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背景: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业(非生产性)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不固定,居无定所,但又相对集中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背景: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
1、人口总量比农业革命前大幅度地增长
2、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平均寿命低
3、人口定居4、长期缓慢增长,具有波动性增长: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导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原因分析: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2、工业革命导致人口出生率期内先升后降原因分析:人的意愿(控制家庭规模)、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国家政策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日趋显著:发达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居高不下。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公元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130年后(1930年),世界人口第二个10亿30年后(1960年),世界人口第三个10亿15年后(1975年),世界人口第四个10亿12年后(1987年),世界人口第五个10亿12年后(1999年),世界人口第六个10亿趋势:目前,全球每年净增人口约8000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3人/km2。以目前速度,2600年平均人口密度约1人/m2;2800年(包括海洋面积)120人/m2(热极限:人类会因为无法耗散自身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能而遭到毁灭)。二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程,也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高、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低、低(一)人口转变理论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重点)
1)高位静止阶段:高高低(高出生=高死亡)——中世纪以前
2)早期扩张阶段:高低高(死亡率开始下降)——产业革命后
3)后期扩张阶段:低低高(出生率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低低低(低出生=低死亡)——现代社会
5)减退阶段:低高低(出生率《死亡率)——少数发达国家、北欧、西欧等(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欧模式(发达国家的代表)
现阶段欧洲、北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已进入低位静止或减退阶段。整个人口转变过程历时1个多世纪。原因分析:经济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这些国家最早进行并完成了工业化,加上部分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故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长期在世界上处于显著的领先地位。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向海外移民也得到了化解。因此这一模式的人口转变完全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过程。期内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基本上一直保持和谐——先转变生育观念后转变生育行为。2、日本模式(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
人口转变过程:整个19世纪日本大体上均处在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早期扩张阶段。二战后日本进入生育高峰,加上600多万日本军人和平民自海外遣返回国,人口剧增,日本于1948年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优生法”。1957年自然增长率仅为8.9‰。
50—70年代是日本的后期扩张阶段,进入80年代,已进入低位静止阶段,即将进入减退阶段。
原因分析:
1、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和措施。故人口转变速度快,势头犯猛,在几十年内走完西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期内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同步。
日本人口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同步的原因是:二战前工业化已有相当基础,50-60年代又以世界罕见的速度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从而为人口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日本人文化教育程度高,地窄人稠的岛国环境和大战失败的心理重压,使很多人都有民族危机感,因而能自觉地认同和支持政府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3、中国人口转变模式
1)中国人口转变过程
旧中国一直属于或近似于高位静止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死亡率剧降,一下子进入了早期扩张阶段。(50-70年代初)
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生育率下降,进入后期扩张阶段。
从91年起,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低高转变为低低低。预计至2040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中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大:上海:减退阶段东部省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中部:后期扩张阶段,形态上已向低位静止阶段演化西部:典型的后期扩张阶段2)原因分析: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观念落后于生育行为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1.性比例(性别比):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恒定的,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男性多于女性:受胎时性别比为120左右,但出生时性别比降至103-107(105),这种对男性稳定的生育倾斜显然是对于出生后男性死亡几率高于女性的一种生物学上的平衡。
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
由于生理机能的不同特点,男性的死亡率在一般情况下均高于同年龄的女性,越往高龄,差别越大,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中年以后尤为明显。
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经济因素——重男轻女意识、战争、人口年龄结构、迁移。
人口较为老化者,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平均寿命长,会降低总人口的性别比。相反,人口较年轻者,出生率高,少年儿童比重大,平均寿命短,总人口性别比较高。
2005年,中国人口性别比大约为106:100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9.86:1001)年龄结构: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2)年龄组的划分方法:①逐龄分组:按1岁/5岁/10岁分组。②国际通常的作法: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少年儿童组:0~14岁;青年和成年组:15~64岁;老年组:65岁以上。③我国通常将人口分为六组:学龄前儿童组:0~6岁;适龄小学组:7~12岁;适龄初中组:13~15岁;适龄高中组:16~18岁;适龄劳动人口组:男16~59岁、女16~54岁;老年人口组:60岁以上。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分组结果的表示方法:表格法、人口金字塔法。4)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少比(老年、儿童比例)、抚养指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5)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迁移。
老年人口比重,也称老年系数,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美国提出的划分标准,65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5%以下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在实际使用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总人口按年龄排列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部分的年龄,如果人口年龄中位数提高了,则人口一般出现老龄化,如果降低了,则一般为人口年轻化。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为年轻型人口,在30岁以上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是成年型人口。
年轻增长型、成年稳定型、老年减少型:老年系数(65岁以上)在7%以上,少年儿童系数在30%以下,老少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都是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数量表现。3.中国人口文化结构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人口问题
1.目前中国出生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但各地区生育率还有较大差别。
2.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是最大的约束因素,中国的最高人口容量为16亿,经济发展最优人口为7到10亿,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中国保持略低的生育率水平对发展有利。3.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这是过去高出生所造成的,而不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计划生育使总人口增长变慢,因此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但没有改变老年人口的总量。不管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这部分老年人口已经存在,应当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4.中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力,到2000年,除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部分劳力外,仍将有约1.9亿剩余农村劳动力。城市职工中估计有四分之一富余人员,这将降低生产效率。应当着力加强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各种职业教育,使这些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5.出生率下降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少生孩子节省的各种费用,累计至今约为1万亿元。间接经济效益难以计算,但可以肯定对社会发展有长期积极的效果。低出生率使父母有更多时间教育孩子,当然,也要防止溺爱、放纵,在优教、优育方面应当加强指导。
6.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消除贫因,提高收入,目前,中国收入尚属比较平等的国家,但近年收入分配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收入过于平等将降低经济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将诱发社会不安定。亟应加强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实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7.没有一项政策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也会产生社会、经济、人口学的负面影响,如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家庭结构变化等,应当加强研究,寻找对策,注意引导。
作业: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各种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均可包括在内,如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城镇化、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人种和民族分布等。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密度:
1、人口算术密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人/km2)。
2、人口密集程度: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km2/人)
注意事项:
(1)计算人口密度等指标值,所使用的土地面积中最好扣除内陆水面及永久冰雪及目前难以居住的土地,以便能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状况。
案例:埃及的算术密度为63人,但其99%的人口集中于仅占总面积4%的土地上,这里的人口密度高达1600人。(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越大,平均人口密度就越难以反映人口分布的真实面貌。因此考虑的范围越小所计算出的人口密度就越能反映出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向地暖湿地区;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
人口分布的上述趋向性,造成世界人口分布无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都是非常不平衡的。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度之间的从海岸线向内地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极不平衡。
热带雨林地区(三)中国人口分布——分布极不平衡
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中国人口线:瑷珲--腾冲线(黑河—腾冲线)。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东南一侧,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西北一侧,人口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km、500km、1000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人口与地面海拔的高程呈负相关。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制约人口分布的三大因素
决定因素: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因素)基本因素:自然因素一般因素:历史因素1.自然因素
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愈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小,但不会消失。(1)气候
过于寒冷、干燥、湿热的地区均不适于人类居住。(2)地形
气温和气压都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且高地风大、土层瘠薄,交通困难,对生产生活不利。山区的坡度、坡向对人口分布有影响。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小资料:中国(也是世界)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上限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唐古拉山南坡,共有约2万人定居在海拔5000-5200米的高程上。而季节性人口分布(放牧)的上限更达到5500米。(3)土壤
地球上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是冲积土、黑钙土和棕色森林土。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和红壤。(4)水体(埃及、巴比伦、中国)
(5)矿产资源
自产业革命以来,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矿产资源开发区没有人烟的地方出现了城市。以上各种因素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到人口分布的,往往有一个主导因素(决定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2)经济发展水平(3)经济活动方式(4)交通运输方式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二.人口迁移(一)概述
人口移动:指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线的空间移动。(具有明确地理界线的行政区域)人口迁移:永久或长期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的离家外出。
(二)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1、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1)欧洲人向新大陆(美洲、澳洲)等地迁移
19世纪中叶至二战约5000万人(2)非洲人被欧洲人贩作奴隶被迫迁往美洲
1517-19世纪,约1000万人(3)印度人迁往东非和东南亚(4)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5)日本人迁往美国和拉丁美洲
2、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三种方式并存)(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5)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欧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成为净迁出区北美洲、澳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
总的流向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相对低收入国家流向相对高收入国家,由人口压力大的国家流向劳动力不足或有结构性缺口的国家。3、国内人口迁移及其主要形式——地区迁移、城乡迁移、城市间的迁移。(1)地区迁移
◆中国人口国内地区间的迁移:
在历史上,中国总的说来是一个人口分布凝固化的国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个体小生产农业严重制约了人口迁移的发展。只有当战乱、自然灾害发生时才会使人口地理在短期里发生剧变。历史上导致人口大规律南迁的三次战乱:永嘉之乱(西晋)、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北宋)近现代又表现为闯关东、走西口总的流向为从华北向南、向西、向东北。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
第一阶段:50-70年代,人口迁移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和调控,如改革开放前的支援西部建设、三线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等。迁移流向为由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洋工程招标合同三篇
- 秋季外语教学资料及培训计划
- 行业安全事件处理的标准化建设计划
- 学校图书馆利用策略计划
- 教学工作任务细化计划
- 幻灯片租赁合同三篇
- 秋季课外活动安排计划
- 电商赢战密钥-灯具行业电商全面攻略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5篇)
- 破冰前行:空调制造业透视-挑战与机遇的双重探索
- 沪教牛津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清单(记忆版)
- 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共300题)
- DB3301∕T 65.1-2024 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2024至2030年中国金属钼行业应用现状及投资发展前景展望分析报告
- 《列车运行管理与安全》全套教学课件
- 2024至2030年全球与中国市场硫酸铵深度研究报告
-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同步课件(2024人教版)
- 答辩状物业合同无效模板范文
- DL∕T 5156.2-2015 电力工程勘测制图标准 第2部分:岩土工程
- 英语-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和答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