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件-心电图检查_第1页
《诊断学》课件-心电图检查_第2页
《诊断学》课件-心电图检查_第3页
《诊断学》课件-心电图检查_第4页
《诊断学》课件-心电图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情境三心电图检查知识要求掌握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常心电图和常见异常心电图的主要特点技能要求:具有正确连接心电图的导联和独立进行操作心电图机的能力具有阅读心电图的能力具有分析异常心电图的能力项目目标素质要求具有爱伤意识具有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服务意识项目目标

心电图问题:这份心电图图形有哪些特点?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一、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电图概念心电图应用范围心电产生的原理心电向量概念心电图(ECG):在体表放置两个电极,分别用导线连接到心电图机的两端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体表两点间的电位差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

心电图应用范围

心电图是ICU常用的监测项目可监测心率和心律,发现和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估计心脏起博器的功能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心电图之父EinthovenWillemEinthoven

(1860~1927),出生印度尼西亚,荷兰Leiden大学生理学和组织学教授发展了弦式电流计使心电图记录更为精确,创立的心电图波形名称(P、Q、R、S、T)和双极肢体导联系统一直沿用至今,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心电图论文

192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心电产生的原理心肌细胞的电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膜电位是细胞内、外离子活动的表现。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离子跨膜流动,造成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向量的方向:电穴(负电)→电源(正电)除极的方向:心内膜→心外膜向量:心内膜指→心外膜复极的方向:心外膜→心内膜向量:心内膜指→心外膜物理学中:探测电极放在电源一侧,可记录到正向波探测电极放在电穴一侧,可记录到负向波故面对向量的电极记录到正波背对向量的电极记录到负波心电图波形形成的三条基本法则

1.除极方向朝向导联的正极,出现向上的正波2.除极方向朝向导联的负极,出现向下的负波。3.除极方向与导联垂直,出现双向波。心电向量概念物理学将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的量叫做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称为心电向量。向量的综合原则平行同向-相加平行异向-相减成角-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心肌细胞电位图与体表心电图的关系心肌细胞电位图反映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体表心电图则是反映无数心肌细胞的综合电活动。(以心室为例)。心电图与动作电位的关系0相,相当于心电图上的QRS波群;1相,相当于J点,即QRS波群与S-T段的连接点2相,相当于S-T段;3相,相当于T波;4相,相当于静止状态的等电位线;0相至3相末,相当于Q-T间期。心肌细胞电位图与体表心电图的关系图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心电图各波段组成P波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心脏激动的起源为窦房结,最先传导至心房,所以在心电图中首先出现的是P波。心电图各波段组成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P-R间期心电图各波段组成QRS波群左右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QRS波群可由一个或多个成份组成。心电图各波段组成ST段和T波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改变。心电图各波段组成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心电图基本知识三、心电图导联体系标准导联加压肢体导联胸导联导联轴心电图导联体系标准导联Ⅰ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Ⅱ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Ⅲ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心电图导联体系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左上肢、左下肢接负极。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左下肢接负极。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左上肢接负极。心电图导联体系胸导联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的负极相连,探查电极接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探查电极安放在心前区不同的位置,即胸导联导联探查电极放置位置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3V2至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胸导联检测电极的位置心电图导联体系

导联轴各导联的正负极假设连线肢导联额面六轴系统胸导联六轴系统肢导联额面六轴系统

ⅠⅡⅢavRavLavF上下左右胸导联六轴系统V1V2V3V4V5V6后前左右心电图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测量心电图图纸特点HR测量EKG各波段测量平均心电轴心电图测量心电图图纸特点心电图纸为坐标纸,每个小方格的长、宽各为1.0mm。横向:心电图纸横向坐标的距离代表时间,记录常规心电图时,心电图的走纸速度为25mm/s,故每一小格代表0.04s。纵向:心电图纸纵向坐标的距离代表电压的振幅,标准电压为1mv

等于10mm,每小格电压等于0.1mv。心电图测量HR测量心率:心脏跳动的频率。单位:次/分钟(bpm)计算:规则心律:HR=60/P-P间期(s)或

R-R间期(s)。不规则心律:HR=60/(10个P-P间期(s)或R-R间期(s)

÷10);常用于房颤、房扑中心室率的计算。HR=15大格中R的数量,×20心电图测量HR测量心房纤颤计算:心率=4×20=80次分正常心率计算:心率=60/0.9=67次/分ECG各波段测量时间的测量电压的测量间期测量S-T段测量心电图测量平均心电轴定义:指心室除极过程中,心室除极综合向量电势的方向和大小。电轴偏移的计算方法:目测法:观看QRS波群主波方向。振幅法(作图法)查表法:利用Ⅰ、Ⅲ导联QRS波群电压代数和查表,求出心电轴值。平均心电轴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大致估计心电轴有否偏移。Ⅰ、Ⅲ主波均向上,电轴不偏;Ⅰ↑,Ⅲ↓,电轴左偏Ⅰ↓,Ⅲ↑,电轴右偏电轴

电轴不偏电轴右偏电轴左偏平均心电轴振幅法将Ⅰ、Ⅲ导联R波和S波的代数和分别记于Ⅰ、Ⅲ导联轴上,然后自两点引垂线,二垂线相交点与0点连线和Ⅰ导联的夹角即为电轴偏移度。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室肥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室肥大,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偏移可受生理因素影响:横位心:心电轴左偏(肥胖、妊娠、腹水等)。垂位心:心电轴右偏(瘦长型、婴儿)。正常心电轴及其偏移查表法钟向转位定义:指心脏沿其长轴旋转。(长轴:自心脏的主动脉根部至心尖)从心尖部朝心底部方向观察分类:顺钟向转位和逆钟向转位1.顺钟向旋转:右室面波形向左前方移动。V3呈rS型为中度,V5呈rS型为重度左移.2.逆钟向旋转:左室面波形向右前方移动。V3呈Rs型为中度,V1呈Rs型为重度右移.

钟向转位钟向转位临床意义1.顺钟向转位见于右心室肥大,肺气肿,肺心病。2.逆钟向转位见于左心室肥大(轻度)。心电图基本知识小结

常用的心电图导联(标准导联、单极肢体导联、胸导联,包括各导联的名称、安放部位、波形特点)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方法,主要是目测法,平均心电轴的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P波P波:心房除极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1.形态:高尖、双向、低平、双峰、倒置。在Ⅰ、Ⅱ、aVF、V3~V6

直立,aVR倒置。2.时限:<0.12s3.电压:<0.25mv(肢导联);<0.20mv(胸导联)

P-R间期1.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总时间。2.测量: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距。P-R间期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2.临床意义:P-R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1.QRS波群: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2.命名: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称为S波;第二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第二个负向波称为S’波;只有一个负向波称为QS波。QRS波群波幅<5mm的用小写q、r、s;波幅≥5mm的用大写Q、R、S。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方向:向左后)。V1~6的正常形:

V1~2:rS型r/S<1V3~4:RS型R/S≈1V5~6:以R波为主(qRs、Rs、qR、R)R/S>1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正常心电图QRS波群正常值1.时限:正常成人≤0.11s,多数在0.06~0.10s,平均0.08s。2.电压:胸导联:①RV1

<1.0mv,RV1+SV5

<1.05mv;②RV5<2.5mv;③RV5+SV1<4.0mv(男);<3.5mv(女)

肢导联:①RavR

<0.5mv;②左室RavL<1.2mv;RavF<2.0mv;RⅠ<1.5mv;QRS波群正常值3.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时限<0.04s,电压<1/4R。不应有切迹,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4.低电压:(1)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2)在6个胸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0.8mv,称为胸导联低电压;(3)肢导联低电压加胸导联低电压称为低电压。肢导联低电压

肢导联各QRS波群R+S<0.5mv。QRS波群临床意义

⑴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等。

⑵电压增高:常见于正常青年男性、心室肥大等。

⑶电压降低:常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心肌损害,肥胖等。

⑷异常Q波(时限、电压、形态异常):常见于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病等。

ST段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的起点间的时距。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1.正常时限:<0.15s。2.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正常压低:每个导联均<0.05mv;正常抬高:V1~2<0.3mv;V3<0.5mv;V4~6<0.1mv。ST段3.临床意义:

⑴时限延长:常见于低血钙(>0.16s)。

⑵ST压低: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

⑶ST抬高: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ST段压低ST段V2~V6水平型压低0.10~0.15mv。ST段抬高ST段V1~V6弓背型抬高0.20~0.80mvST段Ⅰ、aVL弓背型抬高0.20~0.30mvT波1.T波: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电压变化。2.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V3最高可达1.5mv。3.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4.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对称;顶光滑无切迹。5.临床意义:

⑴T波低平(<1/10R)、双向、双峰、倒置(与R波方向相反):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⑵T波高耸:A.双肢对称,底窄,呈“帐篷状”。常见于高血钾。B.如T大于R,且与ST段连续抬高,见于早期心肌梗死。T波高耸T波倒置Q-T间期QT间期:为心室除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代表心室肌电收缩的全过程。测量:自QRS波群起点到T波的终点间的时距。(包括QRS波时限、S-T段、T波时限)1.正常值:成年人心率60~100次/分时,Q-T间期为0.32-0.44s。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长。Q-T间期2.临床意义:

⑴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害,药物影响(胺碘酮、奎尼丁)、或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钙)。

⑵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高血钾。Q-T间期Q-Tc1.QTc: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将实测Q-T间期与心率校正到心率为60次/分时的Q-T间期。)2.计算公式:Q-Tc=实测Q-T间期/R-R1/23.正常值:不超过0.44sU波1.U波:代表继电位的影响,即心肌激动的“后继电位”。2.时间:一般出现在T波后0.02~0.04s。<1/2T。3.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4.临床意义:

⑴U波过高:常见于低血钾。

⑵U波倒置:常见于高血钾和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U波小儿心电图特点1.心率:较成人快,在10岁以后,成人心率。2.P波:时限较短(儿童<0.10s)振幅在新生儿较高,可达0.25mv3.QRS波群:右心室占优势;4.T波:变异性较大,新生儿常出现低平,倒置。心电图基本知识复习思考题

胸导联的常规导联有多少?简述其安放部位?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怎么判断,电轴偏移的意义?如何判断ST段偏移,并说出偏移的临床意义?绘画一组正常的心电图。

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一、心房肥大心房肥大时,由于心房除极向量增大与心房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振幅增高和(或)P波时间延长。右心房肥大示意图右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1、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2、胸导联P波电压≥0.2mv。3、P波时间正常。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尖,又称肺性P波。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某些引起右心房负荷过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右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示意图左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

1、P波增宽≥0.12s,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在I、II、aVL导联最为显著,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称为“二尖瓣型P波”。

2、V1导联P波先正后负,V1负向P波时间乘以振幅,称为P波终末电势(Ptf)。Ptf≤-0.04mm.s。左心房肥大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1、P波增宽≥0.12s,P波电压≥0.25mv。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范围。双侧心房肥大二、心室肥大正常人左室壁是右室壁厚度的3倍,故左室除级综合向量大于右室向量。

1、当左室肥厚时占优势的情况更明显,EKG有明显改变.2、右室轻度肥厚时,因左室占优势的改变不明显,EKG可正常;明显肥厚时(超过左室),才会出现除级综合向量改变,EKG异常。左室肥大心电图特点1.左室高电压的表现:V5或V6的R波>2.5mv或RV5+SV1>4.0(男);>3.5mv(女)Ⅰ导联的R波>1.5mv;aVL的R波>1.2mv,;aVF的R波>2.0mv或RI+SIII>2.5mv。

2、心电轴左偏,一般不超过-30°。3、QRS波时间0.10s~0.11s。(一般小于0.12s)4、ST-T改变(与主波方向相反)。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心电图特点1.右心室高电压:V1或V3R导联R/S≥1,V5导联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Rv1+Sv5>1.05mV(重症>1.2mV);aVR导联的R/q或R/S≥1(或R>0.5mV)。2.少数病人可见V1导联呈QS型,qR型(除外心肌梗死)3.心电轴右偏≥+900(重症>+1100)4.ST-T改变:右胸导联(V1,V2)ST段压低,T波双向倒置。右心室肥大心电图双室肥大心电图特点1、大致正常心电图由于两心室的综合向量均增大而互相抵消所致。2、主要表现出一侧心室肥大心电图:单一左心室肥大居多,右心室肥大往往被掩盖。3、同时出现双侧心室肥大的图形:少见,表现为既有右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如V1导联R波为主,电轴右偏等),又存在左室肥大的某些征象(如V5导联R/S>1,R波振幅增高等)。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主要因素。心肌缺血时,心肌复极不能正常进行,并可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异常改变。一、缺血型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复极较正常延迟,使原来与心外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复极向量减弱或消失,使T波向量增高。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复极逆向(心内膜→心外膜),T波倒置。缺血型T波改变(箭头表示T波向量方向)二、损伤型改变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心外膜导联ST段压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心外膜导联ST段抬高。一般缺血时,缺血部位导联上ST段压低;严重缺血时,缺血部位导联上ST段抬高。ST段下移≥0.05mv,水平型、上斜型或下斜型下移。ST段抬高见于变异性心绞痛、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损伤型ST段改变三、临床意义

1、典型心绞痛:

ST段压低(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和/或T波倒置。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持续恒定的ST改变(水平或下斜型≥0.05mv)和/或T波倒置,低平,正负双向。

3、暂时性对应ST段抬高伴T波高尖,为变异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第五节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绝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除了临床表现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确定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预后有主要意义。一、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一)“缺血型”改变:①缺血发生在心内膜下,T波高尖;②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出现倒置T波。(二)“损伤型”改变:①心内膜下损伤,ST段下移;②心外膜损伤ST段抬高。(三)“坏死型”改变:出现病理性Q波(≥0.04s;≥1/4R或QS波群)。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早期(超急性期):首先T波高大,很快出现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QRS波可以振幅增大、时间增宽。急性期:出现异常Q(QS)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以后逐渐下降,高耸T波开始降低、倒置和加深。近期(亚急性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陈旧期(愈合期):ST-T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低平或倒置,残留坏死Q波,少数Q波也可以变小或逐步消失。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与分期三、定位诊断一般主要根据梗死图形出现的导联判断。前间壁:V1~V3出现梗死图形前壁:V3~V5出现梗死图形广泛前壁:V1~V5出现梗死图形下壁:II、III、aVF出现梗死图形高侧壁:I、aVL出现梗死图形后壁:V1、V2、V3R导联R波增高,V7~V9出现梗死图形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间壁心肌梗死名词解释:肺型P波、二尖瓣型P波1.简述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依据。2.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3.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过程。

第六节心律失常一、概述(一)定义: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途径和速度异常时,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许多疾病和药物都可引起和诱发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二)心脏传导系统及生理心脏传导系统由形成冲动与传导冲动的特殊心肌组成。它分为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纤维网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受交感与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1.冲动起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2)异位节律:

1)主动: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

2)被动:逸搏;逸搏心律

(三)心律失常的分类2.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干扰与脱节(2)病理性:各部位传导阻滞(包括窦房、房内、房室、室内)及意外传导。(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按治疗学分类:快速性和缓慢性二、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

窦性心律失常当心律仍由窦房结所发出的冲动所控制,但频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称之。窦性心律1、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倒置2、P-R间期0.12~0.20S3、P波频率60~100次/分4、最长的PP间期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0.16S1.ECG特性:1)窦性P波2)P波速率>100次/分,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3)通常逐渐开始与终止(一)窦性心动过速2.病因可见于健康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病理性:心脏病、颅内高压、甲减、药物、阻塞性黄疸、严重缺氧、低温及窦房结病变等(三)窦性心动过缓1.ECG特性:1)窦性P波2)P波速率<60次/分(P-P间隔>1.0S)3)常伴心律不齐(P-P间期之间的差异>0.12S)2.病因可见于健康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病理性:心脏病、颅内高压、甲减、药物、阻塞性黄疸、严重缺氧、低温及窦房结病变等(三)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的节律明显不规则,在同一导联上的P-P间期大于0.12S。多见于青少年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者,常与呼吸有关。

(四)窦性停搏(窦性静止)

定义: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1.心电图特点1)很长一段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

2)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3)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后,下位的潜在起搏点,如房室交界处或心室可发出单个逸搏或逸搏性心律。2.病因:1)病理性:多见,各种病因所致的窦房结功能低下。器质性心脏病如AMI、SSS、,

脑血管意外等,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β阻滞剂、胺碘酮;血钾过高等2)非病理性: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颈动脉窦过敏症(五)病窦综合征(SSS)是由于窦房结或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1.心电图表现: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少于50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如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则窦性停搏时,可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或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称为双结病变。2.病因: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三、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定义: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部位房性室性(最常见)交界性频率偶发:偶然发作频发:>5次/分形态单源性——单个异位起搏点,同导联上出现形态相同多源性——多个异位起搏点,同导联上出现不同形态

二、三联律:早搏有时呈规律的出现,如每隔一个或二个正常心搏后出现一个早搏(或每隔一个后出现二个早搏),且周而复始连续发生,即称之。病因

1、生理性:健康人过劳、情绪紧张、过度吸烟、饮酒、浓茶、咖啡时出现2、病理性:各种心脏病,如冠心、风心、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3、药物影响:洋地黄中毒、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肾上腺素、麻醉药等4、其他:电解质紊乱、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一)房性早搏P′房性早搏ECG特点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别2、P’-R间期≥0.12S3、P’波后的QRS波多正常4、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多不完全5、其他:未下传;室内差异传导房性期前收缩(二)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ECG特点提前出现QRS波群与逆行P波;逆行P波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

在QRS波群之后PR间期<0.20s;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其后有完全性代偿(三)室性早搏

P′房性早搏ECG特点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0.12s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3、ST段、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4、大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定义:是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异位心律。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房性交界性按起搏点部位室性(希氏束分支以下)

室上性(希氏束以上)

(一)异位性心动过速的病因1、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也可因心脏病、甲亢及洋工黄中毒等引起2、室速:多见于器质性,最常见为冠心病、急性心梗;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Q-T间期延长综合征、奎尼丁或胺碘酮中毒等,偶有发生于无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二)心电图表现1.阵发性室上速——心电图起、止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心率160~250次/分,心律规则P波为逆行性,常埋藏于QRS波内或位于其终末部位,并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QRS波形态及时限正常暂时性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PVT,F为室性融合波,C为心室夺获波

2.室速——心电图特点QRS波形态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相反心室率140-200次/min,心律规则或略不规则;房室分离,室率大于房率;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是确诊室速最重要依据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加速性自主心律,有三种呈渐起渐止的特点;温醒现象频率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但比逸搏心律快。交界性心律的频率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的频率为60~100次/分。多形室速阵发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4.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心室率160~280次/分钟;发作时室性QRS波群振幅和方向每隔3~10个心搏围绕等电位线上下扭转;发作短暂,可自行停止,但易复发或转为室颤;Q-T间期常延长,通常>500ms,并伴U波高大五、扑动与颤动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速的范围时形成扑动或颤动

按部位室性:室扑(VF)、室颤(Vf)房性:房扑(AF)、房颤(Af)(一)病因1.房扑与房颤:阵发性房扑: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房扑: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风心、冠心病、高心病、酒精中毒、甲亢等。阵发性房颤:见于健康人、器质性持续性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风心孤立性Af:发生在无心脏病变基础者2.室扑与室颤——病因

常为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临终前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梗、心肌病、严重低血钾等药物毒性作用:洋地黄中毒,胺碘酮,奎尼丁等电击、雷击、溺水等低钾、低镁、缺氧、高碳酸血症创伤性心脏检查和心脏手术(二)心电图表现房扑,房室呈2∶1传导

1.房扑1.房扑房扑——ECG特点: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的F波,振幅一致、形状相似、间隔规则频率250~350次/分;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率是否恒定,房室比例多为2:1、3:1或4:1QRS波群形态和时限一般正常ECG特点: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R-R间隔绝对不规则,心室率约100-160次/分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2.房颤快速率房颤慢速率房颤100~160次/分<100次/分3.室扑ECG特点:P-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律的波幅宽大的正弦波频率为150~300次/分4.室颤定义:心室各部分肌纤维发生极快而不协调的乱颤结果:心脏无排血(=心脏停搏)心、脑等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发作或猝死(是最危急的心律失常)室颤ECG特点

P-QRS-T波群完全消失形态、频率及振幅完全不规则的室颤波(波浪曲线)频率为150~500次/分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六、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如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传导延缓),二度(部分激动不能下传)和三度(传导完全中断)。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如冠心(心梗)、心肌炎心肌病、先心、高血压、甲减等药物中毒:洋地黄、β-阻滞剂、CCB、奎尼丁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心脏手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正常人或运动员可发生病因(一)窦房阻滞指窦房结冲动下传心房发生障碍,表现为到达心房的时间延长、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可为一过性或永久性。按其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阻滞。体表心电图不能显示窦房结电活动,因而无法确立一度窦房阻滞的诊断。三度窦房阻滞与窦性停搏鉴别困难,特别当发生窦性心律不齐时。仅有二度窦房阻滞可通过心电图作出诊断。窦房阻滞心电图特征1、二度Ⅰ型(莫氏Ⅰ型)心电图表现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两倍。二度Ⅰ型窦房阻滞2、二度Ⅱ型(莫氏Ⅱ型)心电图表现为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倍数。窦房阻滞后可出现下位起搏点逸搏或逸搏心律二度Ⅱ型窦房阻滞(二)房室传导阻滞(AVB)

按其阻滞程度分三度:Ⅰ度:窦性冲动自心房至心室的时间延长(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