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学者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美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从美学史角度对生活美学的这个历史定位,笔者基本赞成,那么,生活美学为何在新世纪得以全面出场呢?时代境遇: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生活美学: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在汉语的语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中国人其实早就参透了生活的价值,由古至今都生活在同一个现世的“生活世界”当中,而不执于此岸与彼岸之分殊,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人们不仅过日子,而且还在“经验”着他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始终不离于感性的。列维纳斯还说过,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存在。“美学”这个词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生活”过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长,它本然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抑或东方生活美学)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学,而更是感性之智,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生活美学”恰是一种研究幸福之学,也是一种实现幸福之道!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生活美学”中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脉络:一方面本然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摄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文)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意识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中国既是“礼仪之邦”,也是“美善之国”。生活美学也必然在承继“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刘悦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学史角度而言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对生活美学的准确历史定位。B.越来越多的人、行业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时代潮流,于是生活美学美育观念的普及有了实现的可能。C.追求“美好生活”之“道”是践行的、“审美生活”之学是理论的,惟有二者合一才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D.我们并非不具备关于审美生活的理论意识,而是我们自美的根源之初,生活就作为内核连纵着东方美学。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味抓美化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而不顾及百姓实际打造最美乡村,这种美是没有品质的,好的生活才是美的现实基础。B.根据《左传》记载,当时外交活动中常以《诗经》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外交辞令,这就是“知悟”的人生智慧和“践行”的现世传统的现实体现。C.柏拉图断言“缺少音乐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由此可见西方的美学理论根源上也是“生活美学”,其对美的态度也植根于如何培养美善兼备的城邦战士。D.孔子对“君子”当“文质彬彬”的阐释,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大概和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密切关联。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支撑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A.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形同水火墨家的世态人心之论,不遗余力于节欲禁乐,那些关乎乐的追求在他们看来是对人的误导。B.借助含蓄性和隐喻性的诗歌在生活中表情达意,是和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审美心理相与为一的。C.有学者认为“兴”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修辞手法,由于其本身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所以也确有唤起人的情思意趣的妙用。D.《诗经》中“群”的职能,在创造和睦融洽的气氛和交流切磋的契机中,旨在唤起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与改善人际关系。4.(5分)请你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东方美学”的概念和特征,说一说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5.(5分)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角度和方法论证的,请结合文本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老家史铁生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老家在慢慢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从那院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再歇会儿?”“不啦,走吧,”离开涿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它,又怕见它。唉,涿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家了。”拒马河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水也比现在深,浪也比现在大。他们说,那时在河湾水浅的地方,你随时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他们说,那时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下读书。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会来看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亲19岁,未来其实都已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攀过那棵树,戏过那片水,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有删改)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这是因为作者从小未生活在老家,对老家的记忆大多来自父辈们的讲述。B.文中父辈们对于涿州城的建筑布局如数家珍,清晰的记忆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故乡深沉的情感。C.文章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D.文章在叙述母亲出嫁时的场景时,代入“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出嫁时内心的喜悦。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不蔓不枝,十分紧凑。B.文章提及汽车到“我们家”门口时,父亲“他们只坐在车里看”,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他们看到的一系列景物,意在说明父辈们内心对于老家的矛盾心理。C.文章写唢呐声时,先用“喜庆”来形容,后又说“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喜庆”是母亲出嫁时心情的写照,“哀婉和苍凉”则是因为作者融入了对母亲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D.文章以“我们”一行人在老家的行迹为明线,以“我”的心理活动为暗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8.(5分)作者用较大篇幅书写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9.(5分)请简析作者笔下“老家”意蕴的变化。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二·忠恕违道》)材料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节选自《论语》)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欲求入B道者C莫近D于此E此F所以G违道H不远也。11.(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恐人不喻(明白)
天下归仁焉(恢复)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B.非违畔之谓(同“叛”,背叛)
就有道而正焉(正直)文胜质则野(华美,文采)
致知在格物(获得)C.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扬)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则于道有间矣(差别)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D.子张书诸绅(衣带)
自见者不明(显露)企者不立(踮起脚)
人之有是四端也(萌芽,发端)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们怀疑曾子与《中庸》关于“忠恕”与“道”之间关系的说法有所不同。B.游定夫认为理的本源不能用比较确定,但从学道理角度看,忠恕最接近“道”。C.老子认为最好的东西像水一样,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争功,这就是自然之理。D.孔子认为只要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2)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14.(3分)苏子由认为“道无所不在”,材料二内容中哪些优秀品质体现了这种“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D.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16.(6分)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3)李白的《蜀道难》中,“,”用杜鹃悲凄的鸣叫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②时速每小时不到45公里,大约10分钟就停靠一次,③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格格不入。④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⑤却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⑥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⑦乘客又可以先上车后买票,⑧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⑨村民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菜水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慢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绿油油的青山,明亮清澈的溪水,秀丽的风景如同袅袅婷婷的青春女孩,款款走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以前很少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18.(3分)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3分)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袅袅婷婷、款款”,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20.(4分)文中“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处的省略号,请分析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的《山海经》等古籍中都曾记载过一种奇特的鱼类。它“鱼身而鸟翼”,可以“群飞海上”,这就是飞鱼。飞鱼并不是一种鱼类。它包括飞鱼属、拟飞鱼属、真燕鳐属等7个属超过70种鱼类,是飞鱼科下7个属70多种鱼类的统称。我国海域分布有其中35种。它们在外形上最大的共同点是生有一对特化的宽大胸鳍,像鸟翼一般优雅而舒展。飞鱼是典型的大洋洄游型鱼类,每年只在特定时间游经特定的海域,而且它们通常在远海活动,难以观察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飞鱼的了解相对有限,让它们充满了神秘感。在科学知识匮乏的古代,人们更是对飞鱼有着诸多误解,飞鱼科拉丁文Exocoetidae的由来就是一个例子。它源自古希腊语,意思是“睡在外面”,原因是古希腊人在航船时经常遇到成群的飞鱼从海中跃起,展开胸鳍落在甲板上,因此古希腊人认为这些奇怪的鱼是从海里飞出来睡觉的。清代《海错图》的作者聂璜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并绘制了飞鱼,然而他却闹了一出张冠李戴的“乌龙”——聂璜在福建的菜市场上见过一种奇特的鱼。它长有团扇形的巨大胸鳍,末端几乎延伸到尾部,正符合古籍中“翅与尾齐”的特征,因此他认为这一定就是飞鱼。科普作家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中考证,聂璜看到的“飞鱼”实际上是鮋形目豹鲂鮄科的鱼类。有这种误解的人不只是聂璜,豹鲂鮄的英文名FlyingGurnard中也带有一个“飞”字。但豹鲂鮄科的成员其实是典型的底栖鱼类,紧贴在海底生活。在达尔文的时代,人们曾认为飞鱼能像鸟类一样拍打自己的“翅膀”飞行,这样的理解是否准确呢?和鼯鼠、飞蜥等动物一样,飞鱼实际上只能滑翔,但它是所有可以滑翔的脊椎动物中,在形态上最接近鸟类和蝙蝠这些真正的“飞行家”的。21.(5分)材料中两个划横线句子中,第一句话认为“飞鱼是一种鱼类”,第二句则认为“飞鱼并不是一种鱼类”,你认为二者表意是否矛盾,为什么?22.(5分)海州湾海洋馆邀请你给学生讲解飞鱼。请列举历史上人们对飞鱼的各种错误认知,拟出讲解要点。要求角度清晰,语言流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相似的青春,却有不同的精彩。毛泽东的青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闻一多的青春像流泪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的青春是奋战在田间地头,立志实现“禾下乘凉梦”……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的青春无一例外都焕发出厚重而迷人的光彩。但是不同的青春,带着相似的遗憾。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你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请以“________的青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抒发真情实感。【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4·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学者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美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从美学史角度对生活美学的这个历史定位,笔者基本赞成,那么,生活美学为何在新世纪得以全面出场呢?时代境遇: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生活美学: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在汉语的语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中国人其实早就参透了生活的价值,由古至今都生活在同一个现世的“生活世界”当中,而不执于此岸与彼岸之分殊,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人们不仅过日子,而且还在“经验”着他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始终不离于感性的。列维纳斯还说过,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存在。“美学”这个词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生活”过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长,它本然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抑或东方生活美学)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学,而更是感性之智,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生活美学”恰是一种研究幸福之学,也是一种实现幸福之道!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生活美学”中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脉络:一方面本然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摄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文)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意识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中国既是“礼仪之邦”,也是“美善之国”。生活美学也必然在承继“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刘悦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学史角度而言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对生活美学的准确历史定位。B.越来越多的人、行业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时代潮流,于是生活美学美育观念的普及有了实现的可能。C.追求“美好生活”之“道”是践行的、“审美生活”之学是理论的,惟有二者合一才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D.我们并非不具备关于审美生活的理论意识,而是我们自美的根源之初,生活就作为内核连纵着东方美学。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味抓美化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而不顾及百姓实际打造最美乡村,这种美是没有品质的,好的生活才是美的现实基础。B.根据《左传》记载,当时外交活动中常以《诗经》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外交辞令,这就是“知悟”的人生智慧和“践行”的现世传统的现实体现。C.柏拉图断言“缺少音乐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由此可见西方的美学理论根源上也是“生活美学”,其对美的态度也植根于如何培养美善兼备的城邦战士。D.孔子对“君子”当“文质彬彬”的阐释,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大概和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密切关联。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支撑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A.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形同水火墨家的世态人心之论,不遗余力于节欲禁乐,那些关乎乐的追求在他们看来是对人的误导。B.借助含蓄性和隐喻性的诗歌在生活中表情达意,是和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审美心理相与为一的。C.有学者认为“兴”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修辞手法,由于其本身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所以也确有唤起人的情思意趣的妙用。D.《诗经》中“群”的职能,在创造和睦融洽的气氛和交流切磋的契机中,旨在唤起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与改善人际关系。4.(5分)请你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东方美学”的概念和特征,说一说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5.(5分)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角度和方法论证的,请结合文本概括。【答案】BCA4.①概念: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②特征: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③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把中国文化传统融进生活,将生活形象化,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传播着中国文化传统。5.①东西方不同的角度论证的:西方美学是“感性”之学,东方更是上升为“觉学”之境。②举例论证:比如列举不同领域的人士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举石涛的例子,阐释“活”指“生命的状态”。③道理论证:主要是因果分析,比如阐述“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时就运用了先因后果的因果分析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于是生活美学美育观念的普及有了实现的可能”错误,由原文“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可知,此项因果颠倒,应该是“生活美学美育观念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行业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时代潮流中”。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由此可见西方的美学理论根源上也是‘生活美学’,其对美的态度也植根于如何培养美善兼备的城邦战士”错误,由原文“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可知,柏拉图仅仅强调音乐的重要是关注艺术,不是“生活美学”。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观点是:东方美学,既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注重“践行”。A.墨家节欲禁乐,否定人们对乐的追求,与“东方美学”的观念完全不符。B.“含蓄性和隐喻性的诗歌在生活中表情达意”,人们有“知悟”更是在生活中“践行”。C.“比喻和象征意义,……有唤起人的情思意趣的妙用”,人们有“知悟”更是在生活中“践行”。D.“创造和睦融洽的气氛和交流切磋的契机,旨在唤起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与改善人际关系”,是“知悟”更是在生活中“践行”。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特征的能力。由原文“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可知,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由原文“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可知,“东方美学”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由原文“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可知,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是把中国文化传统融进生活,将生活形象化,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传播着中国文化传统。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可知,从两个角度入手,阐述西方美学是“感性”之学,东方更是上升为“觉学”之境。由原文“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和“‘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可知,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不同领域的人士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阐释“活”指“生命的状态”。由原文“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可知,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老家史铁生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老家在慢慢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从那院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再歇会儿?”“不啦,走吧,”离开涿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它,又怕见它。唉,涿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家了。”拒马河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水也比现在深,浪也比现在大。他们说,那时在河湾水浅的地方,你随时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他们说,那时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下读书。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会来看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亲19岁,未来其实都已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攀过那棵树,戏过那片水,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有删改)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这是因为作者从小未生活在老家,对老家的记忆大多来自父辈们的讲述。B.文中父辈们对于涿州城的建筑布局如数家珍,清晰的记忆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故乡深沉的情感。C.文章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D.文章在叙述母亲出嫁时的场景时,代入“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出嫁时内心的喜悦。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不蔓不枝,十分紧凑。B.文章提及汽车到“我们家”门口时,父亲“他们只坐在车里看”,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他们看到的一系列景物,意在说明父辈们内心对于老家的矛盾心理。C.文章写唢呐声时,先用“喜庆”来形容,后又说“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喜庆”是母亲出嫁时心情的写照,“哀婉和苍凉”则是因为作者融入了对母亲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D.文章以“我们”一行人在老家的行迹为明线,以“我”的心理活动为暗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8.(5分)作者用较大篇幅书写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9.(5分)请简析作者笔下“老家”意蕴的变化。【答案】CA8.①结构上,张村遐思是对上文作者在史家旧居产生的“从这儿进入人间”的猜想的呼应,也是前后两处对老家“想念与恐惧”的内涵发生转变的意义连接点。②内容上,张村遐思是对母亲出嫁和情感生活的想象式复原,是对生命之根的深度追溯,可以大大拓展行文的容量,丰富“老家”的内涵。③主题上,张村遐思赋予“老家”鲜活的生命与命运之思,将受制于地理空间和个体经验的“老家”扩展、升华为偶然而又必然的生命之源。9.①在未到老家前,“老家”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如“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②在刚到老家时,“老家”是一处实际而又陌生的地理空间,如涿州或者更为具体的史家旧居、拒马河和张村。③在看完老家后,“老家”是一个生命原乡,它超越了空间式的理解和经验性的规定,呈现出生命的源头意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错误,文章第7段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母亲年轻时的生活场景,此时母亲还未出嫁,因此无法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错误,“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他们说……他们说……”等内容是以父亲、伯父和叔叔的视角来写的,其中也包含了他们的复杂情感。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或段落作用的能力。结构上,“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呼应前文“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张村遐思是前后两处对老家“想念与恐惧”的内涵发生转变的意义连接点。内容上,“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是另一个我了”,张村遐思是对母亲出嫁和情感生活的想象式复原,是对生命之根的深度追溯,可以大大拓展行文的容量,丰富“老家”的内涵。主题上,“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张村遐思赋予“老家”鲜活的生命与命运之思,将受制于地理空间和个体经验的“老家”扩展、升华为偶然而又必然的生命之源。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在未到老家前,“老家”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如“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在刚到老家时,“老家”是一处实际而又陌生的地理空间,如涿州或者更为具体的史家旧居、拒马河和张村。“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在看完老家后,“老家”是一个生命原乡,它超越了空间式的理解和经验性的规定,呈现出生命的源头意识。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二·忠恕违道》)材料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节选自《论语》)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欲求入B道者C莫近D于此E此F所以G违道H不远也。11.(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恐人不喻(明白)
天下归仁焉(恢复)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B.非违畔之谓(同“叛”,背叛)
就有道而正焉(正直)文胜质则野(华美,文采)
致知在格物(获得)C.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扬)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则于道有间矣(差别)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D.子张书诸绅(衣带)
自见者不明(显露)企者不立(踮起脚)
人之有是四端也(萌芽,发端)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们怀疑曾子与《中庸》关于“忠恕”与“道”之间关系的说法有所不同。B.游定夫认为理的本源不能用比较确定,但从学道理角度看,忠恕最接近“道”。C.老子认为最好的东西像水一样,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争功,这就是自然之理。D.孔子认为只要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2)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14.(3分)苏子由认为“道无所不在”,材料二内容中哪些优秀品质体现了这种“道”?【答案】ACEDC13.(1)忠诚、宽恕固然不能包括全部道,然而它距离道的本源不远了。(2)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14.要善于自我反省;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便如此,想要知晓道的,没有比这更接近的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距离道的本源不远”。“虽然”,即使这样,作句前状语,“然”后A处断句;“欲求入道者”中,“者”表停顿、强调,C处断句;“此所以……也”,判断句,E处断句。故在ACE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A.归,称赞。句意: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B.正,匡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C.鬻,卖。句意: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C.“这就是自然之理”错误,“几于道”的意思是“最接近于‘道’”,“接近”不等于“是”。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固”,固然;“尽道”,包括全部道;“违”,距离。(2)“舆”,车;“衡”,车前横木;“然”,这样。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吾日三省吾身”可概括为:要善于自我反省。依据“言忠信,行笃敬”可概括为: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依据“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概括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中庸》说:“忠恕距离道的本源不远”学者们怀疑这两种说法不同。程伊川说:“《中庸》怕人不明白曾子的话,就指出忠恕接近道。”又说:“忠恕固然是可以贯穿道的,子思怕人难以理解,所以退一步来说。”又说:“《中庸》因为曾子的话虽是如此说,又怕人怀疑忠恕不一定就是道,所以说‘距离道的本源不远’。”游定夫说:“道是唯一的,岂能相互比较而言!此就是忠恕违道的原因,是因为它不能用一种道理贯穿于全部事物。即便如此,想要知晓道的,没有比这更接近的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距离道的本源不远’。”杨中立说:“忠诚、宽恕固然不能包括全部道,然而它距离道的本源不远了。”侯师圣说:“子思所讲的忠恕,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也不愿加在别人身上。这已经是‘离开道的本源了’。至于圣人,则是并非先不愿加在自己身上,然后才不愿加在别人身上。”诸公的说法,不尽相同。我私下认为不可用概念来表述,既附着于忠恕之名,这就有了形迹,所以说“离开了道的本源”。然而除了忠恕二字,也没有可以阐明道的,所以说“不远”,并不是说它不足以概括道。“违”是距离的意思,不是违背的意思。老子说:“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苏子由阐释说:“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水也是如此。然而既已附着形迹,则和道就有了差别,所以说‘几于道’。然而可以用来形容的善,没有比这更好的,所以说‘上善’。”这和我的看法大略相同。材料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学而》)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的字样直立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大带上。(《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卫灵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D.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16.(6分)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B16.①忆友之情。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愁。颈联“伤岁暮”表明诗人因年华易逝,老之易至而伤感。③思乡之愁。颈联“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诗人难免感时伤世。【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突出梅之洁白”和“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属无中生有,从诗句内容看,只是对着白雪勾起了相思之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首联赞美装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进在扬州梅那般高雅。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上承“动诗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颈联写的是,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所折的梅花一定会乡愁缭乱、感慨万千的。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颈联表现暮年之悲、思乡之愁。尾联写的是,江边的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都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若你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朝夕催人自白头”的还有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综合全诗看,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有忆友之愁,暮年老去之愁,思乡之愁,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等,这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怎能不白?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忆”字感谢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汤显祖《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3)李白的《蜀道难》中,“,”用杜鹃悲凄的鸣叫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答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姹”“嫣”“颓垣”“娲”“炼”“啼”“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②时速每小时不到45公里,大约10分钟就停靠一次,③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格格不入。④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⑤却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⑥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⑦乘客又可以先上车后买票,⑧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⑨村民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菜水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慢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绿油油的青山,明亮清澈的溪水,秀丽的风景如同袅袅婷婷的青春女孩,款款走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以前很少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18.(3分)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3分)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袅袅婷婷、款款”,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20.(4分)文中“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处的省略号,请分析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答案】18.②时速每小时不到45公里。删去“每小时”。⑥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改为“这趟火车把每个村庄都作为停靠站”。⑧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改为“所以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铁公交”。19.“袅袅婷婷”,写女子风姿优美,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风景的曼妙多姿;“款款”,写女子步态轻盈,以静化动,让风景变得鲜活可感。20.列举的省略。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从事各种活动,项目繁多,种类纷呈,展现了他们投入乡村旅游高涨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时速每小时”语意重复,“时速”就是每小时的速度,删去“每小时”。⑥不合逻辑或结构混乱,“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逻辑错误,改为“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停靠”或“这趟火车把每个村庄都作为停靠站”;⑧结构混乱,“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应删去“被”并把“之”改为“它”;或者删掉“之”。改为“所以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铁公交”。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柔美。“秀丽的风景如同袅袅婷婷的青春女孩”此处运用拟人修辞,用形容人的“袅袅婷婷”来形容风景,表现出风景的秀丽曼妙。“款款”缓缓的样子。“秀丽的风景如同袅袅婷婷的青春女孩,款款走来”此处用形容女子步态轻盈的词语来形容风景,让风景活起来,动起来,形象生动。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和意义的能力。前文说“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下面写回乡青年创业的项目、种类,“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此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表明创业的项目、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列举,表现出回乡青年创业搞乡村旅游的热情和行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塑料制品买卖合同3篇
- 山东财税知识培训课件
- 教育信息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消防器材销售、安装与维保一体化合同
- 2025年度销售员突发事件处理聘用合同范本3篇
- 文山2024年云南文山市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总医院招聘5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成都四川成都市成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编外聘用制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惠州2025年广东省惠东县赴高校招聘公办学校教师180人(惠州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宁波2025年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卫健系统其他事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4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202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企业会计机构的职责(2篇)
- 《疥疮的防治及治疗》课件
- Unit4 What can you do Part B read and write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5年MEMS传感器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 《线控底盘技术》2024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设计)
- 学校对口帮扶计划
- 仓库仓储安全管理培训课件模板
- 风力发电场运行维护手册
- 河道旅游开发合同
- 情人合同范例
- 建筑公司劳务合作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