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临考语文冲刺卷1(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桥上鲁彦①轧轧轧轧……轧米船又响起来了。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薛家村的埠头上站着许多男女,一箩一箩地把谷子倒进轧米船的斗里,让它轧轧咬着,啃着,吞下去……伊新叔曾整日不闲。他的昌祥南货店唯一帮手,只有伊新婶。但她不识字,不会算账,只能帮他包包几个铜板的白糖、黄糖。而且她不能久坐店里,因为要洗衣煮饭。他还要去帮别人的忙,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又如薛家村里的来信,多半由他的店转交。有时念给人家听了,还给他们写好回信带到店里,转托人送邮局去。他吃咸菜,穿布衣,不爱赌也不吸烟,年轻时是为祖宗,好让人家说某人有一个好儿孙;年纪大了是为儿孙,好让他们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些。他热热闹闹地把大女儿嫁出去,又给儿子讨了媳妇,现在又在薛家村尽头架起一幢三间两廊的七架屋。轧轧轧轧……正当伊新叔的新屋竖柱上梁的好日子,轧米船驶来了,轧一百斤谷要三角半小洋。伊新叔一算,价钱并不比人工便宜。人工一天五角,一天做二百斤谷,加上一斤老酒一角三分,共六角三分。饭菜是粗的,咸齑、海蜇、龙头鲓,大家多得很,不用去买,米饭也算不得多少。有时请来的人不会吃酒,这一角三分就省了。当然,轧出来的比舂的白,可乡下人不想吃白米,米白了二百斤谷就变不得一石米。而且轧出的米碎。轧米船的好处,只在快。可这有什么关系呢?请人砻谷舂米,一向惯了,并不觉得麻烦。快慢更没有关系,绝没有人家吃完了米才砻谷的。但是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有钱。他在北碶市开着永泰米行、隆茂酱油店、天生祥南货店等五家买卖,还开着一家钱庄。从第三个月开始,轧一百斤谷只要三角,而且连带卖米。“就照你的价钱,看你抢得了我的生意不能!”伊新叔把米价重新订过,薛家村的人到底和他要好,又全到昌祥南货店来了。但机器节省了人工,林吉康索性将上中白的米价再跌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六角。伊新叔一算,一石米,就要四元谷本,一天人工三角半,连饭菜就四元四角朝外了,再加上屋租、捐税、运费、杂费、利息,只有亏本。但新谷将上市,陈谷积着更吃亏,只得咬着牙齿跌了价。轧轧轧轧……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轧一百斤谷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伊新叔只好宣布米生意彻底不做了。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过了不久,老酒行情提高了。许多人讲今年酒捐要加,从前是一缸五元,今年会加到七元。糯米呢,因为时局不太平,将和南稻谷一齐涨。伊新叔连忙办好一笔现款,收进一批陈酒,果然谷价涨了,老酒行情也涨起来,便跟着行情走。但不多几天,隆茂的老酒跌价了。伊新叔不相信以后会便宜,不肯跌,他的老酒主顾到北碶市去了。九月到了,酒捐并没有加钱,时局也安定下来,老酒行情又跌了。伊新叔这才知道上当,赶快跟着人家跌价。但隆茂竟一直跌到二十个铜板。伊新叔冒冷汗了。他本钱要还,谁晓得会不会再跌!单是利上加利就够了。然而伊新叔一生做生意,见多识广,既谨慎,也有相当的胆量,虽然负债,仍有希望,至少他还可以给别人去称柴。天生祥南货店又跌价了,一路贴着触目的大廉价广告。伊新叔跟着廉价,但还是生意不多。平日到他店堂里闲谈的,现在几乎绝迹,因为到年关都忙。银根也紧缩起来,上行一家一家开了清单,钱庄也催他解款。幸亏一些婆婆嫂嫂信任他,儿子丈夫寄来的过年款或自己的私钱,五十一百地交给他存放,解了他的围。年关终于过去。伊新叔觉得身内空得可怕,正像昌祥南货店,门开着,东西摆着,招牌挂着,但货旧的完了,新的没有进,外面背的债像毛一样多……“称一斤三全,伊新叔!”吉生伯母来买东西了。伊新叔开柜屉,只剩半斤。“一听罐头笋!”本全婶站在柜台外说。他呆了一会,像在思索什么,总算找到一听。“要倒啦!要倒啦!”伊新叔听见人们走出店门对许多人说。“要倒啦!要倒啦!”外面许多人应和着走过来。“柴钱一总多少?请你代我垫付了吧!”品生婶说。这话不对,她有钱存在他这里,现在要还了!“我五十!”“我一百!”“我三百!”“还给我!伊新叔!”“……”轧轧轧轧……“把新屋子卖给我偿债!”轧轧轧轧……“把店屋让给我!”轧轧轧轧……长生嫂,万福婶,威康伯母,阿林侄,贵财叔,明发伯,本全婶,辛生公,阿根嫂,梅生驼背,阿李拐脚,三麻皮,上行,钱庄……全来了,黑圈似的漫山遍野地向他滚了过来。“好吧,好吧,明天是市日。明天再来!有办法的!”伊新叔连忙开后门,走到桥上。他知道,现在连称柴也不能了,必须立刻离开这里。轧轧轧轧……他听见自己的脚步也在大声响着。(有删改)【注】鲁彦(1901—1944),又称王鲁彦,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桥上》选自其同名短篇小说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以“桥上”为题,点出伊新叔在自己的昌祥南货店倒闭后呆坐的位置,凸显其几经挣扎而最终落败,只得逃离家乡的心情。B.文本以插叙开头,然后回述伊新叔和林吉康的经济矛盾的缘起、过程和结果,使冲突更为突出,叙述更为曲折有致,更能引人入胜。C.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苦苦挣扎着的生灵的典型代表,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D.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展现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7.关于文中乡民在年关过后向伊新叔讨要存放的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婆婆嫂嫂把钱交给伊新叔存放,侧面表现了伊新叔讲究诚信、有人缘。B.吉生伯母、本全婶来买东西,察觉到伊新叔的店存货不多,有倒闭的迹象。C.品生婶和大家纷纷来讨要存放的钱,让早就亏空的伊新叔实在吃不消了。D.经过同行的资本打压之后,乡情的淡漠成了压垮伊新叔的最后一根稻草。8.文中多次写到轧米船“轧轧轧轧……”的声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与鲁迅的《阿Q正传》相比,鲁彦的《桥上》在人物设置、生存环境、作品立意方面显示出怎样的独特性?(6分)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析:B.“文本以插叙开头”分析错误。小说先写“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是以倒叙开头。7.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析:D.“乡情的淡漠成了压垮伊新叔的最后一根稻草”说法错误。乡亲们向伊新叔讨回自己的钱不算乡情淡漠。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指导首先,小说的开头就描写了轧米船的声音,“轧轧轧轧……轧米船又响起来了”,小说也以轧米船的声音结尾,“轧轧轧轧……他听见自己的脚步也在大声响着”,同时,中间也多次穿插轧米船的声音,所以轧米船的声音贯穿全文,前后呼应,构成全篇的线索。“轧轧轧轧……”代表轧米船的到来,轧米船象征着技术的革新,这个带着技术优势的事物是伊新叔的强大对手,“轧米船的好处,只在快”,刚开始时伊新叔还可以对抗轧米船的竞争,但随着对手不断降价,伊新叔渐渐不支。“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引出伊新叔的被动应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轧轧轧轧……”的轧米船的声音,渲染轧米船到来时的声势,作为新生事物,轧米船带有着一种威势压迫着伊新叔,“轧轧轧轧……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轧一百斤谷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等内容可以看出,轧米船的声音反衬伊新叔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到来时的恐惧、紧张、厌恶的心情。“轧轧轧轧……”是轧米船的声音,具有象征意义。镇上原来是采用砻谷舂米的传统工艺,但随着西方科技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小说中,“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着西方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工艺从业者的冲击,象征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对小资产者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参考答案①“轧轧轧轧……”的声音前后呼应,构成全篇的线索;②“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伊新叔的强大对手,自然引出伊新叔的被动应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轧米船到来时的声势,反衬伊新叔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到来时的恐惧、紧张、厌恶的心情;④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对小资产者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手法的能力。答题指导人物设置角度:在《阿Q正传》中,阿Q是乡村贫苦农民,他住在土谷庙中,单身;他愚昧、麻木,受尽剥削压迫而不自知,甚至自甘堕落;他崇信精神胜利法,是中国人落后形象的象征。而本文中的伊新叔是小资产者,他有房产、商店,有砻谷舂米的生意,“他热热闹闹地把大女儿嫁出去,又给儿子讨了媳妇,现在又在薛家村尽头架起一幢三间两廊的七架屋”“正当伊新叔的新屋竖柱上梁的好日子,轧米船驶来了”;他勤劳、善良、精明,“他还要去帮别人的忙,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他吃咸菜,穿布衣,不爱赌也不吸烟”,与镇上村民关系良好,付出种种努力但最终却不得不破产。生存环境角度:阿Q所生存的环境,他本姓赵,却不为赵太爷所承认,假洋鬼子用手杖打他,所以他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充满侮辱、歧视、冷酷的病态社会。而在伊新叔的生存环境中,从“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又如薛家村里的来信,多半由他的店转交”“幸亏一些婆婆嫂嫂信任他,儿子丈夫寄来的过年款或自己的私钱,五十一百地交给他存放,解了他的围”“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等内容可知,生活环境充满信任,乡民安于现状,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并开始出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萌芽。作品立意角度:鲁迅的《阿Q正传》以批评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象为主旨,“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小说通过阿Q这一人物,指出了当时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指出病苦,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改造国民性。鲁彦的《桥上》则通过伊新叔的遭遇,他的辛勤、精明并没能让他的生意兴隆,而是最后破产,表现出对受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巨大冲击的小资产者的怜悯和同情。参考答案①人物设置:鲁迅塑造的阿Q是乡村贫苦农民,他愚昧、麻木,受尽剥削压迫而不自知,甚至自甘堕落;鲁彦《桥上》塑造的伊新叔是小资产者,他勤劳、善良、精明,付出种种努力但最终却不得不破产。②生存环境:阿Q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充满侮辱、歧视、冷酷的病态社会;伊新叔的生存环境则充满信任,乡民安于现状,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并开始出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萌芽。③作品立意:以《阿Q正传》为代表,鲁迅的小说多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改造国民性;鲁彦的《桥上》则表现出对受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巨大冲击的小资产者的怜悯和同情。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临考语文冲刺卷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文本一:清明①废名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这是就看官所得的印象说话,若论实物的浓淡,虽同样不能与时间无关系,一则要经剥蚀,一则过一个春天唯有加一春之色——沧海桑田权且不管。清明上坟,照例有这样的秩序:男的,挑了“香担”,尽一日之长,凡属一族的死人所占的一块土都走到;女的就其最亲者,与最近之处。这一天小林起得很早,看天,是一个阴天,但似不至有雨落。吃了早饭,他独自沿史家庄的坝走,已望见东边山上,四方树林,冒烟。一片青山,不大分得出坟,这里那里的人看得见,因了穿的衣服。走到松树脚下,琴子、细竹坐在坟前,等候三哑点火。已经烧了好几阵火过去了。他小的时候也跟他的族人一路遍走二十里路的远近,有几位好事者把那奠死人的腌肉,或者鲤鱼,就香火烧吃。他当然要尝一尝。那几位现在都是死人了,有一个,与小林是兄弟辈,流落外方。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叫他站住了,仿佛要时间面对了Eternity②。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细竹对他点一点头。这个招呼,应该是忙人行的,她不过两手拄了草地闲坐。琴子微露笑貌,但眉毛,不是人生有一个哀字,没有那样的好看。(哀怨、哀婉之美)莫名其所以的境地,逝去的时光又来帮忙——他在这里牵过牛儿!劈口问三哑道:“三哑叔,我的牛儿还活在世上没有?”牛儿就在他的记忆里吃草。三哑正在点炮放。细竹接着响起来了——“哪里还是牛儿呢?耕耕了几十石!——你不信我就替你们放过牛。”琴子暗地里笑,又记起《红楼梦》上的一个“你们”。三哑站起身,拂一拂眼睛,答小林——“哥儿应该得不少的租钱了。明天有工夫我引你到王家湾去看。前回细竹姑娘看见了,说是一匹好黄牛,牵到坝上吃草。”站了一会,看他们三个坐地,又道:“放了炮应该作揖了。”小林笑:“我是来玩的。”细竹也对了三哑笑:“你作揖,我们就这样算了。”小林慢慢地看些什么?所见者小。眼睛没有逃出圈子以外,而圈子内就只有那点淡淡的东西,——琴子的眉毛。所以,不着颜料之眉,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古今的山色且凑在一起哩!——真的,那一个不相干的黛字。那样的眉毛是否好看,他还不晓得,那些眼睛,因为是诗人写的,却一时都挤进他的眼睛了,就在那里作壁上观,但不敢喝彩。“拿什么画得这样呢?”这句话就是脱口而出,琴子也决不会猜到自己头上去,——或者猜画松树。“你们这个地方我很喜欢。”这是四顾而说。细竹答道:“黄梅时节,河里发了山洪,坐在这里,哗啦哗啦的,真是‘如听万壑松③’。”“你真是异想天开。”“什么异想天开?我们实地听过。五年以前我还骑松树马哩,——骑在马上,绿林外是洪水。”小林笑。又看一看琴子道:“你怎么一言不……”树上的黄莺儿叫把他叫住了。望着声音所自来的枝子,是——“画眉。”“这哪里是画眉呢?黄莺儿也不认识!”细竹也抬头望了树枝说。琴子开口道:“回去罢。”此时三哑已经先他们回去了。但琴子依然不像起身的样子,坐得很踏实。小林又看坟。“谁能平白地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如此,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你到那边路上去看,那里就有一个景致。”琴子说。小林凛然了。他刚才经过那一座坟而来,一个中年妇人,当是新孀,蓬头垢面坟前哭,坟是一堆土。“坟放在路旁,颇有嘲弄的意味。”“你这又是自相矛盾。”细竹笑他。琴子道:“这倒是古已有之:‘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④。’”“我想年轻死了是长春,我们对了青草,永远是一个青年。”“不要这样乱说。”细竹说。他们真是见地不同。“要下雨。”细竹又望了天说,天上的云渐渐布得厚了。“这也是从古以来的一个诗材料,清明时节。”小林也望天说。“下雨我们就在这里看雨景,看雨往麦田上落。”细竹一眼望到坂当中的麦田。琴子道:“那你恐怕首先跑了。”一面心里喜欢——“想象的雨不湿人。”(有删改)【注】①选自废名长篇小说《桥》。《桥》分为上、下两篇,共52章(上篇43章,下篇9章),各章之间虽有所勾连,但每章皆可独立存在。整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美丽而聪慧的少男少女的故事,上篇写的是程小林和童年伙伴史琴子的青梅竹马之情,下篇写的是10年之后程小林、史琴子和细竹(史琴子的表妹)三人之间的日常生活片段。②Eternity:无穷无尽的时间;永恒。③如听万壑松:出自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④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出自陶渊明《拟古九首》。文本二:“一幅自然风景”像亚弥儿所说的“就是一种心境”。他渲染了自然风景,同时也就烘托出人物的心境,到写人物对于风景的反应时,他只略一点染,用不着过于铺张的分析。自然,《桥》里也还有人物动作,不过它的人物动作大半静到成为自然风景中的片段,这种动作不是戏台上的而是画框中的。因为这个缘故,《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选自朱光潜《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叙述了小林和伙伴清明节到松树脚下坟地上玩耍的见闻感受,“香担”“点火”“放炮”“作揖”等词反映了当地冥事风俗。B.文中画横线语句,从小林的视角来勾勒琴子的面貌;在小林的眼中,眉如树林、山色,如“黛”,传达出他的好奇、喜欢的心理。C.小林、琴子、细竹三人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新孀在坟前痛哭,他们虽然各有所思,但都对她的悲苦遭遇深表同情。D.“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与“那里就有一个景致”这两句中的“景致”所指不同,前者指风景,后者指坟墓。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儿童的视角来描绘清明扫墓图景,“我是来玩的”“你作揖,我们就这样算了”这些话语可以窥见孩子有别世俗的纯真童心。B.“绿是一面镜子……比肩”这一句将深树浅草的“绿”比作镜子,琴子、细竹宛若镜中美人,为下文“瞬间的永恒”的顿悟做铺垫。C.本文重描写情景而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而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而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D.本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白相间,典雅古朴,同时又明白如话,行文中巧妙嵌入古诗名句,具有意在言外、以简驭繁、耐人寻味的效果。8.“坟”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试从诗境、画境、禅趣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谈谈你对《清明》一文艺术特色的理解。(6分)6.C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解析:C.“但都对她的悲苦遭遇深表同情”错误。从原文语境来看,并未写到三人对她的同情;另外,从“他们真是见地不同”可以看出,文中主要强调三人对路旁之“坟”的联想、感悟各自不同。7.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析:D.“文白相间,典雅古朴,同时又明白如话”错误。选文语言风格应是简洁幽深,平实朴讷,充满跳跃与机趣,留下大量能使人尽情展开联想的空白。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答题指导本文写的是松树脚下清明上坟的事情,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小林、细竹、琴子,写到三哑的清明祭扫,与小林、琴子、细竹的交谈、看风景,人物的活动都是在松树脚下的坟地展开的,所以“坟”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本文描写的情节有:小林回忆曾经在这里放过牛,三哑放炮扫墓,小林看琴子的眉毛,小林看风景以及和琴子、细竹交谈等情节,这些情节都和坟以及周围的风景有关,可以说“坟”贯连起小说的情节,是组织故事情节的枢纽。“叫他站住了,仿佛要时间面对了Eternity”“莫名其所以的境地,逝去的时光又来帮忙”是小林对于时间的思考。“谁能平白地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如此,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是小林对于生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都是由其清明时节所看到的坟地及周边风景而触发,所以“坟”是关联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载体。本文选自长篇小说《桥》,而《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而文中开篇就写到“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这是就看官所得的印象说话,若论实物的浓淡,虽同样不能与时间无关系,一则要经剥蚀,一则过一个春天唯有加一春之色——沧海桑田权且不管”,可见“坟”是大地的景致,具有超逸的诗意,内含佛教循环的时间观。所以,文中的“坟”是彰显作家独特审美认知与深厚佛学修养的媒介。参考答案①是提供人物活动的舞台:三哑的清明祭扫,与小林、琴子、细竹的交谈、看风景,都是在松树脚下的坟地展开的。②是组织故事情节的枢纽:三哑扫墓,小林看风景、看美人、忆放牛、看坟,与琴子、细竹谈坟等情节,都围绕着坟及其周围风景来组织。③是关联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载体:主人公小林对于时间、生死的思考,都由其清明时节所看到的坟地及周边风景而触发。④是彰显作家独特审美认知与深厚佛学修养的媒介:“坟”是大地的景致,具有超逸的诗意,内含佛教循环的时间观。(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指导诗境:本文开篇就写到绿草和石碑,写到史家庄堤坝东边的树林、青山,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同时“香担”“点火”“放炮”“作揖”等词反映了当地冥事风俗,通过小林和琴子、细竹的谈话来展现人物情绪的变化,所以小说淡化了情节,抒情性居于主导地位,犹如散文诗。小说的语言呈现诗化的特点。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绿是一面镜子……比肩”这一句将深树浅草的“绿”比作镜子,琴子、细竹宛若镜中美人。运用了想象、联想的表现手法,如小林对以前曾经在这放牛的回忆。引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细竹所说的“如听万壑松”是对《听蜀僧濬弹琴》的引用,琴子所说的“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是对《拟古九首》的引用。同时三人的谈话又多用省略、跳跃、暗示等曲折的表现手法,留下大量能使人尽情展开联想的空白,产生“语不接而意接”的审美效果。画境:由原文“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可知,小说描绘了清明时节,松树脚下绿草如茵的坟地风景,犹如高明画家绘制的一幅古画。原文中“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这一句将深树浅草的“绿”比作镜子,琴子、细竹宛若镜中美人。文中还写到小林看到的琴子的眉毛,眉如山黛,虽不着颜料,实是使尽了这一个树林,古今的山色且凑在一起,是可以细品的入画美景。禅趣:由原文“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可知,松树脚下的坟地风景是充满生机的,并且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色,绿是生机的表现。并且写到树林中“黄莺儿”或者是“画眉”等鸟的叫声,整个坟地只写到三哑以及中年妇人在祭奠,写出了坟地的清幽、寂静。虽然这是坟地,但是通过三人的谈话并没有感受到死亡的痛苦,甚至小林说到坟对于自己而言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传达出了禅宗的彻悟与达观,所以说《清明》是以意象、意境为主体的诗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禅趣。本文中的主要人物为小林、细竹、琴子,细竹对小林打招呼仅仅是点一点头。细竹两手拄了草地闲坐,琴子微露笑貌。对于三哑所说的放了炮应该作揖,小林笑笑说自己是来玩的,细竹也笑,说他们就这样算了。所以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呈现出安然、纯真、自然、适意的状态,呈现出禅宗式的任意随缘的人生态度。当小林看到琴子的眉毛,联想到“黛”字和诗人笔下的那些眼睛,于是脱口而出“拿什么画得这样呢?”,接着又说到“你们这个地方我很喜欢”。而细竹的回答却是关于黄梅时节,河里发了山洪,坐在这里,哗啦哗啦的,真是“如听万壑松”。当小林看到琴子一言不发的时候,对琴子为什么一言不发的问话还没有说完,琴子却说到“画眉”。当琴子开口说“回去罢”的时候,琴子依然不像起身的样子,坐得很踏实。小林看到了坟,又有了三人关于坟的感慨。文中小林与琴子、细竹等的对话,具有较多的省略、跳跃、转折、空白,平实朴讷,而充满机趣,体现了禅家所追求的素朴与“明心见性”。参考答案(示例一)诗境:①小说侧重描写自然景致、民俗风情和人物情绪体验,抒情性居于主导地位,而情节性淡化了,弥漫着一股孩童般的单纯天真气息,犹如散文诗。②小说语言呈现鲜明的诗化特点,简洁幽深,多用省略、跳跃、暗示等曲折的表现手法,以及想象、联想、引用等手法,产生“语不接而意接”的审美效果。(示例二)画境:①小说描绘了清明时节,松树脚下绿草如茵的坟地风景,犹如高明画家绘制的一幅古画。②阴天里,坟头深树浅草中的两位女子琴子、细竹,宛如镜中比肩的美人,眉山如黛,是可以细品的入画美景。(示例三)禅趣:①《清明》是以意象、意境为主体的诗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禅趣。松树脚下的坟地风景,清幽、静寂、生机勃勃,出离了死亡之痛苦,传达出禅宗的彻悟与达观。②小说中的人物,如小林、琴子、细竹等安然、纯真、自然、适意的状态,呈现出禅宗式的任意随缘的人生态度。③小林与琴子、细竹等的对话,具有较多的省略、跳跃、转折、空白,平实朴讷,而充满机趣,体现了禅家所追求的素朴与“明心见性”。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临考语文冲刺卷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通渭人家贾平凹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通通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塄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路道上滚。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揳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B.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C.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观照。7.文中与通渭县长相关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长和“我”的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B.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现状,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C.县长在文中起到了线索作用,正是由于县长带“我”游通渭,才形成了全文“我”看通渭的所见所感。D.县长的对联体现其作为基层官员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与后文“鼾声如雷”相映成趣,丰富了人物形象。8.第⑩段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你”,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9.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6.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析:A.“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错,原文为“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主要是突出陇东高原的清寂。7.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析:C.“线索作用”错,线索应该是贯通全文的,前面并没有出现县长,所以县长不是线索。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要词语的能力。答题指导“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你”泛指通渭人,连用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心里的干净,精神的高贵。“你可以……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用“你”具有一定的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亲切、更加生动,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你可以……你可以……你可以……”,用“你”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可以快速让读者融入通渭人的生活中去,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知通渭人家的精神世界。参考答案①“你”泛指通渭人,连用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②用“你”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③用“你”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知通渭人家的精神世界。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答题指导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揳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主题上,“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风格上,“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参考答案①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②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③风格上,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临考语文冲刺卷4(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小格拉西莫夫(节选)铁凝齐叔是位画家,画油画。齐叔会讲故事,这是我欢迎他的原因之一吧。90年代初,我应邀去挪威参加一个文学研讨活动。巧遇齐叔,我说,咱们顺路,还要坐12个小时的船,讲点什么吧,齐叔。齐叔抽了一阵烟,想想,说我给你讲个太行山的故事吧,太行山的小格拉西莫夫。是个三月底四月初吧,我正坐在垄沟边上画画。脚下就是泛了青的麦苗,眼前有几棵开花的杨树。树下有几个女社员正给麦苗松土保墒,不干活,推搡着打闹。我脱下棉袄,垫着,垄沟湿呀。对,我还带着一个学生叫小三。我坐着我的棉袄,起好稿,一边铺颜色,一边研究杨树花的颜色到底是玫瑰紫还是玫瑰红。画笔在调色板上和弄过来和弄过去,紫里加点红,红里又加点紫。这时有两只脚出现在我眼前。是个男人的脚,穿双家做的布鞋。鞋帮上纳着密密实实的粗线,像沾上的芝麻粒儿。没穿袜子的脚在鞋窠拉里逛荡着,脚面很皱。我顾不上看人,继续作画,画画刮刮,刮刮画画,过了半小时,又过了半小时。我扭头看看,这双脚还在。脚的主人突然开口了,说:“家去吧,晌午啦,馏山药去。”听口音这是当地人,他们说话简洁,舌头有点大,有点发直。我放下画笔站起来,站在我眼前的是个年轻人:瓜子脸油红,早该修理的头发很蓬乱;一件假军绿棉袄,扣子都掉光了,用根绳子系在腰间;肩上背只空筐。小三也走过来,知道是该回去吃饭的时候了,就弯下腰帮我收拾画具。没想到这背筐的年轻人制止小三说:“别忙收戏(拾),可以爷(研)究爷(研)究。”小三觉得很奇怪,打量着年轻人说:“研究研究,你懂画?”年轻人说:“说不上懂,俺们接具(触)过。”接触过,我和小三都为这个“接触”惊异起来。小三说:“油画?”年轻人说:“油画。”小三说:“在土坨?”年轻人说:“在土坨。”我说:“想不到在这儿遇见个同行。”年轻人说:“哪敢,还得称呼您老师。”小三对年轻人有点穷追不舍了,说,你说要研究研究我老师的画,我老师的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年轻人向后退退,眯起眼看看我的画,又看看眼前的对象,沉吟片刻说:“老师的画是个观察问题,观察方法缺少整体意识。太注意树这个局部了,忘记了周围。我说的颜色,啊,颜色。你看看后面的山,脚下的地,妇女们的大红袄。”我更惊讶了。这可不是个一般观众的见解。何况这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知怎么就换了一套普通话。我对年轻人说:“你的道理可不是一般的道理,你知道吗?”“当然。”年轻人说,“你当这是我的发现,是我好不样儿的生就出来的?”小三说:“这是谁的观点,也请告诉告诉俺们。”年轻人说:“这哟,这观点出自小格拉西莫夫,苏联的。先家去吧,晌午啦,馏山药去。”年轻人一定要领我们到他家去馏山药,可我们在瓦坨有派饭,还是谢绝了年轻人的盛情。年轻人显得很遗憾,说,要不这样吧,我去就你们吧,赶明儿清早我就过瓦坨。可是有些日子不画画了,手实在痒痒。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吧?齐叔问我。我说,我不太注意苏联的画家,可是,太行深山的土坨这个青年怎么会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呢,我觉得奇怪。齐叔说,咱们先去喝点什么吧,我请你。也让我想想这故事怎么往下讲,是顺叙,还是倒插笔。齐叔品着马提尼,继续讲土坨的小格拉西莫夫。从那天起,小三就把土坨那位年轻人叫作小格拉西莫夫了,有时候我也叫。分手时小格拉西莫夫说,明天他就过来。小三说,别忘了带上你的作品,让俺们也见识见识。小格拉西莫夫说,还用你提醒?好容易遇见个老师,这深山老峪的。第二天天刚亮,外屋就有了响动。我下炕来到外屋。原来,小格拉西莫夫正坐在一个蒲墩儿上。看见我,忙站起来说,老师,画箱我也背过来了,还有……他指指我身后的墙。在我身后,那被灶烟熏黑的墙上拦了两条麻绳,绳子上别着他的一批作品:书本大的,巴掌大的,簸箕大的。“专为老师布置了一个展览。”小格拉西莫夫说。“当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面对小格拉西莫夫的画。”我问齐叔。“嗬,猛藐我们。胆子大,画笔在纸上好一阵层厾打。”齐叔说。齐叔用了个“厾打”来形容小格拉西莫夫作画,我有几分明白了,就又问齐叔,小格拉西莫夫的自我感觉如何。“好,好得不得了。”齐叔说。画着画着腾地站起来说:“齐老,我给你翻个跟头吧!”翻了几个跟头又唱起当地的老调梆子。唱青衣,唱花脸,唱《潘杨讼》,唱《秦雪梅吊孝》。艺术这东西有时候是能把人弄得五迷三道,忘乎所以。我说,我还是想先知道是谁非要把小格拉西莫夫传给小格拉西莫夫不可。齐叔说,应该是王某某,我师姐。两年前来西县画画,住土坨,小格拉西莫夫不知怎么就迷上了油画,也不出工了,柿子也不卖了,一天天摞着王某某。我想,谁传给他的这不是关键,再说也不是王某某一定要把油画播种到土坨。关键是小格拉西莫夫不知怎么就迷上了它,走火入魔,你懂吧。油画让他的灵魂不安分了。有了油画,他就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胜利者。每次画画回来,他把新作别在麻绳上,唱着曲——老调梆子又改苏联歌曲了。我们在他眼里反倒总像个失败者。油画之于他,他之于油画,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我问。这是我留给你的问题,你是作家。(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文写的小格拉西莫夫专心致志观察齐叔作画,为后文他评价齐叔的画做了铺垫。B.小格拉西莫夫跟齐叔初次相见就请他去家里“馏山药”意在说明当地人热情好客。C.小三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他的存在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D.油画之于小格拉西莫夫,《哦,香雪》中铅笔盒之于香雪,都蕴含主人公的精神寄托。7.关于文中王某某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某某的出现说明了主人公小格拉西莫夫接触油画的缘由,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B.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了王某某的有关信息,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兴趣。C.王某某的到来使小格拉西莫夫迷上油画,小说借此委婉批评了为艺术失去自我的行为。D.王某某在无意中将油画带给了小格拉西莫夫,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某某是一个启蒙者。8.“何况这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知怎么就换了一套普通话。”请探究这一细节的作用。(6分)9.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讲故事的齐叔,一个是叙述者“我”,这样的构思设计有何妙处?(6分)6.B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析:B.“意在说明当地人热情好客”错误,小格拉西莫夫跟齐叔初次相见就请他去家里“馏山药”,目的是讨论“画画”的问题。7.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解析:C.“委婉批评了为艺术失去自我的行为”错误,应是体现艺术的魅力,体现艺术对人的影响。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指导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由自主地换成了一套普通话,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情境里,说明其对油画艺术的热爱至极、虔诚之至,凸显了人物形象。“别忙收戏(拾),可以爷(研)究爷(研)究”“说不上懂,俺们接具(触)过”,一个操着地道方言的农夫为什么在谈到油画时竟有如此大的改变?作者设置悬念,助力情节发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不仅齐叔好奇,读者也跟着想要知道个中缘由。说方言的小格拉西莫夫是一介农夫,而用普通话谈油画创作理论的小格拉西莫夫颇似一位艺术家。这正是“艺术”对人的影响,给人带来的改变。普通话和方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突出了艺术的魅力、感染力、影响力。参考答案①揭示了小格拉西莫夫对油画的痴迷程度之深,有利于凸显人物形象。一介农民,却能用普通话谈油画创作理论,说明其对油画艺术的热爱至极、虔诚之至。②有利于设置悬念,助力情节发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这不仅引起齐叔等人的惊讶,也引发读者的好奇,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③普通话和方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突出了艺术的魅力、感染力、影响力。(每点2分)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构思技巧的能力。答题指导“齐叔是位画家,画油画。齐叔会讲故事,这是我欢迎他的原因之一吧”“90年代初,我应邀去挪威参加一个文学研讨活动。巧遇齐叔,我说,咱们顺路,还要坐12个小时的船,讲点什么吧,齐叔”“我说,我不太注意苏联的画家,可是,太行深山的土坨这个青年怎么会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呢,我觉得奇怪”“我说,我还是想先知道是谁非要把小格拉西莫夫传给小格拉西莫夫不可”“油画之于他,他之于油画,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我问”,小说以叙述者“我”结构全篇,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或丰富小说内容,或激起情节波澜,或揭示人物特点,对主讲者形成必要的补充。“齐叔抽了一阵烟,想想,说我给你讲个太行山的故事吧”“是个三月底四月初吧,我正坐在垄沟边上画画……”,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齐叔讲的故事,齐叔作为主讲故事的人,以第一人称“我”描述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两个“我”形成的结构,使行文叙述故事中又有故事,两个故事自由穿梭、灵活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枯燥乏味。参考答案①齐叔作为主讲故事的人,以第一人称“我”描述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②“我”作为叙述者,以旁听者的身份,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或丰富小说内容,或激起情节波澜,或揭示人物特点,对主讲者形成必要的补充。③两个“我”形成的结构,使行文叙述灵活有致、摇曳生姿,避免了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每点2分)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临考语文冲刺卷5(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最后的堑壕王中才三连两夜行军,极度疲劳,黎明时向侵占我领土的敌人发起冲击,敌人的火力出乎意料地凶猛。他在团指挥所的溶洞口观察主峰,林密雾浓,什么也看不清,只听见锵锵的高射机枪的响声。那是敌人的。他们用高射机枪打平射,严密封锁住我冲击路线。三连伤亡近半。“团长,三连长请求炮火支援。”他跑回溶洞,戴起耳机:“三连长吗?你们在什么位置?”“老子离龟孙第一道堑壕有十米!”“好。五分钟后炮火支援。”他刚刚给炮兵下达过命令,耳机里又传来三连长骂骂咧咧的声音:“老子不要炮火支援!不要!”“为啥子?拿出理由!”他对三连长的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凶啥子嘛!”三连长话中带刺,“我们有人攻上第二道堑壕了,在敌人堆里,你的炮弹是打敌人,还是打自己人?”“攻上去多少人?”“一个!”胡闹!就因为“一个”取消炮火支援吗?“三连长,听着!”他斩钉截铁地命令,“炮火支援时间不变!”“不行!”三连长竟敢抗拒命令,“他是个英雄!你没权力把英雄和敌人炸成一堆!你没权力!我们能冲上去!”“混!凭啥子冲上去?你凭啥子?”“凭感情!凭对战友的感情!你知道他是谁吗?”赵恂拿耳机的手剧烈地颤抖着。果然,当他听到那个名字时,几乎晕厥。那是大名鼎鼎的有将军坯子之称的李小毛。“三连长,李小毛能不能站住脚?”他多希望李小毛在敌人堆里已经站稳脚跟,这样他就有了取消炮火支援的理由。“不管他站住站不住,老子都不要炮火支援,老子有能力把他救出来!”“那好吧!取消炮火支援!”赵恂无奈只得应允,“趁李小毛牵制住敌人,你们冲上去!我命令四连加入战斗!”“团长!”参谋跑到他跟前小声报告,“四连伤亡十一名,三连又伤亡七名。三连一排长牺牲了,三连长左臂负伤……”赵恂浑身的血液陡然凝固了。“三连、四连在什么位置?”他痛苦地询问参谋。……“还在第一道堑壕前沿。”“李小毛呢?”“他们说情况不明。”赵恂低头再次钻进溶洞,一把抓起耳机。他不再犹豫了。“四连吗?后撤二十米,三分钟后炮火支援!”四连答应后,他又命令三连。“老子不撤……”耳机里传来三连长嘶哑的嗓音。“执行命令!”他啪地一声放下耳机,狠狠咬住向上兜起的下唇,制止住愤怒和苦恼激起的剧烈痉挛。“报告,团长!”参谋的喊声将他震醒,“成功了!首群覆盖率就达到百分之九十!连老鼠洞也没给敌人留下!”是成功了!可李小毛在哪里呢?他越过第二道堑壕,向最后一道堑壕走去。虽然他不相信李小毛能冲上最后的堑壕,但仍抱着万一的心理去寻找。他没想到,最后一道堑壕几乎不存在了,炮弹炸翻的红土和敌人的尸体,将堑壕填得满满的,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他瞪大酸痛的眼睛,在坍塌的掩蔽部四周搜寻。烟雾笼罩的暮色越来越暗,他已彻底失望了。就在这时,他的眼睛碰见一条炸断的带子,半埋在坍塌的掩蔽部顶,露出的半截隐约画着五个红色的小星星。他跑过去,一把从土里抽出断带,那下面挂着一个水壶。这个水壶正是他送给李小毛的啊!那是一次雨夜行军,赵恂一眼看见匆匆赶路的李小毛,趴鼻子上沾满红泥,被汗水冲出一道道沟痕,像京戏的脸谱。身上的弹药倒很齐全,唯独没有水壶。他伸手将李小毛一把拽出队列。“水壶呢?”“团长,”李小毛皱皱沾着红泥的趴鼻子,“你说,消灭敌人靠子弹,还是靠水?”“都得靠!”赵恂突然很恼火,“说!水壶呢?”“存在老乡家了。”李小毛抹了把汗水,顿时变成红花脸,“我多带了二百发子弹……”“混!”赵恂沉着脸吼叫,顺手将自己的水壶摘下,斜挎到李小毛的肩上,“带上!你要是扔掉,回来我处分你!我那背带上有记号,五颗红星!”不错,这确实是那个水壶。怎么沉甸甸的?他拧开壶盖,啊,水依然顶着壶嘴,李小毛竟连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他跪在地下,双手扒土,战士们也都跪下扒,扒……“李小毛——”他忘情地吼叫着,没人答应,连回声都没有……一个星期的战评活动中,三连长当着上级机关的同志不断提起这件事,说我们自己的炮火,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死自己的英雄,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赵恂利用手中的权力沽名钓誉。这些看法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像滔滔洪水不断涌进赵恂耳朵里。他沉默着。一天中午,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叫起来,赵恂抓起话筒。“赵恂吗?我要撤你的职!”是军长严厉的声音。“听着,同志!撤你,不是因为炮火支援,是因为炮火支援太晚了!知道吗?太晚了!”他一直默默地等待着这句批评,总算等着了,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露出孩子般的羞涩。话筒里传来军长一声微弱的叹息:“你既然能用十八个人的伤亡,满足感情需要;我也只有牺牲你,来满足战士的感情需要。我和你一样,都无力越过最后一道堑壕。”赵恂兜起的下唇松弛下来,眉心的三道竖纹舒展开去,“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合同
- 委托拉资金协议
- 房地产行业房屋交付使用后维修责任免责协议
- 委托专项技术服务合同
- 内河水路运输合同
- 离婚后财产补充协议
- 单项工程承办施工合同
- 新能源供应链管理合作协议
- 乌鲁木齐房屋租赁协议规定
- 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合同
- 202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及2025届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 酒厂承包合作模式
- 2024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第一期)专题12 机械能及能量守恒定律(第01期)(解析版)
- 2024-2030年中国演出行业市场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上市公司廉洁自律协议书
- 偏差行为、卓越一生3.0版
- 2024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解析答案
- 2023年公务员考试青冈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
- 国网浙江电科院:2024浙江工商业储能政策及收益分析报告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夏秋冬》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