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七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_第1页
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七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_第2页
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七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_第3页
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七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_第4页
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七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3.孙中山*。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主干梳理]考点一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背景eq\b\lc\{(\a\vs4\al\co1(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2)条件①组织基础eq\b\lc\{(\a\vs4\al\co1(a.1894年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②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尤其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③思想宣传: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3)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4)结果eq\b\lc\{(\a\vs4\al\co1(①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②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5)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的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概况: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3)性质:中华民国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颁布。②内容eq\b\lc\{(\a\vs4\al\co1(a.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国民的基本权利。,c.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③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④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局eq\b\lc\{(\a\vs4\al\co1(①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结束。,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功绩eq\b\lc\{(\a\vs4\al\co1(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③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考点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选修4)1.早期思想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eq\a\vs4\al((2)从改良,到革命)eq\b\lc\{(\a\vs4\al\co1(①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主张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②上书失败后,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③1894年11月,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2.创立革命政党: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3.制定革命纲领(1)孙中山将同盟会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内容。(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以俄为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4.领导辛亥革命(1)孙中山反清的主要形式是组织革命团体、坚持武装斗争。(2)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起义的重点定为两广地区。(3)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5.维护民主共和(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全力倡导民生主义,从事实业救国。(2)“宋教仁案”发生后,号召武力反袁,掀起“二次革命”。(3)“二次革命”失败后,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领导反袁斗争。(4)反袁护国运动胜利后,又倡导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国的象征——《临时约法》和国会。(5)1920年,孙中山于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6)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6.促进国民革命(1)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合作。(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同意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取得了收回部分“关税”斗争的胜利,给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4)联合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5)1924年11月,发表《北上宣言》。[巧学妙思][图解历史]铁血十八星旗★红色为底,中间一个大大的黑色九角星,象征“铁血”,表示革命必须用武力,以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黑九角星内外,各有九颗黄星,一共一十八颗,代表我国一十八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整个旗帜的含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易错易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因此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漫画藏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恭祝中華民囻萬歲》把“國”写成“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漫画解史]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局限★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构图解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历史现象——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降关系密切。2.史实概念——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3.史论概念——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割据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主题一为民主革命开路为共和大厦奠基——辛亥革命[史料研读]史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史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史料三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eq\a\vs4\al(┃解读史料┃)1.史料一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关键信息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2.史料二认为辛亥革命确立了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因为盲目照搬美国政体,导致了其最终的失败。3.史料三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eq\a\vs4\al(┃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答案(1)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2)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答案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答案(1)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2)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史论归纳]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性质角度: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从文明演进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主题二民主共和的法律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研读]史料一“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史料二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约法》eq\a\vs4\al(┃解读史料┃)1.史料一为法律文献的原文,主要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说明《临时约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2.史料二体现出参议院是权力的核心,说明大总统权力受到参议院的限制。eq\a\vs4\al(┃运用史料┃)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答案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确立起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真题研析]考法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考题】(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现代化”的内涵。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故选B项。答案B【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点拨说明唯物史观从近代化角度看待晚清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本质特点时空观念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一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反映了时间顺序的变化[连线命题人]【命题素材】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至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解读观点】作者主要阐述了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逐渐走向近代化,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命题预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清政府采取“新政”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点拨第一小问,迁移辛亥革命的背景从政治形势、晚清政治统治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清末新政结果、客观影响等角度说明。答案(1)清末新政原因: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巩固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2)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的近代化;没有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高考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根据材料“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可知,皇帝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这与中国皇帝具有本质区别,A项错误;资政院议员部分由选举产生,能够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的个人独裁,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的原则,D项错误。答案C2.(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选B项。答案B3.(2015·海南单科,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解析材料说明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答案A4.(2013·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解析据题干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答案B[模拟题组]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解析根据题干中“‘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故选D项。答案D2.(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A.极力赞成发动革命排满B.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C.主张严厉镇压辛亥革命D.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解析据题干材料“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可知,作者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故选D项。答案D3.(2018·黑龙江、吉林八校模拟)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A.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B.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解析据材料“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清朝危在旦夕”可知该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项。答案C4.(2018·山西太原模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解析根据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制下,三权分立原则得到初步的实践,故选C项;据材料“孙对此表示异议……据理力争”,并不能体现共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华民国奉行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材料不体现民主观念对民间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河南郑州检测)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A.扫除封建专制 B.维护革命成果C.改革风俗习惯 D.祛除封建陋习解析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的改革是落实和保护辛亥革命的重要举措,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孙中山等改革的是社会落后不良风俗,并非改革所有风俗习惯,故C项错误;祛除封建陋习是改革的内容而非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6.(2017·湖南四大名校联考)《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这一叙述表明()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解析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发展表明,袁世凯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政治人物,而不是特定的强硬派或改革派,袁世凯习惯于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包括妥协等一切政治手段,灵活的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故选D项。答案D(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商丘模拟)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据此推断,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A.实现国家富强 B.建立民主共和C.解决土地问题 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根据材料“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所以第一位的就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故选D项。答案D2.(2018·四川达州模拟)1916年7月北京政府通知各省区,前査禁的《民国日报》《爱国报》《救亡报》《共和新报》《民意报》等应予解禁,此举反映了()A.北京政府在寻求进步B.北京政府对报业发展积极支持C.当时各省区团结统一D.爱国救亡民主共和是时代呼声解析北京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被解禁报刊多为宣传民族危亡的报刊,符合民族利益,故选D项。答案D3.(2017·云南昆明调研)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选D项。答案D4.(2018·四川成都模拟)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A.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B.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形成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解析据材料中王的回答“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说明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统治,各派之间纷争不断,导致人们崇尚武力,故选B项。答案B5.(2017·河北沧州联考)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材料表明()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解析据材料“革命气氛至为消沉”“希望心有所寄”可知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故选D项。答案D6.(2017·广东惠州三模)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解析从材料可知袁世凯放弃帝制,要求恢复责任内阁制,可知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革命派掌握全国局势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并未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四川南充诊断)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订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解析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中教育体制改革将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恢复儒家伦理道德违背了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教育改革主要是为政治变革服务,而非传播文化的需要,故C项错误;教育改革维护了儒学传统文化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A8.(2017·山西考前适测)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1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A.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B.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C.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D.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解析据题干材料,各省军政长官“干预立宪活动”“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主共和力量的状况,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体现出其并不缺乏法治观念,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各省军政长官对君主立宪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9.(2018·山东滨州模拟)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权的女权运动。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解析据题干材料“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权的女权运动”反映部分知识女性争取参政权,说明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故选C项。答案C10.(2018·吉林延边质检)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D.脱离了中国实际解析据题干材料“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可知辛亥革命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故选C项。答案C11.(2018·湖北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四地七校联考)“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在一次通电中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A.根源于自然经济分散性的消极作用B.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C.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D.说明中华民族正统的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解析据题干“兵匪互换”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故选C项;自然经济分散性的消极作用是不能抵御天灾人祸,故A项错误;“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匪不能称为职业选择的自由,故B项错误;“兵匪互换”,社会动荡正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心理困扰之所在,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8·新疆模拟)当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的张謇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反映了当时中国()A.实行共和政体时机尚不成熟B.南方与北方间的分歧无法弥合C.急需结束动乱稳定社会政局D.希望与英国合作共同对抗日本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南北议和,指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材料中呈现南北政权的谈判中出现的危机,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清末国歌歌词民初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雌(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注:武昌起义后,清朝有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则由清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颂歌。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受命负责征求国歌。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