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_第1页
简析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_第2页
简析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_第3页
简析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简析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摘要】本文就高二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的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做了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即中国的“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是理解“季风”,其次是通过地图直观感知“季风区”,最后是通过“季风气候区”图,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以更好的实现新课改形式下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区域地理;季风;季风区;季风气候区

根据学科教学安排,地理学科在高二阶段安排复习中国的区域地理,让初中知识得以再现。此“再现”非彼“再现”,此“再现”不同于初中,而是高于初中,他们基本养成对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和实践运用等方面的素养。从历届高考看区域地理,其相关知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影材料,区域为文综试题(不仅是地理学科,历史学科也有涉及)搭建了舞台,区域可有机联系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说明》也把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本文就以中国地理的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其实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较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此该篇文章就中国的“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做一简要的对比分析。

读图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图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能力。在复习《中国的气候》时,我们肯定要用到中国的气候资料图,还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二是中国的气候类型。而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差异,这是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容易遗漏的知识点。粗略一看没有区别,仔细钻研区别很大,因此我们授课时应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免“图示差毫厘,知识离千里”!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季风

就中国的“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我们还得从基本概念入手。季风,就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所谓显著改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一月与七月(或者冬季和夏季)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120°,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影响我国的季风成因有以下两种:

一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我国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冬夏季节海陆的气温变化十分显著,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亚洲大陆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由于各地处于高气压的部位不同,各地冬季风方向并不完全相同,由北而南依次为西北风和东北风,这就是冬季影响我国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如图1)。夏季,大陆上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切断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中心仅保留在海洋上,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我国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即亚洲东部的夏季风,这就是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如图2)。由于此时气压梯度力比冬季小,所以夏季风比冬季风弱。

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加强了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势力,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成为影响我国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西南季风(如图2所示)。

二、季风区

我国的季风区,就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来自较低纬度太平洋和印度洋,高温湿润。受其影响显著的地区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利于夏季风深入。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南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称为季风区,这一线以西北的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不明显,称为非季风区(如图3)。

三、季风气候区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离海洋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多样,因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东部季风区内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高原高山气候的界线大致为横断山区(如图4)。

对比季风区与季风气候区的空间分布图,不难发现季风区范围较广。如雅鲁藏布江流域、青藏高原东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都位于季风区,但并非季风气候区。说明受季风影响,未必就能形成季风气候。就全球而言:非洲北部、西亚大部、澳大利亚西北、东南亚赤道附近等地区的一月和七月风向明显不同,受季风影响,但都不是季风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