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标杆教学设计_第1页
《劝学》标杆教学设计_第2页
《劝学》标杆教学设计_第3页
《劝学》标杆教学设计_第4页
《劝学》标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标杆教学设计大姚县实验中学贵必翠对标杆篇目的认识

标杆篇目是在本系列知识中较能表达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具有统领该块知识的地位作用,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关联性,或是渗透着某些方法,或是表达了某种数学思想,或是提供某种重要结论,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标杆篇目所涉及到知识、方法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与学生应充分认识标杆篇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作用,给以高度重视,利用好手中教材,发挥课本例子的作用,让学生轻松的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并形成一定技巧。选择标杆篇目的依据一、依据《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三大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紧扣三维目标,重点突出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二、、依据《新课标考试大纲》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紧扣考点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三、依据单元要求: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通过对这些文质兼美、形象清晰的名家名篇的学习,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珍贵。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使用标杆篇目要到达的目的

通过标杆篇目,使学生积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核心知识,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学习别的文言文,能形成学习该类文章的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高一1—4模块里文言文编排情况第一册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提要钩玄《鸿门宴》第二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情景交融

*《游褒禅山记》第三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质疑解难

*《过秦论》

*《师说》第四册第四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知人论世《张衡传》标杆落点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重点〕2、掌握并积累文言词句的含义和用法。〔难点〕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4、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第一课时

标杆落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感知文意,读准节奏。3、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意。〔重点〕练习朗读课文7检测诵读,注意读音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再读课文,感知文意,读准句读节奏,把握好语速。

例如:1、輮/使之然也。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合作交流〕学习第一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学习第二段第2段,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木直中(符合)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符合)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开展变化。)(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那么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那么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学习第三段第3段: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比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比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缺乏,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学习第四段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比照,说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比照,朽木与金石比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急躁不专)也。(蚓蟹比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说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当堂检测,稳固标杆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①木直中(zhòng)绳

②虽有(yòu)槁暴(pù)

③不积跬(guǐ)步

④锲(qì)而不舍

⑤金石镂(luò)

⑥驽(nú)马十驾

⑦假舆(yí)马者

⑧輮(róu)以为轮

⑨用心躁(cào)也

⑩生(xìng)非异也。

A.①②⑥⑧⑩

B.②③⑤⑥⑧

C.④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⑦⑨A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B第二课时标杆落点: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疑难词语。2、梳理文言文知识。〔重点、难点〕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疑难词语

要求: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段自主理解词语,标注出自己弄不懂的词句,口头提出来或写到黑板上,之后,同学间先合作讨论,互帮互学,学生自行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做释疑点拨。难点词句精讲释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说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符合〔木匠拉直的〕墨线,假设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检测自学效果,稳固标杆1、指出红色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极,非常

C.横渡,横穿

D.高超,绝妙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客舍、房舍

B.住宿、休息

C.放弃、不要

D.施舍

〔3〕.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

A.金属

B.黄金

C.锣

D.指金属制的刀剑等。CCD2、下面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的几种翻译,请选出最正确的一句()

A.刻一下就舍弃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B.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刻成

C.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D.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成功;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C3、以下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异,(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B自行梳理本文的文言文根底知识1、通假字〔至少四个〕2、词类活用〔至少四个〕3、古今异义词〔博学、绝、无以〕4、整理下面两个实词和两个虚词:1、绝2、假3、于4、而5、找出文中的一个定语后置句并加以理解翻译梳理展示一〕通假字〔至少四个〕1、輮róu通煣2、有yòu通又3、知zhì是“智”的古字4、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5、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6、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二〕、词类活用〔至少四个〕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向下”4、而绝江河。绝:副词活用为动词“横渡”5、用心一也。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三〕、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形容人知识面宽广。2、而绝江河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江大河,属词义的扩大。3、无以至千里。无以:属固定短语:没有用来……的〔方法〕四〕、整理下面两个实词和两个虚词: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佛印绝类弥勒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绝代:8绝伦:9不如早与之绝10抢呼欲绝11以为妙绝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断绝停止,消失隔绝,阻绝极,最,非常完全,绝对,全然横渡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独一无二,超越同等绝交绝命到达极点陡峭的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绝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假令仆伏法受诛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7假令仆伏法受诛,假设九牛亡一毛借凭借,借助宽容假,不真,与“真”相对假令:假设给与如果、假设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方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假而1.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诗经》〕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译作“着”“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吾徇徇而起〔《捕蛇者说》〕⑤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逍遥游》〕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似,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那么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于〔一〕介词。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缺乏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假设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五〕找出文中的一个定语后置句并加以理解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第三课时标杆落点: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难点〕2、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根底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缺乏,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那么利”等从正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