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1页
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2页
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3页
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4页
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420801)教学院部:环境工程学院执笔人:审核人:制订日期:202X.07修订日期:202X.05XXXX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二X年五月目录0引言 30.1专业简介 30.2建设历史 31专业名称及代码 42入学要求及修业年限 43职业面向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3.1职业面向 43.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4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64.1培养目标 64.2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 64.2.1素质结构及标准 64.2.2知识结构及标准 74.2.3能力结构及标准 84.3技能模块及标准 85课程设置及要求 105.1课程设置 105.2主干课程描述 135.2.1公共基础课程 135.2.2专业技术基础课 185.2.3专业方向模块课 225.3综合实训项目 275.4岗位实习(或毕业设计) 276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286.1教学进程安排 287实施保障 307.1专业教学团队岗位实习 307.2教学设施 317.2.1教室 317.2.2实践教学条件 317.3教学资源 337.4教学方法 337.5学习评价 347.6质量管理 358毕业要求及条件(专业供给侧) 369其它说明 379.1综合素质培养(第二课堂) 379.2辅修专业技能模块 38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420801)0引言0.1专业简介环境监测技术基本学制:3-5年培养目标:面向生态、环保、能源、水利、城建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协作、规范、精准、高效”的职业精神,掌握环境监测、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基本知识,采样点布设、环境样品采集、仪器分析、实验室管理等技术技能,能够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样点布设、采样、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验室分析以及报告编制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就业面向:环保、能源、水利、城建等行业企业第一线,典型岗位为分析检验、实验室管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企业环境咨询与管理、监测及污染治理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中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等,主要工作包括:(1)样品采集、分析检验与实验室质量控制;(2)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4)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的保管、化学试剂的配制、安全管理等。主要教学内容:环境噪声监测及控制、水环境监测、土壤及固废监测、数据处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处理技术、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分析化学等。校内分析化学实训、现代化仪器分析技术实训、水/大气/土壤环境监测实训、环境影响评价实训;相关企业进行综合生产实习和岗位实习。0.2建设历史专业创办于1988年,至今已有33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积累,现有专业教师9人,企业兼职教师5人,累计为社会培养合格毕业生2800余人。2018年以来,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了三全育人等新的教育理念,采取“4+1+1”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批准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006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1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代码:4208012入学要求及修业年限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修业年限:三年。3职业面向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3.1职业面向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就业面向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管理行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产业。专业职业面向见表3-1。表3-1环境监测技术专业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专业类对应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ABCDEF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环境保护类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环境监测方案设计;环境样品采集与分析;环境监测报告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主要的就业岗位为分析检验(如初始就业岗位为化验员,发展岗位为实验室主任)、环境监测(如初始就业岗位为技术员,发展岗位为高级技师)、环境影响评价(如初始就业岗位为初级工程师,发展岗位为高级工程师)、环保设备运行管理(如初始就业岗位为助理工程师,发展岗位为高级工程师)和实验室管理等(如初始就业岗位为实验员,发展岗位为实验室主任),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见表3-2。表3-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序号岗位名称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1.2-1分析检验从事样品采集、分析检验与实验室质量控制采样技术人员接到采样任务后,根据国家、行业标准或规范制定合理的采样方案;准备环境检测采样设备、耗材和工具;去客户现场根据标准采集环境样品,并与客户沟通协调;按照样品保存和储藏方法妥善完成样品的保存、运输及交接;在现场完成采样的原始数据记录以及部分测试数据;整理好仪器,做好采样设备的维护保养。1.2-2环境监测从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等分析技术人员收到分析任务单,审核任务单内容填写是否规范、完整;分析人员去样品储存室取样并编号,按照实际取样情况填写样品登记表;根据国家、行业分析标准确定所需的仪器、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预处理和测试,如实填写原始记录和仪器使用登记表;检验结果经数据处理形成最后的检验报告,送交复核人复核。1.2-3环境影响评价从事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评前期查询分类管理名录确定项目分类,查询审批名录确定项目分级,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相符性与选址的可行性;环评文件编写严格按照各要素和行业导则编制环评文件各章节,主要包括:项目工程分析与污染源核算、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结论;环评文件评估与上报;打印环评文件领取环评批复。1.2-4环保设备运行管理从事环境在线监测设施的维护、运行和管理根据国家、行业标准或规范对具体建设、运行项目中的污水、大气在线监测设施的调试、运营、管理和简单的维护1.2-5实验室管理从事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的保管、安全管理等根据国家、行业分析标准确定所需的仪器、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管理、保存、配制常见化学试剂,对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保管和简单的维护4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4.1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生态环保、能源、水利、城建等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胜任环保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至少获得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体培养目标为:A: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劳动观念和道德水准;B: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在一个由不同角色的人员构成的团队中作为成员或者领导者有效地发挥作用;C: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专业软件应用能力,能熟练完成数据处理、专业技术文件编制、汇报PPT制作等工作;D:能进行常见环境监测在线设备运行、维护及运行管理等工作能力;E:能进行现场环境采样、测试、数据处理;能初步分析、评价和编写环境监测报告;F:能初步综合分析区域环境质量,并对区域环境质量做出定性、定量评价,基本具备环境现状调查的能力;G:具有较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H: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和拓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I:有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而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4.2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4.2.1素质结构及标准根据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毕业要求确定的素质结构及标准见表4-1。表4-1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素质结构及标准编号素质结构及标准4.2.1-1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遵纪守法、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4.2.1-2文化素质:具有科学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方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在科学知识、文化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具备终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具备主动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的基本能力。自强、自立、自爱,有正确的审美观,言谈举止及衣着修饰合适。4.2.1-3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环境监测技术从业人员必备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环境监测技术信息搜集、加工、表达及应用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具有高度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具有一定个人职业规划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4.2.1-4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善于接纳自己和他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4.2.2知识结构及标准根据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毕业要求确定的知识结构及标准见表4-2。

表4-2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及标准编号知识结构及标准4.2.2-1具备较好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4.2.2-2掌握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4.2.2-3掌握环境生态、环境微生物等基本知识4.2.2-4熟悉监测类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4.2.2-5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知识4.2.2-6熟悉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常见的环保类软件4.2.2-7了解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4.2.3能力结构及标准根据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毕业要求确定的能力结构及标准见表4-3。表4-3环境监测技术专业能力结构及标准编号能力结构及标准4.2.3-1能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2.3-2能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4.2.3-3能与客户或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4.2.3-4能依据规范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4.2.3-5能对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检修4.2.3-6能独立编写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和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污染源监测方案和污染源监测报告4.2.3-7能熟练使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检测,正确处理环境监测数据4.2.3-8能规范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对环境监测的过程实施质量控制4.3技能模块及标准根据专业能力结构及标准及育训一体化方案编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及标准如表4-4、4-5所示。

表4-4基本技能模块及标准序号技能模块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对应课程1实验室管理能进行化学、环境类实验室管理,胜任试剂保存、配制和标定、小型仪器的操作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具备较好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监测类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技术2环境监测能够对水、气、土壤、固废、微生物等进行科学的采样,并对样品进行妥善的保存、预处理、测试掌握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掌握环境生态、环境微生物等基本知识;环保概论、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水环境监测、土壤及固废监测、大气监测、环境噪声检测及控制、水处理技术、分析化学3专用仪器操作管理能够熟练操作、维护环境监测类仪器设备,利用设备进行指标的检测掌握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熟悉监测类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熟悉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常见的环保类软件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实验室管理与组织4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初步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知识;了解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数据处理、环境管理与法规、形式与政策表4-5综合技能模块及标准序号技能模块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对应课程1监测质量控制在检测工作中,熟悉质量控制措施,能够筛查检测数据的合理性,保证监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掌握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掌握环境生态、环境微生物等基本知识;掌握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数据处理、人文素质拓展课、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水环境监测、土壤及固废监测、大气监测、环境噪声检测及控制、水处理技术、2环境评价与技术咨询能独立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工作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知识;了解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数据处理、环境管理与法规、形势与政策5课程设置及要求5.1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共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专业课程模块设置见表5-1,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方向模块课、岗位实习等模块形成专业课程模块设置见表5-2。表5-1专业课程模块构建表序号课程名称/相关教学活动对应的知识结构对应的能力结构对应的素质结构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1分析化学4.2.2-24.2.3-51.2-1、1.2-22现代仪器分析4.2.2-2、4.2.2-44.2.3-51.2-1、1.2-23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4.2.2-34.2.3-5、4.2.3-6、4.2.3-71.2-1、1.2-24环保概论4.2.2-54.2.3-11.2-1、1.2-25数据处理4.2.2-64.2.3-61.2-1、1.2-26环境管理与法规4.2.2-54.2.3-4、4.2.3-71.2-37水环境监测4.2.2-2、4.2.2-74.2.3-5、4.2.3-6、4.2.3-71.2-1、1.2-28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评价4.2.2-44.2.3-5、4.2.3-6、4.2.3-71.2-1、1.2-29大气监测4.2.2-44.2.3-5、4.2.3-6、4.2.3-71.2-1、1.2-210环境影响评价4.2.2-54.2.3-4、4.2.3-71.2-311环境生态修复技术4.2.2-74.2.3-71.2-412环保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管理4.2.2-44.2.3-51.2-413水处理技术4.2.2-74.2.3-51.2-414实验室安全与管理4.2.2-44.2.3-81.2-5表5-2专业课程模块设置表课程分类序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学时数考核方式总学时理论实践考试考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01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54540√02A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072720√03A体育与健康7.01080108√04A高等数学5.080800√05A大学英语8.01281280√06A大学语文3.048480√07A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5403010√08A大学生创业基础2.0321616√09A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32320√10A军事理论2.036360√11A形势与政策1.016160√12A劳动教育1.016160√13A安全教育1.016160√/小计41.5678544134专业技术基础课程01B分析化学6.0943658√02B现代仪器分析8.01305080√03B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3.5572631√04B环保概论2.030300√05B数据处理3.045450√06B环境管理与法规3.045450√07B实验室安全与管理3.0453510√/小计28.5446267169专业方向模块课程01C水环境监测8.01254085√02C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评价8.01254085√03C大气监测4.5703337√04C环境影响评价6.0954550√05C自动在线监测设备运营与管理4.0452916√/小计30.5460187273选修课公共基础01B信息技术应用基础3.0482424√02B健康教育1.016106√03B文化素质类选修课4.064详见选修课列表/小计8.0128职业拓展01D水处理技术2.539318√02D环境生态修复技术2.0302010√03D环境噪声监测与控制2.0322210√04D环保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管理3.0452421√05D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3.0452421√/小计12.519112170实践课程01E军训及入学教育375075√02E分析化学综合实训350050√03E现代仪器分析综合实训350050√04E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综合实训1.525025√05E水环境监测综合实训350050√06E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训350050√07E大气监测综合实训1.525025√08E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实训350050√09E环境监测技能竞赛综合实训350050√010E岗位实习122400240√011E职业素养提升28.54750475√012E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1.525025√/小计661165011655.2主干课程描述5.2.1公共基础课程(1)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3学分,5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基本内容,熟悉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修养,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内容:课程包含“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等7个学习项目,22个工作任务。(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学分,36学时)教学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大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一脉相承的关系;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政治鉴别和是非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8个学习项目、48个工作任务。(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学分,5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在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等17个学习项目、48个工作任务。(4)形势与政策(1学分,48学时)教学目标:“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主要内容: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5)体育与健康(7学分,108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体育精神,使其拥有勇敢顽强、追求卓越的意志,友好相处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意识;教会学生体育理论及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达到健康所必要的身体素质水平。课程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中常见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办法;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及协调素质的职业体能训练;专项运动技能: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有氧舞蹈、有氧啦啦操共十个选择性专项技能训练项目;个人挑战与超越、团队协作等素质拓展训练。(6)高等数学(5学分,90学时)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还要掌握进一步深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工程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工匠精神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内容: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数学软件应用等为各专业必修内容。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为各专业选修内容。(7)大学英语(8学分,128学时)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运用听、说、读、看、写、译技能完成日常生活以及水利、测绘、机械、环境工程、信息技术等职场情境下的交流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成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等任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聚焦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职场环境等八个专题,涵盖哲学、经济、科技、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地理概况,以及中外职场文化和企业文化等主要内容,涉及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融媒体材等不同类型的语篇体裁,包括相关2300-2600个核心词汇与短语,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四种语言学习策略。(8)信息技术应用基础(3学分,48学时)教学目标:课程主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现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现代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信息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等。(9)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5学分,40学时)教学目标: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立足学校“以工为主、以水为特,一体两翼、特色发展”的专业定位,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各行业职业特性,坚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路线。与此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百年红色精神谱系、新时代水利精神等融入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通过全程化的思政元素浸润,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工匠人的转变,助力学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主要内容:本课程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大模块,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含:生涯意识觉醒、学业规划、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生涯决策和自我管理等内容。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基础指导、就业程序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等内容。(10)大学生创业基础(2学分,32学时)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课程内容:创业的定义与功能,创业的要素与类型,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育,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1)大学语文(3学分,48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准确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优化听说读写技能,着重提升鉴赏批评、人际沟通、应用写作、职业适应等能力。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分为“文学素养、实用写作、口语表达”三部分,每部分各四个专题。“文学素养”部分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个专题。“实用写作”部分以学生文字应用及语言表达实际情况,选取“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科技文书、契约文书”四个专题。“口语表达”部分是根据学生口语表达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原则、技巧等,选取“普通话、介绍、表述、洽谈”四个专题。(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32学时)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13)劳动教育(1学分,16学时)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本位价值观,培养劳动意识。使大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会分析当前世界和中国劳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尊重劳动者;能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良好劳动习惯;能够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课程内容:劳动的本质与意义、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社会技能、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安全的生产意识、积极的劳动品质、体面劳动的内涵与意义、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与职业选择、新时代劳动者的理想与担当、新时代劳动形式等。(14)军事理论(2学分,3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掌握军事基本知识与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射击与战术训练、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5.2.2专业技术基础课(1)分析化学44课时(理实一体:36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课程定位:分析化学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化学分析操作技能和相关器材使用,能独立进行样品的分析检验,与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教学目标:能讲出定量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能正确讲述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知识);根据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分析天平、移液管、酸式滴定管等主要分析仪器构造、检验校正和使用方法,班组合作使用分析仪器,按相分析量标准完成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测分析工作(技术);能遵守实验室卫生、安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行为达到5S(整理、整顿、清理、清洁、修养)管理要求,能独立进行样品的采集、制备等;能够对一般分析仪器进行维护(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用心做事的职业意识;能够与同事等进行协调、沟通;能够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遵守分析检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能从事分析检验工作,本课程设计了①分析化学基本知识;②酸碱滴定法对物质分析的应用;③沉淀滴定法对物质分析的应用;④氧化还原滴定法对物质分析的应用;⑤配位滴定法对物质分析的应用等内容。课程单列实训模块:分析化学综合实训(2周)实训目标:分析化学实训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培养学生分析检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题实训环节。本课程实训是以分析仪器的使用和容量滴定方法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操作训练,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旨在:(1)巩固和加深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仪器使用,培养学生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4)初步训练学生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实验安全意识。主要内容:根据项目任务进行分析检验的准备工作,①滴定分析仪器的洗涤与使用。掌握分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滴定分析仪器洗涤和操作方法步骤;②溶液的配制。掌握试剂、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操作;③混合碱的测定。掌握酸碱滴定分析法测定混合碱含量操作步骤、指示剂的选择及结果计算;④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掌握沉淀滴定法(银量法)分析法测定氯化物中氯含量操作步骤及结果计算⑤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操作步骤、实验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计算;⑥水的硬度测定。掌握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操作步骤、实验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计算;⑦用滴定法进行样品分析综合练习。制定分析测试项目分析方案;查阅相关标准,选择各指标检测方法;按照样品采集→试样的制备、保存与分解→样品的分析检验→分析结果的处理工作过程来完成项目任务;能够正确处理样品在测定过程中出现的相互干扰、误差等问题;能正确进行数据处理,校核原始记录。实训成果:依据国标和实验所用仪器试剂、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编写实验报告,并按要求提交实验操作步骤及结果照片。(2)现代仪器分析80课时(理实一体:50学时课内实践:30学时)课程定位:该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基础课和监测质量控制技能模块课,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要求的依据是“水环境监测工职业标准”,引入了分析仪器术语国家标准(GB/T13966-2013)、合格评定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GB/T27417-2017)等。课程通过对样品采样、制样、分析测试、结果处理等基于仪器分析检验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部分现代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的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分析操作技能、数据处理方法。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人员、环境监测人员,其工作任务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与分析,分析结果处理。课程内容是化学检验岗位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课程培养学生分析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操作技能,能运用其知识、技能解决样品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课程内容:①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应用(包括仪器的原理、操作技能、常见项目的测定)②原子吸收的应用(包括: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原子吸收仪器的组成和测定原理、操作技能、常见项目的测定)③原子荧光法(包括仪器的组成、原理、操作)④气相色谱法(仪器的原理、操作、维护、定性和定量分析)⑤高效液相色谱法(仪器的原理、操作、维护、定性和定量分析)⑥离子色谱法(仪器的原理、操作、维护、定性和定量分析)。单列课程实训模块:现代仪器分析综合实训(2周)实训目标:①了解光谱分析仪的理论依据,学会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②会计算和配制测定水质中总磷、锰实验所需试剂;知道标准曲线绘制及结果计算方法;③知道实验室管理规范要求(如实验室安全,仪器维护,物品整理等);④知道标准曲线法检测分析质量控制要求和实验报告编写格式要求。⑤能依据水质中总磷、锰测定方法,完成实验药品的配制及常规分析仪器的洗涤准备;⑥能够操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样品吸光度值测量;⑦学会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的基本操作;知道标准曲线绘制及结果计算方法。实训成果:实习报告。包含技术总结和实习总结两部分内容。(3)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32课时(理实一体:26学时课内实践:6学时)课程定位:该课程是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引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2011)、污水处理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T28742-2012),对接污水处理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与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教学目标:掌握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知识);能根据污水处理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协作进行微生物处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置,能解决好氧微生物处理和厌氧微生物处理常见技术问题(技术);通过典型好氧微生物处理与厌氧微生物处理的案例学习,能根据规范和国标协作进行环境微生物危害检测、污水处理评估等工作(能力)。课程内容:①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主要类群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生长规律)②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微生物的营养;菌种分离、纯化;菌种保藏;显微观察)③微生物的检测(细菌总数的检测;总大肠菌群的检测)④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生态效应(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的酶;遗传与变异)⑤环境污染中微生物的作用(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驯化培养和活性测定;固体和气体有机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课程单列实训模块: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综合实训(1周)实训目标:熟悉微生物形态和种类的鉴别方法;熟悉微生物镜检、计数和染色的方法;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无菌器材日常耗材的消毒方法;掌握生产和检验环境的灭菌方法;掌握无菌操作流程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的指标检测方法。主要内容:根据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规格与标准,掌握①无菌操作设备的使用。熟悉高压灭菌锅、烘箱、无菌操作台、摇床、培养箱等设备的使用;②无菌操作。能对生产环境、设备和无菌室进行消毒灭菌,从而进行纯种分离与菌种保存等无菌操作;③微生物总数检测。能按照国标对产品和原料进行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等微生物指标检测;④活性污泥的驯化与检测。能进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与计数,并进行污泥的驯化与培养。实训成果:实习报告。包含技术总结和实验结果分析两部分内容。(4)环保概论30课时课程定位:该课程是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初步了解水、大气、土壤等介质污染的特点、监测方法与污染控制技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知识);通过典型案例学习,熟悉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能力)。课程内容:①环境、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导致的危害;②大气环境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技术;③水环境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技术;④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技术;⑤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意义及操作过程。(5)数据处理45课时课程定位:该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目标: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生产管理都离不开试验,都必须通过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获得可靠的数据。本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然后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食品质量保持、贮藏方法、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安全性和经济特性的研究及卫生标准的制定等都离不开调查和试验,都必须通过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获得可靠的数据。本课程教会学生判断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来源、比对实验分析、回归分析、能通过试验设计优化实验条件或工艺参数。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要求是通过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依据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能力要求来制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分析检验基础》,后续课程有《环境监测》、《水处理》等专业技能课。课程内容:①误差理论、统计推断和回归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误差的统计规律分析,统计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最小二乘法思想和回归分析方法);②单指标试验(制定优化试验方案,利用正交表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确定最佳试验方案);③多指标试验和混合水平试验(多指标试验和混合水平试验设计特点,试验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④有交互作用试验(确定因子、列和正交表的自由度,选择合适的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正确进行表头设计及注意事项);⑤正交表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原理,偏差平方和分解与自由度分解的方法,方差分析表的构成,方差分析结果的差异显著性判断);⑥计算机在正交试验设计中的应用(EXCEL相关的计算公式的应用)。(6)环境管理与法规45学时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引入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文件。引入法律法规有:三大污染防治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环保法律宣传培训、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咨询的能力。教学目标:熟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论;熟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熟悉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工作依据和工作内容。能设计和提供简单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与教育活动;能对常规建设项目提供环境管理咨询工作(技能);能帮助企业构建环境管理机构、编制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制定各项污染物防治设施的操作规程;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思维;培养依法依规做事、高标准严要求做事的态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能力)。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能从事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咨询、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本课程设计了三大污染防治计划、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清洁生产与审核、绩效分级等企业环境管理内容。5.2.3专业方向模块课(1)《水环境监测》(5学分,75学时)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水环境监测工证书课程。在水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引入职业标准。引入的标准及规范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HJ828-2017)、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505-2009)、水质总磷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636-2012)、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970-2018),对接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目标:掌握水环境监测采样、布点、样品保存原则和方法;掌握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监测结果表达方法;熟悉常用的方法标准和规范;掌握典型水监测项目的测定原理、方法;掌握实验室质量控制有关知识(知识)。能根据水环境监测目的和任务要求,参与制定和实施水环境监测方案工作;能根据水环境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正确采用常规质量控制措施;能按照水环境监测方案和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完成现场水环境监测采样及项目分析工作;会正确使用水环境监测员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能正确填写水环境监测报告,能够进行综合评价并出具相应报告,为评价和保护水体质量提供依据;能对监测工作全过程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工作制度、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岗位需要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态度)。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从事水环境相关技能,本课程设计了理论基础、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等内容。单列课程实训模板:水环境监测综合实训(2周)实训目标:综合实验是高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水环境监测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专题实训环节。本综合实验是以不同的环境水样为工作目标,设计典型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是水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旨在:(1)巩固水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查询标准、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数据、评定结果、完成报告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水环境监测的专业技能,充分结合行业标准及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动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解决典型问题;(4)强化学生完整的实验设计思维和统筹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根据项目任务确定实验内容为典型环境水样中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的测定。实训成果:依据任务书的要求,通过资料查询设计实验、配制试剂并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并处理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完成实验报告。(2)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5学分,75学时)课程定位: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引入《固体废弃物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等生态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对接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二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或职业等级)证书标准。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相关环境监测的标准要求、采样和样品制备、分析等流程,能够进行实验仪器与材料选购与准备、掌握采样布点规则、样品数确定等技能,能根据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进行土壤、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渗滤液等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处理和检测等技能操作,并能根据环境法规等要求进行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的评价;通过典型环境样品分析技术学习,能根据规范或借助其它平台协作开展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课程内容:土壤及固体废弃物性质介绍;现场样品采集、样品制备、样品流转、样品的分析处理、样品检测等技术技能;分析数据质量控制、报告审核、环境评价;组织实施野外监测;实验室内部管理。单列课程实训模块: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训(2周)实训目标:熟悉野外工作安全守则,野外工作操作规范,实验室内样品处理流程、分析流程和检测流程。能按照操作规程独立操作采样、制样、检测仪器,有效与同事合作开展实验室内部管理,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并能够编写实验报告,环境评价报告。主要内容:根据项目任务进行监测前准备工作,①样品采集,能够布置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设计采样线路,准备采样工具,组织实施采样;②样品制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风干、碾碎、研磨、筛分、储存等操作;③样品的预处理,学会电热板、石墨消解仪、微波消解仪、索氏提取、快速溶剂萃取等前处理仪器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④样品检测,使用ICP-OES、ICP-MS、AFS、GC和GC-MS等仪器检测样品;⑤数据质量控制,采用空白样品、平行样品、国家标准物质等质控手段确保分析数据准确;⑥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价,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开展环境评价,编写环境评价报告。实训成果:实习报告。包含技术总结和实习总结两部分内容。(3)大气监测(3学分,45学时)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引入锅炉烟气处理工职业标准。引入的行业标准及规范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664-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监测方法发布稿(HJ93-2013)、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663-201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2018)等。主要培养学生监测和评价大气污的能力。教学目标:了解、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相关资料;理解空气采样系统的基本组成、安全运行及维护常识(知识)。能运用大气污染基本知识进行常规空气污染特点、样品采集及污染物监测方法,掌握典型空气污染指标的污染评价方法;能正确填写大气环境监测报告,能够进行综合评价并出具相应报告,为评价和保护水体质量提供依据;能对监测工作全过程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培养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态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态度)。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能从事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工作,本课程设计了理论基础、大气污染监测、工业废气监测等内容。单列课程实训模块:大气监测综合实训(1周)实训目标:综合实验是高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大气监测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专题实训环节。本综合实验是以不同的环境大气污染为工作目标,设计典型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是大气监测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旨在:(1)巩固大气监测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查询标准、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数据、评定结果、完成报告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大气测的专业技能,充分结合行业标准及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动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解决典型问题;(4)强化学生完整的实验设计思维和统筹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根据项目任务进行测量前的准备工作,①监测设备的选择及维护。②采样点布设。③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④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监测。实训成果:依据任务书的要求,通过资料查询设计实验、配制试剂并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并处理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完成实验报告。(4)环境影响评价(3学分,45学时)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和导则标准体系。引入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环保管家服务技术规范等。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咨询、编制环评文件、提供环保管家服务的能力。教学目标:熟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熟悉最新环评报告表的格式和内容;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和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中的编制技术和方法;熟悉企业环境管理全过程规范化和环保管家服务的相关内容(知识)。能对常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管理前期咨询;能按照编制技术指南的要求编制简单行业的环评报告表;能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申请排污许可证;能按照暂行办法和指南的要求从事竣工环保验收工作;能提供初步的环保管家咨询服务(技能)。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利益相关者思维;培养依法依规做事、高标准严要求做事的态度;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能力)。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能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咨询、环评文件编制、环保管家服务的工作,本课程设计了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评登记与排污许可登记、排污许可证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环保管家服务等内容。单列课程实训模块: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实训(1周)实训目标:课程设计是高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专题实训环节。本课程设计是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咨询(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设计训练,是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旨在:(1)巩固和加深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并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环保咨询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导则标准、规范指南、参考资料等编写技术报告的能力。主要内容:①理清工作依据和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依据,理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流程和咨询内容;②编制环评报告表。按照最新发布的环评报告表的格式和编制技术指南要求,选取感兴趣行业编制环评报告表;③排污许可证申请与竣工环保验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暂行办法模拟进行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和竣工环保验收。④企业环境管理全过程规范化。结合最新发布的企业环境管理全过程规范化技术指南,设计、制作环保管家服务实施的工作清单和工作表格。实训成果:依据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搜集整理资料,编制环评文件(进行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分析、污染源源强核算、污染防治设施设计)、梳理、设计和制作各项环境管理工作的工作依据、工作流程图、工作制度和要求、工作清单和表格,并总结工作经验和技巧,编制完成工作手册(包含环评报告表的编制)。(5)自动在线监测设备运营与管理(3学分,45学时)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自动监控(气)运行工、自动监控(水)运行工的证书课程。在自动监控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引入职业标准。引入的标准及规范有:《水污染源运行技术规范》(2019)、《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915-2017)、《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17)、《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烟气自动监控基站建设技术规范》(DB41/T1327-2019)、《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烟气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B41/T1344-2019)等。主要培养学生对相关系统的基本维护运营能力。教学目标:了解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了解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了解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了解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了解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了解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了解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系统、了解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知识)。能够有运用相关知识对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基本维护并解决常见问题;能够有运用相关知识对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基本维护并解决常见问题;能够有运用相关知识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基本维护并解决常见问题;能够有运用相关知识对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基本维护并解决常见问题(技能)。培养学生统筹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劳动能力和安全操作意识(态度)。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能够从事自动监控(气、水)等工作,本课程设计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等内容。5.3综合实训项目(1)环境监测技能竞赛(2周)实训定位:专业技能竞赛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对接水处理工艺设计、环境监测、污水和供水处理运行管理等职业岗位。本项目的前置课程包括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等。实训目标:①正确操作分析仪器;②能够开展相关的环境监测项目;③熟悉混凝、沉淀、澄清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初步掌握反应池、沉淀池、沉砂池、澄清池等构筑物的设计计算方法;④了解水处理中滤池去除水中杂质的基本原理,熟悉滤池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维护管理,初步掌握滤池的设计计算方法;⑤掌握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⑥熟悉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和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曝气池、生物滤池、厌氧池等基本构筑物的设计计算;⑦熟悉水处理污泥的基本特性,了解污泥的浓缩、脱水、干化和其它综合处置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①水处理项目设计;②污水处理工艺仿真实训;③供水处理工艺仿真实训;④固废处置及利用工艺仿真实训;⑤COD指标的监测。实训成果:设计说明书,包括所绘制的工程图,实训报告等。5.4岗位实习(或毕业设计)(1)实习目标:通过岗位实习,了解企业的动作模式、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参与岗位实习单位专业岗位工作,掌握岗位典型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核心技能;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实习岗位:①采样员;②实验室分析员;③设备安装与调试。(3)实习内容:①水质分析;②水处理现状调查分析;③土壤污染分析;④环评报告撰写;⑤垃圾分类及处理等。(4)实习时间及成果要求:实习时间至少半年以上,提交成果为:①岗位实习总结报告一篇;②实习期间形成的技术方案或论文;③实习期间完成的实物作品的图文说明材料或音视频说明材料。6教学进程总体安排6.1教学进程安排表6-1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理论课(理实一体课)教学进程表分类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安排理论教学活动周数及课内周学时第1学年第2学年第3学年总计理论实践20周20周20周20周20周20周公共基础课程01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545402202A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0727203×14203A体育与健康7.010801082204A高等数学5.0808004205A大学英语8.012812804406A大学语文3.048480307A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54030102×102×1008A大学生创业基础2.03216164×809A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323204×810A军事理论2.03636011A形势与政策1.0161602×812A劳动教育1.0161602×813A安全教育1.0161602×8小计/41.56785441342110134专业技术基础课程01B分析化学3.044368402B现代仪器分析5.0805030503B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2.032266204B环保概论2.0303003×1005B数据处理3.045450306B环境管理与法规3.045450307B实验室安全与管理3.04535103×15小计21.0321267547736专业方向模块课程01C水环境监测5.07640364×1902C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评价5.07640364×1903C大气监测3.04533123×1504C环境影响评价3.0454503×1505C自动在线监测设备运营与管理4.04529163×15小计20.0287187100377公共基础选修课01BX信息技术应用基础3.04824243×1602BX健康教育1.0161062×803RX文化素质类选修课4.0644024根据专业需求在实施性计划中予以安排小计8.0128745423职业拓展选修课01D水处理技术2.5393183×1302D环境生态修复技术2.03020102×1503D环境噪声监测与控制2.03222102×1604D环保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管理3.04524213×1505D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3.04524213×15小计12.519112170238合计1031605119341230252625表3环境监测技术专业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进程表序号实践教学内容学分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1234561入学教育与军训4.5考察32分析化学综合实训11.5考察13分析化学综合实训21.5考察14现代仪器分析综合实训11.5考察15现代仪器分析综合实训21.5考察16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综合实训1.5考察17水环境监测综合实训3考察28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训3考察29大气监测综合实训1.5考察110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实训3考察211环境监测技能竞赛综合实训3考察212岗位实习12考察1813职业素养提升28.5考察1914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1.5考察1合计67.5336519197实施保障7.1专业教学团队岗位实习XXXX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目前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教学配备有9名专职教师,并从环境监测站、环保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行业大师等兼职教师8名,共同构成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1)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专业带头人应精通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掌握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组织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和生产科研。带领团队进行环保应用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对外推广应用、对外应用技术服务,实现专业引领区域环保产业发展目标。(2)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专业骨干教师应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方面生产项目的技术设计、组织管理等工作流程,协助专业带头人制定专业标准、参与课程体系改革,能主持或参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及理实一体教学能力,采取开展环保应用技术研发、下企业锻炼等途径提升环保技术创新能力、对外技术服务能力。(3)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从环保公司、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开展专题讲座、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实训指导、顶岗指导、实训项目开发等教学活动,提高专业建设参与度,提高承担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提升教学设计及组织实施能力。7.2教学设施7.2.1教室教室应设施齐全,一般应该具有黑(白)板、讲台、电源、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显示设备、互联网接入等设施,安装有应急照明装备,符合紧急疏散要求,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实验演示台、水槽、实验仪器操作台等设施,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7.2.2实践教学条件(1)校内实训基地表7-1实训室配置一览表序号实训室名称主要设备及配置要求主要应用(相关课程和实训)1校内污水厂污水处理厂1座水处理技术,生活污水处理2环境工程实训室(4个)污水处理拆装设备4套;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综合实训平台2套;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综合实训平台2套;工业除尘设备1套。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大气污染控制3环境微生物实训室(2个)普通光学显微镜40套;荧光显微镜1套;P2实训室一个。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4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140节点)污水处理3D仿真实训软件;供水处理3D仿真实训软件;固废处理3D仿真实训软件;大气处理3D仿真实训软件;环境生态修复3D仿真实训软件。仪器分析、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大气污染控制5环境监测实训室(4个)大气采样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ICPMS、GC、LC、GC-MS、LC-MS、烘箱、抽滤、旋转蒸发等环境监测、仪器分析6化学检验实训室(4个)电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超声波清洗机、水浴锅、烘箱等环境监测、仪器分析(2)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校内实践条件实际情况,按照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本地区的环保行业企业选择能与校内实训条件形成互补的、具有“教学性”的、典型的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实习及顶岗提供场所,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协议中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根据实习教学需要,聘请基地所在单位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下表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表7-2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序号校外实习基地名称1河南省开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北控水务集团3开封市自来水公司4开封新区马家河污水处理厂5郑州谱尼测试技术有限公司6河南省政院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7河南箬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8北京沁润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9上海泓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10河南新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1浦华控股有限公司12开封市中环环保有限公司13河南省思源环境检测公司14河南源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5河南鑫属实业有限公司16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7河南源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18信阳绿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9开封市东郊污水处理厂20开封市盈泰节能材料有限公司(3)隐形能力培养教学条件(根据各专业情况说明)建立了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网络教学平台,本专业应有至少4门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文件﹑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图片、动画﹑行业企业标准﹑典型工程案例等,便于师生共同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7.3教学资源(1)主要教材选用有关基本要求:教材选用须符合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正式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优先选用从国家和省两级规划教材目录中近五年内出版的教材。鼓励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特色鲜明的具有行业性,区域性的工学结合教材。藏书量应达到高职高专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的生均60册,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基础课。具有专业教学简历所需的挂图﹑教学参考书﹑专业期刊等,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掌握专业知识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外文图书和期刊资料,生均不少于10册。(2)信息化资源:信息化资源配备有关基本要求:图书馆便捷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校内数字化校园平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系统、配置主流的现代化专业教学机房,为资源应用提供了条件支撑。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已经拥有的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课及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资源平台,基本拥有全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文件﹑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图片挂图、动画、仿真﹑行业企业标准﹑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教材﹑参考网站﹑参考期刊)﹑典型工程案例等海量数字化资源,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便捷素材。7.4教学方法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在教学安排上实行“4+1+1”的模式,即前4学期为基本理论课与课程实践训练、1学期跟岗实习、1学期岗位实习。前4个学期侧重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个学期跟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拓展技能,提前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及早进入工作状态;1个学期岗位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环境监测技术专业采取“四结合、五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公共基础课程学院统一安排。基本技能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