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1页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2页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3页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4页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26778—XXXX

目次

前言...................................................................................

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3

4性能要求...........................................................................3

一般要求.......................................................................3

动力性.........................................................................3

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能...........................................................4

制动性.........................................................................4

行驶稳定性.....................................................................5

转向操纵性.....................................................................5

机械连接.......................................................................5

气电连接.......................................................................5

匹配互换性.....................................................................6

5试验方法...........................................................................7

试验准备.......................................................................7

一般要求试验...................................................................7

动力性试验.....................................................................7

制动性试验.....................................................................7

行驶稳定性能试验...............................................................9

转向操纵性试验.................................................................9

附录A(规范性)牵引货车和牵引杆挂车或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间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11

附录B(规范性)多挂汽车列车车辆单元间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要求..........................15

I

GB/T26778—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778—2011《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与GB/T26778—2011相比,除结

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货运汽车列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1,2011年版的3.1);

b)增加了牵引车辆的术语和定义(见3.2);

c)增加了牵引货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3);

d)增加了多挂汽车列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4);

e)增加了汽车列车转向轴轴荷的要求(见4.1.1);

f)增加了汽车列车转弯通道最大宽度要求(见4.1.3);

g)更改了汽车列车最高设计车速的要求(见4.2.1,2011年版的4.7.1);

h)更改了牵引车辆发动机比功率的要求(见4.2.2,2011年版的4.7.2);

i)增加了牵引车辆最大爬坡度和坡起的要求(见4.2.3);

j)增加了燃料消耗量要求(见4.3);

k)删除了汽车列车制动滞后时间的要求(见2011年版的4.5);

l)更改了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要求(见4.4.1,2011年版的4.4);

m)增加了汽车列车制动响应时间的要求(见4.4.2);

n)更改了汽车列车制动系统密封性能的要求(见4.4.3,2011年版的4.6);

o)增加了汽车列车空载驻车制动性能的要求(见4.4.4);

p)增加了汽车列车气压制动释放时间性能的要求(见4.4.5);

q)增加了汽车列车弯道制动性能的要求(见4.4.6);

r)增加了牵引车辆和挂车制动协调性的要求(见4.4.7);

s)增加了汽车列车制动距离的要求(见4.4.8);

t)增加了汽车列车侧倾稳定角的要求(见4.5.1);

u)增加了汽车列车稳态回转性能的要求(见4.5.2);

v)增加了汽车列车蛇形试验性能的要求(见4.5.3);

w)增加了汽车列车抗侧翻稳定性性能的要求(见4.5.4);

x)增加了汽车列车横向稳定性性能的要求(见4.5.5);

y)更改了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的要求(见4.5.6,2011年版的4.3);

z)增加了汽车列车转向操纵性的要求(见4.6);

aa)增加了汽车列车的机械连接要求(见4.7);

bb)增加了汽车列车气电连接要求(见4.8);

cc)增加了汽车列车匹配互换性要求(见4.9);

dd)删除了汽车列车主要尺寸参数测量方法的要求(见2011年版的5.5.1);

ee)更改了汽车列车通道圆测量方法的要求(见5.2.2,2011年版的5.5.3);

ff)增加了汽车列车弯道通过性测量方法的要求(见5.2.3);

gg)更改了汽车列车动力性试验的要求(见5.2.4,2011版的5.5.8);

hh)删除了汽车列车制动滞后时间试验的要求(见2011版的5.5.6);

GB/T26778—XXXX

ii)更改了制动力分配试验的要求(见5.2.5.1,3011年版的5.5.5);

jj)增加了汽车列车制动响应时间试验的要求(见5.2.5.2);

kk)增加了挂车制动响应时间试验的要求(见5.2.5.3);

ll)更改了汽车列车制动系统密封性能试验的要求(见5.2.5.4,2011年版的5.5.7);

mm)增加了汽车列车驻车系统性能试验的要求(见5.2.5.5);

nn)增加了汽车列车制动释放时间性能试验的要求(见5.2.5.6);

oo)增加了挂车行车制动气压释放时间试验的要求(见5.2.5.7);

pp)增加了汽车列车弯道制动试验的要求(见5.2.5.8);

qq)增加了汽车列车制动距离试验(5.2.5.9);

rr)增加了汽车列车侧倾稳定性能试验的要求(见5.2.6.1);

ss)增加了汽车列车稳态回转试验的要求(见5.2.6.2);

tt)增加了汽车列车蛇形试验的要求(见5.2.6.3);

uu)增加了汽车列车抗侧翻稳定性试验的要求(见5.2.6.4);

vv)增加了汽车列车横向稳定性试验的要求(见5.2.6.5);

ww)更改了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试验的要求(见5.2.6.6,2011年版的5.5.4);

xx)增加了汽车列车转向轮横向侧滑量测量试验方法的要求(见5.2.7.1);

yy)增加了汽车列车转向盘自由转动量测量试验方法的要求(见5.2.7.2);

zz)增加了牵引货车和牵引杆挂车或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间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见附录A);

aaa)增加了多挂汽车列车车辆单元间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要求(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Combinationofvehicleperformance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I

GB/T26778—XXXX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列车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道路上行驶的铰接列车、货车列车;多挂汽车列车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589—2016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与定义

GB/T4606道路车辆半挂车牵引座50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GB/T4781道路车辆50毫米牵引杆挂环的互换性

GB/T5053.1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24V标准型(24N)

GB/T6323—201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GB/T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12539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GB/T12544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GB/T12674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12676—2014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13880道路车辆牵引座互换性

GB/T13881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气制动管连接器

GB/T15087道路车辆牵引车与牵引杆挂车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

GB/T15088道路车辆牵引销强度试验

GB/T20069道路车辆牵引座强度试验

GB/T20716.1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第1部分:24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

行走系的连接

GB/T20717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15芯型标准

GB/T25088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7芯辅助型(24S)

GB/T25979道路车辆重型商用汽车列车和铰接客车横向稳定性试验方法

GB/T31879道路车辆牵引座通用技术条件

GB/T32860道路车辆牵引杆连接器的互换性

GB/T32861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的电气和气动连接位置

GB/T34588重型商用车转弯制动开环试验方法

2

GB/T26778—XXXX

GB/TXXXXX-202X道路车辆前下部安装牵引杆连接器的牵引车和中置轴挂车间的机械连接互

换性

GB/TXXXXX-XXXX道路车辆尾部安装牵引杆连接器的牵引车与牵引杆挂车间的机械连接互

换性

JT/T884营运车辆抗侧翻稳定性试验方法稳态圆周试验

JT/T1178.1—2018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第1部分:载货汽车

QC/T480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

ISO12357-1商用道路车辆刚性牵引杆的连接器和挂环第1部分:普通货物中置轴挂车强度试验

(Commercialroadvehicles—Drawbarcouplingsandeyesforrigiddrawbars—Part1:Strengthtestsfor

generalcargocentre-axletrailers)

3术语和定义

GB/T373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汽车列车combinationofvehicles

由牵引车辆与挂车的组合而成的车辆,包括铰接列车和货车列车。

[来源:GB7258—2019,3.4,有修改]

牵引车辆towingvehicle

用于牵引挂车的汽车,包括半挂牵引车和牵引货车。

[来源:JT/T1178.2—2019,3.1]

牵引货车towingtruck

具有特殊装备用于牵引牵引杆挂车、中置轴挂车的货车。

[来源:JT/T1178.2—2019,3.2]

多挂汽车列车multiple-vehiclecombinations

至少含有两个铰接点和三个车辆单元的牵引车辆与挂车组成的汽车列车。

4性能要求

一般要求

4.1.1汽车列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转向轴轴荷(或转向轮轮荷)之和与牵引车辆整备质量和总质

量的比值均应大于等于20%。

4.1.2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通道圆应符合GB1589的要求。

4.1.3汽车列车的转弯通道最大宽度应小于等于5900mm。

动力性

4.2.1汽车列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小于90km/h(运送不可拆解物体的低平板专用半挂车、危险品运输车

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汽车列车除外)。

3

GB/T26778—XXXX

4.2.2牵引车辆在汽车列车状态下(纯电动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除外)的比功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比功率限值

最大允许总质量G(kg)G≤1800018000<G≤4300043000<G≤49000

比功率(kW/t)≥6.9≥(4.3+46000/G)≥5.4

4.2.3牵引车辆应保证汽车列车在满载状态下爬坡度不小于12%,并能在12%的坡道上顺利起步。

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牵引车辆的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制动性

4.4.1汽车列车满载条件下,其制动力的分配应满足:仅使用牵引车辆(挂车)制动器时产生的制动

减速度与使用牵引车辆和挂车全部制动器时产生的制动力的比值应大于等于牵引车辆(挂车)质量与汽

车列车质量比值的95%。

4.4.2采用气压制动的牵引车辆,按照GB12676规定的方法测试制动响应时间时,从踩下制动踏板

到最不利的制动气室响应时间(A)应小于等于0.6s,且对牵引车辆从踩下制动踏板到牵引车辆和挂车

之间气压控制管路接头延长管路末端的响应时间(B)还应小于等于0.4s;采用气压制动的挂车,按照

GB12676规定的方法测试制动响应时间时,从牵引车辆和挂车之间气压控制管路接头处到最不利的制

动气室响应时间(C)应小于等于0.4s。A、B、C的数值(取值到0.01s,精确到0.05s)应在产品标

牌(或车辆易见部位上设置的其他能永久保持的标识)上清晰标示。

4.4.3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列车,在气压升至750kPa(或能达到的最大行车制动管路压力,两者取较

小值)且不使用制动的情况下,停止空气压缩机工作3min后,其气压的降低值应小于等于10kPa;在

气压为750kPa(或能达到的最大行车制动管路压力,两者取较小值)的情况下,停止空气压缩机工作,

将制动踏板踩到底,待气压稳定后观察3min,气压降低值应小于等于30kPa。

4.4.4在空载状态下,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汽车列车在坡度为20%、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大于

等于0.7的坡道上正、反两个方向保持固定不动,时间应大于等于2min。检验汽车列车时,应使牵引

车辆和挂车的驻车制动装置均起作用。驻车制动系统应能保证汽车列车满载状态下在18%的上、下坡道

上保持静止,驻车制动系统采用手操纵时,控制力不应超过600N;采用脚操纵时,控制力不应超过700

N。

注1:在规定的测试状态下,机动车使用驻车制动装置能停在坡度值更大且附着系数符合要求的试验坡道上时,应视

为达到了驻车制动性能检验规定的要求。

注2:在不具备试验坡道的情况下,可参照相关标准使用符合规定的仪器测试驻车制动性能。

4.4.5汽车列车制动完全释放时间(从松开制动踏板到制动消除所需要的时间)应小于等于1.2s。当

挂车行车制动气室的初始气压为670kPa时,从行车制动阀开始启动时起,至每一个制动气室的气压降

到35kPa的时间应小于等于0.65s。

4.4.6汽车列车在满载状态下,在附着系数小于等于0.5、车道中心线半径150m、宽3.7m的平坦圆

弧车道上,以50km/h的初始车速进行全力制动的过程中,车辆应保持在车道内。

4.4.7对牵引车辆和挂车分别按照GB12676—2014附录E进行试验,制动系统协调性应符合GB

12676—2014附录E的规定。

4.4.8汽车列车在30km/h的制动初速度下,空载时制动距离应小于等于9.5m,满载时制动距离应小

4

GB/T26778—XXXX

于等于10.5m。

4.4.9多挂汽车列车的制动性能应符合4.4.1~4.4.8的规定。

行驶稳定性

4.5.1汽车列车在空载、静态条件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的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35°;在满载、静

态条件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的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23°。

4.5.2汽车列车按照GB/T6323—2014第10章规定进行满载状态下的稳态回转试验,牵引车辆不足

转向度应大于0°/(m/s2)且小于等于1°/(m/s2)。

4.5.3汽车列车按照GB/T6323—2014第5章的规定进行满载状态下的蛇形试验,其平均横摆角速度

峰值应小于QC/T480对应标桩间距和基准车速的下限值。

4.5.4汽车列车按照定半径变车速试验或定车速变转角试验的方法进行满载状态下的抗侧翻稳定性试

验,牵引车辆(列车状态)质心处的向心加速度达到0.4g时牵引车辆与挂车均不发生侧翻或侧滑。

4.5.5汽车列车按照GB/T25979规定的单车道变换试验方法,以80km/h的试验车速进行横向稳定性

测试,其侧向加速度后部放大系数应小于等于1.5。

4.5.6汽车列车空载状态下,在平坦、干燥的路面上以30km/h的速度直线行驶500m时,挂车后轴

中心相对于牵引车辆前轴中心的最大摆动幅度,铰接列车、中置轴挂车列车应小于等于100mm,牵引

杆挂车列车应小于等于150mm。

4.5.7多挂汽车列车的行驶稳定性应符合4.5.1~4.5.6的规定。

转向操纵性

4.6.1转向桥采用非独立悬架的汽车列车,其转向轮(含双转向桥的转向轮)的横向侧滑量应在±5

m/km范围内。

4.6.2最高设计车速不小于100km/h的汽车列车,其转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应小于等于15°,其他

汽车列车应小于等于25°。

机械连接

4.7.1半挂牵引车牵引座应符合GB/T13880、GB/T20069和GB/T31879的规定,半挂车牵引销应符

合GB/T4606和GB/T15088的规定。

4.7.2牵引货车牵引杆连接器应符合GB/T32860和ISO12357-1的规定,中置轴挂车牵引杆挂环应符

合GB/T4781和GB/T15087的规定。

4.7.3牵引货车与中置轴挂车(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除外)间的机械连接装置应满足GB/TXXXXX—

202X互换性要求,按照GB/TXXXXX—202X附录C的规定进行试验,动态试验后应无永久变形、裂

纹或断裂,静态试验后不应有任何损坏且各项功能正常。

4.7.4牵引货车和牵引杆挂车或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间的机械连接装置应满足GB/TXXXXX—202X

互换性要求,按照附录A的规定进行试验,动态试验后应无永久变形、裂纹或断裂,静态试验后不应

有任何损坏并各项功能正常。

4.7.5多挂汽车列车的机械连接装置强度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气电连接

4.8.1牵引车辆和挂车的电气连接器横向位置与布置顺序应符合GB/T32861的规定。

4.8.2牵引车辆与挂车间的防抱制动系统接口应符合GB/T20716.1的规定。

5

GB/T26778—XXXX

4.8.3牵引车辆与挂车间的气制动连接器应符合GB/T13881的规定。

4.8.4牵引车辆与挂车间的电连接器应满足以下任一要求:

a)使用符合GB/T20717规定的24V15芯电连接器;

b)同时使用符合GB/T5053.1规定的24V7芯标准型电连接器和符合GB/T25088规定的24V7

芯辅助型电连接器。

匹配互换性

4.9.1半挂牵引车尺寸匹配,应满足以下要求:

a)半挂牵引车与半挂车脱开状态下,牵引座结合面高度(H)(见图1)应为1290mm~1320mm,

拖挂高集装箱运输的半挂牵引车牵引座结合面高度(H)(见图1)应为1080mm~1110mm。

b)半挂牵引车牵引座前回转半径(R1)(见图1)应不小于2120mm。

标引序号说明:

R1——半挂牵引车牵引座前回转半径;

H——牵引座结合面高度;

L——半挂牵引车牵引座牵引销孔中心至车辆前端的距离。

图1半挂牵引车结构示意图(侧视)

c)车辆后回转半径(r)(见图2)应不大于2200mm。

d)牵引座装车后前倾角、后倾角应分别不小于6°、7°。

e)半挂牵引车牵引座牵引销孔中心至车辆前端的距离(L)(见图1):

•运送总长度为13750mm的半挂车时,平头牵引车宜不大于5100mm,长头牵引车宜不大于

6100mm;

•运送45ft集装箱半挂车时,平头牵引车宜不大于4900mm,长头牵引车宜不大于5900mm。

6

GB/T26778—XXXX

标引序号说明:

R2——挂车前回转半径;

r——车辆后回转半径。

图2半挂牵引车与半挂车连接示意图(俯视)

4.9.2半挂车尺寸匹配,满足以下要求:

a)半挂车前回转半径(R2)应不大于2040mm(见图2)。

b)半挂车间隙半径应不小于2300mm。

c)半挂车空载状态下,牵引销座板离地高度应为1230mm~1250mm,高集装箱运输半挂车宜为

1020~1040mm。

d)半挂车牵引销中心轴线到半挂车车辆最后端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2000mm(运送45ft集装

箱的半挂车除外)。

5试验方法

试验准备

试验时,试验条件和试验样车的准备工作,应符合GB/T12534的规定。

一般要求试验

5.2.1汽车列车质量参数的测量,按照GB/T12674规定的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进行。

5.2.2汽车列车通道圆试验,按照GB1589—2016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

5.2.3汽车列车的弯道通过性测量,按照JT/T1178.1—2018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

动力性试验

5.3.1汽车列车最高车速试验,按照GB/T12544规定的方法进行。

5.3.2汽车列车爬坡能力试验,按照GB/T12539规定的方法进行。

5.3.3汽车列车坡起能力试验,按照GB/T12539规定的方法进行。

制动性试验

5.4.1制动力分配试验,汽车列车以30km/h的稳定车速,使用同样的仪表指示压力,进行两次急速

7

GB/T26778—XXXX

停车制动。分别记录使用牵引车辆和挂车的全部制动器、仅使用牵引车辆的制动器得到的制动减速度。

计算牵引车辆(或挂车)制动减速度与汽车列车制动减速度的比值,并与牵引车辆(或挂车)质量与汽

车列车总质量的比值进行比较。

5.4.2汽车列车制动响应时间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将传感器安装到每个制动气室测试接头上(双腔制动气室应连接至无压力的测试接头上)。

b)将长2.5m、内径13mm的且末端带传感器的管路连接到控制管路接头延长管路(通常为黄色

软管)末端,将容积为(385±5)ml的容器,接到供能管路接头处。

c)将行程传感器或具有等效功能的装置安装到制动踏板或制动踏板的附件上。

d)启动发动机,将车辆气压系统升压至卸荷压力后,停止发动机。

e)快速踩下制动踏板,观察传感器有无压力信息,如无压力信息,则进行调整。

f)快速踩下制动踏板,记录踏板促动时间、促动制动系统控制装置至制动气室的压力达到稳态最

大压力值的75%时所经历的时间(可手动计算)、以及控制管路接头延长管路末端传感器压力

到达10%和75%所经历的时间(可手动计算)。

g)检查促动时间是否为0.2s,如非0.2s,则加快或降低踩下制动踏板,重复d),f)两次。

h)使用插值法计算促动时间为0.2s时,最不利制动气室的响应时间(A),气压控制管路接头延

长管路末端的响应时间(B)。

i)三次试验时间示值取其算术平均值即为汽车列车制动响应时间。

5.4.3挂车制动响应时间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将传感器安装到每个制动气室测试接头上(双腔制动气室应连接至无压力的测试接头上)。

b)将检测设备提供的供能管路、控制管路分别连接到挂车的气制动管连接器上。

c)启动检测设备,将检验设备供能管路的压力提升至650kPa。

d)记录检测设备的控制管路中产生的压力达到650kPa起、至挂车制动气室压力达到目标压力的

75%所经历的时间(C),多气室时取C的最大值。

e)将三次试验时间示值取其算术平均值即为挂车制动响应时间。

5.4.4汽车列车制动系统密封性能试验,将气体压力表分别安装在牵引车辆和挂车的贮气筒上,然后

升高贮气筒压力到规定值,用气压表分别测量汽车列车制动器在规定时间内的压力下降值。试验进行2

次,最大差值即为测试结果。

5.4.5汽车列车驻车系统性能试验,汽车列车在空载状态下,在坡度为20%的路试坡道上的上行和下

行两个方向分别实施驻车制动,时间不应少于2min,试验车辆应能静止不动;汽车列车满载状态下,

在坡度为20%的路试坡道上的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分别实施驻车制动,时间不应少于2min,试验车辆

应能静止不动。对于手控装置或脚控装置的驻车制动系统,测量其操纵力三次,其最大值为测量结果。

5.4.6汽车列车制动释放时间性能试验,将行车制动气室的初始气压调整为670kPa,将气体压力表分

别安装在牵引车辆和挂车的贮气筒上,然后升高贮气筒压力到规定值,然后松开制动踏板到制动完全消

除,用气压表观察汽车列车从解除制动后制动气室气压的变化情况。当气压降到零时,记录此时时间记

录装置所记录的时间。试验进行2次,其最大值为测量结果。

5.4.7挂车行车制动气压释放时间,将行车制动气室的初始气压调整为670kPa,将试验车辆连接到挂

车制动试验装置上,安装好气体压力表和时间记录装置;操纵行车制动阀的同时,启动时间记录装置的

开关,观察制动气室的气压变化。当制动气室的气压降到35kPa时,记录此时时间记录装置所记录的

时间。试验进行2次,其最大值为测量结果。

5.4.8汽车列车弯道制动试验,按照GB/T34588规定的方法进行。

5.4.9汽车列车制动距离试验,按照GB12676规定的方法进行。

8

GB/T26778—XXXX

行驶稳定性能试验

5.5.1汽车列车侧倾稳定性能试验,按照GB/T14172规定的方法进行侧倾稳定性台架试验;满载情况

下可参照GB28373—2012第6章规定进行模拟计算。

5.5.2汽车列车稳态回转试验按照GB/T6323—2014第10章的规定进行,稳态回转圆周半径推荐值

20m或25m。

5.5.3汽车列车蛇行试验,按照GB/T6323—2014第5章的规定进行。

5.5.4汽车列车抗侧翻稳定性试验,按照JT/T884规定的方法进行。

5.5.5汽车列车横向稳定性试验,按照GB/T25979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车速为80km/h。

5.5.6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试验车速为30km/h,车速偏差不应该超出试验车速的±5%;

b)试验前,行驶20km,使轮胎升温,各部件润滑正常;

c)将试验仪器分别安装在牵引车辆前轴中心、挂车后轴中心;

d)汽车列车按试验车速在试验道路上直线行驶,启动轨迹测量装置,记录行驶距离500m;

e)测量挂车后轴中心相对于牵引车辆前轴中心的摆动幅度A(mm);

f)往返各做一次,取试验结果的最大值。

g)挂车车轴相对于牵引车辆前轴的最大摆动幅度即做为汽车列车行使稳定性参数,示意图见图3。

图3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示意图

转向操纵性试验

5.6.1转向轮横向侧滑量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采用适用于单、双转向桥的双板联动侧滑检验设备检验,侧滑检验设备应具有轮胎侧向力释放

功能。

b)滑板应保持水平,两滑板各点间的高度差应不超过5mm。

c)被检车辆轮胎表面干燥、清洁无油污,胎冠花纹中及并装轮胎间无异物嵌入,气压符合规定。

d)打开侧滑检验设备滑板的锁止机构。

e)仪表显示零位,必要时人工操作清零。

f)侧滑检验设备电气系统进行预热。

g)被检车辆居中直线行驶,以不高于5km/h的车速平稳通过侧滑检验设备滑板(不应转动方向

盘和实施制动),测取转向轮侧滑量的最大示值。

5.6.2转向盘自由转动量测量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9

GB/T26778—XXXX

a)将转向力-角测量仪安装在被检车辆的转向盘上;

b)转向力-角测量设备设为峰值保持并清零,转动转向力-角测量设备的操纵盘至一侧有阻力止

(转向轮转动临界点),读取角度值,记作A1,再转至另一侧有阻力止,读取角度值,记作

A2,A1与A2间的自由角度即为转向盘最大自由转动量。

10

GB/T26778—XXXX

附录A

(规范性)

牵引货车和牵引杆挂车或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间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

A.1一般试验要求

A.1.1牵引杆连接器/特殊连接装置和牵引杆挂环/特殊牵引杆装置在台架上的布置应与安装到车辆上

的布置相同,且与生产商的安装要求相一致。

A.1.2拖曳梁、牵引杆连接器和牵引杆挂环可单独或组合试验。仅适用于中置轴车辆运输列车的特殊

连接装置(如:ECER55,分类T)应组合试验。

A.2牵引货车和挂车之间产生的水平力、垂直力的理论参考值的确定

A.2.1刚性杆挂车

A.2.1.1牵引货车和挂车之间产生的水平力的理论参考值(D),由式(A.1)计算得出:

TC

D=g···················································(A.1)

TC+

式中:

D——牵引货车和挂车之间产生的水平力的理论参考值,单位为千牛(kN);

T——装有牵引杆连接器的牵引货车最大设计总质量,包括GS,单位为吨(t);

C——达到最大设计总质量的刚性牵引杆挂车车轴传递到地面的质量,单位为吨(t);

g——重力加速度,g=9.81m/s2。

A.2.1.2挂车施加到连接器上垂直力的理论参考值(V),由公式(A.2)计算得出:

2

LXGS

V=a2(0.95C+)······································(A.2)

LL1000

式中:

V——挂车施加到连接器上垂直力的理论参考值,单位为千牛(kN);

a——连接点的等效垂直加速度,取决于牵引车辆后轴的悬架类型:空气悬架(或具有等效阻尼特

性)a=1.8m/s2;其它悬架a=2.4m/s2;

Lx——刚性杆挂车载荷区域的长度,单位为米(m)(见图A.1);

LL——牵引杆的理论长度,为牵引杆挂环中心到车轴(轴组)中心的距离(见图A.1),单位为米

2

(m),若(Lx/LL)小于1,在计算时该数值取1。

A.2.2中置轴车辆运输列车

A.2.2.1牵引货车和挂车之间产生的水平力的理论参考值(D),由式(A.3)计算得出:

TC

Dg=0.8··············································(A.3)

TC+

11

GB/T26778—XXXX

式中:

D——牵引货车和挂车之间产生的水平力的理论参考值,单位为千牛(kN);

T——装有牵引杆连接器的牵引货车的最大设计总质量,包括GS,单位为吨(t);

C——达到最大设计总质量的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车轴传递到地面的质量,单位为吨(t);

g——重力加速度,g=9.81m/s2。

A.2.2.2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施加到连接器上垂直力的理论参考值(V),由式(A.4)计算得出:

2

LX

V=0.8a2C·············································(A.4)

LL

式中:

V——挂车施加到连接器上垂直力的理论参考值,单位为千牛(kN);

a——连接点的等效垂直加速度,取决于牵引车辆后轴的悬架类型:空气悬架(或具有等效阻尼

特性)a=1.8m/s2;其它悬架a=2.4m/s2;

Lx—车辆运输中置轴挂车载荷区域的长度,单位为米(m)(见图A.1);

LL—牵引杆的理论长度,为牵引杆挂环中心到车轴(轴组)中心的距离(见图A.1),单位为米

2

(m)。若(Lx/LL)小于1,在计算时该数值取1。

A.3动态试验

A.3.1在待测零件上施加动态试验载荷,动态试验载荷为符合表A.1规定的水平载荷和垂直载荷的合

力,且应在图A.2所示或具有相似功能的台架上实现同步加载。水平载荷(图A.3)和垂直载荷(图A.4)

均应为正弦载荷,且应为异步,两者之间的频率差控制在1%~3%。试验载荷频率应不超过25Hz,且不

应与系统固有频率重合。

A.3.2钢制材料时,动态试验循环次数为2106次(以频率较低载荷计数)。其它材料时,循环次数应

由生产商和检测机构共同确定。

A.4静态试验

牵引杆连接器关闭和锁止装置开启方向上加载0.25D的静态测试力,如表A1所示。

连接装置如为液压销时,静态载荷调整为0.1D。

表A.1动态试验载荷单位为千牛

载荷类别平均值振幅

水平载荷0±0.6D

垂直载荷g×GS/1000±0.6V

注:GS为中置轴挂车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下,作用在连接器上的垂直静载荷,单位为千克(kg)。

12

GB/T26778—XXXX

标引序号说明:

Lx—车辆运输中置轴挂车载荷区域的长度;

LL——牵引杆的理论长度,为牵引杆挂环中心到车轴(轴组)中心的距离。

图A.1挂车尺寸

标引序号说明:

1——水平载荷;

2——垂直载荷;

3——牵引杆连接器安装支架;

4——牵引杆连接器;

5——牵引杆挂环刚性连接杆。

图A.2台架布置图例

13

GB/T26778—XXXX

图A.3动态试验水平载荷

图A.4动态试验垂直载荷

14

GB/T26778—XXXX

附录B

(规范性)

多挂汽车列车车辆单元间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要求

B.1汽车列车定义

B.1.1I型汽车列车

由牵引货车、牵引拖台和半挂车组成的I型汽车列车如图B.1所示。

图B.1I型汽车列车

B.1.2II型汽车列车

由半挂牵引车、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组成的II型汽车列车如图B.2所示。

图B.2II型汽车列车

B.1.3III型汽车列车

由半挂牵引车、半挂车、牵引拖台和中置轴挂车组成的III型汽车列车如图B.3所示。

图B.3III型汽车列车

B.1.4IV型汽车列车

由牵引货车、中置轴挂车和中置轴挂车组成的IV型汽车列车如图B.4所示。

15

GB/T26778—XXXX

图B.4IV型汽车列车

B.2基本要求

B.2.1汽车列车的操纵要求

本文件所要求机械连接装置性能的前提是汽车列车整体设计的操纵和运行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

B.2.2特定车辆组合要求最小连接性能的确定

牵引车辆和挂车之间产生的水平力的理论参考值(D值)和挂车施加到连接器上垂直力的理论参考

值(V值)的最小值由B.2.2.2中提供的表中的公式计算。

每一个连接点所需的最低性能要求应单独计算。每种连接类型的最高性能要求应通过整个车辆组

合确定。

计算中置轴挂车要求的D值和V值应该根据使用的连接装置的Dc和V值评估。

B.2.2.1D值的确定

B.2.2.2的表格中给出的公式可以确定以下设备的性能要求:

a)所有类型的连接装置:

——牵引杆连接器、牵引杆挂环;

——牵引座、牵引销;

b)所有类型的牵引车辆与被牵引车辆:

——牵引货车,半挂牵引车,牵引拖台,中置轴挂车,半挂车和牵引杆挂车。

B.2.2.2汽车列车的D值和V值的计算公式

汽车列车的D值和V值按公式(B.1)计算,当计算结果小于1时,则取1。

2

xi

21·······················································(B.1)

Li

式中:xi为挂车货厢(设计装货区域)长度,单位为米(m);Li为前应干的理论长度,为牵引杆

挂环中心到车轴(轴组)中心的距离,单位为米(m)

B.2.2.2.1I型汽车列车

I型汽车列车的D值和V值的计算方法如图B.5和表B.1所示。

16

GB/T26778—XXXX

图B.5I型汽车列车

牵引拖台整备质量=Wd;牵引杆长度=L;Ud=Cd-Wd;Smax=1000kg。

第一步:计算参数A和B;

第二步:利用A和B计算D和V。

表B.1D值和V值的计算

连接点A=B=DbVa

A;BAB54Cd

牵引杆连接TCd+RbDg=0.5V=Max(;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