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 陈亮 专项训练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 陈亮 专项训练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 陈亮 专项训练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 陈亮 专项训练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 陈亮 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亮专练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

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

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

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

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

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

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

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

数语侵澹,澹闻而脸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

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

而且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

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②。叶适曰:“同

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

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过迭

沐,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

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

官,非故典也。

(有删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入,不报报:回复

B.搪闻而喷之嚎:怀恨

C.而属台官论亮属:叮嘱

D.群臣更进迭谏更:轮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

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

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

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答案】

1.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平时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积累不仅在课堂上还在作业练习中,要做到立足课本,广泛涉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方法,

如代入法、结构分析法、知识迁移法等。本题C项,意思是属台官认为陈亮的案情很严重,

“属台官”是名词,官职名称,不是动词“叮嘱”。故选C。

2.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朱熹

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理解有误,“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解释

为“朱元晦(对陈亮的观点)不予赞同,却不能改变”,是‘‘不能改变”而不是“不想改变”。

故选Co

3.孝宗看了十分吃惊,内心震动,想张贴在朝堂之上,用种放旧例,下诏书让陈亮上殿,

将要提拔重用他。

参考译文:

陈亮字同甫,是永康人。为人很有才气豪迈不群,爱好谈论兵法,论述评议滔滔不绝,写几

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曾经写作《酌古论》,郡里的太守周葵看了后说:“这个人将来

一定是一个国士!”到了周葵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士子禀告事情时,周葵一定让他们向陈亮

行礼,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豪杰

隆兴初年,(宋国)跟金国签订合和平协议,国人很高兴能有这样休养生息的机会;唯独陈

亮表示不赞同,于是上呈《中兴五论》,奏章送入朝廷,(皇帝)没有答复。陈亮围绕钱塘

城察看,感叹地说曰:“钱塘城将要被水淹没啊”!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

淳熙五年,孝宗即皇帝位有十七年了。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

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

任用他。皇帝亲近的大臣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于是皇上就颁下都堂审察的诏令。陈亮等待

诏令十天后,再次到皇宫上书。皇帝想要授予他官职,陈亮笑着说:“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

百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于是渡过长江回到了家乡。整天与同县的

狂放的士子饮酒,醉酒后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有一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这件事向刑部

侍郎何澹告发。何澹曾经担任考试官,黜免了陈亮,陈亮愤愤不平,屡次在言语中轻慢何澹,

何澹听到后怀恨在心,就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禀告上司,陈亮因这事在大理寺受审,受到鞭笞

拷打,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了解陈亮,等到官员上奏请旨的时候,就说:“陈亮这事是秀

才醉酒后胡言乱语,哪里有什么罪过!”便将(治陈亮罪)文牍丢到地上。陈亮这才得以免

罪。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僮杀了人。恰巧被杀的人曾经羞辱过陈亮的父亲,他的家人就怀疑这件

事是陈亮指使的,把陈亮告到官府。于是就把陈亮的父亲关押在州的监狱里,而把陈亮交付

御史台的官员审讯,情节严重,又交给大理寺。当时丞相王淮知道皇帝想让陈亮活下去,同

时辛弃疾和罗点又特别出力营救,陈亮又得以不死。

陈亮因为自己屡次遭受牢狱,回家励志读书,所学十分广博。这时,朱熹与陈亮展开“王霸

义利”之争,叶适说“同甫既已经研究皇帝王霸之学,在上下三千多年中考察它的聚合消散,

探究它的奥秘,观察到圣贤的精微之处常常在事物之间广泛传布,儒者失掉了它的旨要,所

以不足以揭开事物的真象,使人事各得其宜。他的学说都是今人所没有讲到的,朱元晦不予

赞成,却不能改变。”

不久,光宗凭对策录取进士,用礼乐政刑的关键问参加考试的人,陈亮用君道师道回答。当

时光宗不去重华宫朝见孝宗,群臣多次劝谏,都不听从。读到陈亮的策对,于是非常高兴,

认为凭这可以巧妙处理父子关系。本来报上来的是第三名,皇帝亲笔提为第一名。后来知道

是陈亮,就非常高兴。孝宗住在南内,宁宗(宋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住在东宫,他们听

说了这件事都高兴。陈亮被授予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签书的官职。还未到任,就在某天晚上死

去,年仅五十五岁。

陈亮虽然是一个平民,家中只有中等的家产,如果有才能特异家境贫寒的人,他就给衣食供

养,长久不衰。去世以后,叶适向朝廷请求,将陈亮的一个儿子补授为官,但是朝廷没有这

样的先例。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

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

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谪也。仲达不能逞其谪于孔明,故

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谓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谴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

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

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谪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谓言日:“亮若勇者,

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

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

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调,

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

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谓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

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

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

而信其谪,岂非复为仲达所谪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间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

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

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

戒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解析】选A。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

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解析】选B。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

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

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

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

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

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

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

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

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解析】选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

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

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

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注意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

末语气词,罢了。(2)与,对付。(3)弓I,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

较短小,难度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

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

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

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

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歹单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

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

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

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

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

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

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

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m]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

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

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

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

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

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

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

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

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

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谪,不贪小

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

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

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

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

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

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

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

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

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己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日:“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

售之地也。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文末又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

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陛下励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今乃委任

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俳,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

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宰

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曰:“恭惟皇帝陛

下励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

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

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

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事闻,孝宗知为亮,尝

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

得免。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

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

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

下之气索然无余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①,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

为狂怪。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戡②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

疑食异味有毒,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亮,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

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未几,

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

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注释】①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②羹裁gdngzi,肉羹和大块肉,也泛

指菜肴。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上《中兴五论》,奏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B.是有大功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醉中戏为大言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以其事首刑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陈亮“才气超迈”和“直言无讳”的一组是

A.①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②己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B.①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②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

C.①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②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

有为之岁月。

D.①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②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喜欢谈论军事,擅长写文章,郡守周葵读了他写的《酌古论》,

大为赞赏;隆兴初年,陈亮上奏章反对和议,但他的上书再无回应。

B.上书没有回音,陈亮并不气馁。回故里后,他边讲学,边著述,又认真考察了历史和现

状,看到妥协投降的莫大危害。怀着一腔爱国热忱,陈亮接连上书皇帝,反复申述恢复中原

的爱国主张。

C.孝宗读了陈亮一篇篇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政策的雄奇文章,被深深震动,他欣然接

受,并认真采纳了陈亮的主张,甚至准备给陈亮一个重要的官职一一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

可惜陈亮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D.再度回归故里后,陈亮曾一度落魄醉酒,与人豪饮。某次乡人会宴,与陈亮同桌者回家

暴死,陈亮被怀疑投毒杀人入狱。幸亏大理寺少卿郑汝谐极力向光宗陈述,陈亮才得以免死。

8.B

9.C

10.C

解析

8.BKA.前:连词,“于是”“就”;后:动词,“趁”。B.皆介词,“对”“对于”。C.前:

动词,“说”,后:语气词,“呢”。D.前:介词,“把”;后:介词,“因为”。I

9.CKA.第②句言其返回家中修习,努力治学著书。B.第②句言金使态度,与“直言无讳”

无关。D.第①句言朝廷大臣对陈亮“直言无讳”的评价。2

10.CKC项实际情况是:孝宗在位对国事朝政的处置,常常为佞臣所左右。他面对陈亮一篇

篇义正辞严、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卖国政策的雄文,虽也为之震动,但终究不能认真加

以采纳,只是准备给陈亮一官半职了事。“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一职是由光宗皇帝策问

后任命的。2

文言文翻译:

陈亮字同父,是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群,喜欢谈论军事,议论问题时风生水起,极有感

染力,写数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他曾经考察古人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I,写成《酌古论》。

郡守周葵得到书,就与他辩论,认为他是个奇才,说:“将来一定是国士。”隆兴初年,朝

廷与金人议和,天下人都欣喜庆幸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有陈亮认为这样不行。于是上奏

章《中兴五论》,奏上之后没有回应,不久他就返回家中修习,更加努力治学著书达十年。

淳熙五年,陈亮改名为同,赴朝上书,考虑分析古今的情况说:“主张议和,是用来成全上

下的苟且偷安的方法,并且会滋长愚妄庸懒情绪啊。一天的苟且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