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绪
论考古文献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一、《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或相近专业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时数不等,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周4/3学时。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本课程在保证文选教学这一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辅之以相应的文献和读史常识,以加深学生对我国典籍文化的全面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要籍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文献典籍的发展概况,对每一部书要求掌握作者简历、成书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主要内容、史料价值、版本、注本以及相关参考书等。文选部分:通过各类典型历史文选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理论知识,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叙事、取材及编纂特点。讲授以字、词、句为主,可适当串讲,但要防止以串代替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应词汇,要求学生掌握1000左右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古汉语常用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语法活用,其中200左右的重点词,要达到熟练地程度。3.教学原则及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循序渐进教学。合理容量的多层次教学。强化实践教学。4.学时比例在教学实践中,要籍介绍可占总学时的30%,文章选读是主体内容,占学时的70%。练习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时间比例一般为教学时数的一比一。二、《中国历史文选》的主要内容和开设目的
1.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典籍文化十分丰富,人们往往用浩若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它。“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章学诚《章氏遗书·报孙渊如书》)“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本门课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要籍介绍文章选读中国史学史常识历史文献学常识
2.开设目的掌握重要史籍提高文言文阅读与运用能力了解史学史、文献学基本常识三、授课方式及学习方法1.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实习参观
2.学习方法大学学习的三个转变以教室为中心→图书馆以听课→自学、阅读原著、思考以老师→自我四、参考书目柴德庚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82/2002年版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王树民著《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1981/2003年版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杜泽逊著《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王力著《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荣孟源编《中国历史纪年》三联书店1956年《辞海》/《辞源》/《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吾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训之言
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在今日
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也。”——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一、甲骨文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2.甲骨文的发现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占卜与文字记录甲骨卜辞的结构特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殷商甲骨文的著录与研究A.刘鹗《铁云藏龟》(1903年)B.孙詒让《契文举例》(1904年)C.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续编》(1913——1916年)D.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917年)E.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萃编》
F.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1933年)G.胡厚宣《甲骨文合集》(1982年)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
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
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
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
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
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
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
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的种类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
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金文的价值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的著录与研究青铜器及其铭文在历史上代有发现,被学者们专门著录和研究是从宋代开始,例如欧阳修搜罗历代金石文字而成《集古录》,这是现存最早著录、研究金石文字的著作。二十世纪初以来,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唐兰、杨树达、于省吾、容庚、马承源、陈梦家等,对金文的著录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2.简牍的发现从西汉至宋代,简牍出土约八九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用战国时的文字书写的简册;二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釐王)墓时,发现有竹简数十车,被整理成16种古书共75篇,这就是所谓“汲冢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典、英、日、俄等国以“探险队”的名义在中国边疆和境内进行盗掘,在楼兰、敦煌、酒泉等处发现很多汉晋简牍,这些实物至今仍流散在英国、印度、瑞典、苏联等国。1930~1931年间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
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发掘出1万余枚汉代简牍,这是居延汉简的第一次发现,同时也是在这时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实物现藏于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进行的科学发掘,有几十次。出土实物都用科学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3.帛书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
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
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4.敦煌吐鲁番文敦煌文书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等处发现的5~11世纪多种文字古遗书。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于莫高窟17窟藏经洞。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残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122窟窟前,又续有发现。遗书总数达5万卷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写本,一小部分是木刻印本。刻本中唐咸通九年(868)刻《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刻本书籍。遗书中汉文写本占3万件以上,其余用藏文、梵文、康居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粟特文等多种文字抄写。敦煌汉文写本中佛典占95%,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发愿文、启请文以及忏悔文、祭文、僧传、经目等,其中发现一些已佚的经卷以及一批疑伪经等。其他非佛典文献的遗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除佛典外,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的经卷及一些佚经。此外,还有医书、算经、历书、占卜书、类书、书仪等。集部有别集、诗、曲子词、变文、讲经文、押座文、话本、俗赋、词文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是“官私文书”。官文书包括符、牒、状、帖、榜文、判辞、过所、公验、度牒、告身、籍帐以及与户部、刑部、兵部相关的文书片断;私文书有契约、社司转帖、帐历、书牍、析产文书等,为研究该地区政治经济状况及各种制度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文书发现后,1907~1914年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
一郎、俄国人奥尔登堡等先后来到敦煌,运走大批敦煌文书卷子,遗书流散世界各地。至今,敦煌写本在国内的,主要收藏于北京图书馆、敦煌、兰州、上海、天津和台北。在国外的,则分藏于伦敦、巴黎、圣彼得堡、京都、柏林等地。敦煌遗书的发现推进了与中世纪的中亚、中国相关的各方面学科研究。除其本身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外,还在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原始记录,未经后人加工改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敦煌文书有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之称。吐鲁番文书1959年到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平两地,共发掘清理了晋到唐的墓葬四百余座,在所获珍贵文物中,有2700多件汉文文书。其中晋十六国时期的100多件,占全部文书的5%,高昌王朝时期的700余件,占30%,其余为唐朝的,约1700多件。据文书记年,最早的是西晋泰始九年(273),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前后历时五百年。吐鲁番文书就其性质﹐可粗略分为公私文书﹑古籍﹑佛道等教经卷四大类﹕公文书有朝廷诏敕﹑律文﹑籍帐﹐各级军政机构的文牒数量更多﹔私文书包括世俗及寺观所有的各类疏(衣物疏﹑功德疏之类)﹑契券(租佃﹑借贷﹑雇佣﹑质赁﹑等)﹑遗嘱﹑辞﹑启﹑信牍等﹔古籍有儒家经典﹑史书﹑诗文蒙读物﹑判集等﹔宗教类有佛教经论﹐道教符箓﹑醮辞﹑经文以及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文书和属于高昌郡时期的文书﹐就目前所知﹐大部分均在国内﹐其中以北凉时期为多。从这些文书中﹐可以看到行之于内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及设官分职﹐军事编制﹐秀才﹑孝廉的选举﹐同样在高昌郡实行。赋役制度如北凉的计赀制度﹑各类徭役的征发﹐以及水利灌溉的重视与管理等方面﹐文书中也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一、概述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重点史籍介绍(一)《史记》简介《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所撰。记事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作者及成书经过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
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
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2.史料来源司马迁父亲生前搜集的资料;当时见存的先秦古籍;政府保存的各类档案文献;司马迁到各地游历时所搜集的资料;民间流传和私家收存的古文书传。3.体例和内容《史记》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共52万6千余字。体例包括:十二本纪,写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4.评价《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具体表现为:(1)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裁;(2)百科全书式的系统记载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历史;(3)全书贯穿进步的史观;(4)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我们应该看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封建史学家,他一方面欲“究天人之际”,另一方面仍受“帝王受命于天”的羁绊;其认识社会的方法实力是循环论,至于后人从行文上和材料的矛盾上找出破绽,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过,我们也不能去苛求古人。5.注本及相关参考书《史记》的古注本,今存三家,即通常所说的“三家注”。清人梁玉绳
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今人陈直的《史记新证》、张大可的《史记研究》、韩兆琦的《史记笺证》;国外学者日本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等均可以参考。1.解题《史记•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按照年月的顺序,编写历代帝王在位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并冠于他们出生到即位的简历,就是“本纪”。其性质类似全书的大纲。这种体裁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但给一个帝王单独写“本纪”,还是《史记》最早,而《秦始皇本纪》则是最早的帝王的“本纪”。在这篇《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一生的历史,大体上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过程。2.教学要求(1)史料方面,本文是最早的一篇详尽记载始皇事迹的传记,是研究秦史的极为重要史料,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2)语言反面,注意本文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并随以后课文中的陆续出现而继续归纳、熟记。掌握
“以”、“属”、“见”等字的用法。巩固词类活用。2.基本词汇置、委、予、恣、竟、乱、觉、矫、发、生、坐、复、患、疆、爱、略、约、易、轻、亡、固、止、卒、畔、兴、兵、反、始、服、咸、伏、辜、更、谥、德、代、朝、上、急、填、树、并、徒、休、垂、适、实、过、重、法、辟、师、除、说、殆、观、见、损、乐、容、求、终、道、令、良、故、封。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生于邯郸(今属河北)。秦朝建立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帝,在位共三十七年。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1.解题《史记平准书》选自《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为《史记》八书之一。主要介绍自西汉建国以来到汉武帝即位时的经济状况,以推求社会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形。西汉初年国家十分困窘,经过几代的积累,到汉武帝初年时国力以很强盛。而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几乎武帝一朝就消耗干净。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财政政策做了严厉的批评,并且表达了他自己的经济理论。他肯定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力,明确的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他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平准书》关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于《汉书·食货志》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贵的。教学要求了解西汉前、中期的经济概况及政策。掌握重点词的词义。结合《货殖列传》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基本词汇弊、据、匮、钧或、难、稽、市、量、度、漕、岁、即、布、数、校、钟、悉、用、胜、直、藏、属、擅、货、举、省、亨、仰、差、籍、曹、率、偷、事、躬、边。1.解题《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2.教学要求(1)《货殖列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为工商业家而写的一篇传记。本文是该传的序言,论述商品经济对社会物质生活和道德风尚的决定作用,体现了司马迁发对“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和进化论的历史观,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2)注意本文的古今字、通假字和重点词汇。3.基本词汇至、治、望、甘、务、极、穷、饶、劝、召、乏、原、鲜、予、寡、匡、廪、乘。《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1.作者及成书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2.《汉书》的史料来源《汉书》史料来源,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汉武帝太初以前,因《史记》已有完整的记载,绝大部分用《史记》原文,文字略有精炼,有些重新加以安排、剪裁,大体上还是司马迁的材料。汉武帝太初以后,部分的史料来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父书——《史记后传》;第二、各家所续《史记》;第三、其它记载。3.体例和主要内容《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
“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帝元年(前202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共八十余万言。至唐代颜师古以《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4.评价《汉书》的主要优点体现在:(1)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史。(2)开拓了史学研究新领域。(3)求是致用的史学观点。(4)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优秀作品。《汉书》的不足表现在:(1)宣传阴阳五行学说。(2)班固的爱憎不如司马迁那样鲜明。(3)喜欢用古字。5.注本及相关参考书自东汉服虔、应劭注《汉书》以来,唐朝颜师古、清朝王先谦双峰并峙,乃《汉书》注家中之巨擘。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今人陈直的《汉书新证》都可以参考阅读。1.解题《百官公卿表》选自《汉书》卷十九,是班固首创记载汉朝中央职官历任情况的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先叙官名、职秩、印授等,然后书年以表其姓名。班固又作序,概述先秦各代设官分职的源流及沿革,详尽地记载了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官的设置,及其职守与品秩。后人非常推崇〈百官公卿表〉,由于“百代皆行秦法制”,秦、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基本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因而百官公卿表不仅是研究秦、汉官制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史和政治制度史的珍贵史料。2.教学要求了解西汉官制的结构特点。注意本文中的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以及重点词汇。3.基本词汇兼、篡、温、印、助、丞、祝、宰、卜、郎、寝、掖、邸、厩、狩、贲、祠、祀、钧、衡、绥1.解题本篇选自《汉书》卷二十四,《汉书食货志》以上古至王莽新朝时期的经济为主要内容,作了专题论述。由于篇幅过长,分为上、下篇,上篇记食,下篇记货。本文是上篇,内容是对食、货总论,并记述了春秋至王莽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2.教学要求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西汉前期至武帝时期的农业经济概况、土地占有情况、农民经济地位、赋税制度、农业技术等。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难句的语法结构。3.基本词汇既、醇、本、末、泛、振、蹶、顾、胡、相、罢、毕、苟、殴、备、著、臧、周、称、息、鬻、责、奇、策、孰、书、颛、逾、澹、比。《后汉书》一百二十卷
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
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
晔(398年-445年)所著,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
志三十卷(司马彪续汉书),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95年历史。1.作者及成书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2.史料来源范晔作书距东汉亡国以二百余年,其间见闻传说已不可求,惟赖前人著述。据清人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述略》中说,范晔之前,记载东汉一代历史的史书,约有
18家,共计1049卷,从而为范晔撰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范晔博采众书,斟酌取舍,范晔的《后汉书》后来居上,其它诸家后汉书渐被淘汰。3.体例与内容《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
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后附殇帝,《顺帝纪》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
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
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
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后汉书》的特点,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4.注本及参考书《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1.解题本篇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党锢列传》作了具体记载,写了二十一个著名党人的传记。这篇序文总写“党锢之祸”的源起,追溯历史背景到春秋战国之世。作者认为,儒学重明节大义的传统与侠义之风的传统养育了东汉当人的气节,他们不满宦官专政,愤而抗争,终于招来杀身之祸或禁锢终生的迫害。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彰党人的气节,而详述“党锢之祸”的始末和缘由,客观上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研究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2.教学要求史料方面:了解党锢之祸的源起与始末,进一步了解东汉后期士人与宦官斗争的情况。语言方面:要求掌握古今字、通假字和重点词的用法。本文骈散杂错语言典雅,可以熟读背诵。3.基本词汇党、嗜、刻、肆、理、抑、区、文、陶、叔、济、中、霸、萌、徒、执、期、景、阔、私、异、运、逮、冠、危、褒、贬、驱、班、书、离、宥、眦、讼。,1.《三国志》简介《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2.作者及成书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
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
始撰写《三国志》。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3.史料来源及内容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4.评价优点: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不足:存在曲笔与回护,记事过于简略。5.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的《三国志注》引书200余种,补益了大量史实,人称《三国志》功臣。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归纳他作注的体例有六:“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一曰参诸家之说,以核同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这个归纳是准确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弥补了《三国志》记事简略的缺点,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1.解题本文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卷五,是《三国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作者以精炼的的语言概述了诸葛亮一生事迹,写出了他的性格与风采。文中所载的“隆中对”和“出师表”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本文是一片大传,这里只节选了诸葛亮隆中对策、江东出使、出师表以及北伐中原等几个段落,以突出诸葛亮的主要事迹。2.教学要求史料方面:了解诸葛亮的事迹,区分历史的诸葛亮与文学作品的诸葛亮。语言方面:掌握本课通假字、异体字和重点词的用法,背诵《隆中对》、《出师表》。3.基本词汇署、旧、莫、许、器、众、克、图、存、恤、胄、制、箪、谋、处、画、计、机、辞、冀、紹、勖、录、领、笃、聘、崩、殂、光、陟、否、简、恨、闻、达、效、雅、响、阙、咎、闇、愆、疾、病、纪、刊、嘉、表、牧、陈1.解题本篇选自《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引《魏武故事》。这篇文章又名《明志令》、《十二月己亥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写于210年(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当时,曹操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2.教学要求史料方面:结合《三国志武帝纪》了解曹操的事迹,全面客观评价曹操。语言方面:掌握本课通假字、异体字和重点词的用法。3.基本词汇孤、举、孝、廉、恐、凡、愚、除、残、秽、选、违、忤、诸、愤、还、去、尚、少、顾、视、岁、图、却、清、耳、筑、蔽、绝、征、迁、题、遭、值、兴、义、损、强、倘、领、破、僭、遂、度、枭、若、讳、设、没、用、戾、嗣、逊、忖、每、愴、垂、顾、况、捐、典、诚、避、舍、禽、推、克、虑、济、堪、静、谤《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1.作者及成书沈约(441一-513),字休文,南朝吴兴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史家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门阀士族,家族地位显赫。沈约在20多岁时开始撰写《晋书》,到488年撰写成《晋书》120卷,齐永明
4年开始奉诏撰写国史,撰成《齐纪》20卷。齐永明5年(487)开始奉诏撰写《宋书》,次年即成,共计纪、传70卷。所记起于东晋安帝义熙之初,终于宋顺帝升明3年(479),包括东晋末年及宋一代的历史。2.《宋书》的特点《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第一、在列传方面,创立了家传的形式。第二、在类传中首创了《孝义传》。第三、创立了《索虏传》记录北魏及南北战争、通好、和议、互市的历史。第四、《宋书》的志在文字的分量上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一半,而在价值上更有超出本书纪、传的地方,是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以后又一重要著作。《宋书》最大的不足,是宣扬天命、佛教、预言。它记载了诵读观音经千遍就可以免灾的故事。《符瑞志》鼓吹“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天文志》、《五行志》多有此类的记载。这反映了神秘主义的史学观,为统治阶级的合法统治编织了神圣的外衣。1.设馆修史与《晋书》《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2.《晋书》的内容及特点《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它继承了《东观汉记》的“载记
”的体例,创造性地记述了16国的历史概貌,反映了唐朝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历律、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时期的典章制度。《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
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重修五朝史,隋书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现行《隋书》共八十五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隋书》的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是因为当时唐朝集中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先后参加编写的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皆名列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列;颜师古是当时名垂一时的经史大师;负责修撰天文、律历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这样,《隋书》的修撰,便得到了学术上的保证。二是因为修史当时离亡隋时间较近,有不少隋朝的史料尚可资证。如隋人王劭撰的《隋书》八十卷,便保存着许多隋王朝的诏策。此外,当时也还存有数十卷《开皇起居注》等。更重要的是,唐贞观时离隋炀帝时不过二十余年,有许多隋朝遗老仍健在于世,可以通过访查直补史事。《旧唐书·孙思》便载:“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说明修《隋书》时,史官们曾访问过不少人。还有不少修史的作者本人就在隋朝生活过,有着亲身的经历,因而史实也就较为准确。三是作为主编的魏徵,历史上素称谏臣,号为“良史”,他主编修史时一般能坚持据事直书,不像后代史书的一些纪传有那么多的忌讳。《隋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如实记录,较少隐讳。主编魏徵在给唐太宗上书时曾经说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臣愿当今之动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惟其想到以史为鉴,所以对隋是如何灭亡的,对隋君臣上下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可谓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揭露。比如对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游江都,都有翔实的叙写。又因为魏徵等编书者有意写出人民对隋王朝的反抗情绪,因此在《隋书》中也较多地叙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这在《炀帝纪》两卷中记载最为具体。据统计,在纪传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以及在《食货志》、《五行志》里,记载了有关农民起义的情况。《隋书》另一个可取的地方,是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极少,而《隋书》的史志部分,多达三十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这十志不仅叙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情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隋书》也有不克服的缺点。例如它过分强调“天道”和“帝王之道”,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此外,由于隋末丧乱,图书散佚严重,因此在撰写时,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有些传只能注明“图籍在记,多从散逸,不能详备”,造成某些传记空洞无物。这当然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1.解题本文选自《隋书》四卷,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系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值得注意的是,《隋志》是经史子集四部后附入儒道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确切说应该算是六分之法。2.教学要求《隋书经籍志》正式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代图书分类影响巨大;《志序》所记历代典籍流传和目录学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古代学术的重要资料。掌握本课通假字、异体字及重点词的用法。
3.基本词汇经、纬、疏、、庸、面、掌、辨、贰、鄙、赞、舍、总、裁、暨、隳、紊、乖、淆、丧、划、草、荐、逸、谒、校、凡、盛、鳩、豫、寻、沂、志。一、概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
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
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
纪年》(辑本)等。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编年体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等。纲目体以编年为序,简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有宋朱熹《通鉴纲目》等。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语、行动和居止的专书,周代始创。时政记,是宰相执政关于朝廷君臣议论军国要政的记录,武周时始创,明代废止。日历,是由史官根据起居注或时政记等所记杂事,稍加润饰汇编而成的资料书。唐顺宗时所创,明以后废止。实录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数据,重新汇编,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自北凉刘昞《敦煌实录》创体,唐以后成为定制。东华录,清乾隆闲蒋良骥创体,是根据实录和其它档案、公文、邸报所写的朝廷大事摘要。起居注、实录等官修编年体资料书,虽不无讳饰篡改,但因其篇幅浩大,材料详明,而有着珍贵的价值。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季),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也就是说,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闲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作者及成书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
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
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
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
哲宗四朝。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遗著有《潜虚》、《切
韵指掌》、《类编》、《传家集》、《翰林
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
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
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
闻》、《通鉴目录》、《通鉴考异》、《通鉴举要历》、《稽古录》(《历年图》、《历代君臣事迹》和《百官公卿表》)、《切韵指
掌图》、《司马文正公集》等等37种。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年),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此书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司马光编集此书,朝廷许他“自辟属官”,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手,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恕,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资治通鉴》,负责检订文字。删改定稿则完全由主编司马光一人完成,故行文颇为一致。刘恕之子刘羲仲说:“先人在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此外,司马光又编《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通鉴举要历》八十卷三书来替这本巨著做说明。2.体例及内容《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其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
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3.评价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优点:(1)《四库总目》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2)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3)发展了编年体;(4)在叙述上长于直书,不拘泥于春秋笔法;(5)文字精炼质朴,熔铸文史于一炉。不足:《资治通鉴》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记载,对于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文化等方面记载不多,队历史上的变法持否定态度等。4.注本及参考书《资治通鉴》问世后,有司马光的门生刘安世作《音义》10卷,其子司马康作《释文》,均佚。全面注释并具杰出成就者,应推宋末元初胡三省的《治治通鉴音注》。柏杨《白话治治通鉴》;施丁《通鉴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刘后滨、李晓菊著《治治通鉴二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解题《秦晋淝水之战》,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五。标题是编者加的。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
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2.教学要求史料方面:与《晋书》记载对比,了解这次战役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双方战事胜败原因。语言方面:掌握本课通假字、异体字及重点词的用法。3.基本词汇议、承、业、隅、霑、化、恭、征、衔、走、黙、殆、伐、宠、寇、遣、势、第、拜、劝、仇、雠、逞、策、画、娴、督、骄、矜、陟、暇、垂、寡、弱、拔、陷、栅、潜、遣、驱、驰、趣、津、勍、却、蹈、蔽、塞、厌、潸、围棋、摄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音pú)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於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近现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960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1127年),记北宋九朝168年史事。李焘遍取正史、实录、政书,“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体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本于“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长编内容异常“翔实”﹐史料丰富。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条”。该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後历时四十年。《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宋哲
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1097)三月,以
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续资治通鉴》全书
二百二十卷,清代毕沅主持编撰.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年),以编年体
形式记载宋、辽、金、元
的历史,前后凡四百一十一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的1360余年历史,但并不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毕沅早年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颇负雄心,曾立志续修。到了乾嘉之际,随着经学和考据学的发达,不少学者开始用治经的方法来治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就促使学术界对历史著作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以前那些《续鉴》自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上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纂修,广征内府和民间所藏珍本和秘籍,发现了不少过去不能流传、无法见到的宝贵历史资料,也为纂修新的《续鉴》提供了可能。毕沅又爱才礼士,好延揽英俊,史称“江左人才半归幕府”。在这种极为有利的历史背景之下,毕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前后,开始了纂修《续资治通鉴》的工作。毕沅从四库馆及其它地方录出前人所未见的珍贵资料一百余种,先后将章学成、王昶、孙星衍、洪亮吉等史学宿儒招致幕府,参与其事。在毕沅的主持之下,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成了《续资治通鉴》的编纂。初稿完成后,毕沅阅后不甚满意,又延请著名史学家邵晋涵修改审订,并与大学问家钱大昕、王鸣盛往返商榷,请他们参订校阅,前后四易其稿,一直到毕沅逝世前不久,历时三十余年才最后完成这部中国史学上的不朽之作。《明实录》3045卷,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
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毅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全书共十三部,
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
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实录》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实录》十卷;《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实录》七十卷;《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实录》八卷;《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虽未单独修纂,却也未废年号。崇祯朝明亡,故无官修实录。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誊录正副二本,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椒园。正本藏之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后,转藏于皇史宬。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文渊阁,供后代阁臣、史官修《实录》时借阅参考。因此,明历朝实录“有成书,无刊本。”明代史料论原始首推明代档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类别的文件。明代档案文件分为二十种:“凡上所下有十:一诏、二诰、三制、四敕、五册文、六谕、七书、八符、九令、十檄;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题、二奏启、三表笺、四讲章、五书状、六文册、七揭帖、八会议、九露布、十译。”它们是编纂《明实录》主要依据的原始资料。然而,由于明末战乱等原因,大部分明朝档案册籍均毁于兵火。清初为编修《明史》曾征集了一小部分档案,贮存在内阁大库之中。后又几经变乱,复散失不少。现今除南京、台湾以及一些单位和个人还有一些收藏外,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仅有3600余件了。更为严重的是,现存的明朝档案虽从洪武至崇祯各朝均有,但主要是天启和崇祯两朝的。因此,《明实录》可谓研究明代历史最系统和完整的史料。1.解题《作铁榜申诫公侯》选自《太祖洪武实录》卷七四。朱元璋自号吴王前,便已发生统治集团人物纵容豪奴破坏法纪、鱼肉平民的情况。明朝建立后,这类问题越发严重,以至迅速危机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朱元璋不得不制定特殊法律实行约束,这就是著名的《铁榜》。2.教学要求史料方面:结合《明史》相关纪、传了,了解榜文出台的社会背景以及它所起的历史作用。语言方面:了解重点词汇及词类活用现象。3.基本词汇朕、昔、恃、悛、诫、屡、役、凌。《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清实录》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主要是选录各时期上谕和奏疏,皇帝的起居、婚丧、祭祀,巡幸等活动亦多载入,已编成的十二朝实录,篇幅不等,若十种之间相差颇为悬殊。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相同,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篇幅较《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钜帙。《清实录》,全书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等五十一卷外,计有《满洲实录》八卷(有绘图,汉、满、蒙三种文字)、《太宗实录》六十五卷、《世祖实录》一百四十四卷、《圣祖实录》三百卷、《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高宗实录》一千五百卷、《仁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宣宗实录》四百七十六卷、《文宗实录》三百五十六卷、《穆宗实录》一百七十四卷、《德宗实录》五百九十七卷,以及《宣统政纪》七十卷。《清实录》是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是研究清代历史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一、概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一)《通鉴纪事本末》简介《通鉴纪事本末》是有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1.作者及成书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这时由于职掌清闲,可以从容论著。袁枢与朱熹、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这时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一现实,对于抱有“爱君忧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情。2.评价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画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1.解题《安史之乱》,节录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祸延三朝(唐玄宗、肃宗、代宗)的这场军阀叛乱,时间长达十八年,结局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唐帝国,从此陷入持续百年以上的分裂和内战。原散见于《通鉴》各卷的有关材料,被袁枢一集中,便可清楚地看出,谁是招致“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真正祸首。2.教学要求了解安史之乱始末,掌握纪事本末体的编撰特点及编年、纪传、金是本末三种体裁的优劣。掌握本课通假字和重点词的用法。
3.基本词汇讨、敕、曲、乃、曩、谶、堪、扇、惮、枉、蹙、膺、唱《宋史纪事本末》是明代陈邦瞻撰写的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一百零九卷。陈邦瞻字德远,江西高安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卷二四二有传。[1]在他之前,冯琦、沈越都用纪事本末体编写过宋代史事,只是均未完成,后来二人的弟子请陈邦瞻将二人之书加以增订。陈邦瞻将二书合为一编,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历时约一年完成。除《宋史纪事本末》外,陈邦瞻还撰有《元史纪事本末》一书。《宋史纪事本末》起于太祖代周,终于文(天祥)、谢(枋得)之死。由于受正统观念的支配,本书实际包括宋、辽、金和元初四朝史实。陈氏在纂辑时,恪守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分条记事,编次颇有条理。使宋、辽、金三朝历史略具梗概,给初学者带来颇大便利。但因史料仍本《宋史》,原书错讹疏漏的地方,本书未及订正的,也在所不免,因而引用时需审慎对待。是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清谷应泰
(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
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
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于《明史稿》﹑《明史》
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
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于政治﹐略于
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
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
之处。一、概述典志体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之前有刘知几之子刘秩所著的《政典》,杜佑《通典》在其基础上加以扩充,故其书为《通典》所代,未流传于世。),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计九门,门下有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全书内容采自五经群史,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较《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南宋郑樵《通志》,是纪传体史书,典制部分称为“略”。从全书性质上看,属于纪传体通史。“三通”都有续作,至清代累计为“十通”。其中官修的有续三通接正三通叙述至明末,清三通接续至成书之时,即乾隆五十年左右。因《通志》为纪传体通史,续作仅接续二十略这一部分。六部大书合计1560卷。清末刘锦藻又以个人之力成《续清文献通考》400卷,续至清末。此外断代典制体史书始于唐代苏冕的《会要》40卷,记唐高宗至德宗时事,宣宗时,又有《续会要》40卷,因其断代成书,易于续作,后历代多有撰修。(一)《通典》简介《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2025届小升初数学自主招生备考卷含解析
- 陇南地区两当县2024-2025学年小升初数学重难点模拟卷含解析
- 陕西中医药大学《特殊钢冶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音乐心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SCI论文写作与投稿 第2版-课件 9-SCI论文辅体写作
- 中小学教学常规培训
- 陕西省咸阳市2025届下学期初三年级期末考试(联考卷)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5月)三调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省商洛市第3中学2025届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模拟卷(十二)含解析
- 陕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4 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猛龙过江口袋书
- 《系统工程概述》课件
- 高素质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
- 2016-2023年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考点试题甄选合集含答案解析
- 教职工防震培训课件
- 维修类技能培训课件
- (完整word版)健康SF-36量表(中文版)
- 电复律护理查房课件
- 动火作业应急预案范本
- 全年草坪养护管理
-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及包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