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_第1页
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_第2页
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_第3页
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_第4页
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维新运动和

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制作:天津师范大学11级历史文化学院相同点不同点主观原因:两国维新派代表人物客观原因经济水平分化程度集权程度思想文化国际环境展示结构框架表一、两国社会历史条件相同当时中日两国均为封建主义国家,都奉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同时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打开国门,随时都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险。二、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当时,占两国主导地位的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初步产生,但却因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本国的封建势力束缚,难以发展。

三、国内矛盾尖锐清王朝和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都很腐朽,政治黑暗,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加之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

四、变法内容相似两国都涌现出了一批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维新主义者,他们都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对本国进行改革,达到强国的目的。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十分相似改革方案。两国维新人物的比较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高杉晋作井上馨伊藤博文在日本,天皇具有精神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虽然在政治上权力由幕府统治,但天皇的一道诏书,可以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在明治维新中,变法的主力是下级武士,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小,改革方案比较彻底,加之变法内容符合国情,过程稳扎稳打,最终促成了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中国在中国,皇帝自古以来就是强权的产物,统治的基础来自军队而非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虽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其实质只是瑟缩在西太后淫威下的儿皇帝。维新变法中,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厚,对封建制度的认识不够明确,

其主要失误归结为以下几点:(1)认为改革必须是急剧而迅速的在维新变法中,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现状已经十分危急,一切渐进的、和缓的变革,已经是远水不救近火,无济于事。必须是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目前内忧外患的局面,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因此,在变法过程中过于急促,忽视了群众的可接受性。(2)片面强调与传统的决裂从泛道德的立场出发,主张“新”与“旧”之间的“水火不容”,认性为两者之间不存在妥协的可能性,在他们看来,既然旧物已经被证明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顽固的坚持保守旧物只能是出于道德上的邪恶和腐败。因此,盲目强调君民共治,满汉平等,断发易服。推行新科举制度,改革政府机构,使大多数在程朱理学教化下生长的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对变法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3)对激进变法简单的乐观心态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盲目的模仿日本明治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变革,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甚至认为袁世凯会协助变法,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现实的把握不够全面。同时,维新派提出的迅速富强的变法目标具有不可实现性,具有与大跃进时期忽略客观事实的相同弊端。(4)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发表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都企图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证明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寻找强大的理论依据,但实质是牵强附会,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成为政敌攻击的目标。同时,过早地将变革计划公布于众,使政敌提前做好防范,维新派没有占据优势地位。一、经济水平两国的土地制度的不同。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幕藩领土制。它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因此领土主只能将剩余的资金投向工商业,因而加速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相较于日本而言,中国推行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用多余的钱买更多的地,资金很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长缓慢。两国小农经济的差异。日本的小农“耕”“织”分离,在手工业中“纺”“织”分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就必须依靠市场来进行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而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对市场依赖小,对商品经济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商品资本在两国经济中起的作用不同。在日本起到了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作用。但是在中国,为了维持农民简单的生产生活而出现的商品交换仅局限在生活资料范围内,限制了社会劳动的分工进步,实质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清政府颁布的“重本抑末”政策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无人愿意从商也抑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二、分化程度在日本,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西方商品的侵入,封建经济的逐步解体。封建阶级出现重大分化,同时幕府资金外流,幕藩领主为了转嫁危机便消减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导致了下级武士阶层的强烈不满。因此,占当时统治阶级大多数的下级武士从统治阶级内部游离出来,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同盟者。从此“倒幕派”在人数上占了优势,为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在中国,资本主义受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经济的抵制得不到发展,因此中国的封建阶级结构稳定,难以出现分化。其中虽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维新派人物,但是这种分化不是某个阶层的分化而是个别知识分子的觉醒。这种分化并没有危及到封建统治,也没有获得本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没有群众基础。三、集权程度日本的专制体制是幕藩体制。以德川将军为代表的德川幕府是全国最高的统治机关,代表着中央集权势力。幕府下又分藩,藩主(又称大名)属于上级武士,拥有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收税权,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权利有一定制衡。中国的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到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更是臻于完备。各地方督抚只听命于太后,没有立法权和司法权,更不可能有军队,所以发动武装起义根本无法实现。四、思想文化自唐代以来,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儒家思想,两国历史文化传统相近。在维新运动中,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思想,改革成功。中国效仿之却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禁锢,遵从古训,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全盘继承,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而日本是小国,没有妄自尊大的包袱,不耻向先进的国家求教,吸取其他国家的优势来不断提升自己。这种“不耻下问”、“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思想也是日本维新运动成功的原因之一。五、国际环境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还没有开始,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其次,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重视外交斗争的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为本国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19世纪90年代,中国维新变法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度,中国成为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对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中国推行“以华制华”策略,支持清政府的统治,对变法百般阻挠。综述中国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国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比日本稳定中国封建阶级没有像日本那样产生巨大分化中国的中央集权程度比日本高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如在日本的广泛而深入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除了中国维新派的主观原因之外,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势力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