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王文静: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文学兴起,适于浏览速读的浅表化

文字与普泛、浅显的思想观点似乎也难以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

那种需要体味揣摩和思考的文学体验,因为没有需求被理所当然地忽略

和搁置了。

王力平:其实,我不大赞同你这个看法。网络文学创作,同样需要探

索和创新叙事的艺术。只不过这“叙事”不是那“叙事”,网络文学的

大火中,大约飞不出“先锋文学”涅槃的凤凰。

王文静:那么,在当下网络文学、网络剧等艺术形式都把“叙事”当

作打开创作局面的途径,意图寻求自身在叙事上的创新可能的时候,文

学叙事——我指的是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面对众声喧哗,反而

显示出令人不甘心的沉默。那么,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文学

的选择,还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王力平:首先,你所说的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并没有在叙事探索

和创新上沉默。新近出版的许多优秀作品,比如胡学文的《有生》、鲁

敏的《金色河流》都是在“文学叙事”上有所为的。只不过,他们可能

更喜欢静水深流的风格。

其次,传统意义上文学与网络文学、网络剧创作一样,都有探索和创

新叙事形式、方法和技巧的任务,但他们艺术追求的重心是不同的。简

单地说,前者是个性化写作,后者是类型化写作。前者是要实现作家独

特的审美感悟的形象表达,后者是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和娱乐的需求。

前者着眼于如何为独特的思想情感内涵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唯一的艺术

形式,后者着眼于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好看、更吸引读者和观众。

从理论上说,我们主张个性化写作应该努力赢得更多的读者,做到雅

俗共赏,也主张类型化写作应当努力超越“雷同”“模式”和“俗套”,

提升审美品质,但就创作实际而言,承认二者差异化的艺术追求和社会

功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换句话说,这种差异化的文学功能和艺

术追求,是文学的选择,也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王文静: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正是白话文的推广和使用,促

进了古典叙事向现代叙事迈出关键一步。互联网在媒介变革中为语言带

来的新变,对于叙事是否能产生影响?

王力平:如果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概括为“叙事”的差异,

那么,这种差异远远不是语言的差异,不是文言与白话的差异。而互联

网媒介变革带给语言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根本性的,“新变”之后的网

络文学,语言仍然是白话。互联网媒介变革带给文学的真正的影响,是

网络文学的兴起及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审美属性。如果说是否会

产生影响,眼前显见的是,曾经淡化和取消故事情节的那些主张和努力

都已成明日黄花,传统文学或者说纯文学正经历着“故事回归”的压力。

王文静:互联网的技术属性赋予了网友分享、评论、打赏的权利。这

些权利意味着叙事的延伸: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可以无限延长的小说

文本,无论是点赞还是吐槽,书粉的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小说的情节走向。

当写作者的叙事权被技术分割给读者时,网络文学是否还有在叙事上向

更高一级迭代的可能?

王力平:书粉的点赞、吐槽、评论、打赏是一种现场反馈,和过去说

书人从书场氛围中得到的听众反馈是相似的。它实际的作用是,听众不

喜欢的,不妨一言带过;听众喜欢的,武松故事可以演绎成“武松传”。

从本质上说,作者把叙事权让渡给读者,如果只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而

不是出于作者的自主选择,这对作品的整体性是有害的,也就难以想象

能带来叙事艺术向更高一级迭代。

王文静:早在1936年,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就预言了“讲故

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他把叙事能力的衰退归结为现代社会中人

的经验的贬值。那么,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们关于经验的贬

值和信息茧房的形成体会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想听故事的人不用去看

小说,新闻每天推送的真人真事就足够传奇;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机制

使其难以与传统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同步,那么互联网语境下,叙事

何为?

王力平:新闻能不能取代小说,显然是另外一个问题。至于“互联网

语境下,叙事何为?”这要看怎样理解“叙事”。如果“叙事”是指网

络文学创作,我觉得,网络文学、网络剧都应该研究叙事艺术。具体地

说,就是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让大众喜闻乐见是

这种研究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这里,倒是可以重提普洛普所谓人物在

故事中的31种功能、格雷马斯所谓人物的6种功能和3组关联性等,这

些对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来说,也是值得参考和学习的。

如果把“叙事”理解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叙事如何

才能创新发展,那就不能就“叙事”说“叙事”了,而是要从深入新的

时代生活说起,从深刻理解当代社会审美意识、不断建构作家自己的审

美心理说起,从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悟说起。以作家独特的审

美感悟为基础、为依据,才能开始语言形象的创造,才有文学叙事形式、

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和创新。

坦白地说,这条路崎岖而寂寞。印象中,成就最大的是曹雪芹。鲁迅

说:“《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不过,为

这个“都打破了”,曹雪芹经历了“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还经历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哪里是单纯的形式、方法和技巧所能说尽的。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叙事的冲动与焦虑——关于文学叙事问题的

对话》)

L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文静认

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文学的文字与思想观点的特点无法再为叙事艺术的探

索提供机遇,对此王力平不大赞同。B.王力平以胡学文的《有生》、鲁敏的《金

色河流》等优秀作品,证明了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并没有停止进行叙事的探索

和创新。C.王力平认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叙事”差异包括语言的差异,而互

联网媒介变革后的网络文学语言淡化了文学的故事情节。D.语言形象的创造是文

学叙事形式、方法、技巧运用与创新的基础和依据,能体现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

2.根据王力平的言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个性化写

作的传统文学与类型化写作的网络文学艺术追求重心不同,但这不妨碍二者互相

借鉴,最终融合。B.由于作者会对书粉吐槽的部分一笔带过,对点赞、打赏的内

容进行演绎,所以网络文学书粉的现场反馈会决定创作的方向。C.如果一部作品

以让大众喜闻乐见为目标来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它便是一

部网络文学作品。D.要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叙事进行创新与发展,提升审美品质,

作家势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下列对这篇访谈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A.在提问“网络文学是否还有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的

可能”之前,王文静先介绍互联网技术属性赋予网友的权利及对叙事的影响,使

问题更清晰具体,易于理解。B.王力平说“新闻能不能取代小说,显然是另外一

个问题”说明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应始终主动有意识地控制话题,避免离核心话

题太远。C.王力平在回答“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的问题时,采取了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讨论,显示出严谨的态度。D.王文静在与王力平交流的过

程中,不只是提问,也表达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观点,使访谈的内容更深

入,气氛更融洽。4.下面是小林同学对王文静的问题进行的梳理、总结,选项是

根据材料内容对表格进行补充,其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问题序问题针对的对问题提问的角

问题内容

号象度

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文学的选针对传统文学

1③

择,还是社会历史的选择?提问

互联网在媒介变革中为语言带来的新变,

2①结果会怎样

对于叙事是否能够产生影响?

网络文学是否能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针对网络文学

3结果会怎样

代?提问

4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②④

A.①处应填写“针对文学叙事提问”。B.②处应填写“针对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提

问”。C.③处应填写“特点是什么”。D.④处应填写“具体怎么做”。5.王力平认为网

络文学创作在叙事方面应做出怎样的努力?(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山阴道上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

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

被风雨来阻挡么?

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

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

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

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

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

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

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

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境然

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

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飘带,从西面群山之

下,一撒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

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

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

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

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

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

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阅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

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

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

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

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

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

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

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的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

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

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

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

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

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

一座勇士的雕像:

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

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

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

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

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

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

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注]中描

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

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

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

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

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

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

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

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

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

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

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故

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B.句子②

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

思。C.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

士的形象跃然纸上。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

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出发途中有意选取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两处

景致,虽寥寥数笔,却写得颇有气势,旨在表现六和塔的雄伟和山川的壮丽。

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家园为暗线,二者

相互映衬。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

最后的雕琢,是文本的升华,歌颂新的时代。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

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8.浙江绍兴,

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5分)9.绍兴中学团委拟

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

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

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贤堂记[宋]范成大

吴郡治故有思贤亭,以祠韦、白、刘三太守。更兵烬,久之,遂作新

堂,名曰三贤。当绍兴辛巳,鄱阳洪公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

像,复其旧之名亭者榜焉。先是,公以岁五月来临吾州,繇州南鄙望洞

庭,略具区①,观三江五湖之吐吞,涛波聒天,旁无边垠。而石堤截然浮

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暮夜,人语马嘶,

匈匈不绝。公固已语其人,思常侍之功矣。周览原田而相其沟防,东南

之播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脉络酶通,湮芜涤除。夏旱易以陂,潦水

时至,不能啮渚涯以决污邪,荒寒化为麦禾。

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

退而详两贤行事,尚什百于此。文正自郡召还,遂参永昭陵大政,德业

光明,为宋宗臣,通国之诵日文正功,而不以姓氏行焉。韦、白、刘之

遗爱,邦人既已俎豆之,语在旧碑,尚矣。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

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

尝谓士才高必自贤,位高或不屑其官,世通患也。洪公,忠宣公之子,

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既入翰林为学士。未几,自列

去。甫及里门,制书以左鱼②来矣。邦人度公且上朝谒,莫能久私公也。

然始至之日,咨民所疾苦,退然不自居其智能,亟从掌故吏访诸贤之旧

图画,仿佛想见其平生。公既以道学文章名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

意将迹其惠术,讲千里之长利以膏雨此民。彼憧憧往来,视桑阴,趣舍

人装③者。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

斯堂法应得书,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窃愿诧斯堂以夸邻邦,以为邑

子荣。乃不辞而承公命。八月既望,州民左从事郎范大记并书。

(节选自《范成大集》)

[注]①具区:古泽薮名。即太湖。②左鱼:符契的左半,唐宋时符契

作鱼形。③舍人装:左右亲信或门客的装扮(典雅服饰),在此借指官

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有德国于吴回

宜俱回三贤不没回以为回无穷之思回此堂回之所为回得名者。11.下列对文

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俎豆,意为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本文指祭祀,奉祀。B.亟,屡次、

多次之意,与成语“进退维亟”“亟不可待”中的“亟”词义不同。C.趣,催促之意,

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趣”词义不同。D.属,撰

写、编辑之意,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相同。12.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贤亭为纪念韦、白、

刘而立,历经战火重建,命名为三贤堂,后洪公增加王常侍和范仲淹的画像,以

示纪念。B.洪公当年遍览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水道得到了疏通,荒地上种植

了麦禾,认为这是先贤兴修水利的功劳。C.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任吴郡太

守,德行高尚,美名远播,为后人敬仰,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石碑上。D.洪公

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后自请辞职,回乡即被召回,乡亲们猜测他将要

上朝赴命,很舍不得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2)

公既以道学文章名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意将迹其惠术,讲千里之长利以膏

雨此民。14.范成大认为王常侍、范仲淹“风烈如此”,请概括文中两位先贤“风烈”

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雪晴①欧阳修

悠悠野水来,艳浦西溪阔。

晓日披宿云,荒台照残雪。

风光变穷腊,岁律新阳月。

冻卉意初回,绿酷②浮可拨。

人闲乐朋友,鸟喳知时节。

岂止探芳菲,耕桑行可阅③。

[注]①此诗大概作于诗人任职颍州太守期间。②绿酷:未滤过的酒,

上浮绿色泡沫。③阅:巡视,检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悠悠”“潮涌”

既写出了野水缓慢流淌、西溪之水盈溢的特点,又具有音韵之美。B.虽然朝阳初

升,但是“宿云”“荒台""残雪''等意象又营造了阴沉、荒凉的氛围。C.腊月已过去,

初春已到来,诗歌通过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出初春雪后放晴的景象。D.诗人善于

抓住初春景象的特点来描写,如描写冻的花卉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等等。16.作者

的《醉翁亭记》贯穿一个“乐”字,这首诗歌也贯穿一个“乐”字。在本诗中,作者

为什么而乐?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些老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长,反而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干扰,这

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日夜操劳,去而复返的表现“,

”相似。(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几处叠词使用精妙,如“"

句用叠词描写书斋庭院之静,“”句用叠词描写枇杷树之繁茂。(3)

苏轼的作品中多有跟曹操的战船有关的句子,《赤壁赋》中的“”写出

了曹军大军压境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则形象地

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4)《归去来兮辞》中的“,”

两句描绘树木和泉水,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了韵律

感。(5)《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

认真调查。(6)在宋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过含有“心”

字的诗词名句,比如苏轼曾写过“此心安处是吾乡”,晏几道曾写过“借问芳心

谁有",李清照也曾写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纠结:既想偶尔吃点饼干或甜点,又担心会长

肥肉、升血糖。其实,对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如果不是每天吃,或者

吃很多的话,零食和甜点并非饮食禁忌,关键就是控量、控频次。

所谓控量,就是把吃甜点的数量控制在每天50克添加糖的范围之内。

假如既不喝甜饮料,也不吃糖果、果脯、果酱之类食物,只是吃个50克

左右的小蛋糕之类,还不会超过合理范围。不想因此长胖的话,只需增

加运动,或相应减几口主食就可以了。如果偶尔吃的话,就更不用担心

了,不过,对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就得仔细一些了。不仅数量要控

制,®O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吃这些甜味零食更合适呢?研究结果

显示:午餐和晚餐之间吃零食,要比午餐后吃零食效果好;把含有碳水

化合物的食物,放在餐前30分钟吃,也有很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上升效果。

总之,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包括需要减肥的人,都应当注意保持稳定

的食量,稳定的碳水化合物供应,而且最好把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合理地

分散在一日三餐当中。如果需要加餐,②,或者在餐前半小时少量

加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

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

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

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①)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

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

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

“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②)

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

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③)却原来,这

蝴蝴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

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螭螭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

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④)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

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

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

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

处D.④处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

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

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零食和甜点并非饮食禁忌,关键就是

控量、控频次”。有人认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控量、控

频次”。有人则认为,青春就是要酣畅淋漓。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无法再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错误,

原文是“似乎也难以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C项,“淡化了文

学的故事情节”错误,根据原文“眼前显见的是,曾经淡化和取消故事

情节的那些主张和努力都已成明日黄花”可知,“淡化和取消故事情节

的那些主张和努力”均已付之东流。D项,“语言形象的创造是文学叙

事形式、方法、技巧运用与创新的基础和依据”错误,原文为“以作家

独特的审美感悟为基础、为依据,才能开始语言形象的创造,才有文学

叙事形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和创新”。

2.D【解析】A项,“最终融合”错误,王力平的观点是“承认二

者差异化的艺术追求和社会功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并没有认

为二者最终会融合。B项,“网络文学书粉的现场反馈会决定创作的方

向”说法过于绝对。C项,“它便是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判断错误。网

络文学应该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不等于研究通俗

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就是网络作品。

3.B【解析】“说明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应始终主动有意识地控制

话题”错误,始终主动有意识地控制话题的应是采访者。

4.C【解析】“特点是什么”错误,该问题中虽然有两个“是”,

但实际上问的是“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如何产生的,是在探

究原因。

5.①网络文学创作需要探索和创新叙事的形式、方法和技巧,把故事

讲得更好看、更吸引读者和观众。(或:网络文学应该研究通俗化、大

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让大众喜闻乐见。)②网络文学创作应当努

力超越“雷同”“模式”和“俗套”,提升审美品质。③网络文学创作

应尽量避免被动分割叙事权,努力使网络文学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

6.D【解析】“对过往经历的回忆”理解有误,《好的故事》是鲁

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且后文提到“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

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由此可知,这是鲁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希

冀。

7.A【解析】“旨在表现六和塔的雄伟和山川的壮丽”错误,作者

旨意是欲以六和塔的雄伟和山川的壮丽,来衬托鲁迅作为一个伟人的巨

大形象。

8.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②暗寓作者此行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的“美不胜收”,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

③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9.主题词示例: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

理由:前往绍兴寻故乡:根据作者行踪及行文脉络,首先写前往鲁迅

故乡的行程及向往之情。

瞻仰圣地知勇士:然后叙写游览圣地的具体过程,描述了鲁迅故居、

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感知了鲁迅的勇士形象。

山阴归途续故事:最后写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引发“我”的联

想,呈现了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想望已经实现,“以至于无穷”。

10.BDF【解析】略。

11.D【解析】“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属”通“嘱”,委托

之意。

12.D【解析】“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错,文中没有这

个因果。

13.(1)从景佑年到今年,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洪公便说:“这不正

是范文正公对百姓尽心尽力(的结果)吗?”

(2)洪公凭其在文道上的深厚造诣成为世人所倚重的杰出人才,依

旧对这五位先贤非常敬佩歆羡,想要去追寻学习他们施惠百姓的方法,

给这里的百姓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14.①大兴水利,勤政于民;②德行高尚,执政为公。(两点3分)

【参考译文】

吴郡治(今苏州)以前有一座思贤亭,用来纪念韦应物、白居易、刘

禹锡三位太守。此亭经历战火,过了很久,就建了新的纪念堂,取名为

“三贤堂”。在绍兴辛巳年,鄱阳洪公(吴郡太守洪遵)开始在“三贤

堂”里增加了唐朝王常侍、本朝范仲淹的画像,又将之前为这座亭取名

的人写入了榜单。在此之前,洪公在当年五月来到吾州,在繇州南边可

望见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三江五湖的波澜壮阔,波涛声震耳欲聋,

湖水无边无际,有一块石堤形状分明地浮在巨浪之上,像有鬼神扶住一

样,也像是鲸鳌背负重物涌出水面。夜晚,涛声如人声鼎沸、万马嘶鸣,

喧哗声鸣叫声不绝于耳。洪公也一定会告诉他周边的人,夸赞王常侍的

功劳。遍览平原上的田地并且仔细察看(修筑的)沟渠和堤防,(沟渠

堤防)东南方向沿着江散开,东北方向朝着海边曲折,水道得到了疏通,

淤塞和荒芜之地都得到了荡涤和修整。夏天干旱时可以成为蓄水池,雨

季(雨水)来的时候,不会侵蚀沙洲使得大水冲破堤岸,(由此)荒凉

寒冷之地也可以种植麦禾。

从景佑年到今年,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洪公便说:“这不正是范文正

公对百姓尽心尽力(的结果)吗?"(洪公)回去后详细记录了两位先

贤的事迹,所记之事超过其他记录者的十倍、百倍之多。范仲淹从吴郡

(苏州)被召回,于是就任宋仁宗的参知政事,他的德行与功业昌明盛

大,是宋仁宗的重臣,(范仲淹去世后)整个国家都敬称他文正公,从

不用姓氏加以称呼。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吴郡太守遗留仁爱于

后世,百姓们也早已对他们进行祭祀追怀了,(那些文字)记录在之前

的石碑上,(距现在)很久远了。王常侍、范仲淹的风范也是像这样,

并且(他们)对吴郡(苏州)有恩德,应当同那三位贤人一样不被埋没,

把他们作为无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