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

指出,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鹦

著”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鹑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

《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

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

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

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

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

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

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

楼梦》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

怕再弄丢,最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

1791年,程伟元、高鹑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

八十回本流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

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鹑帮助修订整理,高鹑欣然答应,“细

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就是程伟元、高鹑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

言。张庆善认为,高鹑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鹑续写后四十回的根

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鹑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

存在,高鹑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栗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

个字。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鹑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

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

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回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

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

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鹘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

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

元、高鹑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

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

(摘编自《张庆善答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红楼

梦〉出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著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著

名“曹雪芹、高鹦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鹑整理”的,还

有署名“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鹑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

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

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例,如果

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直

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

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

“卷端”)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

一律不题撰人姓名。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

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

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

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

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最重栗、最关键的。“不

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定地,“雪芹曹先

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证以“书内

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个悬

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一”,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十六年,人

们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

(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

保存不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

B.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雪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回目

一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

C.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

芹,据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

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

不认可高鹦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

B.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鹤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

认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

C.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

说明已经确定了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

D.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

点不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词“旧闻”对标“新闻”,用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

作者问题由来已久。

B.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红楼梦》,但是二者的

出发点是不同的。

C.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旨在证明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为

无名氏的正确性。

D.材料二中,对程伟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观点,进行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4.材料一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字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

5.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

何自圆其说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

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

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

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

如青铜。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封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

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五川集》去

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

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

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I■荒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

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

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

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

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

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情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

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

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

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

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

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

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

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

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

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储州,一路书写“和陶

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

中“寄蜉螃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

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

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

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

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

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

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

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

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

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

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

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

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

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

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

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

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

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

章的情感主线。

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

潜的高度赞美。

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和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

潜的精神世界。

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

巧妙地结合。

8.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9.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

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

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

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卜日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士秦州前后帅臣皆可

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

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

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

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

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

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

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

阙食则以贵价汆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触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

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

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

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

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

夫,善固疆埸②,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

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

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同“驻扎”;害Lzhdo②疆埸:指战场;埸,y1o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

法相同。

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

义不同。

C.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

守道义。

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

到追击。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

募御众。

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

廷领土。

C.在张昇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

了障碍。

D.《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

巩固疆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汆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14.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月流逝,归期渺无,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说法,将思乡愁绪展现得更为浓烈。

B.三四句紧承思乡之情,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

C.由“平湖”思及“濯锦”、由“横翠”忆及“峨眉”,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圆转

流动。

D.诗中暗用了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反其意而用之。

16.最后四句,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

落。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

《〈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3)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表达各自的

情怀,如李白的"",陶渊明的""。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公信力建设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的综合指标之一,也是媒体的品牌形象和无

形资产。公信力的建设对于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其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新闻舆论发展的保障。

一方面,新型主流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公信力的确立。过去,公众获取信息

的方式较为单一,主流媒体占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但在智能传播时代,公众获

取信息的渠道o对于媒体而言,具有社会公信力代表其得到社会认可,拥

有广泛的受众是其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基础。

另一方面,公信力建设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斤型主流媒体是重大信

息发布、思想文化宣传、社会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控室自诞生起就肩负着为

人民服务的重要任务。然而,“任何一个组织想要取得成功,良好的声誉都是至关重

要的”,媒体声誉管理就是对媒体的行为进行管理,用实际举措塑造让公众满意的良

好形象,从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媒体声誉与公信力,都以获得用户

信任为导向,公信力建设是媒体声誉管理的要求和保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框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减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失眠了,①o只是当失

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程度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可以称之为“失

眠症”。I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越是在意失眠,越

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过度,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睡眠质量一般涉及睡眠分期,即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也称

“深睡眠”和“浅睡眠”。如果深睡眠不足,人一觉醒来依然会浑身乏力、无精打

采,睡的时间再长也觉得疲惫不堪,对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人睡眠时间足够,但

睡眠质量不好,例如浅睡眠时长占比大、频繁做梦、睡眠期间打鼾,或是熬夜、晚起

等,②O

青年人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一晚上睡8小时,大

约会经历4—5次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睡眠时间通常更短,深度

睡眠占比也在减少。所以,并不是说睡眠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③o不能

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

B.曹雪芹之大痛深悲,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C.周人对前代之舞“分乐而序之”,根据祭祀对象适配不同乐舞来巩固阶级。

D.蟋蟀的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也就是它们的“发音镜”。

22.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类从未停止过模仿,人模仿动物发明了飞机、潜水艇、雷达等先进的机械设

备,人模仿人却也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而今出现的AI机器人可以说是在用

机器模仿人。

②近日,北京一所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发现,班上一位经常“咬笔头”的学生写

出了一篇出色的作文。然而,让老师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原来是他借助AI改写鲁迅

文章而成的。

③机器的思考是编程形成的,而人类的思考靠的是自主意识。——艾伦•图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畸笏叟保存不善致使”不对,B“回目一百二十”不对,C“他认为直接署

'曹雪芹著'即可"无中生有。

2.答案:D

解析:“不具权威性”不对。

3.答案:C

解析:“假设论证”不对。

4.答案:①“正是”,加重语气,表示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认可和肯定;

②“是”字连用,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加以肯定和高度赞扬;

③“这是"开启另一角度,从红学界或学术界角度指明人民出版社新署名意义非凡。

解析:①材料一最后一段,张庆善分析指出“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

确认”,然后总结“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

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其中“正

是”,应理解为“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此处表示对人民出

版社新署名的认可和肯定;②“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力争恢复历史真

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鹦正名”,此句是对人民出版社新署名的评价。其中三个

“是”字连用,构成排比,从学术、读者、历史面貌、整理者等不同方面对人民出版

社新署名加以肯定和高度赞扬;③“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

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与前面几个句子相比,此句是

从更大的学术角度评价新署名的意义,属于另一个角度,因此用“这是"开启,从红

学界或学术界角度指明人民出版社新署名意义非凡。

5.答案:①张庆善认同“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这个署名,而欧

阳健按照版本学通例,认为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②张庆善:证明曹雪芹著毕《红楼梦》,但八十回后丢失;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但

非曹本(脂批为证,多有不同);高鹦整理后四十回(应程邀请帮忙;高写后四十回

的根据不成立;高没时间写);后四十回作者目前无法确认。

③欧阳健:依据版本学通例,若根据正书首页卷端题署确认作者,则所有未经整理的

《红楼梦》版本署名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里的相关信息可有效判定作者,但

《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程伟元的序,但其

又恰恰证明作者“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

解析:观点:①由材料一“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鹦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可知,张庆善认同“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鹤整理”这个署名;由材料二

“如果承认《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

名应该付之阙如”“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

阙如”,可见欧阳健按照版本学通例,认为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自圆其说:②张

庆善:“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曹雪芹《红楼

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

了”,证明曹雪芹著毕《红楼梦》,但八十回后丢失;“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

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翳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

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

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但非曹本

(脂批为证,多有不同);“程伟元邀请高鹦帮助修订整理,高鹦欣然答应”“张庆

善认为,高鹦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鹤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

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鹤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

鹦也没有时间去写”高鹦整理后四十回(应程邀请帮忙;高写后四十回的根据不成

立;高没时间写);“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后四十回作者目

前无法确认。③欧阳健:“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

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

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撰人姓名。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

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依据版本学通例,若根据正书首页卷端题署确认作者,

则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署名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关

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

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古籍中的序跋里的相关信息可有效判定作者,但《红楼

梦》所有版本的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

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但肯定地,

'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程伟元的序,但其又怡恰证明作者

“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

6.答案:B

解析:让作者“激动得泪流满面”的主要是陶潜作品内容和陶潜的思想精神。

7.答案:B

解析:第一处画线句不是比喻,是类比。

8.答案: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

苦,在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

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

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解析:解答本题,结合题干关键信息“陶潜的作品里”困苦忧惧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

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

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无以养家;“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

《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

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在

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一个人为了不违

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

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高蹈出尘之余,

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干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

的勋章”,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

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9.答案:①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

②借苏轼的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

③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到陶潜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解析:寻访陶潜,而写苏轼,则二人必有相关相似相承之处,且其作用应主要是要表

达对陶潜的认识与思考,从而升华主题。找到答题区间进行理解分析即可。文中有

“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陶潜的《归去来兮

辞》,转为冲淡平和”,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

精神。文中有“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

苏轼外露些”,借苏轼的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两人

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

易安'的向内求索”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

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

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

了由屈原到陶潜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10.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

手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秦州,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

守而没有答应。“旧与邻族有怨”,“旧与邻族”作“有”的状语,“怨”为宾语,

句意完整,B处断开;“本帐兵马衰耗”,主谓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秦州”

作“纳土”的后置状语,F处断开。故选BDF。

11.答案:A

解析:”发兵城其地”中的“城”是动词,筑城;“金城千里”中的“城”是名词,

城郭、城墙。

12.答案:B

解析:范翔派兵筑城,然后命知州刘渔到城中办公。

13.答案:(1)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

(2)身居高位但不骄慢,功绩卓著但不自恃,贤德高尚而能居于人下,个性刚直又能

包容他人。

解析:(1)“阙”,缺少;“采”,买入粮;“困”,困窘。(2)“贵”,身居高

位;“恃”,自恃;“下”,居于人下;“忍”,包容他人。

14.答案:①所带兵寡,扼守要害,可谓智将;

②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可谓猛将;

③关之左右皆为蕃俗,结以恩信,可谓仁将;

④兵力不足,不贪图开疆拓土,确保边疆稳定,兵少而用足,粮草以自给。

解析:结合“关之所在,最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

谓智将”可知,所带兵寡,扼守要害,可谓智将;结合“关之所在,最为要害”“秦

州所守既寡”可知,曹玮敢以不足的兵力在近敌处设关,是不怕强敌的,而又不去用

兵扩展疆土,且可兵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可知他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

敌,可谓猛将;结合“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可知,关之

左右皆为蕃俗,结以恩信,可谓仁将;结合“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

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可知,兵力不足,不贪图开疆拓土,

确保边疆稳定,兵少而用足,粮草以自给。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曹玮驻守秦州,在秦州之西,设文盈关。关隘设在最栗害的地方;关隘的左右,

都是外族人居住,曹玮用恩德信义结交他们,这些外族人都能为他所用,所以秦州每

年用兵,只把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卫的区域少,州兵虽然少但用度充足,所需粮

草可以自给自足。从此以后的将军官员遵守他的老规矩,不改变,不增加。文盈以西

九十里,有个名为张小哥的部族,也称张遵。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

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秦州,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

而没有答应。等到范翔担任陕州转运使,暂时代理掌管秦州,就答应了张遵的请求,

调集军队在他们所在之地筑城,建在古渭州。城建成后,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

二千多户都住在城中,范翔也亲自到那里犒劳他的部族。与张遵有仇的蕃人约定出兵

截杀刘渔、范翔等人,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们的计谋,犒赏当天,晚上就回到文盈

关。第二天,蕃人起兵,没有抓到范翔,于是在半路筑城,截杀过往的商贾及修城士

兵民工一共五六十人。道路断绝,贼兵守在文盈关与新城之间,向新城运送粮食的道

路断绝,城中没有食物。朝廷派张昇管理秦州,刘涣、郭恩率领军队苦战,攻陷贼人

在中路所建造的城。朝廷还是不能放弃古渭,只是不再设置州,设置寨主、监酒二个

职位,每季度轮换一人带兵驻守,张氏世袭蕃巡检之职。但是从文盈到古渭九十里,

中间只通一条路,路旁就是界濠。秦州每年运送钱粮供给古渭,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

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张氏既然与蕃族不和,联合秦州的军队,一天天地向秦

州靠近驻扎,如果秦州与他共患难,对于张氏部族有利,而对于秦州确实没有什么好

处。

文本二:

将帅的才干,可以分为九种类型:用自己的德行引导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

的行动,知道部下饥寒,明察他们的辛劳疾苦,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仁将。临事能不苟

且而免于损害,不被利益所屈服,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被称

作义将。身份高贵但不骄横,打了胜仗又不自恃功劳,贤德而能谦逊待人,性情刚直

又能包容他人,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礼将。作战变化莫测,行动处置变化多端,身处逆

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出奇制胜,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智将。对有功之人以重赏,

对有过之人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区分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身

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概能胜过千夫,长于掌控战场的局势,又擅长剑

戟,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步将。能攀高山,走险地,骑射如飞,进攻时身先士卒,撤退

时在队伍后面殿后,这样的将帅被称作驯•将。气盖三军,蔑视强敌,对小的战役小心

谨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猛将。遇见贤人好像自己觉得

比不上,从谏如流,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

大将。

15.答案:B

解析:三四句是虚实结合,“平湖”“横翠”为眼前所见,是实写;“濯锦”“峨

眉”,为家乡之景,为虚写。

16.答案:①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脱。

②“百年”两句感慨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诗人由百年兴废推“草莽”与“池

台”的转化。

③“游人”两句,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

解析:“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诗句意为“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

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百年兴废”感慨人

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料想将来这里的池台会变为草莽。许多现在很美好的东西,

终有一天会由盛转衰,不再美好。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悲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