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让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2.(2023广东深圳二模)《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3.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B.天下私有的本质C.因循反复的特点D.集权体制的根源4.(2024·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5.(2024·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6.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7.清代年画《女十忙》(见右图)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8.从明朝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这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9.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知识分子,以明末松江陈继儒为代表。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结果,这些书销路很好,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奢侈性消费增加 B.科举制度的没落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重文的社会风气10.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做法。这些做法包括1573-1620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一带用种稻洗盐法改良盐碱土;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基塘;1613年福州一带实行双季稻与冬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1630年江南地区推行棉麦套作和棉稻来年轮栽;17世纪初期耿荫楼创造“亲田法”,按年逐步培养地力。这些做法()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诞生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说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11.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概表(单位:学堂/个;学生/人)类别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各省专门学堂7484104学生126391659018639实业学堂137189254学生86931361616649师范学堂541581415学生360913307228572普通学堂350454159051877学生94932012149641561674京师学堂206252261学生114171577412921全国学堂360034269652911学生102498813007391639641——摘编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13.10—12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市民文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从10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城市大量出现。12世纪中期,城市中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在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中,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法国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以赞美市民的机智、勇敢、敏锐,抨击封建阶级的贪婪、暴虐、愚蠢为主,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审美需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10—12世纪中西方市民文学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让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学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这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排除A项;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排除C项。2.(2023广东深圳二模)《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解析:选A根据材料“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可知《天工开物》在记载油料植物出油率时,强调要有谨慎的实证精神,不能急于做出最终决定,与近代西方科学所强调的实验精神相吻合,故选A项;材料“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涉及中学向西方传播,排除B项;《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是传统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排除C项;《天工开物》对油料植物出油率的记载和研究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排除D项。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3.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B.天下私有的本质C.因循反复的特点D.集权体制的根源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可知黄宗羲认为古代政治制度都以满足统治者的私心为目的,不是以国家、百姓利益为先,故选B项;题干材料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不能体现出传统政治走向成熟的轨迹,排除A项;题干材料列举了秦、汉、宋的不同制度,体现不出因循反复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材料“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体现的是传统政治制度维护君主私利,而不是揭示集权体制的根源,排除D项。4.(2024·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广东和云南地区存在铜盐互易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有助于互通有无,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云南和广东地区的铜盐互易是政府主导的,而非民间商帮运作,排除C项;铜盐互易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5.(2024·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杂字书的内容广泛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劝导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和女性注意识字为先,脚踏实地经营家庭生活,体现了崇实致用的观念,故选B项。杂字书主要在民间流传,内容主要来自日常生活,排除A项;杂字书劝导百姓安于农业生产和小家庭式的田园生活,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杂字书对妇女自身价值并未充分肯定,说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D项。6.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封建伦理纲常中备受重视的孝行在晚明时发生变化,出现“焚祖坟,焚祖尸”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到土地买卖和变卖陪葬物以求利的影响,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浓厚,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故选D项。7.清代年画《女十忙》(见右图)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解析:选C。据材料《女十忙》年画内容可知,其描绘了传统经济下纺织业生产的全过程,这幅年画表现了在当时中国小农经济中家庭纺织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当时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这类年画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非描绘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排除D项。8.从明朝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这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D明朝中后期,各地织染局在官营丝织作坊不能完成朝廷增造丝织品任务时,通过中间包揽人,向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各地织染局向本地的民间机户“加工定货”,并不能刺激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C项。9.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知识分子,以明末松江陈继儒为代表。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结果,这些书销路很好,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奢侈性消费增加 B.科举制度的没落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重文的社会风气解析:根据材料“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可分析出当时社会对文人风气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奢侈性消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科举制度的没落,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新知识分子,没有提到其他阶层,排除C项。10.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做法。这些做法包括1573-1620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一带用种稻洗盐法改良盐碱土;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基塘;1613年福州一带实行双季稻与冬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1630年江南地区推行棉麦套作和棉稻来年轮栽;17世纪初期耿荫楼创造“亲田法”,按年逐步培养地力。这些做法()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诞生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说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材料所述是精耕细作农业在明代发展的体现,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C项正确;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排除A项;材料所述主要是明代晚期的现象,并且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已实现南移,排除D项。11.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以分析得出,明末清初江浙嘉兴一带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C项正确;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是桑蚕业,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内容是浙江嘉兴地区的桑蚕业在明末清初发展较好,无法推断出其是否成为重要的丝织中心,排除B项;无法从材料得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超过了粮食作物,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概表(单位:学堂/个;学生/人)类别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各省专门学堂7484104学生126391659018639实业学堂137189254学生86931361616649师范学堂541581415学生360913307228572普通学堂350454159051877学生94932012149641561674京师学堂206252261学生114171577412921全国学堂360034269652911学生102498813007391639641——摘编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来自清末学部的统计作为官方的统计资料,对研究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内容各省专门、实业、普通三类新式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师范类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整体上在减少可用于研究清末各省新式学堂教育发展的状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材料对清末的新式学堂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可用于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和京师教育的发展结构,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成效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趋势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1907—1909年京师学堂数增加,190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