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师说》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师说》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师说》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师说》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课前导学案刘阳一、课前导入:初中学过的韩愈的诗文1、《马说》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二、《师说》(一)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唐代官员、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世称“昌黎先生”。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与侄儿一同长大,感情颇深(《祭十二郎文》)。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谏佛骨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不平则鸣”的文学理论。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有《韩昌黎集》传世。(二)《师说》《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写作背景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借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国这样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这段话可以看做《师说》的写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四)文体-说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陈述见解,其往往寓意深刻、写法灵活、短小精悍,有点像今天的随笔、杂谈、杂文之类。名篇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五)文章结构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如前所述,本文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聚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一段的开头语气又归于和缓、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无常师”的事实。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无论是举实事,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专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在当时,却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从表面上看,《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文言知识总结一、重点字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8.士大夫之族(类)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10.君子不齿(看不起)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

赶得上。)12.其可怪也欤(多么)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二、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4.小学而大遗(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四、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或师焉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一词多义1.师A.名词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的人)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B.动词①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②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传①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③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④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⑤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客舍)3.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⑤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⑥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指圣人)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指“闻道先乎吾”的人)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②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③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④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⑥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⑦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5.之代词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助词

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表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无爪牙之利

(表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⑤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补语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得”)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C动词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②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假设,如果)③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并且)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承接,并且)⑤而耻学于师

(连词,表转折,却)⑥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⑧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却)⑨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六、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3.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6.不拘于时

(被动句)7.学于余

(介词结构后置句)四、拓展延伸:韩愈《进学解》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