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前言..............................................................................................................................................ⅱ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调查与评估技术流程...............................................................................................................2

6明确项目尺度的范围...............................................................................................................3

7初步调查与分析.......................................................................................................................3

8生态影响评估指标体系...........................................................................................................3

9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4

10评估结论与建议.......................................................................................................................5

附录A(资料型附录)生态系统转移分析方法...........................................................................6

附录B(资料型附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8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

态状况评估”职责,根据《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项目尺度范围、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情况初步调查与分析、生态影响评估

指标体系、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全国

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

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

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同属

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标准。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项目尺度范围、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情况初步调查与分析、生态影响评估

指标体系、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法定禁止开发区外,对于开工建设或已建成的土地开发工程占地类建

设项目,开展区域生态影响后评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督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

用于本标准。

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LY/T172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SL773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

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主要包括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

维持等方面的服务。

3.2

生态影响评估ecologicalimpactassessment

为评估特定的过程或措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成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的调查、监测和

分析活动。

3.3

生态敏感目标ecologicalsensitivetargets

指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物种和特有种的栖息

地、饮用水源地等各类生态保护目标。

3.4

1

水源涵养water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和过程拦截滞蓄降水,增强土壤下渗,涵养土壤水分和补充地下

水,调节河川流量,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功能。

3.5

土壤保持soil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保护土壤,降低雨水的侵蚀能力,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泥

沙淤积的功能。

3.6

防风固沙windbreakandsandfix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增加土壤抗风能力,降低风力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功能。

3.7

生物多样性维持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维持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功能。

3.8

项目尺度projectdimension

指某些城市开发、资源开发等项目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局部区域尺度。

4总则

4.1目标和范围

4.1.1目标

本标准在生态环境状况初步调查、工程及建设情况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

GIS技术以及生态评估方法,评估项目工程对评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4.1.2范围

4.1.2.1时间范围:根据项目工程实施情况确定。

4.1.2.2空间范围:根据建设项目可能的生态影响范围确定。

一般而言,针对一般类项目,其生态影响评估范围应不小于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直接

干扰区(如取弃土场等临时工程区)以及周边500m的区域。如果主体工程、辅助工程、直

接干扰区等周边500m至1000m范围内存在生态敏感目标,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应全部

纳入评估范围。

4.2内容

针对评估区域和范围,开展生态空间占用情况、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生态风险评估,

提出对策建议。

5调查与评估技术流程

2

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通过收集资料,明确项目尺度的范围,了解项目及建成后的概况,

结合生态环境状况和工程及建设情况初步调查,构建生态影响评估指标,包括:生态空间占

用、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生态风险评估。具体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技术流程见图1。

图1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总体技术流程

6明确项目尺度的范围

明确某些城市开发、资源开发等项目造成生态环境影响需要评估的尺度范围。

7初步调查与分析

7.1生态环境状况初步调查

采用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调查分析建设项目及

周边自然环境现状;评价范围内植被生态与动物生态情况;评价范围及周边重要生态保护区

域的类型、数量、时间与空间分布动态等;以及评价分析项目周边已存在的制约本区域的主

要生态问题等内容。

7.2工程及建设情况初步调查

采用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等方法,调查分析项目类型与性质,项目占地规模、建设内容

组成、项目设计情况,明确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当地区域规划,是否超越批复范围,是否存在

重大建设变更,并调查分析主体工程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与生态保护措施的

设计与执行情况等,具体按照《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

67号)》相关要求执行。

8生态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内容,构建生态空间占用、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和生态风险三

部分内容。

3

表1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调查评估内容调查评估指标指标定义

生态系统类型转移指项目建设前后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相互转变的定量描述

不透水地面面积主要指项目建设后被水泥等所硬化的地面面积

生态空间占用

项目占用生态系统类型面工程及建设项目占用生态系统的面积,包括森林、湿地、草地等的面积与比例

积构成

生态系统通过拦截滞蓄降水,增强土壤下渗、蓄积,涵养土壤水分、调节地表

水源涵养量

径流和补充地下水所增加的水资源总量

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量生态系统减少的土壤侵蚀量(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

损失

防风固沙量通过生态系统减少的因大风导致土壤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风蚀量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维持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功能

生态系统威胁可能性建设项目诱发生物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不利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

生态敏感目标临近关系项目场地与周边生态敏感目标的临近关系

9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

9.1生态系统类型转移

构建生态系统类型转移矩阵,分析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化情况,包括转化量与转化率,尤

其是要明确高生态服务功能地类向低生态服务功能地类的转化情况,从而分析生态系统结构

的变化。具体方法参见附录A。

9.2不透水地面面积

采用面积统计等方法,调查明确项目建设导致的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情况。

9.3项目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

明确项目占地总量与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与比例,尤其是要分析具有较高生态服务功能

的地类,如森林、湿地、草地等的面积与比例构成,同时要明确项目实施的生态补偿量,分

析实际占用量。具体方法参见附录A。

9.4水源涵养量

采用降水贮存量法计算水源涵养量,具体方法参见附录B。

9.5土壤保持量

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土壤保持量,具体方法参见附录B。

9.6防风固沙量

运用修正风力侵蚀模型(RWEQ)计算防风固沙量,具体方法参见附录B。

4

9.7生物多样性维持

运用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综合评估。

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运用Marxan选址运算模型计算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具体方法

参见附录B。

物种丰富度:采用样方调查方法统计生态系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珍稀濒危物种数量: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统计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名录中及

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红色名录中的极危、濒危级别物种的

数量。

9.8生态系统威胁可能性

生态系统威胁可能性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侧重对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可能

诱发对生物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与强度的定性分析。识别建设项目

造成的工程占地、污染排放等威胁生态的要素,分析生物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可能遭受的

急性和累积性生态风险。

9.9生态敏感目标临近关系

生态敏感目标临近关系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应明确描述项目场地与周边包括生态

保护红线在内的生态敏感目标的临近关系,描述项目场地距离下游饮用水水源地和水生态保

护地的临近关系,生态敏感目标类型依据HJ19和HJ2.1相关要求执行。

10评估结论与建议

给出生态影响评估的结论,明确建设项目在生态空间占用、生态系统功能损失和生态风

险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结合工程及建设情况详细分析,从项目运行规范、空间管控、生态保

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减缓生态影响、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对策建议。

5

附录A

(资料型附录)

生态系统转移分析方法

生态系统转移的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UU1

Kba100%

TUT

a

Ua、Ub

式中,KT表示单一生态系统动态度;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某类生态系统面

积;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年变化

率。

LULU

Ri0

TLULU

i0

式中,RT为生态系统转出强度;△LUi为研究期内i类生态系统转出面积;LUi为初始期i

类生态系统面积;△LU0为评价区总转出面积;LU0为初始期评价区总面积。

其中,KT为单一生态系统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研究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生态系统

的数量变化情况,它可以定量描述区域一定时限内的生态系统变化速度;RT为生态系统转

出强度可以定量描述某种生态系统转出率与整体生态系统转出率的倍数关系,对于比较生态

系统变化的区域差异和分析、预测区域一定时限内的生态系统转移的动力结构具有指导意义。

结合以上公式计算出转出率、转入率,KT值、RT值,可利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来表达

相关转移情况,生态系统转移矩阵格式见表A.1。

6

表A.1生态系统转移矩阵格式

类型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荒漠其他总计转出RT

森林

灌丛

草地

湿地

农田

城镇

荒漠

其他

总计

转入

KT(%)

注1:表格第一列为研究期初生态系统类型,表格第一行为研究期末生态系统类型

注2:总计为填写行或列的总面积

注3:转入为填写研究期初到研究期末其他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入面积

注4:KT(%)和RT为填写单一生态系统动态度和生态系统转出强度

7

附录B

(资料型附录)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B.1水源涵养

计算生态系统通过拦截滞蓄降水,增强土壤下渗、蓄积,涵养土壤水分、调节地表径流

和补充地下水所增加的水资源总量。通过降水贮存量法计算:

Q=A×J×R

J=J0×K

R=R0-Rg

式中:Q为与裸地相比较,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涵养水分的增加量(m³);A为生态

系统面积;J为研究区年产流降雨量(mm);J0为研究区年降雨量(mm);K为研究区产流

降雨量占降雨总量的比例;R为与裸地相比较,生态系统减少径流的效益系数;R0为产流降

雨条件下裸地降雨径流率;Rg为产流降雨条件下生态系统降雨径流率。

B.2土壤保持

基于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计算土壤保持量:

푄푠푟=푅×퐾×퐿×푆×(1−퐶)

式中:푄푠푟为土壤保持量,单位为t/a;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用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

指数表示;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通常用标准样方上单位降雨侵蚀力所引起的土壤流失量来

表示;L为坡长因子(无量纲);S为坡度因子(无量纲);C为植被覆盖因子(无量纲)。

单个因子计算依据SL773相关要求执行。

B.3防风固沙

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WEQ进行评价。

防风固沙量:

SR=-SL潜SL

潜在风蚀量:

2

2zzs/潜

SL潜=2QMAX潜e

S潜

QMAX潜=109.8WFEFSCFK'

0.3711

S潜=150.71WFEFSCFK'

实际风蚀量:

8

2z2

SQe(zs/)

LS2MAX

S150.71(WFEFSCFK'C)0.3711

Q109.8WFEFSCFK'C

max

-2-1-2-1

式中,SR为固沙量(tkma);SL潜为潜在风力侵蚀量(tkma);SL为实际风力侵

-2-1

蚀量(tkma);Qmax为最大转移量(kg/m);Z为最大风蚀出现距离(m);WF为气候因

子(kg/m);K为地表糙度因子;EF为土壤可蚀因子;SCF为土壤结皮因子;C为植被覆盖

因子。

WF:气象因子;

WFWfSWSD

g

式中,WF为气候因子,单位为kg/m,12个月WF总和得到多年年均WF;Wf为各月多年

平均风力因子,ρ为空气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SW为各月多年平均土壤湿度因子,无量纲;

SD为雪盖因子,无量纲。

EF:土壤可蚀性因子;

29.090.31sa0.17si0.33sa/cl2.59OM0.95Caco

EF3

100

式中,sa为土壤粗砂含量(0.2mm~2mm)(%);si为土壤粉砂含量(%);cl为土

壤粘粒含量(%);OM为土壤有机质含量(%);Caco3为碳酸钙含量(%),可不予考虑。

SCF:土壤结皮因子;

1

SCF=

1+0.0066(푐푙)²+0.021(푂푀)²

式中,cl为土壤粘粒含量;OM为有机质含量。

C:植被覆盖因子;

ai(SC)

Ce

式中,SC为植被覆盖度;ai为不同植被类型的系数,

K’:地表粗糙度因子;

0.934

(1.86Kr2.41Kr0.127Crr)

K'e

H2

K0.2

rL

式中:Kr为土垄糙度,以Smith-Carson方程加以计算,单位cm;Crr为随机糙度因子,

取0,单位cm;L为地势起伏参数;ΔH为距离L范围内的海拔高程差。

B.4生物多样性维持

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

9

评价中首先按规则选择指示物种,根据历史数据,以县为单元确定每个指示物种的分布

区。使用Marxan选址运算模型,按约束条件进行迭代计算得到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域。

评价单元为评价区内的各县级行政单位,物种选择全国境内有记录分布的国家一级物种、

二级物种和其他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物种,参照中国动物志和植物志统计这些物种在每个评价

单元中的出现数量。利用不可替代性指数为评价单元赋值,该数值在0-100分布,数值越高

表示该单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可替代性)越大。

Marxan模型的迭代运算目标函数为:

∑퐶표푠푡+퐵퐿푀∑퐵표푢푛푑푎푟푦+∑푆푃퐹+퐶표푠푡푇ℎ푒푟푠ℎ표푙푑푃푒푛푎푙푡푦(푡)

푃푈푠푃푈푠퐶표푛푉푎푙푢푒

式中:∑푃푈푠퐶표푠푡为规划单元总成本;퐵퐿푀∑푃푈푠퐵표푢푛푑푎푟푦为保护体系边界总长度修正

值;∑퐶표푛푉푎푙푢푒푆푃퐹为未达到保护目标的补偿值;퐶표푠푡푇ℎ푒푟푠ℎ표푙푑푃푒푛푎푙푡푦(푡)为超出成本阈值

的补偿值。

生态系统服务单因子数据获取和计算可依据LY/T1721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

办生态〔2017〕48号)》相关要求。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20□□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National

EcologicalStatus

——ProjectDimensionEcologicalImpactAssessment

(征求意见稿)

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项目尺度范围、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情况初步调查与分析、生态影响评估

指标体系、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法定禁止开发区外,对于开工建设或已建成的土地开发工程占地类建

设项目,开展区域生态影响后评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督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

用于本标准。

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LY/T172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SL773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

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主要包括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

维持等方面的服务。

3.2

生态影响评估ecologicalimpactassessment

为评估特定的过程或措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成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的调查、监测和

分析活动。

3.3

生态敏感目标ecologicalsensitivetargets

指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物种和特有种的栖息

地、饮用水源地等各类生态保护目标。

3.4

1

水源涵养water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和过程拦截滞蓄降水,增强土壤下渗,涵养土壤水分和补充地下

水,调节河川流量,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功能。

3.5

土壤保持soil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保护土壤,降低雨水的侵蚀能力,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泥

沙淤积的功能。

3.6

防风固沙windbreakandsandfix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增加土壤抗风能力,降低风力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功能。

3.7

生物多样性维持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维持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功能。

3.8

项目尺度projectdimension

指某些城市开发、资源开发等项目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局部区域尺度。

4总则

4.1目标和范围

4.1.1目标

本标准在生态环境状况初步调查、工程及建设情况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

GIS技术以及生态评估方法,评估项目工程对评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4.1.2范围

4.1.2.1时间范围:根据项目工程实施情况确定。

4.1.2.2空间范围:根据建设项目可能的生态影响范围确定。

一般而言,针对一般类项目,其生态影响评估范围应不小于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直接

干扰区(如取弃土场等临时工程区)以及周边500m的区域。如果主体工程、辅助工程、直

接干扰区等周边500m至1000m范围内存在生态敏感目标,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应全部

纳入评估范围。

4.2内容

针对评估区域和范围,开展生态空间占用情况、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生态风险评估,

提出对策建议。

5调查与评估技术流程

2

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通过收集资料,明确项目尺度的范围,了解项目及建成后的概况,

结合生态环境状况和工程及建设情况初步调查,构建生态影响评估指标,包括:生态空间占

用、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生态风险评估。具体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技术流程见图1。

图1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总体技术流程

6明确项目尺度的范围

明确某些城市开发、资源开发等项目造成生态环境影响需要评估的尺度范围。

7初步调查与分析

7.1生态环境状况初步调查

采用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调查分析建设项目及

周边自然环境现状;评价范围内植被生态与动物生态情况;评价范围及周边重要生态保护区

域的类型、数量、时间与空间分布动态等;以及评价分析项目周边已存在的制约本区域的主

要生态问题等内容。

7.2工程及建设情况初步调查

采用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等方法,调查分析项目类型与性质,项目占地规模、建设内容

组成、项目设计情况,明确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当地区域规划,是否超越批复范围,是否存在

重大建设变更,并调查分析主体工程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与生态保护措施的

设计与执行情况等,具体按照《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

67号)》相关要求执行。

8生态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内容,构建生态空间占用、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和生态风险三

部分内容。

3

表1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调查评估内容调查评估指标指标定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