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人文主题伟大的复兴学科素养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感受其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充分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把握作品的内涵,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3.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4.学习这些作品对材料的巧妙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有用的素材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表达。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开幕词的相关知识,整体把握作品内容。2.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赏读重点段落,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感受本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与情感。培养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知人论世梳理积累学习活动一作品背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的协商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基础梳理1.字音字形
国huī(
) 警tì(
)kùtuǒwǔxièmóubìjiějiè
xièzhāzházā徽惕2.掌握词语(1)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2)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3)繁荣昌盛:(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4)毫无疑义: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3.词语辨析觉醒
觉悟课文原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觉醒:醒悟;觉悟。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一定的政治认识。相同点二者都有“明白”的意思。不同点“觉醒”是从某种状态或者事情中清醒过来的意思,经历从迷惑到明白的过程,侧重“醒”;“觉悟”是变清醒了并从中悟到了些什么,是从明白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侧重“悟”。··运用①今天再来回顾我们党突破重重困难、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这段历史,不禁会问,是什么推动了党的伟大
?
②面对物质诱惑、利益抉择,
堪称看不见的“压舱石”“定盘星”。
觉醒
觉悟制定
制订
课文原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制订:创制拟定。相同点二者都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不同点“制定”强调动作已完成,常有“制订妥当”的意思。“制订”多指协商订立,常有“起草制定”的意思。运用①山东为保护治理黄河
时间表:于年底前完成三项主要攻坚任务。
②经过一夜现场勘察,他详细
了抢险施工方案。
··制定制订4.赏析词语理解加点词的含义或者作用。(1)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2)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3)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还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请你找出来,进行分析。···············点拨
(1)“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是对蒋介石及其帮凶们破坏政治协商会议结果的愤慨。(2)“共同”写出了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表明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奋斗迎来了独立,“站立起来了”写出了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3)“永垂不朽”是对英雄的礼赞与缅怀,也是对后继者的鼓励,我们必将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坚定不移地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名言名句毛泽东名句1.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2.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4.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5.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成语积累描写“国家繁荣昌盛”的成语(1)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2)民康物阜: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3)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4)兴国安邦:使国家兴盛、安定。(5)河清海晏: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以形容天下太平。相关常识开幕词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会议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1.开幕词的格式
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①标题通常有四种写法:一是直接由文种构成,如“开幕词”;二是由“事由+文种”构成,如“××大会开幕词”;三是由“致词人+事由+文种”构成,如“××在××大会上的开幕词”;四是由“主标题+副标题”构成,如“合作发展共创辉煌——××在××大会上的开幕词”。
②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来宾”等。
③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的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最后是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的语句。2.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
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易上口。
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发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精研课文理解鉴赏学习活动二文本研读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思路1.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幕词读来扣人心弦,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点拨
在这篇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共同的感觉”为主线,追溯历史,赞美今天的胜利,并构思和憧憬未来的发展。首先,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既缅怀先烈,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充满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最后,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全文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战略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信心、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任务二
品味文章的语言情感2.此开幕词被选入教科书后,本来可以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作标题,但编者选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标题,请分析其用意。点拨
①历史层面:中国人民从此结束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新生活。②现实层面:揭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伟大成就。③情感层面:中国人民从屈辱的被压迫者成为有尊严的国家主人,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毅、自尊与自豪。3.文中运用“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等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拨
①“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等词语,从逻辑上讲,都属“全称”词语,即包含了一切情况;从语气上讲,则给人坚定无疑的感觉。②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大量使用这些词语,反映了他广阔的胸怀以及对时局的清醒认识。这也是他的文章和讲话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的重要原因。4.文中运用了大量判断句式和表强调的句式,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点拨
①文中运用了大量判断句。如第二段,先就代表的组成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如第四段“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以强烈的肯定语句渲染了斗争的必要性和唯一性。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②表强调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这些句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感受。如第三段开头“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这句话强调了胜利来之不易。5.请结合文本,分析下面语段的语言特点。
语句语言特点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①
用词准确。如“大多数”“基本”等词的使用,“大多数”指的是中国在当时除了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都得到了解放,所以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而我们的战争所取得的也就是“基本的胜利”。这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述的召开会议的背景。语句语言特点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②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③
三个“只要……”构成排比,列出取得经济建设胜利的必要条件,理性客观,展示了强烈的自信。“不允许”和“任何”等词语气坚定,写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气与底气,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决心。6.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请结合下列各句进行分析。
语
句情
感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表达出愤怒、惋惜之情,“不可磨灭”则道出了情感之深切。
写出了改变历史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语
句情
感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每日每时”说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务必”道出了毛泽东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必将”道出了毛泽东对反动派不予争辩的蔑视与坚定的自信。
思路整合主题归纳
这篇开幕词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背景,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道出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明了全国人民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家的发展作出规划。本文处处充满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综合阅读比较探究学习活动三思维提升不自由,毋宁死(节选)
帕特里克·亨利主席先生,他们说我们太弱小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守着英国士兵的时候呢?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先生们,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如果我们三百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此外,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命运的正义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况且,我们已没有选择余地了,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叮当响声。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传进我们的耳中。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1.演讲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具有宣传鼓动性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请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不自由,毋宁死》(节选),完成下列图表。内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自由,毋宁死》(节选)场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弗吉尼亚州议会对象参与政治协商会议人员,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州议员目的宣告中国革命取得的历史性胜利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2.你认为优秀的演讲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点拨
①针对性很强,亨利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主张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锁链”“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③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3.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不自由,毋宁死》(节选),反复揣摩下面的语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加以赏析。(1)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2)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点拨
(1)由“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一句进行反问,接着用排比句式强调取得胜利的必然性,体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后民族振兴的强烈自信和美好展望。(2)“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两个疑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另外以反问句式,层层深入地表达了演讲者对主张妥协、幻想和平、苟且偷生的人的愤慨之情,突出了演讲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情感。主题阅读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方志敏曾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革命志士用生命换来珍贵的火种,用热血浇灌萌发,建立了崭新的中国。而今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用中国故事书写着盛世的辉煌。今日之中国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赛道上,与世界的发展同频共振。一个个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中国故事有温度、接地气,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闪亮起来。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赋予我们自信与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贵州草海护鸟员、甘肃沙漠护林员,在帮助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自身脱贫;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8
500吨的钢结构,通过智慧制造完成精准设计和装配;菌草技术不断走出国门,在很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展现今日中国的卓越成绩和造福世界的壮美画卷。今天,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好故事正在被国际社会熟识,开放而自信的中国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别样光彩。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责任。匠心独运的场馆“冰丝带”“雪如意”,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和喜庆祥和的“雪容融”,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每一处充满“中国味”的细节,都彰显了北京冬奥的人文之美。这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中国形象体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日常言行中,人人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我们应当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争做精彩中国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主动发声,将真实信息、真实故事源源不断地注入国际信息库,让正确的声音响亮起来。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情感。展现国家形象,是爱国主义情感的真情流露。“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方志敏曾如此憧憬一个可爱的中国,如今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对于祖国,身处这样伟大时代的每个中华儿女,没有理由不去用心礼赞和讴歌,没有理由不去用情告白和展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满自信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深入人心。(摘编自徐文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材料二
“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经由“中国”到“全球”的过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切实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具体来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让海外受众“认识”我们,即让其更多接触到承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容,如创意文化作品、视听传媒产品等;第二步是让海外受众“认知”我们,即让其懂得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典型观念;第三步是让海外受众“认可”我们,即让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理念、价值、情感、情怀等产生自发的认同和赞誉。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实际上是经由“认识度”“认知度”最终实现“认可度”的逻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叙事方式上,应以默默浸润、细微切口、日常情感的动人力量,唤起海外受众强烈的共情感,增强其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在传播渠道上,可考虑加强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依托和借力,让传播更贴近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在传播主体上,可考虑发挥非官方主体力量的补充作用,让民间传播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一抹亮色;在价值表达上,可考虑寻找既能够展现中国文化标识性、本土性、独特性,又能够为全球所共享的价值点,着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国别进行“精准传播”。一则,我们可以考虑首先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从影响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始,继而逐步实现全球性的文化影响、文明贡献。二则,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背景、人群习惯等差别,在文明交流互鉴时践行“一域一策”“一国一策”,以精准了解、精准传递的方式增强中华文明在各个具体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度。同时要看到,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国家形象的全球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媒体、企业、个人以及各类团体、机构等多样主体的通力配合、久久为功,以真诚之心、坚守之志,在日积月累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摘编自刘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阅读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中充满“中国味”的细节,彰显了人文之美,体现了中华儿女展现中国形象的责任感。B.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C.“可信”“可爱”“可敬”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海外受众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停车场资产转让及管理合同
- 个人租赁合同之三:设备租赁条款解析
- 度投资合伙人合同协议
- 影视器材采购合同
- 债权债务转让合同范本
- Module 6 Unit 2 She visited the Tianchi Lake(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下册
- 标准民间借款抵押合同
- 极速建站代理合作合同书
- 健身房经营权转让合同
- Unit 1 My Day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2024年同等学力英语真题解析
- 2023年中考英语二轮复习:动词的时态(附答案解析)
- 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血库输血培训课件
- 静压桩施工技术交底
- 《酒店客房管理课件》
-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 医院维修施工方案施工方案
- 第四单元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3450-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