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学业质量联合监测语文试卷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学业质量联合监测语文试卷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学业质量联合监测语文试卷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学业质量联合监测语文试卷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学业质量联合监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

月学业质量联合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

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

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

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

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

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

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

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

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

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

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

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

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

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

1

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

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

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

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

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

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

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

"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

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

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

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

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一一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

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

债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

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

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

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

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

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2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

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

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

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

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

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

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

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

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

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

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

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

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

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

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

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

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

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一宇宙的人情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

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

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

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3

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

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

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

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

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

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

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

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

5.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

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阐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

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

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

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

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

留给我的弟子们一一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

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

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

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

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

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如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

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记物我、融会一切之际,

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

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

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

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

5

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

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一一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

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

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

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

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

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

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

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

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

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一一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

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一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

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

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6

——寂寞呀……赐,你日日锚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

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

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

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

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

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

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

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

它的血肉来供我的蹑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

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

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一一卫呀,楚呀,陈呀,……

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

7

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

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

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

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

母的坟至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

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字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

话。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

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

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

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

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

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

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

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我到莱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8

子贡一步三顾,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

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阳森的坟墓一样。远远

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

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

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

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D.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

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至突破性使用破折号,以破折另引出人物语言,使文面简洁明晰,

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

B.上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

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

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

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9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

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8.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

缘由。

9.《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

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

的共同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

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

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

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日:"我缘主帅来

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

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

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间》三篇、

《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

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幅蛮染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

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日:“四野之民,郡以聚效害之,县以科率富之,

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

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

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

10

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中饬州县,以惠养黎元

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

猿知有军威,望风摄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

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

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雄善长短句,悲壮激

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

谢防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幕至

三鼓不绝声。防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

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

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

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

和方定/议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点不固定,也指皇帝巡

行所到之处。

B.乾道,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杳第二个年号。古代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

或几个年号。

11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

疾善于作豪放词。

D.三鼓,文中指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分五更,三

更也可称作子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叛徒,并将他

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全国最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

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

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

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4.辛弃疾为平定湖湘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请简要概

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12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

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

阳缆?

【注】①写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五十多岁,于闲居多年后被起用,

任职福建。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妖魔。

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期人,为人机敏高爽,有扶世济民之

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闲居自适的生活。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

也可能是指宋朝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此句写出了剑气上冲斗牛的

词境。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中"空"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中的‘空"意思一样。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意境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

沙滩上抛锚,渲染了一派和平景象。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反问,本词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者表

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将进酒》中","两句是诗人的豪

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2)《屈原列传》中用","总结屈原在政治

上极度痛苦的原因。

(3)《过秦论》中形象描述蒙恬击退匈奴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

击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

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

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

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

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规律的举一反三,

藉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

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

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

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

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

正是的快餐式阅读、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

的独特馈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14

A.触类旁通意味深长走马观花蜂拥而至

B.触类旁通别有深意浮光掠影一拥而入

C.融会贯通意味深长浮光掠影蜂拥而至

D.融会贯通别有深意走马观花一拥而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

注与笃定

B.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

怀与气质

C.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

注与笃定

D.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

怀与气质

20.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

却只是一小块。(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

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C.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

的苇草。(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5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

塘月色》)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确实,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而至于一个人,你仅凭看他

的档案或听他的自述,就能了解他吗?有时候经历和性格一致,有时

候恰恰不一致;有时候讲的和实际一致,有时候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

这里还不包括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某些特质的人。靠什么?一个字,

"悟","悟"又要靠感觉,靠直觉,靠联想。A,自述不可信;我也无

意认为任何莫名其妙的感悟都极精彩,感悟也有主观片面肤浅直至歪

曲的可能,但是观察、了解、听取、阅读与感悟的手段都可以采用,

也都可以参考,更好。

中国语言中,B,还有一个"通"字。我们说一个人不明事理就说他‘不

通",学习了而且明白了,就说是弄通了。这个字很形象,通畅了,可

以交通了,可以交流了,可以走来走去了,当然就健康了。中国医学

也是喜欢用这个概念的,有病了,就是哪里哪里不通了,吃了药,扎

了针,通了,病就好了。那么,"通"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解释,"通"

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

读书与明理之间的畅通,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果你站在天山的高处嚓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

B.放心吧,你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像对待亲妈妈一样对待她。

C.现在请第五组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你说一个,他说一个,轮

流来。

16

D.屈原啊,你这个楚国大夫所受的委屈我能深深地理解,我内心很同

情你。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身体某器官发生病灶,就是该部

位不通畅,通过吃药扎针等手段使其通畅,病灶方可祛除,疾病方能

痊愈,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

是: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

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

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这段话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有人说,"信息茧房"会

让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见解越来越偏激,不利于个人发展;也有

人认为,"信息茧房"会让更多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不

失为缓解现代生活焦虑的好帮手。

以上材料引发你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过于绝对,脱离了

原文中"若从理性角度看""从科学角度看""从逻辑上看”等前提限制。

17

2.B【解析】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每个人感

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错误。从原文"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

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

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

的自我伸张而成"等处来看,"都会""必然"过于绝对,推断无据。C."当

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推断不

当,原文为"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

解外物(移情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感体验。D."美感经验旨在陶

冶性情"不符文意,原文为"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可

见陶冶性情并不是美感经验的目的。

3.D【解析】沈括观点强调的是书画创作应当得意而忘形,重意而轻

形,不属于"移情作用”的范畴。

4.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美学思维,然后

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鱼乐之辩解中庄子的观点,最后阐明了游

鱼之乐是一种"会通合一""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

【解析】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思维,并

点明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重要地位;然后将鱼乐之辩中惠庄二人

的观点进行对比,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庄子的观点;再由对游

鱼之乐论辩中"知"这一关键点的分析,阐明了游鱼之乐体现的是一种

兰会通合一风"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注意表述时要条理清晰,适当

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

5.文与可竹画能"无穷出清新”是因为他作画时达到一种"见竹不见人"

"其身与竹化”的创作境界,即以诗意的眼光来作画,超越"人"的态度、

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创作时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会通物我(或

"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从而,摆脱"对象化”的束缚,展现生命的自

在。

【解析】文与可竹画之所以能达到"无穷出清新”的境界,正是因为他

作画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这符合材料一中的“会通物我""物

18

化”等观点,可先筛选出相关语句"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

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

系的‘绝地天通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

角,以天心穿透世界""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

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

中,二者会通合一”'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

‘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

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

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

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再紧

扣题干将以上句子进行归类整合,可提炼出"诗意的眼光""打破物我界

限,实现会通物我(或"物化摆脱’对象化'束缚,展现生命自在"三

个要点。

6.C【解析】"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

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

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

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

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7.C【解析】"互为衬托"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

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

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8.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②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或逝或远行;

③被乡人排挤;

④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

19

【解析】①由"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一一卫呀,楚呀,

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

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

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可知,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②由"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

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可知,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或逝或远

行;

③由"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

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可知,被乡

人排挤;

④由"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可知,隐士们的

嘲笑、路人们的冷遇。

9.①小说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香雪》捕捉了几

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仲尼》着

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

②通过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抒情性(可在文

中摘录举例)。

③环境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如《香雪》中对铁轨的描写,《仲尼》

对屋外云、山的描写。

【解析】从情节看,这篇小说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他远远望见一个

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

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

手""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

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

流的场景。《哦,香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的小说。它没有严密的故事,

没有曲折的情节,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0

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

到心爱的铅笔盒。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

通后的新变化。

从刻画人物看,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用了大量篇幅,如"那时他满

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

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当年从我困于

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

寞无语的琴……"等,这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

意境。《哦,香雪》小说精心塑造了香雪这一典型形象,写了一个生

活在封闭、落后、贫瘠的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于人物性格

的塑造不以情节冲突来描写而是着重从心理描写来塑造。

从意境看,本文"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泰山的余

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对屋外云、山的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

《哦,香雪》有诗的形象、诗的韵律、诗的语言。在作者笔下,无论

是山、水、月色、草木、小溪、隧道还是两条纤细的铁轨,都充满了

深深的情意,它们有灵性,它们懂得香雪的心思和愿望。

10.C【解析】句意: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

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

朝廷和金国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献于朝"语意完整,"于朝"作"献"的状语,"朝"后应断开,排除AD。

"然"为句首连词,前边应断开,排除瓦

11.B【解析】"古代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或几个年号"说法错误。年号

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汉武帝年号为"建元","建元"是历史

上第一个年号,之后才形成制度。到了清朝,每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

号。

21

12.A【解析】"他单枪匹马捉住叛徒,并将他们……"说法错误。从文

中第一段"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可知,只抓了张安国

一个叛徒,故不能用"他们"。另外"全国最厉害的队伍"范围扩大,原

文是"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3.(1)当时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

疾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被改变。

(2)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困惑呢?有了困惑却不跟

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终究得不到解决。

【解析】(1)"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定语后置句,应是"时有不乐

之枢府吏";"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

(2)"孰",谁;第二个"惑",有了困惑;"而",却;"其",那些。

14.①让皇帝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求消弭盗寇的方略。

②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③另建一支名为湖南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力和威慑力。

【解析】从"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可知,辛弃疾提

出朝廷应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

从"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可知,朝廷应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

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从“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猿知

有军威,望风慑服"可知,应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和

威慑力。

【参考译文】

22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

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

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直言劝说耿京作

南归宋朝的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

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

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

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

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直奔金营,(此时)

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

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

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

辛弃疾不迎合君王,所持的观点强劲而直接。(辛弃疾)写了《九议》

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

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

详细。因为朝廷和金国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

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夷猿等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哪里只是因为民风剽悍,还

有武备空虚的因素导致。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折说:"普通百姓,深受

州郡课重税来搜刮(民财)的伤害,县里定额征购物资的伤害,官吏

巧取豪夺的伤害,豪强的兼并土地的伤害,盗贼的劫掠的伤害,不反

抗起来成为强盗,又能如何呢?士卒则以优闲自得,坐卧在大营里为

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

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也不查问。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士卒

不堪一击。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讲求平盗之术。

告诫州县,以仁爰百姓为本。此外还应当再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

军名,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样,可使夷猿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

下诏嘉奖他还委派他筹划。当时,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

23

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飞

虎军建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冠。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辛弃疾一向擅长作

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绍定六年,追赠光禄大

夫。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防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

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

防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