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1(有详解)_第1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1(有详解)_第2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1(有详解)_第3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1(有详解)_第4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1(有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1(有详解)(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卣、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气味芳香,味道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B.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C.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仅此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写作意图在于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4.(4分)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5.(5分)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五味巷贾平凹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楼下的房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房间里,布幔拉开三道,三代界线划开;一张木床,妻子,儿子,香甜了一个家庭,屋外再吵再闹,也彻夜酣眠不醒了。城内大街是少栽柳的,这巷里柳就觉得稀奇。冬天过去,春天几时到来,城里没有山河草林,唯有这巷子最知道。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巷里的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又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去瓶插。瓶要瓷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秀娟如美人的长眉。逢着一个好日头,家家就忙着打水洗衣,木盆都放在门口,女的揉,男的投,花花彩彩的衣服全在楼窗前用竹杆挑起,层层迭迭,如办展销。凡翻动处,常露出姑娘俊俏俏白脸,立即又不见了,唱几句细声细气的电影插曲,逗起过路人好多遐想。偶而就又有顽童恶作剧,手握一小圆镜,对巷下人一照,看时,头儿早缩了,在木楼里嗤嗤痴笑。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股脑全塞进去;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当然没有高干、中干住在这里,小车也不会来的,也就从不见交通警察,也不见一次戒严。他们在外从不管教别人,在家也不受人管教:夫妻平等,男回来早男做饭,女回来早女做饭。他们也谈论别人住水泥楼上的单元,但末了就数说那单元房住了憋气:一进房,门“砰”地关了,一座楼分成几十个世界。也谈论那些后有后院,前有篱笆花园的人家,但末了就又数说那平房住不惯:邻人相见,而不能相遇。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家家都说得清楚:走哪个门,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谁家娶熄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上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看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谁说不出谁家大人的小名,谁家小孩的脾性呢?他们没有两家是乡党的,汉,回,满,各种风俗。也没有说一种方言的,北京,上海,河南,陕西,南腔北调。人最杂,语言丰富,孩子从小就会说几种话,各家都会炒几种风味菜,除了外国人,哪儿的来人都能交谈,哪儿来的剧团,都要去看。坐在巷中,眼不能看四方,耳却能听八面,城内哪个商场办展销,哪个工厂办技术夜校,哪个书店卖高考复习资料?只要一家知道,家家便知道。北京开了什么会,他们要议论,某个球队出国得了冠军,他们要欢呼,哪个高干搞走私,他们要咒骂。议完了,笑完了,骂完了,就各自回家去安排各家的事情,因为房小钱少,夫妻也有吵的,孩子也有哭的。但一阵雷鸣电闪,立即风平浪静,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早上,是这个巷子最忙的时候。男的去买菜,排了豆腐队,又排萝卜队,女的给孩子穿衣喂奶,去炉子上烧水做饭。一家人匆匆吃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一切满意了,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中午巷中人少,孩子可以隔巷道打羽毛球。黄昏来了,巷中就一派悠闲:老头去喂鸟儿,小伙去养鱼,女人最喜育花。鸟笼就挂满楼窗和柳丫上,鱼缸是放在走廊、台阶上,花盆却苦于没处放,就用铁丝木板在窗外凌空吊一个凉台。我由郊外移居城内,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巷子,总是带了油盐酱醋瓶,去那巷头四间门面捎带,吃醋椒是酸辣,尝盐碱是咸苦。进了巷口,一直往南走,短短小巷,却用去我好多时间。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缕思绪,万般感想。出了南巷口,见孩子们又拥在甘蔗铺前啃甘蔗,吃得有滋有味,小孩吃,大人也吃。我便不禁两耳下陷坑,满口生津,走去也买一根,果然水分最多,糖分最浓,且甜味最长。(有删节)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味巷远离大街,僻远简陋,“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因为这里保留着传统习俗和每家人的个性。B.

巷子里的人家“屋外再吵再闹,也彻夜酣眠不醒”,因为巷子里嘈杂却很安全,房间逼仄却充满温馨。C.

对柳树“君子动眼不动手”的制度,表明人们对陋巷环境的珍惜;折柳插瓶,表现出陋巷生活的诗意。D.

“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表达了对居民乐观坚韧精神的赞美,但也有为他们生存状态鸣不平之意。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巷中柳树“迷迷的黄绿”、楼窗前衣服的“花花彩彩”,以色彩为点缀,为陋巷增添了亮色。B.

“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等,强烈的对比,滑稽的场景,落笔有辛酸。C.

描写人们收拾打扮“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生动的细节让日常的生活蕴满滋味。D.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如“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等,与叙写的接地气的生活相协调。8.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

五味巷简陋杂乱,这里生存局促却不乏生活之美。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有哪些类型的生活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节选自《荀子》)材料二: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迹之为?”楚王曰:“善!”(节选自《天禄阁外史》)10.

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见”意思相同。B.

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C.

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D.

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B.

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C.

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D.

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14.

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写怀①(节选)杜甫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冉冉自趋竞,行行见羁束。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注】①此诗为代宗大历二年(767)冬,作者寓居夔州时所作。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使用一个问句,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劳苦这一生存状态普天皆是的慨叹。B.

三、四句将富贵之人争名逐利的丑态与贫贱之人处处受制的窘态并提,对比鲜明。C.

诗人道出的芸芸众生的辛劳困苦,也是自己一生颠沛流离、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D.

本诗一改杜诗“多言事而罕及理”的特点,偏重说理,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16.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认为,此诗后四句“可谓达人之大观”。请简要说明“大观”的具体内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客至》中,杜甫盛情招待朋友,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菜欠丰,诗人不免心存歉意。(2)小刚同学总懊悔于过往的失败,你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向前看。(3)在古诗文中,“月”与“影”常相随,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似乎在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___(1)___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___(2)___”。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①它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承认:②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回答“客观题”,③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④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⑤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⑥但不少答案充满了“驴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

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B.

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C.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特征》)D.

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20.

文段中划线的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文段,完成21~22题。是先把插头接入电源,再用数据线连接到手机,还是先把数据线连接到手机,再把插头接入电源,答案是前者。有时你插拔开关看到的闪亮火花,大多就是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浪涌。将充电器接入手机再插电源,可以视作直接把手机接在电源上,

;而反过来,先插充电器再连手机,它已经是接通状态了,输出已经稳定,从而不太会出现浪涌电压。充完电在拔下充电器的那一刻,也会产生反向瞬时电流,加速电池的老化,据此你就可以科学判断充电结束先拔手机还是先拔插头。有人认为不配套的充电器会导致电池短路,影响使用寿命。实际上,充电器内部一般都会带有智能芯片,它能识别手机所需的电流电压从而进行调整,比如说,你购买的是快充头,但

,快充头就会自动调整为适合手机的输入电量。有人抱怨快充头不起作用,实际上就是这个原理。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

材料说“据此你就可以科学判断充电结束先拔手机还是先拔插头”。请结合材料,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推断充电结束后的正确做法。(3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已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崛起,还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或是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请你结合自身的理解和体验,从以下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写作:(1)描述一项你关注的科技进展,并分析它对社会发展的意义。(2)谈谈科技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以及你对此的看法。(3)展望未来,你认为科技将如何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并给出你的理由。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D

2.C

3.A

4.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影响深远,用苏轼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苏轼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5.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白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