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整合(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整合课程标准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知识结构②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①夏商: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1)德治的产生①→②出刑入礼(2)法治的产生①法律的出现: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②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中华法系拉开序幕)原因: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原有统治秩序不适应时代要求;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思想的影响。意义:打破了法律的秘密状态和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使法律内容日益具有客观性并走向公开化,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出现:知识梳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派别儒家法家理念德治(礼治)、教化法治人性人性善人性恶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韩非子:①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效果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难以实行;富国强兵且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认识①是社会改造方案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②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如战国末期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2.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之争(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之争的表现:①.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a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反映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之争;b意义: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稳定郑国社会秩序;顺应时代潮流,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②.儒家与法家的德、法之争: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是礼法结合的开始。(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特点:3.唐朝(1)法律;《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教化: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汉代:律令儒家化启动律令儒家化注意点:汉代相较于秦朝更加注重维护伦理秩序。汉律特点:崇尚宽简、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特别重视儒家伦理中的“孝”,强调儒家的礼教。律令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内容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

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

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材料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

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

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

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归纳整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思维拓展】: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原因1.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刑并用。2.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专制色彩浓厚。3.传统法律制度有着浓重的等级观念,“刑不上大夫”,在天理、国法、人情关系上协调统一。4.在“天下本位”和“义务本位”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只规定义务而忽略权利。5.重伦理关系,孝亲亲伦;重社会和谐,强调调解息争。原因:①自然经济;②宗法制度;③专制统治;④儒家思想;【典例研析】(2014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

秦、西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

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

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

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淡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

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

)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律令呈现伦理色彩 D.法律的实用性增强【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长幼尊卑,容忍包庇家庭成员的部分罪行等,反映出汉代法律具有伦理色彩,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治理成效无关﹐排除A项;汉代法律中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律令注重血缘伦理不能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广东深圳·高三阶段练习)《大明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札、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

)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 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 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为明代律令对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这些律令的颁布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示并非武人政治,更不能说明对武人政治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明代律令更改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革除唐宋律例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

俟余勖哉?”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

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明人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

又次之。”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

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摘编自徐少锦等《中国家训史》归纳整合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特点: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重视灌输忠孝观念(或树立社会责任感);强调

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传家。影响: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利于形成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家风,维护家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

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包拯家训》(2)和积极作用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②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⑤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典例研析】(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答案】B【典例研析】(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A.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B.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C.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答案】C【详解】据材料“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及所学知识可得,在加强地方管理时,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C项正确;乡约并不是法治,排除A项;B项错在完美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1.罗马法发展历程:(1)开端: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

产生原因: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评价:①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使判决和量刑有法可依;

②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2)发展:公元前3世纪以来,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代表法律适用范围特点变化的原因公民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公民注重形式,程序繁琐;①罗马扩张,巩固统治的需要;②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万民法《罗马民法大全》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简洁灵活,注重调节贸易和经济纠纷知识梳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一)渊源(3)完善、成熟:6世纪,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2.罗马法的特点:①维护私有财产;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重视证据和司法程序;④体现公平、正义、自由等自然法精神;⑤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⑥法律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3.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①立法: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提供了蓝本(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②思想:罗马法中蕴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被近代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③司法:对后世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影响深远(二)发展1.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2.教会法3.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根本原因:城市经济的兴起中古时期,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2世纪13世纪英国普通法形成英国通过《大宪章》1689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19世纪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初步确立法国地方法律统一化遵循先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1787美国通过《联邦宪法》英美法系法国颁布《民法典》1804大陆法系1896德国颁布《民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形成一个以宪法为指导,以民法和商法为基础,包含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六大领域法律在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创立先例,或对先例做出新解释普通法系(三)形成法系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海洋法系)大陆法系(民法系)涵盖国家

英、美、加、澳、印等法、德、意、日特点①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先例;②法官地位突出,可创立、解释先例;①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②明确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影响因素受日耳曼习惯法及英国法律体系的影响更大受罗马法及法国启蒙运动、大革命的影响更大都受到罗马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相同点:①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②都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③都以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础。④都继承了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的传统。【典例研析】(2022·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期末·11)罗马共和国时期,甫拉维斯把诉讼程序和进行诉讼的日期表公之于众,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律由秘密转向公开。帝制时代,奥古斯都则明确授予某些有名望的法学家以“公开解答权”,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发生约束力。材料说明A.罗马人具有普遍的民权意识B.国家官吏的从政行为日趋规范C.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D.罗马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改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诉讼程序和进行诉讼的日期表公之于众……法律由秘密转向公开”“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发生约束力”,可知诉讼程序和日期公开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知度,体现了罗马法的开放性,而法学家的“公开解答”具有同等约束力,体现了罗马法在内容上的包容性,更加灵活地适应案件审理的需要,故选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依然属于奴隶制时期,民权意识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司法审判权和法律解释权,排除B项;罗马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始终是奴隶阶级,排除D项。【典例研析】(2022·安徽蚌埠·高三阶段练习)拿破仑本人对法律输出作出过如下表态:“《拿破仑法典》的种种利益,公开审判,采用陪审团制,要成为你政府的主要特色。出出对于一个像在你的职位上的人来说,宪治将是好政策;你会发现公众舆论的支持会给你以优于四邻专制国王的天然的优势地位。”这说明(

)A.拿破仑借助法典宣传扩张 B.《拿破仑法典》巩同了封建帝国C.法国战胜了欧洲封建势力 D.《拿破仑法典》对世界影响深远【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拿破仑想借助法典宣传对外扩张,打击封建势力,A项正确;法国当时不是封建帝国,排除B项;当时法国并没有完全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排除。故选A项。积极: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司法实践方面国家权力结构层面法律内容方面注重人权程序公正无罪推定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立法与司法独立坚持权力制衡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局限: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的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以及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①欧洲近代:强调法律至上;立法司法独立;服务于资产阶级;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②中国古代:强调礼法结合;立法司法合一;为君主统治服务;司法实践中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原因: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②政治: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③思想: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归纳整合【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A.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B.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C.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D.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序正义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其中“米兰达警告”反映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B项正确;材料与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法院独立掌握司法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非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第4条: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以上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依法保障公民人权 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权利不因性别受限【答案】A【详解】根据“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得出,近代西方的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财产安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等,排除B项;C项不全面,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三、宗教伦理与教化1.宗教改革前(1)基督教演变:(2)教会宣传: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都接受了基督教。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教育和文化发展。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日常行为。(3)宗教的作用:2.宗教改革后(1)教会的分裂:(2)新教的主张: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3)新教的局限: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①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宗教改革原因: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结果:形成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以路德派、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影响最大。意义: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典例研析】(2022·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12)农民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目的,而是用在享乐,感到无比愤慨。城市市民认为天主教的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觊觎教会的财产,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了()A.各阶层对“因信称义”的认同B.天主教会的腐败问题严重C.西欧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发展D.宗教改革有一定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农民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城市市民因天主教的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而不满,世俗君主和贵族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觊觎教会的财产,即天主教会受到各阶层的反对,宗教改革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因信称义指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天主教会的腐败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B项;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2.奠基50年代,《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3.破坏“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4.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1982年宪法以及一批基本法律。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7.新阶段①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②2018年《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③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5.加强6.形成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知识梳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促

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有利

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纳整合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及意义【思维拓展】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及意义(1)原因①吸收历史的教训。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③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2)特点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③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3)意义①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②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90年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运动;2001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