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七)•解析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最明显的症状是疲惫。疲惫不
仅仅在时差综合征中才有,如果有人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到位于同一时区的开普敦,他也会感到非常疲惫,
因为旅程很长,而且要经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的变化。但在一个时区内旅行与跨越多个时区旅行有一个
重要区别:前者晚上入睡不会有困难,因此可以迅速地从旅途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也不一定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我们过于
迅速地从一个时区飞到了另外一个时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从一个社会时间飞到
了另外一个社会时间。我们的“体内时钟”只能从日出到日落逐渐地推进,乘坐飞机会影响它的推进过程,
而坐船则不会。从欧洲坐船向西到美洲,就像在火星上生活:每天日落和日出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一些,
每天的时间都长于24小时。正好多数人体内一天的周期都比24小时长,在向西旅行时能相对容易地调整
时差。基于这一体内时钟的特征,如果我们待在甲板上迎接黎明,我们就能适应逐渐变长的一天了。在到
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间也达到了同步。但如果有人在一天之内横跨了半个地球,那
么体内时钟就跟不上旅行的脚步了。
时差综合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明暗变化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在时差综合征病发时,我们的
大脑和消化功能是最遭罪的部分。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实验,他们模拟了引发时差综合征的环境,发现大
脑的主要时钟SCN(视交叉上核)适应明暗变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外缘组织(肌肉、肺或肝脏)的节律。他
们还研究了喂食时间对动物的影响。最开始,人们在晚上给老鼠喂食,这与老鼠夜间活动的习性相符;一
个星期之后,喂食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明暗变化不变。实验结果显示,肝脏时钟与进食时间达成同步,
视交叉上核仍然保持与明暗变化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了分离。
时差综合征导致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患时差综合征的时候会感到
不舒服。实验还指出,如果“器官在旅行”,那么它们适应当地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想象一下,我们身
体中不同的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现象。从波士顿向西越过加利福尼亚飞往东京,
有些器官还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似的。人们感到不舒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器官还没“到达目的地'
呢。
(摘编自伦内伯格《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张丛阳译)
材料二:
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向东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间,同时却也身处
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
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
过去的时间。经历一场长途飞行后,人们往往无法立即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因为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它
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对“残酷乐观主义”的界定。用她的话来说,残酷乐观主义是一种对
“受限的可能性条件”的依附,“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
的”。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几个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
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
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想的执着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
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
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
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
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与时间相提并论。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
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因此,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
现象。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或
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
结果。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李《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田可耘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内时钟〃指人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B.“器官在旅行”形象地描绘出身体的器官在适应当地时间过程中的偏离状态。
C."到达目的地"指身体的器官调整了时差,已经成功地适应了目的地的时间。
D."残酷乐观主义”旨在阐释时差综合征给人们在时间与生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伤害”错。原文“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残
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
想”。可见“残酷乐观主义”认为时差综合征给人带来的有可能有伤害;并且“残酷乐观主义”整体是“乐
观”的。
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产生
时差综合征。
B.过分乐观的幻想有时在现实中显得残酷,比如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已成既定事实
的疲惫旅行。
C.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对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
机能相协调。
D.时差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必须被理解为可以影响人类
行为的东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错,原文
“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可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是速度过快,而不是“航行方向与地
球自转方向的矛盾";
C.“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错,应该是“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
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曲解文意,原文“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
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这里的“结果”指的是时差给人类带来的结果。
故选Bo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诗出自先秦《击壤歌》,歌颂了劳动的美好,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
动写照。
B.旅客进入机舱,灯光进入明亮的欢迎模式;晚餐时,切换到柔和的就餐模式;困倦时,昏暗的休息模
式取而代之。
C.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室内活动时间长,白天接受的光线较少而夜晚较多,因此城市里的明暗变化比乡
村小得多。
D.褪黑素的分泌要通过视神经,与光污染关系不大,只有睁着眼睛睡在明亮的房间,褪黑素的分泌才会
受到抑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是:明暗变化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
A.说的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明暗变化无关;
B.通过灯光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节律,最适合做材料一中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论据。
C.说的是城市和乡村生活对明暗变化感知的差别;
D.说的是光线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故选B。
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旅行方向乘坐工具时差综合征旅行速度跨越时区
向东飞机R快多
向西飞机H快少
无
向南或向北轮船或火车慢无
A.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往开普敦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其回程同样如此。
B.乘船从欧洲到美洲,由于速度不是很快,基本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
C.从纽约向东飞往伦敦,与其回程相比,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
D.乘坐"一带一路”专列西行巴黎,时间较长,很难引发时差综合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阅读图表的能力。
C.“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错,根据图表可知,影响时差综合征的是跨越时区的多与少,从纽
约飞往伦敦或者其回程,跨越时区是一样的,因此其时差综合征症状应该相似。
故选C。
5.哪些原因让时差现象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时差综合征让很多现代人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折磨;
②时差标志着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所达到的顶点;
③时差在科学、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研究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可知,时差综合
征让很多现代人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折磨;
②由材料二“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可知,时差标志
着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所达到的顶点;
③由材料二“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
价值的现象”可知,时差在科学、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研究的价值。
(-)现代文阅读团(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炊烟
苏三皮
渔夫这天回家有些早。太阳像五月的稻子,刚涂上一层金黄,吊儿郎当地挂在西山山顶,仿佛一不
留神就会掉到山后去。渔夫系好小船的缆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慢吞吞地走向了三窝村。
①这天好像很寻常,但又好像很不寻常。
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
烟不见了。
以往这个时候,三窝村的炊烟仿彳弗商量好似的,一股劲地冒出来。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
鼻子长,滑稽得很: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
像裹着棉絮的熊猫:渔夫家的炊烟则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
窝村……
某读者认为此段真是将炊烟写活了,炊烟如何被写活,请你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写一则评点。(50个字
左右)
评点一:
三窝村怎么可能没有了炊烟?没有了炊烟的三窝村,怎么会是三窝村?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
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李老六睡眼惺,恰地开了门,不明所以地望着渔夫。渔夫急切地说,都什么时候
了,你还睡得这般安稳?李老六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问渔夫,怎么了?渔夫没好气地说,你就不应该睡
懒觉,你家的炊烟呢?你见着你家的炊烟了吗?李老六瞥了渔夫一眼没好气地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走,
走,走,别打扰俺睡懒觉。
渔夫自讨无趣。李老六是个光棍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想啥时睡就啥时睡,连族长也干预不着。
李老六家的炊烟跟李老六一个德性,时隐时现,即便偶尔会不经意地从烟囱蹿出来,也会瘦得像一根竹竿。
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族长正坐在菩提树下和人嘻嘻哈哈地聊着天。见渔夫急匆匆
地闯进来,族长止住了笑,一脸严肃地对渔夫说,说过多少回了,遇事莫慌,怎么就是没个长进?渔夫顿
了一下,肚子里的那口气才刚刚跟了上来。渔夫说,村里的炊烟全不见了,咋能不慌?渔夫话音刚落,②
一丝慌乱掠过族长的脸,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族长跟着渔夫到后院一看,果真是。族长家的炊烟也已不
知所终,而灶膛里的火苗还蹿得老高。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
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女人张罗着解下渔夫肩上的鱼篓,③抖了两下,可一条
鱼也没有滑下来。女人叹了口气,轻柔地说,没鱼就少吃一顿吧。渔夫没有应女人的话。渔夫早上撒网时,
没有留意渔网破了个大洞,鱼儿顺着大洞溜走了。这是极少有过的事情。每次撒网前,渔夫总会细致地把
渔网检查一遍,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
④渔夫发觉不对劲,可怎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就好像有什么事情在脑门打了个结一般。要是渔夫没
有疏忽,像往常一样检查过渔网,也就不至于发现不了渔网破了个大洞;倘若渔网没有破个大洞,也就不
至于两手空空,更不至于在太阳下山前就回到三窝村。这里面,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着这些一连串
事件的发生。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将不出来。
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一句话也没有说。渔夫的女人十分贤惠,她默默地伺候
渔夫吃过晚饭,又给渔夫端来热水洗脚。渔夫的女人对渔夫说,你忙碌了一天,劳累了,就早些儿歇息。
说完,渔夫的女人就织渔网去了。
族长和渔夫不一样。族长有早睡的习惯,渔夫没有。每次捕鱼回来,渔夫得处理渔获。渔夫把渔获分
类,分大鱼小鱼,分名贵鱼和寻常鱼。渔夫还得给渔获冰封。这么一来,等渔夫忙完,已几近子夜时分。
渔夫的女人第二天会将渔获挑到市场叫卖,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
渔夫的脚长年泡在海水里,每到三九寒冬就会龟裂得像七月的稻田。
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渔夫家的烟囱高大而笔直,渔夫多年前想不明
白他的爷爷为什么会砌这么高大的烟囱,按理说,他们小户人家一个小烟囱就足够用了。每次渔夫问起他
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有时渔夫问得急了,渔夫的爷爷就会说,你慢慢就会知道了。但是,直至爷爷
驾着白鹤飞向西边,渔夫还是想不明白他们家的烟囱为什么会这般高大。
渔夫盯着他家的烟囱看了好一会儿,看不出任何一点儿炊烟出走的迹象。渔夫想,炊烟也许厌烦了这
种日子,也许厌烦了三窝村,甚至厌烦了三窝村所有的人和事,它们才集体离家出走。这么想,渔夫就不
禁隐隐担忧起来,炊烟们要是走得远了,认不得回来的路,那该如何是好?
这么想,渔夫就坐不住了。渔夫急匆匆地来到族长家,把族长家的木门擂得山响。所幸的是,族长还
没有睡觉。要是族长睡下了,渔夫少不了挨一顿骂。渔夫对族长说,要是炊烟走得远了,回不来,那如何
是好?族长笑而不语。族长伸出手,变戏法似的轻轻地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天西边对渔夫说,你快看。
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紧
跟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
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氮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
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
某读者在此处写了一段评点:
此处炊烟特别让人动容,让人想流泪:......(此处省略50字左右)。请你将省略处的评点补充完
整。
评点二:_
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像五月的稻子,涂上一层金黄",小说通过色彩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营造了特定的生活
场景。
B."一步,两步,三步""走,走,走”,其中都有逗号停顿,前者强调渔夫"慢行",后者强调李老六不耐烦。
C."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这里的"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抒写了村民的理想追求。
D.小说以"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结束全文,留下空白,引人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
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错,由原文“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
雪花膏。”可知,此说法是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故选Co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前后文紧密相连,一个"但"字强调这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B.句子②描写族长的神态,笔触细腻,一个"但"字暗示族长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C.句子③用数字表现渔夫的毫无所获,一个"可"字蕴含着渔夫女人的失望心理。
D.句子④写出渔夫未检查渔网的意外,一个"可"字预示着故事发展会跌宕起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句子的能力。
D.“跌宕起伏”错,由原文“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
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可知,在情节的发展上,平淡顺畅,没有跌宕起伏之感。
故选Do
8.有评论者认为,渔夫的心情随着炊烟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梳理。(5分)
【答案】①发觉炊烟不见,渔夫惊惶失措
②寻找消失的炊烟,渔夫着急焦虑
③炊烟寻找未果,渔夫闷闷不乐
④认为炊烟消失,渔夫隐隐担忧
⑤发现炊烟回归,渔夫欣喜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
窝村的炊烟不见了”可知,发觉炊烟不见,渔夫惊惶失措;
由原文“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
奔族长家。”可知,寻找消失的炊烟,渔夫着急焦虑;
由原文“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
前。”可知,炊烟寻找未果,渔夫闷闷不乐;
由原文“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但是,源头在哪里,
渔夫将不出来。”,认为炊烟消失,渔夫隐隐担忧;
由原文“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
炊烟,紧跟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
队伍的最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冠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
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可知,发现炊烟回归,渔夫欣喜心安。
9.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有助于研习文章。根据要求对文章画波浪线的两处进
行评点。(6分)
【答案】评点一
参考示例①: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将炊烟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
境、如见其景,我们怎么不被这样的写法所感染呢?
参考示例②:运用整句将不同人家的炊烟一一呈现,炊烟跃然纸上;而短句的使用也让炊烟滑稽一览
无遗;灵活的句式,让炊烟“形”可见,“神”可感。
参考示例③:一“长一短”,一“瘦”一“圆”,具体可感而又两两相对词语的使用,将炊烟写“活”
了,使得炊烟有了“形状”,也有了“生命”。
评点二
参考示例①:人间烟火,最抚凡人之心;平凡的生活,诉说着蓝天下最温暖的柔情;和美的家庭,传
达着人世间最厚重的情感!
参考示例②: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壮语”,有的只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它
却是人情温暖最好的告白!
参考示例③:炊烟、吊床、星星……远离的是城市的喧嚣,享受的是乡村的宁静;诗意的生活,描绘
出田园牧歌美好画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评点一
①:”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
“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像裹着棉絮的熊猫”“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运用大量的比喻;
“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窝村”,运用夸张手法,将炊烟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如临
其境、如见其景,我们怎么不被这样的写法所感染呢?
②:”……是……”的句式运用了两次;“……像……”的句式运用了三次,运用整句将不同人家的炊烟一
一呈现,炊烟跃然纸上;
“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短句的使用也让炊烟滑稽一览无遗;
由原文“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滑稽得很”,长句13个字,短
句3个字,灵活的句式,让炊烟“形”可见,“神”可感。
由原文“是个小矮人”“像一棵笔直的树”“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和“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
的”可知,一“长一短”,一“瘦”一“圆”,具体可感而又两两相对词语的使用,将炊烟写“活”了,使
得炊烟有了“形状”,也有了“生命”。
评点二
①:由原文“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可知,
人间烟火,最抚凡人之心;平凡的生活,诉说着蓝天下最温暖的柔情;和美的家庭,传达着人世间最厚重
的情感!
②:由原文“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
的最后”可知,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壮语”,有的只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它却
是人情温暖最好的告白!
③:由原文“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
然地抚摸着星星”可知,炊烟、吊床、星星……远离的是城市的喧嚣,享受的是乡村的宁静;诗意的生活,
描绘出田园牧歌美好画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瞥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
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节选自《大学》)
材料二: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于见
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每有奏澈,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目:“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上忻然纳之,因谓日:“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
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区告少卿赵缓滥免徒困
帝假信里推验初兀典典帝怒交折之。绰鸟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
它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目:“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旷触挂
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它事,而孝言求入,三也。“帝解颜。会独孤后在
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旷因免死,徙广州o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浑,俗云利官,上以为与避,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
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颍将绰斩之。绰日:“陛下宁杀臣,不可杀辛亶。”至
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目:“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
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
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
(摘编自《北史》)
[注]①辟:情绪偏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旷又告少卿赵绰A滥免B徒囚C帝使D信臣E推验F初无G阿曲H帝怒I命J斩之。
【答案】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违法释放囚徒,文帝派遣使臣前去调查,发现赵绰根本没有枉法偏
袒之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来旷斩首。
“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主谓宾结构,“少卿赵绰滥免徒囚”作谓语“告”的宾语,C处断开;
“帝使信臣推验”,兼语结构,''信臣"为前句宾语,后句主语,F处断开;
“帝”为“怒命斩之”的主语,前面H处断开。
故CFH三处需要断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矜,指怜悯、同情,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词义相同。
B.固,指坚决、坚持,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词义不同,用法相同。
C.妄言,随意、胡乱地说,与上文“绰矫言”即诈称、假托他事以求面君相对应。
D.厌蛊,指厌恶蛊术。蛊术,古人以言语诅咒或法术等方式使仇敌受到祸害的巫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凡是故臣遗老,还受到怜悯和抚养。
B.正确。固:坚决、坚持。/本来。用法上都作状语修饰谓语。句意:赵绰坚持谏铮。/我本来就知道
大王是一种不忍的同情心啊。
C.正确。
D.“厌恶蛊术”错误,根据上下文,“厌恶蛊术“不合逻辑。厌蛊:厌胜和巫蛊的总称,以巫术致灾。
故选D。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谚语意为人总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庄稼比别家壮硕,因为人对自己所
亲近喜爱之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家之物总嫌少。
B.大理寺掌固来旷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释放了,被文帝怒判斩刑,赵绰却向文帝力争
来旷法不当死,最后来旷被免死罪,流徙广州。
C.在刑部侍郎辛亶穿绯辉这件事上隋文帝量刑过重,赵绰宁死也要依法而行;大理卿薛胄处理案件合情
合理,两人都有执法公平宽容的名声,十分称职。
D.赵绰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又执法平允、谦逊谨慎,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后,先授其为大理丞,后又
迁大理少卿,文帝对其从不吝惜官爵,赵绰后来官居极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赵绰后来官居极品”错误,原文有“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可知文帝因赵绰骨
相不该富贵并未授予高官。
故选D。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2)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
【答案】(1)(赵绰)渐渐因为明智能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
(2)适逢独孤皇后在座,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并且连金杯也赏赐给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渐渐;“明干”,明智能干;“见”,被。
(2)“会”,适逢;“后”,皇后;“并杯”,连着金杯一起。
14.材料一列举了人易偏颇的五种表现,而赵绰处事公允平正,请结合文本,说说赵绰的言行与哪几种“偏
颇表现”不相符。(3分)
【答案】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犯事之人甚至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其恶而厌弃。
②”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文帝不因敬畏而亦步亦趋、盲目照做,执法一心,不惜其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为偏颇表现。结合”上以盗贼不禁,
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可知,赵绰对犯事之
人甚至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其恶而厌弃。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往往会盲目遵从,为偏颇表现。结合“上以为厌蛊,将
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上使人谓绰曰:'竟
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等内容可知,赵绰对文帝不因敬畏而亦
步亦趋、盲目照做,执法一心,不惜其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
往往会盲目遵从;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于轻蔑。因此,能够做到
喜爱某人而又深知其丑恶的一面,厌恶其人又能肯定其美好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民间有句谚
语说:“人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看不到自己庄稼的丰硕。”
材料二: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性格朴实直率明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慎恭顺辛劳,被
提升为夏官府下士。(他)渐渐地因为明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丞相,了
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录事参军。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任命赵绰为大理丞。赵绰执法公正,政
绩考核连年为优等。每次向朝廷上报案情,都表现得严肃刚直,渐渐地被皇上礼遇尊重。皇上因为偷盗抢
掠难以禁止,将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赵绰进谏说:“法律是天下最重要的信约,难道可以失信吗?”皇
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见到什么情况或听到什么意见,应当多多地说说。“升任赵
绰为大理少卿。
大理寺掌固来旷上言说大理寺执法官吏对囚犯量刑定器太宽,隋文帝因此认为来旷忠诚正直,让他每
天早晨站在五品官员的行列中参见。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违法释放囚徒,文帝派遣使臣前去调查,
发现赵绰根本没有枉法偏袒之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来旷斩首。赵绰苦苦谏铮,认为来旷按照法律构
不成死罪,文帝不听,拂衣进入中。赵绰又假称:"我不再申理来旷的事情,我还有别的事没有来得及奏
闻。“文帝让人引赵绰来到后,赵绰再拜奏请说:“我犯了三项死罪:身为大理寺少卿,没有能管制约束住
掌固来旷,使他触犯了朝廷刑律,这是第一;因犯罪不当死,而我不能以死相争,这是第二;我本来没有
别的事,而以胡言乱语诈称有事求见隆下。这是第三。”文帝听了他的话,脸色才缓和下来。当时正碰上
独孤皇后在坐,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并且连金杯也赏赐给他。因此,来旷得以免除一死,被流放到
广州o
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俗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要将他处以斩刑。
赵绰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奉旨。“皇上大怒说:“你是只顾怜惜辛亶而不怜惜自
己了?“下令让左仆射高颇将赵绰处斩。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把赵绰押到朝堂上,
脱下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终究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
顾惜自己的生命。”文帝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好久才下令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劳并
鼓励了他,并且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匹。
当时河东人薛胄任大理卿,与赵绰都有执法公平宽容的名声。但薛胄处理案件凭感情用事,而赵绰严
格守法,两人都很称取。皇上常对赵绰说:"我对你,并不吝惜官爵,只因你的骨相不该富贵罢了。“因仁
德而长寿终,赵绰在官任上去世,皇上为之伤心流泪。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秋夕望月
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江城之月,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清明旷远,彰显了磅礴之势。
B.诗人描写梦中所见之景。他在梦里仿佛与月相望庭中,内心生出思念之情。
C.诗人通过感官和色彩描写,描绘出江城月下秋景图,笔触鲜活,状物生动
D.诗人写诗围绕“望月”二字展开,以月光开篇,又以月光煞尾,一气呵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描写梦中所见之景”错。颔联并非描写梦中所见之景。它的意思是诗人所思之人、所念之事
如在梦中,而此刻自己只能独自在庭中与明月对望。
故选B.
16.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必也沁人心脾。”这一观点在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诗的最后两句“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写诗人满怀深情却无人倾诉,辜负了美好的月光,
表达诗人的惆怅之情。
②“频”“空”二字说明诗人已长时间处于欲诉说而不得回应的状态,已多次辜负了美好月光,这种状况
的“不止一次”,饱含诗人满腹的伤感与无奈。诗句感情真挚,沁人心脾,确实为大家之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含情不得语”说明诗人与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即使饱含深情也无法当面诉说。“含情”一词显示
了诗人无尽的思念而“不得”则突显了诗人的无奈和心酸。“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我心中怀着深情
却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多次辜负美好的月光。在这个月夜,诗人始终是孤独的,他满腹心事,却没有一个
倾听者。最终,诗人只能把那些欲说还休的惆怅深埋在心底,独自咀嚼,暗自伤怀。因为怀着满腹心事,
即便今夜的月光清明旷远,诗人也兴致缺缺,没有心情赏月。对诗人来讲,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因
为长时间处于惆怅满怀的状态,诗人己经多次辜负了美好的月光。
②“频使桂华空”,该句运用嫦娥掷桂花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频”一词表明诗人与家人聚
少离多,常常思念家人,而“空”则是说自己因为思乡而陷入苦闷忧郁无心赏月。“频”“空”二字说明诗
人已长时间处于欲诉说而不得回应的状态,已多次辜负了美好月光,这种状况的“不止一次”,饱含诗人
满腹的伤感与无奈。诗句感情真挚,沁人心脾,确实为大家之作。诗人运用凝练的字词将思乡之情表达地
淋漓尽致,使人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满腹愁思,并与之共情。体现了王国维之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贾谊《过秦论》中,表现面对来势凶猛的九国之师,秦国从容应对的句子是“",
而九国之师则”",说明其人心不齐、同时也凸显了秦国的强大。
(2)李白《蜀道难》中,为突出蜀道行走之难,既夸饰山峰之高,又表现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3)春节前夕,小艾同学和父母一起去南山滑雪场,面对远山的皑皑白雪,他不禁感叹道:
【答案】①.(秦人)开关延敌②.逡巡而不敢进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④.枯松倒挂倚绝壁
⑤.苍山负雪⑥.明烛天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延”“逡巡”“苍”“驰”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12月1日,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经过浮冰区破冰航行,
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
破冰船是一种特殊的船舶,①,例如“雪龙”号能破1.1米的冰,“雪龙2”号可前后向破
1.5米的冰,“雪龙2”号有个“声干罩”特别值得一提,它是全球第一艘实现艄向,腱向双向破冰的极
地考察破冰船。
除了船舶本身的破冰能力外,海冰也是复杂多变的,也会对破冰船的破冰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
主要影响因素是②,当海水温度升高超过零摄氏度,海冰开始融化,整体强度减弱;当温度处于
零摄氏度以下,甚至零下2摄氏度,海水开始结冰,海冰整体强度明显加强,冰的强度主要受堆积冰还是
层冰、当年冰还是多年冰的影响。堆积冰在结冰过程中因受风浪等外部环境影响不断堆积,③,
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破冰船穿越此类海冰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当年冰最大厚度2米,而由土多年冰经过一
个或多个夏季融化后再结冰,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结实,厚度可熊会有一3至4兆必上。
18.文中加点的“杀手铜”用了词语的比喻义,下列加点词语没有用比喻义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此次活动的本道丰,照顾好你们是我的责任。B.绊四石也是成长的动力,可以让我们更加地坚韧。
C.不要总躲在别人后面放冷箭,这是不利于团结的。D.建立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我们具有里程碑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杀手铜”在此句中比喻看家本领。
A.“东道主”指请客的主人。没有比喻义。
B.“绊脚石”比喻对前进有阻碍作用的事物。使用了比喻义。
C.“放冷箭”比喻暗中伤人。使用了比喻义。
D.“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使用了比喻义。
故选A。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答案】①其破冰能力不同;②海水的温度和冰的强度;③变得越来越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①此句是后面内容的总领句,后面介绍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能力的差别,可填:其破冰
能力不同;
②此处要介绍影响破冰的主要因素,根据后文“当海水温度升高超过零摄氏度”“当温度处于零摄氏
度以下”可知与“温度”有关;再根据“冰的强度主要受堆积冰还是层冰、当年冰还是多年冰的影响”可
知,还与“冰的强度”有关,可填:海水的温度和冰的强度;
③此句为前句的结果,前面说“堆积冰在结冰过程中因受风浪等外部环境影响不断堆积”,结果当然
是冰越来越厚,可填:变得越来越厚。
20.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答案】而多年冰由于经过一个或多个夏季融化后再结冰,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结实,厚度可
能会有3至4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前后句主语都是“多年冰”,“由于”应放到“多年冰”后面;
不合逻辑,“3至4米以上”中“3至4米”表区间,不能再用“以上”,删掉“以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而且不但说,的确也事里在他脑里
了。他最初说的是“都一样”,后来大约觉得欠稳当了,便改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现在。
他自从发现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得到许多新安慰。譬如看
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
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
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时也疑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和
恶社会奋斗的勇气,所以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来的一条逃路,很近乎于“无是非之心”,远不如改正了好。
然而这意见,总反而在他脑里与
21.文中加点处用“盘踞”“生长”而不用“出现”,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盘踞”,形容“差不多”这句话牢牢地占据了他的脑海;“生长”,形容这想法在他脑海扎根、滋
长。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事物动态的特点,比“出现”更形象更有力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盘踞”,为把持占据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差不多”这句话牢牢地占据了方玄绰的脑海,富有动
态,生动形象;“生长”,形容这想法在方玄绰脑海扎根、滋长,生动形象。
此处的“盘踞”“生长”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方玄绰脑海想法以动态形象的特点,比“出现”
更形象更有表现力。
22.有时看似对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能表现出丰富的含义。说说文中“平凡的警句”这一表达有怎样
的意蕴。(4分)
【答案】“平凡”说明话语普通寻常,“警句”却含义深刻使人警醒。这种超常组合揭示了主人公奉“差不
多”为人生信条,辛辣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糊涂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平凡”,为平常普通的意思;“警句”,语言简练,寓意深刻的意思。“平凡”说明话语普通寻常,“警
句”却含义深刻使人警醒。“平凡的警句”把看似对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能表现出丰富的含义。这种
超常组合讽刺意味较浓,揭示了主人公奉“差不多”为人生信条,辛辣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糊涂意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
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延伸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19.2 一次函数19.2.2 一次函数第1课时 一次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考数学 第1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5 空间中的距离说课稿 新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3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4章 圆24.6 正多边形与圆第2课时 正多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新版)沪科版
- 2025甲指乙分包工程合同范本
- 2025酒店租赁合同
- Module 4 Unit 2 He doesnt like these trousers.(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二年级上册
- 2025企业管理资料劳动合同驾驶员文档范本
- 2024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5
- Revision Being a good guest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4电路出故障了(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
-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
- 暖通空调基础知识及识图课件
- 回弹法检测砌体强度培训讲义PPT(完整全面)
- 重力坝水库安全度汛方案
- 防渗墙工程施工用表及填写要求讲义
-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Bankart损伤的诊疗进展培训课件
- 校园信息化设备管理检查表
- 新版抗拔桩裂缝及强度验算计算表格(自动版)
- API SPEC 5DP-2020钻杆规范
- 部编版小学生语文教师:统编版语文1-6年级语文要素梳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