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_第1页
第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_第2页
第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_第3页
第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_第4页
第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阶段性特征:总体特征: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②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③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④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具体表现:1.政治:①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②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④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⑤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2.经济: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3.思想文化: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获得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②人口流动,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③文物保护取得更多共识。4.民族解放运动: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增强;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③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课标要求:1.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时空观念】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对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归纳三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和影响。【家国情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培养世界意识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与启示。教学设计:1.本课以教科书为依托,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由此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之上,侧重于基础史实与理论架构之间的连接过程,用史实支撑理论,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客观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2.学生在初中时对苏联建立、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和赫鲁晓夫改革等的历史大事。学生对十月革命、二战中苏联的贡献、战后发展和苏联解体有较多了解。所以在讲授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回顾既有知识储备的同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扩大学生视野,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再次深层次地审视、理解这场运动。3.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俄国的现代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这些时期分别为:俄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苏德战争抗击法西斯、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最终解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了解苏联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解体的。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苏联的发展:材料一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1.成就: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继续执政,苏联着手恢复因战争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②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2.问题: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③农业、轻工业落后,消费水平较低;④个人崇拜严重。3.1953年斯大林去世,不久开始了赫鲁晓夫的执政,苏联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二)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取得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②苏联发展的困境:表现为:A.经济:偏重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的不足。B.政治: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③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2)内容:阅读教材,填写下表:(3)评价:材料一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归纳为:积极:①经济: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②思想和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③民生:人民生活有所改善;④国防科技:宇宙航空技术发展。局限: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粮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②思想: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问题探究: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材料一: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材料二: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舌尖上的历史》提示:(1)失败原因: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玉米)②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精神③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根本)。(2)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国家混乱;②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2)内容: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③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3)调整: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4)后期: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基础概念:新经济体制以经济学家利别尔曼提出的用“利润”作为核心指标考核企业的政策建议为指导思想,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为了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还允许企业用利润留成设置奖励基金,强化经济刺激机制。(3)评价: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②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占优势;③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局限:①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缓慢;③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④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材料一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材料二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提示:①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斯大林模式;②改革重点仍集中于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导致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比例的失调,拖垮了苏联的经济。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1)内容:(2)评价:材料一戈尔巴乔夫等苏联新领导人认为这两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修修补补的、不彻底的,所以不能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强调……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和加速经济发展。——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材料二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归纳为:①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②但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③否定了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能力提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同。苏联的解体1.含义:(1)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社会主义制度;(2)是同时伴随着瓦解,分裂为15个主权国家。2.过程:(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2)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4)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3.影响:(1)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2)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3)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4)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创;(5)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材料二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贪污腐败,特权成为苏共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材料三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尼克松提示: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现实: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④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⑤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特权、腐败、脱离群众等)。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一)“东欧”概念: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二战后,冷战育造了东欧由地理概念变成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二)东欧的建设: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三)东欧的改革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四)东欧剧变1.含义:是指从1989年的下半年开始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剧:时间短、范围广;变:社会主义变资本主义。2.表现: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相对平稳,罗马尼亚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体。3.实质: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材料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提示:(1)原因: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根本)。②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不安。③东欧执政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④苏联的干涉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认识: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⑤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1.过渡时期(19491956)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①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⑤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1978至今)教材的“学思之窗”:结合所学,谈谈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提示:(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3)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发展;(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初试牛刀:1.(2022·河北高考)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二战后美苏关系的缓和。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且二战后,苏联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对落后,苏联之所以“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其目的是为了在“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中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B项;1948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C项。2.(2022·重庆高考)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集志愿者(海报如图2),并承诺参与铁路建设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苏联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据材料可知,在1972年苏联为征召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的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的承诺,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排除A项;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3.(2021·山东高考)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4.(2019·全国Ⅱ卷)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正确答案:A。【解析】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