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点,除小农经济外还存在田庄经济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地区逐渐被开发,唐代后期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全国所占比重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主题解读考向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2022·湖南高考,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需求,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项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2.(2022·辽宁高考,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A项正确;“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交换,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3.(2022·重庆高考,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元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以及交通发展,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带动棉纺织业在全国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木棉北传的确切时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无法得知棉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对丝绸与棉布的产量进行比较,排除C项。4.(2021·福建高考,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经新航路传播到中国,对于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地矛盾缓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考向二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1.(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2.(2021·全国乙卷,25)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地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3.(2021·山东高考,3)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大部分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4.(2021·河北高考,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政策,排除C项。1.唯物史观——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3.历史理解——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和作用4.历史解释——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视角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2023·重庆调研)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据材料“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周人子弟“只能进行农耕”可知,西周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为本,故选B项;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排除A项;西周注意笼络殷商遗民说法片面,排除C项;神权政治色彩浓厚说法片面,排除D项。2.(2023·重庆巴蜀中学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大禹籍贯及治水地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说大禹是山东人,治水在今齐鲁一带;有的说大禹是山西人,治水始于汾河;有的说大禹是安徽人,治水在今淮河一带;有的说大禹是越族人,治水在今江浙一带。这些说法A.体现了同源共祖的思想

B.导致了宗法分封制崩溃C.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促成了统一观念的形成√据材料可知,大禹治水传说的史迹范围广泛,结合所学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源头,史迹范围的分布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扩展,故选C项。3.(2023·武昌检测)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适应了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说明社会转型趋势明显,故选D项;分封制度不断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虽遭到破坏,但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礼乐制度不复存在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伦理道德日益败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4.(2023·宁德三模)下图为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拓片,画面中可见住房、粮仓、舂米池、荷塘、水田、池塘等,以及提水、运粮、厨工炊煮、列坛盛酒等劳作场景。这些画像石可以佐证当时A.小农经济的盛行

B.精耕细作的发展C.官营经济的运作

D.地主田庄的概貌√图片所体现出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大,兼营农业、手工业,与田庄相符,故选D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中规模生产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具体耕种过程,不能反映精耕细作的发展,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控制,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不会与农业结合,排除C项。5.(2023·泰安二模)下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出处记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四则史料都提到了土地的买卖,这表明汉朝社会存在土地交易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地买卖是否得到政府的认可或法律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与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无关,排除B项;“持续衰退”说法错误,排除C项。6.(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组织A.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经济得以发展,庄园内部进行多种经营,本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A项;坞堡作为独立的军事、经济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B项;大量人口隐匿在庄园之中,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不利于国家的赋役征发,排除C、D项。7.南宋时,随着大批北方人口的南移,麦的需求量激增,促使南方麦的种植逐渐普遍。据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江、浙、湖、湘、广地区,所种春小麦,“不减淮北”;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棉花的“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A.南方开始种植小麦

B.已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C.南北农业交流频繁

D.南方农业获得较大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小麦和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体现了南宋时南方农业获得较大发展,故选D项;南宋之前,南方已经开始种植小麦,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南宋时南北农业交流频繁,故排除C项。8.(2023·重庆二模)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以下农具图示左为戽斗图,右为秧马图。这两种农具的使用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戽斗图秧马图√戽斗便于田地中的灌溉与排水,秧马的使用可以减轻拔秧的劳动强度,因此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推动了稻作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极大”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B项;古代农民通过改进种植方法、进行多种经营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图片中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排除C项。9.(2023·泉州五模)清朝前期,西南各省山区和丘陵得到开发。下表为其部分年份的耕地面积(单位:千亩)。省份顺治十八年(1661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川118845957云南52117543贵州10742573据此推知,这些地区A.劳动效率迅速提高

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C.人地矛盾根本解决

D.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增强√据表格信息可知,西南各省山区和丘陵地区得到了开发,耕地面积呈现上涨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地区适宜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劳动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人地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耕地面积的增加,无法推断出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排除D项。省份顺治十八年(1661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川118845957云南52117543贵州10742573视角2经济格局的变迁1.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A.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B.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修建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东吴、西晋、东晋开凿的运河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所以这些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南北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收赋税的方式,排除B项;此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排除D项。2.(2023·张家口二模)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唐宋时期产茶州、府、军数量一览表(单位:个)朝代川蜀地区两湖地区东南地区黄淮地区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关陕地区总数唐1110151134256宋16222914123298A.传统种植结构发生改变

B.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C.茶叶税是政府主要税源

D.茶成为对外贸易重要商品√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宋代南方地区产茶区数量和唐代相比大幅增加,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产茶区数量的变化和分布,不能体现传统种植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表格反映产茶区增多,不能反映政府的税收情况,排除C项;题干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朝代川蜀地区两湖地区东南地区黄淮地区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关陕地区总数唐1110151134256宋162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