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6讲 神经调节-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6讲 神经调节-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6讲 神经调节-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6讲 神经调节-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6讲 神经调节-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神经调节(限时:40分钟)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反射与反射弧4,13,14(中)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2,3,5,6,7,9(中),10,11,12(难),13,15(难)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81.(2016广东顺德月考)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B)A.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B.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C.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D.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解析: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是运动性言语中枢,受损后表现为不会说话。2.(2016湖北宜昌月考)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B)A.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体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体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单向传导;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3.(2015浙江杭州七校联考)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C)A.是高尔基体合成的蛋白质分子B.通过胞吐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C.其受体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D.分解它的酶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解析:神经递质一般指的是乙酰胆碱,属于非蛋白质类物质,并且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高尔基体只是对其进行加工;神经递质产生之后暂时储存在突触小泡里,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作用完后,大部分被相应的酶分解,但这些酶并不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4.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如图所示(b、c表示突触,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刺激M点将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B.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相同C.刺激M点能够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这属于反射D.在b、c等突触部位有“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信号的转化解析:刺激M点可使M点产生兴奋并向脊髓传导,所以能使a处也产生兴奋,a处兴奋时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兴奋在结构b(突触)处的传导速率慢,兴奋在位点N(神经纤维)处的传导速率快;刺激M点能够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在b、c等突触部位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5.(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突触前膜内的Ca2+快速外流B.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C.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突触后膜迅速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解析: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会使组织液中的Ca2+大量进入突触前膜,再结合题干中Ca2+的作用机理,可知神经递质释放的速度会加快,将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6.(2015浙江杭州七校联考)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打开。下图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轴突膜②状态是由Na+内流造成,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⑤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发生电位变化解析:Na+内流引起动作电位,此时是顺离子浓度的,故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④到⑤过程中,动作电位逐步回归静息电位,K+通道大量开放;如果使用这种有机农药,由其作用机理可知,它只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对于突触前膜是否释放递质没有影响;蝎毒会抑制Na+通道打开,那么不会引起b处形成一个小电位。7.(2016山东实验中学诊断)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解析:图1中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没有兴奋传导,所以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②处未处理,局部电流先传导到左侧微电极,后传导到右侧微电极,所以能测到两次电位的双向变化;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微电极右侧为负电位,左侧为正电位,所以能测到一次电位变化。8.(2016河南开封月考)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B)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解析: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9.(2016重庆一中月考)根据下图分析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A)A.在③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K+从上往下流而产生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则③与水面接触解析: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会产生动作电位,其原理是Na+内流;②⑤可能为膜上的载体蛋白,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A面膜的表面有糖蛋白,据此可推知,该面为神经细胞的外侧,而突触间隙为2个神经细胞间的空隙,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的头部,④为疏水性的尾部,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则③与水面接触。10.(2016浙江杭州市学军中学月考)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D)A.图1中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图1中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C.图2所示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D.图2中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图1所示细胞A侧K+浓度低于B侧,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神经细胞膜内的K+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通道蛋白乙外流,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专一性;兴奋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电位差不会衰减;图2中①为静息电位,此时K+通道开放,K+外流,②为动作电位形成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但仍有K+通道开放,④为静息电位恢复中,仍有Na+通道开放及Na+内流。11.(2016山东滨州期末)神经元兴奋后的短时期内兴奋性降低到0,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兴奋。在如图所示神经元的O点和M点(PO=OQ)同时给予相同且适宜的刺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A.若MP=PO,指针一定不偏转B.若MP<PO,指针可能偏转两次C.若MP>PO,指针可能偏转两次D.膜内有O→P方向的电流流动解析:因为O点位于两电极位置P、Q的中点,刺激O点时,两电极位置P、Q两点同时为负或为正,指针不发生偏转。当在M点同时给予与O点相同强度的刺激时,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与刺激O点产生的兴奋在MP间或P点处相遇,则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不能向右传递,则指针不偏转,即MP≥PO时,指针一定不偏转。当MP<PO且差值较大时,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先到达P点,指针偏转1次,刺激O点产生的兴奋传向Q时,指针又偏转1次,刺激O点时,O点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P点为内负外正,则膜内电流方向为O→P。12.(2016江西南昌月考)黑寡妇毒蜘蛛毒液中的蛛毒素(蛋白质)可与人的脑神经突触前膜的跨膜蛋白相互作用,并可以非常强烈地诱导神经递质持续释放。下列有关推论不正确的是(C)A.蛛毒素能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B.蛛毒素作用后,突触小体内线粒体的分解代谢活动增强C.蛛毒素入侵到组织液会导致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无法被灭活D.蛛毒素发挥作用后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Na+内流现象解析:根据题意,蛛毒素与突触前膜的跨膜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神经递质的持续释放而使生物体的神经末梢瘫痪。可见蛛毒素能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蛛毒素作用后,突触前膜持续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的移动及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均增强,故线粒体内的分解代谢活动会增强;蛛毒素对神经递质发挥的作用无法根据题意得知;蛛毒素发挥作用后,递质的持续释放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钠离子内流现象。13.(2016重庆南开中学月考)如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填图中序号)。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的原因是;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次。

(3)若靶细胞C是下丘脑细胞,则寒冷刺激将引起靶细胞C分泌(激素名称),这个过程属于调节。

解析:(1)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细胞C分泌的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它的分泌与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关,因此,其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8、7、3。(2)若刺激M点,导致Na+内流,M点膜外电位由静息时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由于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1次。(3)下丘脑产生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将引起靶细胞C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答案:(1)效应器8、7、3(2)Na+的内流1(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体液14.(2015江苏盐城质检)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的损伤。图甲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乙为图甲中神经元A和B之间形成的突触的放大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乙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A中的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B的(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2)图甲中,神经元D所在的部位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

(3)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过程是电信号→。

(4)皮肤被扎之后,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先后变化情况是。

(5)皮肤被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神经冲动会由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

(6)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胸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被刺的腿的屈肌的反应是(填“无反应”“收缩”或“舒张”)。

解析:(1)图乙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A中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B的细胞体。(2)图甲中,神经元D所在的部位在脊髓,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3)图中①和②是传出神经元,在A、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4)皮肤感受器受针扎之后,②处神经纤维兴奋,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接着又恢复正电位。(5)皮肤被针扎之后,神经冲动会由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疼痛形成是躯体感觉中枢兴奋的结果。(6)高位截瘫时,胸部以下信息无法传导至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没有疼痛感觉形成,但可以完成屈肌的收缩。答案:(1)轴突细胞体(2)神经中枢(3)化学信号→电信号(4)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5)大脑皮层(6)收缩15.(2015南昌月考)如图为人的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1)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当接受刺激时,兴奋在该结构中的传导途径是(用字母表示)。

(2)图甲中有突触的部位是(填图中字母)。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