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护理评估-运动功能评定(老年康复护理课件)_第1页
老年康复护理评估-运动功能评定(老年康复护理课件)_第2页
老年康复护理评估-运动功能评定(老年康复护理课件)_第3页
老年康复护理评估-运动功能评定(老年康复护理课件)_第4页
老年康复护理评估-运动功能评定(老年康复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念:Berg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正式发表于1989年,广泛应用于多种伤病的平衡功能评定,评定内容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

步态分析内容第一节正常步态第二节步态的评定方法第三节常见异常步态重点掌握步行周期的特征掌握步行的基本参数掌握步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熟悉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和特征第一节正常步态概述步态(gait):人体行走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步态分析(gaitanalysis):利用力学的方法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步态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步态分析的目的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比较不同种类辅助具对于步态的影响。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步态分析的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其他疼痛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步态分析的禁忌证步行周期指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s左右。分为站立相(支撑相)和迈步相(摆动相)两个阶段。支撑相(60%)摆动相(40%)足跟着地全足着地支撑中期(重心转移至支撑侧)足跟离地(膝关节屈曲增大)足趾离地加速期(足上提)摆动中期(髋、膝关节最大屈曲)减速期(至足跟着地)步行周期支撑相: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尖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60%。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包括:足跟着地、足平放、支撑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摆动相:一侧下肢足尖离地至同侧足跟着地。约为步行周期的40%。包括:加速期、摆动中期、减速期。步行周期双支撑相: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尖离地。

一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双支撑相,每个双支撑相约为步行周期的10%。

其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时间越短。变走为跑时,双支撑相消失。单支撑期:仅一条腿与地面接触,以对侧足跟着地而结束。等于对侧下肢迈步相时间。

一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单支撑期。各占40%步行周期时间。步行周期步行运动学步行运动学步行运动学足跟着地

骨盆: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膝关节:0°踝关节:0°

承重反应期

骨盆: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膝关节:0°-15°屈曲踝关节:0°-15°跖屈

站立中期骨盆:中立位髋关节:30°-0°膝关节:15°-0°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足跟离地(站立末期)

骨盆:5°后旋髋关节:0°-10°过伸展膝关节:0°踝关节:背屈10°-0°足趾离地(迈步前期)骨盆:5°后旋髋关节:10°过伸展-0°膝关节:0°-35°踝关节:0°-20°跖屈(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曲)迈步相初期骨盆:5°后旋髋关节:0°-20°屈曲膝关节:35°-60°屈曲踝关节:20°-10°跖屈迈步相中期骨盆:中立位髋关节:20°-30°屈曲膝关节:60°-30°屈曲踝关节:10°跖屈-0°迈步相末期骨盆:5°旋前髋关节:30°屈曲膝关节:30°屈曲-0°踝关节:0°ThankYou!概念:步行周期步行周期是指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其间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相和离地挪动的摆动相。概念:AROM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rangeofmotion,AROM),是指通过患者主动、随意运动达到的关节活动范围。概念:MMT

肌徒手肌力检查法(manualmuscletest,MMT)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器材,仅靠检查者徒手对受试者进行肌力测定的方法。MMT是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解剖及功能,让受检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嘱其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做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重力或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级别的一种肌力检查法。概念:肌张力肌张力(muscletone)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细小的收缩,是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内容第一节平衡功能评定第二节协调功能评定第一节平衡功能评定概述平衡:是指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稳定姿势的能力。是人体保持姿势和体位,完成ADL,尤其是各种转移、行走、跑跳等的基本保证。为保持平衡,人体重心必须垂直落在支撑面上方或范围内。概述支持面:人体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接触面。支撑面的大小、质地等均影响平衡。稳定极限(LOS):人体站立时身体能倾斜的最大幅度。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平整坚实的地面上时,LOS周长围成一椭圆形。前后方向最大角度约12.50度,左右方向约16度。概述平衡反应: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特殊的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平衡反应的几种表现形式平衡的分类和分级静态平衡(一级平衡)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反应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保护性伸展反应、迈步反应等。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适当的感觉输入(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运动的控制平衡的生理学机制㈠躯体感觉系统:通过皮肤内的触压觉感受器(皮肤感觉)和肌梭、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感觉身体的位置和运动及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和运动。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传递体重分布和身体重心的位置;本体感受器输入随支撑面变化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信息。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截肢平衡的生理学机制㈡视觉系统:判断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物体位置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于环境的定位信息。视觉系统在视环境静止的情况下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等,环境动态时,视觉输入受到干扰而使人体产生错误反应。平衡的生理学机制㈢前庭系统:头部的运动刺激前庭系统中的两类感受器,半规管内的壶腹嵴和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为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角加、减速度变化所引起的刺激。椭圆囊斑、球囊斑感受头在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头的直线加、减速度的运动刺激。平衡的生理学机制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平衡。踝关节动作模式:身体受干扰向后倾斜时,胫前肌、股四头肌、腹肌按顺序依次收缩阻止身体进一步后倾;向前倾斜时,腓肠肌、腘绳肌及竖脊肌按顺序收缩。(顺序由远而近)。髋关节动作模式:顺序由近而远。对抗身体向前,腹肌、股四头肌。对抗身体向后,竖脊肌、腘绳肌。跨步动作模式: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平衡的生理学机制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正常人:平衡干扰小,站立支持面适宜—踝关节动作模式干扰大,支持面小—髋关节动作模式重心偏移过远,达稳定极限—跨步模式+平衡反应平衡的生理学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选择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这个过程称为感觉组织。躯体感觉输入→视觉输入→前庭觉输入如两个感觉系统同时出现问题则平衡控制将受影响。影响平衡的外界因素重心的高低(体位)支撑面的大小稳定角摩擦力评定的目的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确定障碍的水平和程度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寻找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监测平衡功能障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疗效跌倒风险的预测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前庭功能障碍、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等。禁忌证:严重的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等。平衡评定种类观察法:三级分法量表评定法: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等。定量姿势图法:静态和动态,需昂贵仪器评定方法生物力学因素评定:排除是否因为骨骼肌肉系统的问题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运动对策的评定,依次诱发。平衡反应: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静态与动态姿势稳定性评定Berg平衡量表平衡测试仪评定:静态姿势图、动态姿势图(平衡的感觉组织检查)平衡反应俯卧位倾斜反应检查体位:位于平衡板上成俯卧位,上下肢伸展方法:平衡板向一侧倾斜平衡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平衡板翘起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仰卧位倾斜反应也如此手膝位反应◆检查体位:病人双手双膝支撑身体◆方法:检查者推动患者躯干,使其向一侧倾斜◆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受力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另一侧可见保护反应坐位平衡反应和跪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患者坐在椅子上方法:检查者将患者上肢向一侧牵拉平衡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外展检查体位:患者取跪位方法:牵拉患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平衡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被牵拉一侧可见保护反应,对侧上下外展、伸展出现平衡反应迈步反应检查体位:患者取立为,检查者握住其上肢。方法:向左右侧、前后方推动患者平衡反应:脚向侧方或前后方踏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Berg平衡量表工具: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台阶等。内容:包含14个动作项目从坐位站起无支持站立无支持坐位从站立位坐下转移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转身360°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Berg平衡量表每个评定项目分为0、1、2、3、4五个功能等级。4分为正常,0分为不能完成或需最大帮助。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56分。0-20分提示平衡差;21-40分具一定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较好,可独立步行;<40分,提示有跌倒危险。平衡测试仪评定包括压力传感器、计算机、应用软件分为: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静态姿势图(定量)平衡的感觉组织检查受试者在以下6种感觉条件下站立30秒。①睁眼,支持面稳定,视野稳定(3个系统均参加,躯体感觉为主)②闭眼,支持面稳定(主要依赖躯体感觉)③睁眼,支持面稳定,视野摆动(不准确的视觉信息,主要依赖躯体感觉)④睁眼,支持面摆动,视野稳定(不准确的躯体感觉和前庭信息)⑤闭眼,支持面摆动(前庭必须应用)⑥支持面不稳定,睁眼,视野摆动(仅前庭系统)感觉整合测试—SOT平衡调节依靠视觉、躯体感觉利用躯体感觉调节平衡依靠躯体感觉调节平衡主要依靠视觉调节平衡依靠前庭觉调节平衡依靠前庭觉调节平衡第二节协调功能评定概述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节奏、肌力等。分为两类:粗大运动、精细活动。概述协调运动障碍: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障碍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异常*肌痉挛、挛缩造成的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姿势性震颤、意向性震颤、轮替运动障碍、运动分离等。基底节共济失调:震颤、运动不能、偏身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等。脊髓后索共济失调:闭眼时易跌倒、异常步态、辨距不良等。协调运动评定的目的明确协调障碍对粗大运动或活动质量和精细运动对ADL的影响根据协调运动障碍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与计划根据评定结果选着适当的治疗确定一些适应活动的方法评定的内容对抗肌群逆转运动的能力肌群协调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判断运动速度和距离将肢体放在某一位置的能力维持平衡及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评定程序准备:环境、工具等了解患者一般情况选择评定方法: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评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