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春恋与喜爱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出多方面、多维度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人生忧乐都有所关涉。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简略与细致之别(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二、古代诗文阅读2.(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害霸;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得乎?”【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能敷奏,深识事端,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B.“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D.“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②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5)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3.(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也有表达过类似的思想的语句:,。(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4)《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5)《礼记•中庸》中认为达到“中和”就会,。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4.(8分)阅读下面这段解说词,完成下面小题。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①_______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活动,回想起来是②_______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请结合文段分析本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5.(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按照严重程度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为21%—63%。①_______: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温调节失衡,②_______;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此类患者③_______,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往往干热无汗。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快速有效的降温方法就是直接将患者身体浸入冰水中,也可以直接将碎冰盖在患者身体上,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再用风扇吹的方法,否则可能会被皮肤、血管吸收而产生毒性;退热药对中暑患者无效(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简述材料第二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六、写作(60分)6.(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君子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解答】(1)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错误,强加因果,‘乐生’的生命精神……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孔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出于本能”,另外,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B.“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误。‘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可知、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C.正确。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错误。‘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可知,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完成人道”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2)B.“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误,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故选B。(3)材料一观点是,“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A.抒发了诗人因离家已久无法回家的孤独和惆怅之感。与材料一观点无关。B.体现慎终的生命关怀。C.体现乐观精神。D.既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故选A。答案:(1)C(2)B(3)A【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古代诗文阅读2.【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口头上和行动上相反,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也是很难的吗?“而”是连词,表转折;“贤者之至”与“不肖者之退”对应,故中间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H处断开。故选BEH。(2)A.错误。连词;连词表假设。/人如果没有仁德。B.正确。点亮。句意: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C.正确。住所。句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D.正确。通“悦”;通“悦”,取悦。/客人得到药方。故选A。(3)C.“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贤者怨之;怨雠并前,得乎”可知。故选C。(4)①“不己用”,宾语前置句;“贱”;“仇”。译文: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②“论量”,评论,近来,符合,能秉公直言,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5)由原文“太宗即召之,间未至。及谒见,帝大悦。明年,奉命称职,唐太宗知道马周世一位有才能得人,授予他官职。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直道而言,多称朕意。’”可知,对他非常地信任,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答案:(1)BEH(2)A(3)C(4)①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②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5)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这体现了“知而用之”,太宗都很满意。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的毛病,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是行动上的,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也是很难的吗,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如果灯火不亮,也毫无好处,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但对治国也无害?”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能办得到吗?”(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是博州茌平人,到了京师长安。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让他上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与他谈话,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马周机敏善辩,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贞观十八年,兼任太子左庶子,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办事慎重周到,能秉公直言,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亲近依附于我。”(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默写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并积极课外积累,根据题中情境提示补写诗文句,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毅)(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重点字:修)(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伐)(4)其坚不能自举也则瓠落无所容(重点字:瓠)(5)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重点字:育)【点评】《论语》名句辑录: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①与“微不足道”呼应,强调不重要。无关紧要:不重要。②语境指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活动让人振奋,可用“振奋人心”。(2)解说词,是一种为了解释。①平实性:“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语言简单直白。②生动性:“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使用比喻修辞,把人类比作宇宙中的尘埃;“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使用排比修辞。修辞手法的使用。③科学性:“但是”“因为”“所以”使用关联词,增强了语言的严密和准确。答案:(1)①无关紧要②振奋人心(2)①平实性:简单直白,通俗易懂、排比等修辞,语段逻辑清晰。【点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的内容,抓住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第一空,根据冒号可知,结合后文“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介绍的是热射病的两种类型。第二空,结合下文“……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往往干热无汗”可知,皮肤的情况,抓住经典型热射病,此处应填写“皮肤往往多汗潮湿”。第三空,结合上文“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可知;再由下文“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可知,所以此处填写“通常没有剧烈体力活动”。(2)第三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介绍的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关键,主要信息是“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主要信息是“这尤为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的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可用冰降温”;第二句话是介绍老年患者可以采用的救治方法,关键信息是“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通过蒸发和对流帮助患者降温”;第三句话是介绍老年患者不可采用的救治方法,关键信息是“注意不能使用大量酒精擦浴;退热药对中暑患者无效;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热射病急救降温是关键,年轻患者可用冰降温。注意不要超过50个字,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答案:(1)①热射病可分为两种类型②皮肤往往多汗潮湿③通常没有剧烈体力活动(2)热射病急救降温是关键,年轻患者可用冰降温,但不能使用酒精擦浴以及退热药降温。【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六、写作(60分)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谓“经典语句”,是指那些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话语的记录,是经过时间的淘洗,依然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语句。材料所提供的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是肯定经典语句的现世意义,诸子百家的不少经典语句在当今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乃至于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问题上都仍然具有深刻意义,所以我们要学经典、牢记经典,并以其指导我们做人做事。“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是强调我们不但应牢记这些经典语句,而且要结合现实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它们。对此,首先要理解材料所给语句的内涵。第一句,重点在“毋自欺”,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由此可见,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第二句是孔子所说的话,意思是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这句话关键意义是要“争”。当然,从语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争”并不是不顾一切地争利,而是有所抉择,该争就争,该让则让。第三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道德经》所谓的“不争”,是指人的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宽容无私,处事潇洒豁达;言行善于把握时机,恰到好处;为政精简,治国有方……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第四句话,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由此可见,这句话强调的是人要有驾驭外物(物欲)的能力,而又可以不为外物(物欲)所驱使。这里的“物”即外物,是“我”以外的世界,是“我”的对立面,是“我”存在的重要参照物。“它”可以是“我”存在的物质背景,也可以是“我”追逐的目的、对象。可以是人赖以生存的一般性的工具、器物,也可以是世俗眼光中的金钱、权杖、名声、地位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对象。从这句话里,可看出人不该成为“物”的仆役,人应该驾驭外物,让外物“臣服”于我。第五句话,意思是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即出真正的名誉不是争出来的,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名誉自会来。由此可见,材料讨论的是对如何看待外在名誉的态度。追求名誉,可以让人拥有进取心,积极追求更高的心灵境界、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但有时,过度沉溺于荣誉,也会让人迷失自我、禁锢自身。而试题要求从所给的材料中任选一则展开思考,分析经典语句中的价值观对于今天仍有何价值,或者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新的解读。对此,若选择第一条,可以“慎独”为关键词,分析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我,要求做到自律。若选择第二条或第三条,则可以围绕“争”或者“不争”展开思考。对此,可以承认,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比如商场、战场、职场、赛场、考场,场场都离不开竞争,这说明在大多数时候,竞争确实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说明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比如幸福、快乐、自信等,是不必与人比较,无法与人抢夺,无需与人竞争的,是不必争的,然后最终得出自己的态度。若选择第四条,则可可以结合古人的相关事例,如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司马光“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直道而行”的自我约束,苏辙不“不以物伤性”的达观,以古人高远的人生追求来阐述自己对于“物我”关系的见解。也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