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历史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历史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历史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历史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考考前模拟高三练习卷(南通四模)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练习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周初,诸侯到周王室助祭,并与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礼制传统。西周晚期以降,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成为一种非常规礼仪,作为被赐诸侯的特殊优待。这一变化说明()A.周王室的权威下降 B.统治阶层日益平等C.宗法血缘关系弱化 D.礼乐制度趋向成熟2.下表为汉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表中信息反映的是,东汉()马援为陇西太守时“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双(今北京)“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大力修治境内陂池,开垦荒地任延为武威太守时“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A.冶铁技术进步助力农业丰收 B.官府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C.稻作技术在北方农业区普及 D.河西四郡大力发展水利灌溉3.隋炀帝见到新编成的地理图书《区宇图志》中有“以吴人为东夷”,大为不满,要求重修。他认为,吴是华夏之地,天下名都,并不是东夷,京兆与吴地地位相当,相得益彰。隋炀帝修撰地理图志()A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顺应了政治中心东移趋势C.意在调整地方行政层级 D.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4.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 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5.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至荒歉时,各户自将所出谷米取回使用。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由此可知,明代()A.社会力量主导民间救济 B.政府重视民间积谷备仓C.官方储备保障灾区救济 D.义仓侧重日常生活赈济6.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消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江南驻防旗营旧制。但地方督抚不愿以地方财政来供养驻防八旗,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清廷的谕令,敷衍江宁将军的重建要求,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江南驻防旗营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地方督抚的行为反映出()A.清末中央财政权力的下移 B.清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C.官办军事工业资本积累不足 D.江南旗营驻防地区经济萧条7.1909年11月,上海地方士绅们效仿租界公厕,集资建造了首座华界公厕。到民国初期已有24座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公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华界公厕的兴筑与管理成为卫生当局的重点工作,其数量不断增加。这体现了()A.公共卫生体系得以健全 B.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化C.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 D.近代上海都市化的发展8.1938年初,战地记者、作家周立波走访晋察冀边区,在阜平城外数十里参观了边区军校。他发现“爬山”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军校每天都有。毕业后,军校学员都能带着所学的山地战理论和所受的训练运用于战斗指挥上。这表明()A.敌后游击战相持阶段广泛开展B.中共善用自然条件推动敌后抗战C.边区政府动员民众参加军事训练D.抗日武装注重改造地形进行作战9.1966年国庆节后,辽宁省图书馆管理的《四库全书》装了满满三节车皮,由沈阳铁路局运往兰州。兰州军区派出27辆军用卡车将《四库全书》运抵战备书库。这一图书内迁的意图应是()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促进西部的教育发展C.保障文化资源安全 D.丰富文化传承的载体10.下图纪念邮票《飞天》。该邮票彰显了()A.对外开放和科教兴国的融合 B.审美艺术和史料价值的统一C.传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杂糅 D.女性解放和小康社会的交汇11.查士丁尼时期受战争的影响,帝国政府提高了波斯原丝售价,君士坦丁堡等地的丝绸贸易商也只能提高丝绸售价。为此,查士丁尼颁布立法,宣布丝绸服装的售价不得超过每磅8个金币,违法者将被罚没财产。这说明()A.帝国战争激化了国际贸易冲突 B.罗马法侧重保护私有财产C.东罗马帝国对丝绸贸易的控制 D.拜占庭阻断了东西方商路12.地中海南北两面曾属于同一个文明圈,是罗马人创造的罗马世界。直到7世纪以后才开始分离,地中海已经不再是罗马人曾经称呼的“内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亚历山大的远征 B.日耳曼人的南迁C.罗马帝国的分裂 D.阿拉伯人的扩张13.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和革命期间,许多法国难民逃往美国,他们将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19世纪初以来,番茄在美国的种植和消费食用便慢慢传开和普及。这表明()A.欧洲传统作物惠及世界 B.物种交流丰富食物种类C.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 D.商业贸易强化全球联系14.下图为《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据图可知,德国()A.意图扫除统一进程中的障碍 B.推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C.着力维护欧洲大陆强国地位 D.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15.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认为德国可以作为手中的一个砝码,用来“平衡”法国和俄国的势力,而且这一砝码必须有一定的分量,否则难以达成目的。英国意在()A.适度调整凡尔赛体系 B.落实民族自决原则C.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 D.确立集体安全体制16.据统计,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在内部进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内部供应,苏联机器技术产品进口的60%来自经互会国家。该统计反映出()A.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经济援助 B.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C.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 D.经互会国家间经济依存度较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公元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父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此后的十七年间,马可·波罗一直在元朝供职。他除了在京城大都视事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作为一个见闻广博的旅行家,他留下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游记。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摘编自余士雄《中西方历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材料二1275年左右,列班·扫马和弟子马可从元大都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新疆和中亚诸国抵达巴格达。他们在伊利汗国停留数年后,专奉伊利汗国蒙古统治者阿鲁浑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马可·波罗实现的是13世纪欧洲人的中国之行,那么列班·扫马实现的则是中国人的欧洲之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列班·扫马的丝路之行》(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东来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简述列班·扫马西行的主要活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可·波罗东来和列班·扫马西行的共同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民初,以月亮新知批评月食救护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的焦点。在京师同文馆所教授的天文学知识中已包含对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与推算。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也屡见不鲜。在晚清报刊中,曾出现较多批评清廷月食救护礼制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并未能动摇清廷月食救护的活动。进入民国后,月食救护才不再被作为国家制度予以强制执行,但民间社会依然盛行着传统的救护月食活动。知识分子见百姓还循例救月,往往怒其不争,尤以新文化运动前后最为激烈。20世纪20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过不少介绍月亮新知的专著,从通俗教育的角度进行科普。到40年代时,民间救月现象已难见记载。——摘编自黄兴涛《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和话语》(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人获取月亮新知的主要途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国人的月亮认知的主要因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德意志,铁路建设被作为国家建设而受到推动。1839年,萨克森政府利用英国的技术、人员及机车,修建了德意志第一条主干铁路,将莱比锡与德累斯顿相连。这条铁路全线开通之后,德意志陷入铁路狂热中,各地的铁路都在扩展。铁路推动了跨国贸易,迫使各邦国降低直至统一关税,使得国界几乎成为多余。到了1871年,各自拥有边境和关税的39个德意志邦国,被铁路紧紧连接在一起。铁路尚未出现时,德国90%的铁矿都使用木炭进行熔炼;到19世纪50年代,鲁尔建成了使用焦炭的熔炉,如果没有铁路提供廉价的运输,这在经济上根本行不通。伴随着铁路的陆续建成,德国的煤炭产量翻了十余倍,温泉小镇巴登巴登因之成为繁荣的旅游胜地。鉴于铁路在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意志首相通过立法机关颁布法律,赋予帝国强制性收购私人铁路公司的权利,以最大限度发挥帝国军事机器的潜力。——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兴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路建设对德意志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1961年作)提取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三练习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周初,诸侯到周王室助祭,并与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礼制传统。西周晚期以降,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成为一种非常规礼仪,作为被赐诸侯的特殊优待。这一变化说明()A.周王室权威下降 B.统治阶层日益平等C.宗法血缘关系弱化 D.礼乐制度趋向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助祭成为一项重要的礼制传统到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作为被赐诸侯的特殊优待,可知诸侯实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下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的强大,而非内部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王权衰微,不能体现宗法血缘关系弱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趋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汉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表中信息反映的是,东汉()马援为陇西太守时“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双(今北京)“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大力修治境内陂池,开垦荒地任延为武威太守时“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A.冶铁技术进步助力农业丰收 B.官府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C.稻作技术在北方农业区普及 D.河西四郡大力发展水利灌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光武帝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马援在陇西、张堪在渔阳、杜诗在南阳还是任延在武威,这些地方官员都积极推动当地的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如开导水田、修治陂池、修理沟渠等,这体现了官府对农田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B项正确;冶铁技术进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提及了部分地区的稻作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的地区较为广泛,不只是河西四郡,排除D项。故选B项。3.隋炀帝见到新编成的地理图书《区宇图志》中有“以吴人为东夷”,大为不满,要求重修。他认为,吴是华夏之地,天下名都,并不是东夷,京兆与吴地地位相当,相得益彰。隋炀帝修撰地理图志()A.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顺应了政治中心东移趋势C.意在调整地方行政层级 D.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认为,吴是华夏之地,天下名都,并不是东夷,京兆与吴地地位相当,相得益彰”可知,隋炀帝认为吴地是华夏之地,并不是东夷,这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隋朝已经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中心东移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调整地方行政层级,排除C项。故选D项。4.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 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得知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契丹历为正,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由此得知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排除B项;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纠正宋朝历法,不是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排除C项;宋朝官员出使辽朝不能得出对立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至荒歉时,各户自将所出谷米取回使用。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由此可知,明代()A.社会力量主导民间救济 B.政府重视民间积谷备仓C官方储备保障灾区救济 D.义仓侧重日常生活赈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可知政府注重引导民间积谷备仓,以待荒年只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义仓的建立是在政府引导下建立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义仓的储备是劝各户出谷米,而非官方保障,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义仓的建立是为了备荒时,排除D项。故选B项。6.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消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江南驻防旗营旧制。但地方督抚不愿以地方财政来供养驻防八旗,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清廷的谕令,敷衍江宁将军的重建要求,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江南驻防旗营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地方督抚的行为反映出()A.清末中央财政权力的下移 B.清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C.官办军事工业资本积累不足 D.江南旗营驻防地区经济萧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地方督抚不愿以地方财政来供养驻防八旗,说明地方督抚在财政上独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A项正确;“清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办军事工业,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江南旗营驻防地区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7.1909年11月,上海地方士绅们效仿租界公厕,集资建造了首座华界公厕。到民国初期已有24座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公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华界公厕的兴筑与管理成为卫生当局的重点工作,其数量不断增加。这体现了()A.公共卫生体系得以健全 B.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C.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 D.近代上海都市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11月(中国)。据材料“到民国初期座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公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华界公厕的兴筑与管理成为卫生当工作,其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公厕建设适应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体现的是近代上海都市化的发展,D项正确;“健全”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排除B项;“完善”说法错误,材料仅涉及华界公厕的兴筑与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8.1938年初,战地记者、作家周立波走访晋察冀边区,在阜平城外数十里参观了边区军校。他发现“爬山”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军校每天都有。毕业后,军校学员都能带着所学的山地战理论和所受的训练运用于战斗指挥上。这表明()A.敌后游击战在相持阶段广泛开展B.中共善用自然条件推动敌后抗战C.边区政府动员民众参加军事训练D.抗日武装注重改造地形进行作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军校设置爬山课程,并且在毕业后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用于战斗指挥上,说明中共善用自然条件推动敌后抗战,B项正确;1938年6月-10月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军校培训的是战斗人员,并不动员民众,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善于结合自然条件设置课程,并不是改造自然,排除D项。故选B项。9.1966年国庆节后,辽宁省图书馆管理的《四库全书》装了满满三节车皮,由沈阳铁路局运往兰州。兰州军区派出27辆军用卡车将《四库全书》运抵战备书库。这一图书内迁的意图应是()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促进西部的教育发展C.保障文化资源安全 D.丰富文化传承的载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年国庆节后(中国)。据材料“1966年国庆节后”“由沈阳铁路局运往兰州。兰州军区派出27辆军用卡车将《四库全书》运抵战备书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正值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四库全书》的转移主要是为了保障文化资源的安全,C项正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为了保障文化资源安全进行转运,促进西部的教育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丰富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是纪念邮票《飞天》。该邮票彰显了()A.对外开放和科教兴国的融合 B.审美艺术和史料价值的统一C.传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杂糅 D.女性解放和小康社会的交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纪念邮票《飞天》浓缩古今文化,展现历史变迁,具有史料价值,同时集中反映当代工艺美术成,就,B项正确;科教兴国提出是在1995年,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为体现审美艺术和史料价值的统一,未涉及传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杂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女性解放和小康社会的交汇,排除D项。故选B项。11.查士丁尼时期受战争的影响,帝国政府提高了波斯原丝售价,君士坦丁堡等地的丝绸贸易商也只能提高丝绸售价。为此,查士丁尼颁布立法,宣布丝绸服装的售价不得超过每磅8个金币,违法者将被罚没财产。这说明()A.帝国战争激化了国际贸易冲突 B.罗马法侧重保护私有财产C.东罗马帝国对丝绸贸易的控制 D.拜占庭阻断了东西方商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查士丁尼时期(东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查士丁尼颁布立法控制丝绸价格,说明东罗马帝国对丝绸贸易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国际贸易冲突的信息,排除A项;查士丁尼颁布立法控制丝绸价格,违法者将被罚没财产,可见,没有体现罗马法侧重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材料只是限制价格,没有阻断商路,排除D项。故选C项。12.地中海南北两面曾属于同一个文明圈,是罗马人创造的罗马世界。直到7世纪以后才开始分离,地中海已经不再是罗马人曾经称呼的“内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亚历山大的远征 B.日耳曼人的南迁C.罗马帝国的分裂 D.阿拉伯人的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以后(罗马)。根据材料“地中海已经不再是罗马人曾经称呼的‘内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逐步征服了北非和西班牙,控制了地中海的东面和南部,导致了地中海开始分离。D项正确;亚历山大远征是公元前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日耳曼人南迁是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罗马帝国分裂是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和革命期间,许多法国难民逃往美国,他们将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19世纪初以来,番茄在美国的种植和消费食用便慢慢传开和普及。这表明()A.欧洲传统作物惠及世界 B.物种交流丰富食物种类C.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 D.商业贸易强化全球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初(法国和美国)。材料中提到法国难民将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使得番茄在美国种植和消费普及,这体现了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种类,B项正确;番茄不是是欧洲传统作物,番茄原产于美洲,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物种的交流传播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过于绝对,虽然法国大革命导致难民逃亡带来了番茄,但不能说完全重构了美国饮食文化,排除C项;商业贸易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因特定事件导致的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为《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据图可知,德国()A.意图扫除统一进程中的障碍 B.推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C.着力维护欧洲大陆强国地位 D.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1882年(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期,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先后建立三皇同盟、两国同盟和三国同盟,企图通过欧洲大陆强国联盟以保持优势地位,C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已经完成统一,排除A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无法体现德国在国际法应用中的双重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认为德国可以作为手中的一个砝码,用来“平衡”法国和俄国的势力,而且这一砝码必须有一定的分量,否则难以达成目的。英国意在()A.适度调整凡尔赛体系 B.落实民族自决原则C.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 D.确立集体安全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采取“扶德抑法”政策,通过扶持德国作为手中的砝码,英国试图“平衡”法国和俄国的势力,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即“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C项正确;英国意在通过德国平衡法国和俄国势力的行为,并不是直接针对凡尔赛体系的调整,凡尔赛体系主要涉及的是对德国战败后的处置和赔款问题,而英国的这种策略更多地是为了在欧洲大陆维护其地位和影响力,排除A项;民族自决原则更多地是关注民族独立和自决权,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势力平衡,排除B项;集体安全体制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力量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虽然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也参与了国际联盟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是英国用来平衡法国和俄国势力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统计,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在内部进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内部供应,苏联机器技术产品进口的60%来自经互会国家。该统计反映出()A.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经济援助 B.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C.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 D.经互会国家间经济依存度较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经互会国家)。据材料“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在内部进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内部供应,苏联机器技术产品进口的60%来自经互会国家”可知,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主要在内部进行,能源和其他原料主要来自经互会国家,这说明经互会国家间经济依存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对东欧各国经济援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公元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父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此后的十七年间,马可·波罗一直在元朝供职。他除了在京城大都视事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作为一个见闻广博的旅行家,他留下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游记。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摘编自余士雄《中西方历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材料二1275年左右,列班·扫马和弟子马可从元大都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新疆和中亚诸国抵达巴格达。他们在伊利汗国停留数年后,专奉伊利汗国蒙古统治者阿鲁浑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马可·波罗实现的是13世纪欧洲人的中国之行,那么列班·扫马实现的则是中国人的欧洲之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列班·扫马的丝路之行》(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东来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简述列班·扫马西行的主要活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可·波罗东来和列班·扫马西行的共同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使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中国与意大利的联系加强;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封建经济发达。(2)活动: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增强了西方对中国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3)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和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三世纪(中国与西方)。据材料一“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可得出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使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中国与意大利的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元朝时中国是封建时代,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对外国有强大的吸引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三世纪(中国)。据材料二“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可得出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材料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可得出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三世纪(中国与西方)。据材料一“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据材料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可得出加强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和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民初,以月亮新知批评月食救护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的焦点。在京师同文馆所教授的天文学知识中已包含对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与推算。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也屡见不鲜。在晚清报刊中,曾出现较多批评清廷月食救护礼制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并未能动摇清廷月食救护的活动。进入民国后,月食救护才不再被作为国家制度予以强制执行,但民间社会依然盛行着传统的救护月食活动。知识分子见百姓还循例救月,往往怒其不争,尤以新文化运动前后最为激烈。20世纪20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过不少介绍月亮新知的专著,从通俗教育的角度进行科普。到40年代时,民间救月现象已难见记载。——摘编自黄兴涛《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和话语》(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人获取月亮新知的主要途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国人的月亮认知的主要因素。【答案】(1)主要途径:阅读报刊;参加思想解放运动;参与科普议题讨论;阅读月亮新知的专著。(2)因素:西学东渐;天文学家撰写的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制;近代教育机构关于月亮新知的教授;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国家制度。【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据材料“清末民初,以月亮新知批评月食救护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的焦点”,可得出参与科普议题讨论;据材料“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也屡见不鲜”,可得出阅读报刊;据材料“知识分子见百姓还循例救月,往往怒其不争,尤以新文化运动前后最为激烈”,可得出参加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20世纪20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过不少介绍月亮新知的专著,从通俗教育的角度进行科普”,可得出阅读月亮新知的专著。【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据材料“20世纪20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过不少介绍月亮新知专著,从通俗教育的角度进行科普”,可得出天文学家撰写的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据材料“以月亮新知批评月食救护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的焦点。在京师同文馆所教授的天文学知识中已包含对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与推算”及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学东渐;据材料“在京师同文馆所教授的天文学知识中已包含对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与推算”,可得出近代教育机构关于月亮新知的教授;据材料“报刊等媒体的宣传”;据材料“进入民国后,月食救护才不再被作为国家制度予以强制执行,但民间社会依然盛行着传统的救护月食活动”,可得出国家制度。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德意志,铁路建设被作为国家建设而受到推动。1839年,萨克森政府利用英国的技术、人员及机车,修建了德意志第一条主干铁路,将莱比锡与德累斯顿相连。这条铁路全线开通之后,德意志陷入铁路狂热中,各地的铁路都在扩展。铁路推动了跨国贸易,迫使各邦国降低直至统一关税,使得国界几乎成为多余。到了1871年,各自拥有边境和关税的39个德意志邦国,被铁路紧紧连接在一起。铁路尚未出现时,德国90%的铁矿都使用木炭进行熔炼;到19世纪50年代,鲁尔建成了使用焦炭的熔炉,如果没有铁路提供廉价的运输,这在经济上根本行不通。伴随着铁路的陆续建成,德国的煤炭产量翻了十余倍,温泉小镇巴登巴登因之成为繁荣的旅游胜地。鉴于铁路在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意志首相通过立法机关颁布法律,赋予帝国强制性收购私人铁路公司的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