恩惠的人,都是浅薄而无知的。故而,已经很

强势却还在不断使用威慑,已经很弱势却还在不断施与恩惠,从而最终导致折断或屈从,这

些都是让人感到痛心的事情。所以善于制服天下的,先审察它形势的强弱再来谋划。

6.CEG7.A8.C9.(1)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的了。晋文

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臣子也都比不上管仲。

(2)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10.①苏洵认为齐桓公是春

秋五霸之中的强者,很有才能;②但同时他又是个流连于声色犬马的人;③在管仲死后识人

不明,重用了竖刁、易牙、开方等不贤之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除夷狄,直到他死时齐国都富强。

“霸诸侯”与“攘夷狄”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CEG处断开。

故选CEG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认为;把……做成。句意:管仲认为桓公真的不会任用那三个人了吗?/如果用火

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B.正确。句意: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

千里。

C.正确。句意:天下难道缺少这三个人之类的人吗?/郑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

D.正确。句意:本来就应该这样。/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就是苏洵所说的君主贤能而臣子不英明的情况”错误,从原文“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

成人焉”可知,应是君主不英明,臣子贤能的情况。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盛于桓、文“,状语后置,应为“于桓、文盛“;“过”,超过;“及”,比得上。

(2)“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五伯莫盛于桓、文“可知,苏洵认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中的强者,很有才能;

②由原文“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可知,但同时他又是个流连于声色犬马的人;

③由原文“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可知,在管仲死后识人不明,重用了竖刁、

易牙、开方等不贤之人。

参考译文: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除夷狄,直到他死时齐国都富强。管仲死后,竖刁、易

牙、开方被桓公重用,桓公在动乱中死去,五个儿子争夺君位,从此祸乱不断蔓延,直到简

公时期,齐国都没有安定的岁月。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他谁能胜任宰相。在那个时候,我内心以为管仲将会推举

天下的贤人来作答,但他说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

而已。唉,管仲认为桓公真的不会任用那三■个人了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桓

公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了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

满足他的欲望。他起初之所以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罢了。一旦没有管仲,那么这

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来互相庆贺了。管仲以为自己快要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桓

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就怕没有管仲。有了管仲,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

人罢了。不然的话,天下难道缺少这三个人之类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掉

这三个人,但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够全部除去他们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本的人。

假如他趁着桓公询问的时机,推荐天下的贤人来替代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能

说没有管仲那样的人。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臣子

也都比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容仁厚。晋文公死后,诸侯都不敢背叛晋国。

晋国承袭文公留下的国威,还能够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因为晋国的君主虽然

不成才,但还有一些老成可靠的臣子啊。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用不着疑惑,因为他只

依靠一个管仲,可是管仲已经死了。

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只有有贤能的臣子却没有英明的君主的情况。桓公在世的时候,

说天下不会再有像管仲这样的人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

评论鲍叔、宾胥无的为人,而且分别陈述他们的短处。这是他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值得托

以国家重任,但又预料到自己快要死了,可见这部书荒诞无稽,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鳍,因

为不能劝卫灵公任用遵伯玉、罢斥弥子瑕,所以有死后的规劝。萧何将死时,举荐曹参来代

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这样。一个国家既可以因一个人而兴盛,也可以因一个人

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身亡而悲伤,却忧虑国家的衰败,所以一定要再找一个贤能的

继任者才能死而瞑目。那管仲,为什么不能在临终前这样做呢?

11.A12.C13.B14.(1)得到了不狂喜,失去了不恼怒,放任天下人为所欲

为而在他们行动之后慢慢地制服他们,这样才能够获得成功。

(2)秦人既然已经安定于沛公的统治,而仇视项籍,那么从情势上看不能再强迫他们臣服

To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那些富人一定要居住在四通五达的都市中,使他们的钱财流通天下,然后才能收

取全天下的利益。有气度狭小的人,得到一两金子,用匣子装起来把它藏在家中,紧闭门户

而守着。唉!这样做只是希望不丢失财物,并不是希求发财致富啊。

“四通五达”是“都”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得”的宾语是“金”,而不是“梗”,“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即“用盒子装起来”,和“藏诸家”

构成承接的连动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夺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句意:我曾经谈论过项籍有夺取天下的才能。

/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

B.正确。都是“占据”的意思。句意:可以占据咸阳。/秦孝公占据靖山和函谷的险固地势。

C.错误。含义不同。考虑;/地图。句意:常先考虑所据守的地方。/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

匕首。

D.正确。知道;/通“智”,智慧。句意:我根据这知道他不能有所作为了。/那么就智慧明达,

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他应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急率军进入咸阳”错误。由原文“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

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

将争一旦之命”可知,苏洵的观点是项羽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巨鹿和秦军争一时胜负。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肆”,放任;“制”,制服;“济”,获得成功。

(2)“安”,安定于,安于;“仇”,仇视;“臣”,臣服。

参考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