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3.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4.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温度的

2、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2.水变化万千. 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知识点1 物态变化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 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 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迷你实验室-水之旅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通

3、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 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 、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温度不同.知识点2 温度冰水和冰糕哪个更冷? 两手的感觉一样吗?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叫做1摄氏度.正常情况下

4、,人的体温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某地气温-6,读作零下6摄氏度或负六摄氏度.动画展示温度计,练习读数。读作 20摄氏度,记作 20 ;读作 44摄氏度,记作 44 ;读作 0摄氏度,记作0 ;读作 -5摄氏度,记作 -5 ;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温度:信息窗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它表示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 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15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15+t.知识点3 温度计温度计: 测量温度的仪器.构造:由装酒精、煤油或水银的玻璃泡和细管组成。外罩玻璃管并标上刻度. 现象:温度升高时,液面上

5、升; 温度降低时,液面下降.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常见液体温度计:数字温度计是根据物体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的某种特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播放温度计正确使用视频.温度计使用规则: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温度计的量程内;2.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和侧壁;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看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俯视结果偏大;仰视结果偏小;正确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上表面相平.知识点4 体温计 迷你实验室-体温计观察体温计,思考下列问题: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

6、么不同?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3.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用力下甩?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缩口.关于缩口的说明:1.因为要离开人体读数,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在缩口处断开水银不能退回,则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2.用后要用力甩才能使水银退回玻璃泡.3.若不甩的话水银只能上不能下.体温计量程:35oC 42oC;体温计的分度值0.1oC一、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二、摄氏温度规定: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三、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使用方法:估、选、放、读、取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

7、习.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可以讲得再细致一点,可以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 老师也可以说温度,让学生上台调整模型,还可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考.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

8、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烛蜡、秒表. 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教师提问: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结论:物质从_态变为_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从_态变为

9、_态的现象叫凝固.多媒体演示: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冰山. 知识点1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活动一提出问题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猜想与假设(1)冰熔化_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_一定的温度.(有/没有)(2)冰熔化时温度_,烛蜡熔化时温度_. (升高/降低/不变)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1.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

10、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2.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P10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2-18(a)、(b)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

11、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1)烛蜡加热后,发现_;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_.(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_(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_;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_.(吸热、放热)从以上实验概括概念:(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活动二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交流与合作(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固体分类举例熔化过程是否吸热温度变化情况有无熔点晶体非晶体(2)

1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活动三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晶体凝固的条件。(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知识点2 熔化、凝固的应用(1)指导学生阅读图12-22至图12-24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

13、何避免?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熔点:晶体熔化是的温度.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凝固点:晶体形成是的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通过对冰和烛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易错点要让学生理解:处于熔点温度的晶体,有哪几种存在的状态;溶化和熔化、融化的区别;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放热温度也不一定降低.3.对于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展开,为学生留下了继续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得

14、出结论.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课时1 汽化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液体(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通过交流探讨知道生活中的汽化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热现象中的物理规律.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15、师:请同学们思考: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向气态的转化汽化.知识点1 汽化的方式一:沸腾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汽化?生:像水变水蒸气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师:汽化有哪几种方式,什么是沸腾?生: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二、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

16、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煮干了,水去哪里了?师: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多媒体课件)(1)设计并进行实验.(2)实验过程中的“三观察”.a.仔细观察:沸腾发生的部位和剧烈程度:沸腾时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

17、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是说,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b.对比观察:沸腾前后物理现象的区别: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沸腾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液面后破裂.c.定量观察: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min(或2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3)实验现象:随着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温不再升高.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描绘水沸腾图像,并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结

18、论.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实验结论.师:为什么水沸腾前内部形成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示疑惑.(估计学生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的印象)教师总结: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后,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后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师:请各小组代表积极举手发言,报告实验现象和结论.生1: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2:根据气泡上升,变大,

19、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3: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2.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液面上气压不同,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水中加盐或糖,沸点升高,加入酒精沸点降低).3.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知识点2 汽化的方式二:蒸发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什么是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什么?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生:只有液体表现发生的

20、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将衣服展开,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师:请同学们将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生1: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清凉的感觉,用手扇时会感到更凉.生2: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制冷作用.生3: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得慢,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生4: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师生互动归纳总结】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师:蒸发和沸腾有什么异同点?(用多

21、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虽然沸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学生不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呈现出探究活动较为详细的探究过程,如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画出图线,分析数据,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怎样使水尽快沸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2.教学中,突出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从蒸发快的晾衣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利用课堂学生小实验在手背

22、上滴、擦酒精,让学生感知蒸发有制冷作用,可用酒精擦拭体表为高烧病人降温,以此培养学生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教学中,在得出沸腾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后,我将沸腾和蒸发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的理解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课时2 液化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探讨知道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热现象中的物理规律.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掌握液化的规律.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

23、象.多媒体课件等.师:请同学们思考: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变模糊,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眼镜变模糊是因为眼镜上蒙上了水汽.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眼镜上的水汽实际上就是小水滴,那这些小水滴是哪里来的呢?生:是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态向液态的转化液化.知识点 液化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师:1.物质从_态变为_态的过程,称为液化.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早晨空气中的雾、冰棍冒出的“白气”以及飞机的“尾气”,都是空气中的_液化而成的.2.人们利用水蒸气蒸馍馍是因为水蒸气_时要放

24、出热量.3.居民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的_方法使它成为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液化石油气液化后体积_,便于储存和运输.生:1.气液水蒸气2.液化3.压缩体积减小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对于液化这部分我只作简单介绍,其中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学生是想不到的,我建议教学中多举一些例子,提供真实的现象让学生思考,拓展其思维空间.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

25、价值观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冰箱制冷原理.玻璃片、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多媒体课件等.师: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生: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散到空气中去了.师:同学们

26、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和初春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师: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知识点1 升华 凝华1.教师向学生演示“人造雪景”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樟脑丸消失,再将一枯树枝放入烧瓶内,这时便可以看到气态的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变成雪花状.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这个实验真神奇,樟脑丸粉末是如何跑到枯树枝上的?师: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个实验涉及了两个物

27、态变化,首先是固态的樟脑丸粉末在受热后,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然后是气态的樟脑丸遇到冷的枯树枝又凝结成了固态樟脑丸,这个过程叫做凝华,我们一会儿再学.【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升华:物理学中将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2)识别升华现象时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2.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课本图12-36碘的升华进行实验验证,并回答下列问题:师:指导学生实验:在烧瓶里放少量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过一会儿碘颗粒没有了,而瓶的底部也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这说明碘发生了_现象.冷却一会儿再看,瓶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甁壁上却附着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发

28、生了_现象.现象灯泡或日光灯管用的时间长了,管壁会变黑,这是因为钨在高温下为_气态,又在灯壁上_为黑色的固态钨.生:升华凝华升华凝华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后试着回答:舞台上的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是如何形成的?解释人工降雨.生:干冰在升华过程中大量吸热,周围的温度快速降低,使周围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形成淡淡薄雾;将干冰“喷”入高空冷空气层,干冰很快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冷空气层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时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3.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什么是凝华?你识别凝华现象的方法是什么?生:像霜的形成那样,物质从气态直接

29、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识别凝华现象时,也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师: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也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凝华现象.生1: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2: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3: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出现,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树枝,在树枝上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雾凇”.知识点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师:我们知道汽化和液化互为相反过程,熔化和凝固互为相反过程,

30、升华和凝华互为相反过程.已知一个过程为吸(放)热过程,则它的逆过程一定为放(吸)热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试着来分析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情况.生1:我们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把装着固态碘的试管放入热水后,出现了固态碘升华成碘蒸气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热水对碘加热了,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吸热过程.生2:我们把装着碘蒸气的试管放入冷水中时,出现了碘蒸气凝华成固态碘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碘蒸气遇冷放出了热量,因此碘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2)物质升华时吸收热量,凝华时放出热量.2.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

31、的总结”,并讲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多媒体课件)(1)我们可以把物质的三态分为低能态(固态)、中能态(液态)、高能态(气态),如图所示,当物质由低能态向高能态变化时要吸热,反之则要放热,从图中可知,吸热的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2)在判断物质发生的物态变化时,对物态的“称呼”日常化用语导致我们判断错误.如“烟、粉”一般由固体小颗粒组成,为固态.“雾”、“白气”、“汗”一般由小液滴组成,为液态.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冰箱的构造,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冰箱的制冷原理.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水之旅中的物态变化(多媒体展示)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升华和凝华

32、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2.我在教学中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态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重点,因此我在这里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设计.3.用碘做升华、凝华实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物质,但是碘蒸气有毒,做实验时必须把它封闭起来,以免影响学生健康.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五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

33、危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危害.2.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认识水污染与缺水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3.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约用水意识,自觉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全球变暖原因和危害的调查和探究,通过对水资源现状的调查和水的净化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2.本节重在用实例说明水的缺少及污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交流,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有

34、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2.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危害.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探究.有关水污染和水资源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复习巩固1.物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 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分别是什么? 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以此引入新课.知识点1 全球变暖什么是全球变暖?定义: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变化周期、温室效应等.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一惊

35、人的数字,其结果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 (2)大气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海面上升的原因全球变暖会引起南、北两极的冰山熔化,这将使低处被淹;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沿海和岛国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2)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惨遭厄运或被迫转移.(

36、3)农作物方面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 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4)人体健康方面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知识点2 水资源危机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

37、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华北平原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 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土地沙化、河水污染,使山清水秀的景象逐渐消失,孕育生命的江海正在被污染,昔日的小溪正在干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赤潮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又称红潮.海洋受到有机物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这是形成赤潮的基本原因. 此外,海水受污染后,铁、锰等重金属和有机氮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促使赤潮生物在短时期内大量繁殖,这是赤潮发生的诱因.赤潮

38、的危害(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类的鳃上,它们呼吸困难.(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窒息而死;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细菌能产生有毒物质.(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病变或死亡.如链状膝沟藻生的石房蛤毒素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毒素.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知识点3 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生命之源!面对严重的缺水、污染问题,要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世界水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

39、过了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 徽标代表滴下的一滴水被伸出的手掌接住. 将“节水”之意寓于“接水”之中。表达的思想意义是: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节约用水的措施:(1)宣传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提高人们节水意识(2)废污水再利用(3)加强输水管道检漏工作(4)推广节水器具(5)农业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6)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项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交流与讨论: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浇花、冲厕、洗澡想想在这些用水环节中,可采取哪些节水方法?可以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洗澡水冲厕所.一、全球变暖1.什么

40、是全球变暖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二、水资源危机三、珍惜每一滴水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本节课通过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的教学,使学生明白节水、护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介绍世界水日,同时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去节水、护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二、过程与方法在培养学生能

41、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

42、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多媒体课件.复习巩固: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以此引入新课. 知识点1 物体的内能 我们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香喷喷的饭菜,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存在分子动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存在分子势能.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讨论:一杯水的温度升高了,内能有没有变化?内能变大了.内能跟

43、温度的关系:等质量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 炽热灯丝内能比未通电时的内能大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分子动能就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思考:同温度的一小杯水与一大盆水比,哪个内能大?温度相同,分子无规则运动快慢相同,质量越大,分子数目越多,所以总的内能就越大.结论:对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同种物质,温度相同,质量越大,内能越多.总之: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有:温度、体积、质量、状态.若物体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不同,无法比较内能的大小.热运动: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关,物理学中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在体积一定时,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其

44、内能越小.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速度、形变量、被举高的高度.内能:与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是:分子数目、温度、状态.知识点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播放多媒体视频:物体内能的改变.1.做功可改变内能.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管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棉花燃烧.迅速向下压活塞,空气的内能增大,达到棉花燃点而燃烧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反复弯折的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铁丝内能增大的原因是人对铁丝做了功,由机械能能转化为内能.结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

45、内能.实质:不同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2.热传递可改变内能.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低降低的过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传导时,物体内各部分物质不发生移动,例如:铁锅放在火上被加热.对流时,物体内各部分物质之间会流动,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或液体中,例如:水被加热时.热辐射时不需要介质,例如太阳的光和热就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到地球的.知识点3 热量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叫做热量.符号:Q.热量的单位:焦耳(J).注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或放 出多少热量,不能说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实验结果表明:1kg

46、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kg/m3;降低1放出的热量是4.2103kg/m3.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热传递的结果:温度相同.交流与讨论:热传递时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的. 大家讨论:在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分别有哪些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或热辐射进行的?晒太阳、烤火取暖属于热辐射;炒菜时锅放在火上加热属于热传导;烧开水时,主要是通过对流的方式使上面的水变热的.温度、内能和热量: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是大量分子的集体表现.内能:物体内部所有

47、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量。它是一个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信息窗“冷冻”原子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要准确地研究原子的性质,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原子“冻结”起来,使它处于静止状态.1985年,华裔科学家用强激光射击原子,利用光压阻止原子的运动,再将温度降到2.410-4K. 在如此低的温度下,原子的动能低到接近于零,原子被冻结了.(一)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热传

48、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传递的多少.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 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教科书上没有明确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内能这个物理概念.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 一、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

49、的自然现象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各2个、150克水、150克油、火柴1盒、秒表1块、多媒体课件. 投影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沙漠地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纬度某一海滨城市的气温变化.提出问题:同一天这两个地方的温差为何如此之大?激发学

50、生思考,进而提出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 2猜想与假设(只有两种可能): (1)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 (2)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无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可能与物质种类也有关系,实验时,为了验证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4.方法研究:控制变量法.具体做法:(1)如何选取物质:选取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4)如何判断温

51、度的变化?(5)在考虑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谈谈你的思路.(学生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把你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物质名称质量m/g初温t0/末温t/温度变化量t/加热时间t/min吸热多少水80色拉油806分析论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知识点2 比热容(符号:c)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呢?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很明显:如果质量都取1kg,温度都升高1,比较起来最方便.进而引入比热容概念.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52、容.2比热容的单位:它由单位、温度、热量的单位复合而成,类比速度等物理量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训练).3速查比赛(1)比热表中比热容最大的物质是:_;它的比热容是:_,其物理意义是:_.(训练)1g水的比热容是:_;1kg水的比热容是:_;由此可见: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2)冰的比热容是_;可见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知识点3 生活物理社会1分析海陆风的成因.2水稻育秧问题.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3三峡蓄水后,对上游的气候

53、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1. 比热容的概念2. 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本节课我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

54、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我这节课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特别重视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 我在设计此课时,从沿海渔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等,并且让学生

55、自己测量一天西安的气温变化并绘制成图, 充分让学生体会了解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 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能与热机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时2 有关比热容的计算 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物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

56、价值观1.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知识点1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1:想一想: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

57、同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砂石和海水受太阳照射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砂石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海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 故感觉砂石烫,海水不那么烫.活动2:让学生阅读后思考: 在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打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方,在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该怎么解决?学生交流得出答案:水的比较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致冷效果好.降低同样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归纳总结:水的

58、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很多,有利于作冷却剂或用来取暖.(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知识拓宽:我们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是否相同,请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归纳总结:因为陆地基本上是沙石构成的,比热容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气上升,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 知识点2 热量的计算展示问题1:1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

59、是多少?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得出:(1)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2)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展示问题5:学生交流、讨论在利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时,如何做好单位的统一?物理量单位QJmkgt、t0、tcJ/(kg)典例剖析 小杨家的电热水器内装有5L的水,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40,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C水=4.2103J/(k

60、g).【答案】解:密度的公式由得水的质量:m=V=1.0103kg/m3510-3m3=5kg,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2-t1)=4.2103J/(kg)5kg(40-20)=4.2105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纳凉问题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