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2023·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3.《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4.(2024·梅州模拟)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5.(2024·广州模拟)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6.(2024·惠州高三月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7.“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8.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9.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10.西汉前期,社会上出现“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的现象。同时,“吴(王刘濞)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由此可知,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稳定社会成为首要任务C.朝廷统治潜伏隐患D.盐铁官营政策弊端显现11.(2023河北保定一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政府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12.右图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资料夹】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2007年版)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14.(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相关人物史事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据《汉书》等整理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2023·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解析:选A。材料提到了与先秦、秦汉相比,东汉晚期的出行风尚为之一变,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据材料“天子至士……竞相乘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现,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但乘坐这样的牛车并没有体现戒奢尚俭的风气,B项错误;牛作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动力,被大量用于驾车,肯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故材料不能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排除D项。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东汉中叶以后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3.《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解析:选C。材料中的“四海”“六合”“九州”“方内”等信息明显具有天下归一的理念,结合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等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大一统”局面形成固然有边疆治理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因素,但二者都只是达成“大一统”目标的手段,且汉代边疆治理相对后世只是起步,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排除A、B两项;强调“华夷之辨”不利于“大一统”的形成,且材料并没有明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D项。4.(2024·梅州模拟)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解析:选C。西汉政府禁止宰杀耕生,规定杀牛、盗牛重刑,但地方的封国王侯却违背禁令,杀牛现象屡屡发生,说明中央权威面临挑战,故选C项。材料只是涉及西汉政府的政令,“法律制度”涉及面太广,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自耕农生产遭遇困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的封国王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5.(2024·广州模拟)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解析:选A。两汉皇位继承因政局不稳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子弟继位为帝,故选A项。嫡长子继承制未被严格恪守,并非废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国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并不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排除D项。6.(2024·惠州高三月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解析:选A。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可知,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故选A项。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7.“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相如《上林赋》属于汉赋,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选B项。恬静安宁、朴素绮丽是田园诗的特点,排除A项;汉代民间乐府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排除C项;“脍炙人口、千古绝唱”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D项。8.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因西汉初期民众痛恨秦法,丞相萧何行政较为宽松,重视农业恢复和发展,这说明他主张与民休息政策,故选B项。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在的汉初,经过数年的秦末农民战争,人口大幅下降,人地矛盾并不严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萧何反对修建新的皇家园林,排除D项。9.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解析:选B。依据材料“拜为太常”“三经博士”“当仍之”可知,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故选B项。材料不能表明统治思想发生根本变化,不能表明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D两项;材料虽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儒学的态度,但并没有提及文景之治,排除C项。10.西汉前期,社会上出现“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的现象。同时,“吴(王刘濞)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由此可知,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稳定社会成为首要任务C.朝廷统治潜伏隐患D.盐铁官营政策弊端显现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私人铸钱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这对西汉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威胁,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汉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较为稳定,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是盐铁官营政策推行的必要性,非该政策的弊端,排除D项。11.(2023河北保定一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政府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注重开发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开发水利并移民垦荒,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故选D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汉与匈奴时常发生战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C项。12.右图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选D根据汉代画像砖图片可知,荆轲将一把匕首刺向秦王,但是并没有刺中,按照《史记》的记载,荆轲“引其匕首以掷秦王”,其结果是“不中”,二者的记述基本吻合,据此可知,实物与文献能够形成相关证据链来进一步印证历史,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资料夹】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2007年版)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答案(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班固将汉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14.(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示为摘选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