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浙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浙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浙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浙教育联合体2024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

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

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

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

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

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

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

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

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

一。“伫”(或书”)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

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

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

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字宙;

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游”。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

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

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

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

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

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

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

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

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

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观”之积累,

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象”;

而没有内心之“游”,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

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之“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

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

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

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

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止匕“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

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

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

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

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

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

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

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

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

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与“浮藻'在此均可

指“意”形于“言”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与“浮藻”以“思”之顺畅、“言”之凝涩形成

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思”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思”促“言”,

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

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

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

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言”既是“思”展现的载体,又构成

“思”的内在根据。同时,“思”以“言”为基础,又以“言”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

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

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

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

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

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

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

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

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

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

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

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4分)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

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割玉米

张淑清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

刀,昨天找三叔磨的,试过,锋利无比。虽不能削铁如泥,也是干脆利索。

丈夫大刘不在家,每年秋收回不来。五亩地,为方便管理,我统统种玉米。卖一

些,剩下的春天去集市口买头猪羔子,选几只小鸡仔。粮食养猪养鸡鸭鹅,牲畜

拉的粪施肥种粮食,周而复始。

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

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烟也

换了十块钱一盒的。往哪儿一走,身边聚拢很多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大刘

就是那次被晃晕的。思来想去,大刘跟他们走了。

庄稼由我一人收割,雇的是绰号‘瞎贵”的马车。“瞎贵”不瞎,先天性近视,小名

贵子,大家就叫他“瞎贵”。割玉米前,必须和瞎贵约好马车。

割玉米,一把镰刀不行,备一把。我不会磨刀,一磨就钝。磨刀只得找一墙之隔

的三叔,他和公公同姓不同宗。两家之前在地界上闹过矛盾,针鼻大点儿的事儿。

我们不计较,三叔三婶倒不好意思了。平时,炖个鸡,烤个鸭,包点儿饺子,码

着墙头送一盘子,我和婆婆回敬点儿瓜枣梨葡萄什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

长了就将彼此的心焙热了。

三叔来的时候,蹲在门槛上的狸花猫,嘀了两声。三叔站在后门口,叫我舀一瓢

水,然后直奔院里矮墙上泊着的磨刀石。三叔磨刀细致,慢悠悠的,不惊扰面前

果树上停着的喜鹊。磨一会儿刀,用手试试刀刃,再磨一会儿。磨刀石和刀刃发

出“嚓嚓嚓,,的声音,天籁和谐,与蓝天白云相互陪衬。刀磨好,举起,让风过一

遍。光影弥漫,令人眩晕。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清晨,棵上住着蜘蛛,网织得很大。

蜘蛛,不仅仅是黑色、白色,花花绿绿色、大大小小的都有。我曾被一场蛇和蜘

蛛的大战惊惧到。蛇不知怎么爬进蜘蛛织好的网里,那会子拇指甲大的蜘蛛正在

网上睡大觉。蛇在网里挣扎了几下,却缠得越来越紧。蜘蛛爬过来,和两尺长的

蛇厮杀在一起。蛇张着嘴想将蜘蛛吞下去,蜘蛛敏捷地绕到蛇背后,一边吐丝一

边缠住。蛇努力摆脱却被越缠越紧,最后窒息而死。我赶紧喊紧挨着我家玉米地

的三叔,把死蛇埋了。

割玉米要穿长袖衣裳,高腰鞋,否则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即便全副武装,下了

田,玉米棵的露水也能瞬间湿了衣服鞋子。十月的早晨,清冷,萧瑟,野菊花冻

得鼻涕嘴歪,小草套拉着脑壳。人也受不了,镰刀上下左右翻飞,拉拽,一会儿

一身汗。汗水和露水纵横交错,冷一阵儿,热一阵儿。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

埋头割,割得玉米棵梨花带雨,纷纷倒下。玉米棵像屯里的一棵大树,一个人,

一匹老马,一头牛,一只羊。玉米棵倒地的声音,震动大地,玉米香一浪一浪扑

来。我的身上,我的皱纹里,我的每一次呼吸,均是玉米的清香。

割累了,坐下来,和一朵花说说话,同一只蜘蛛对视良久。这时的喜鹊是不怕人

的,还有麻雀,它们成群结队飞来,吃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以前,人们的肚子是

饿的,总是不舍得一粒粮食,落在地里的玉米、大豆都是要带回去的。眼下,日

子愈来愈好,遗落在大田内的玉米、稻穗,就不捡了,留给鸟儿和田鼠吃。

风大了,有五级吧。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

一碰叶就碎。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我换了另一把月牙刀,线手套早磨出

大窟窿,勉强戴着。速度明显慢了,割不动。割三五步,喘口气。割了十几米,

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

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谁?我喊了一嗓子。风紧,听不到。我握着

镰刀,迎上去。

竟是三叔!三叔说:“中午,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

车拉回家。一个女人家家的,不容易。”三叔没再说话,抡圆膀子,大踏步割了

下去。

有人助力,我也来了精神,一鼓作气,将五亩玉米棵全部放倒。三婶也来了,三

个人剥到日暮西山,总算剥完。

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

三轮车往大田里开,不踏实,跌跌撞撞的,好在三叔是老司机,我和三婶装车,

他负责开车,前前后后,拉了五车。

婆婆煲了十个鸡蛋洛水,三叔四个,三婶四个,我两个。真是饿了,三叔没拒绝,

接过大海碗,风卷残云造了,三婶细嚼慢咽。三叔吃完,抹抹嘴,走了。三婶走

时,摘了伙墙上的南瓜,回去包菜饼子吃。我胳膊和腿上红彤彤一片,婆婆找来

豆油,让我抹点儿,缓解疼痛。周身每处关节都难受,我倒在炕上睡了。

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电话中,我和大刘约定,年老落叶归根,

回老宅度过余生,土地收回来,农具擦拭干净,重新做回农民。等我们老了,也

要睡在公婆那里,守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守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守着那两

棵参天白杨,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节选自《胶东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收时,丈夫大刘不能帮忙是因为他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需要“我”来张罗。

B.文中先说割玉米前要约好瞎贵的马车,然而拉玉米时却又没有约瞎贵,令人费

解。

C.“我”家与三叔家的矛盾最终在我们的不计较和彼此的互敬互爱中烟消云散了。

D.在割玉米时见到的蛇蛛大战令“我”震惊恐惧,最后还是三叔帮忙处理了死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交待丈夫

大刘外出打工的原因。

B.三叔磨刀的情节,既与文章第二段呼应,又体现了其磨刀技术高超,“光影弥

漫,令人眩晕'这一描写细致入微。

C.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套拉着脑壳”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十月早晨的清冷萧瑟。

D.文中写玉米棵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玉米棵倒地的声音与玉米香时则主

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8.本文是如何描写风大时“我”在玉米地里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公①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日:

“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②也。”公曰:“舅③所病也?”

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

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

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汆,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

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

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

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

利?”公子繁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繁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

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

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日余纳

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

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

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

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

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

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

虢射日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

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

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

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

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

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

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繁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

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

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4分)

⑵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4分)

14.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节选)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注】①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

去看望。此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

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中“怜”字,既是表示诗人与杜甫之间感情的字眼,也是诗眼,全诗都是

围绕“怜”字生发展开的。

B.第三、四句即景抒情,柳条萌发青青的嫩芽,梅花长满枝头,诗人眼前所见之

景本是乐景,却撩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C.第五、六句写自己身处边远之地,无法参与朝政大事,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

者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今年人日诗人与友人已相隔两地,再想到明年人日二人前途未卜,

既有相思之悲,也有国势艰难之伤。

16.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有汉魏之风骨。请赏析本诗

的语言风格。(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

首乐曲。

(2)为了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填饱肚子,科学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

研究,我们可以引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来

表达我们对袁老的赞美之情。

⑶三国的周瑜曾多次“走进”文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

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A,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

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

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Bo

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

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

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

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

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⑪fc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侬会

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

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

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

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

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

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

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

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

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

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工和口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

分)

⑴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

(2)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三年,而他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

和数箱书籍。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

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

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

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遂骑驴上路。

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

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

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

意义”强加因果。)

2.C(“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五

段可知,“眼前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也同样要先“观”,没有淡化的意思。)

3.B(“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错误,应是分析了不同之

处,不包含相同之处。)

4.首先指出想象经于“游”的必要性,(1分)接着指出“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

对《文赋》的影响,(1分)然后具体分析陆机的观点及其与庄子观点的区别,(1

分)最后论述把外物之“观”转化为内心之“游”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1

分)(酌情给分)

5.①要学会静心而细致的观察。

②要认真思考体验,将观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

③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将观察与体验清晰化、具象化。

④用想象促进写作,不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6.B(“令人费解”错误,由原文“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

装车拉回家”“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

三轮车还快”可知,后来没有让瞎贵拉玉米,是因为要下雨了,急需把收好的玉

米拉回家,让瞎贵来拉就太晚了。)

7.A(“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错误,由“屯子

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

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可

知,这是对过去的回忆,应为虚写,而不是实写。)

8.①听觉描写,如“玉米棵'哗哗哗'响”“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

声音划过来,

②心理描写,如“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

③视觉描写,如“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

④语言描写,如“谁?我喊了一嗓子”。

⑤动作描写,如“握着镰刀,迎上去”。(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9.①丰富人物形象。“我”承担了家里的农活,在浓重的夜露中三叔、三婶帮助“我”

割玉米,既展现了“我”的勤劳能干,也展现了三叔、三婶的善良淳朴。②“割玉米,

夜露不轻”在文中反复出现,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也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圆融。③揭示文章主题。在夜露

不轻的晚上,三叔、三婶帮助“我”割玉米、剥玉米,而后又帮“我”运玉米,体现

了人与人之间质朴无华、纯真友善的情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意思相同”错误,“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

引出下文的结果。)

12.A(“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君其

讯射也”可知,应是庆郑让晋惠公去询问虢射应对之法。)

13.(1)(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庆郑的战车

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背”“不足”“辱”各1分,句意1分)

(2)(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

患,是明智。(“武”“后害”“智”各1分,句意1分)

14.①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

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

的。

②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

③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每点1分,

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惠公六年,秦国率军队入侵晋国到达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

土),怎么办?”庆郑说:“您加深了秦国的仇怨,能让秦军不深入吗?(如何应对这

种局面)不是我所知道的,您还是去问虢射吧。”晋惠公说:“你是在责备(我)吗?”

占卜车右的人选,(显示)庆郑(做车右)吉利。晋惠公说:“庆郑(对我说话)不恭敬。”

让家仆徒做(他的)车右,步扬(为他)驾驭战车;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虢射做(韩

简的)车右,跟在晋惠公战车的后面。

晋惠公(率军)抵御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秦军(的情况),(韩简)说:“秦军人数少

于我们,(但)想要战斗的兵士很多。”晋惠公问:"(这是)什么原因?”韩简说:“因

为您出逃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吃过从秦国买进的

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

(您)又出兵攻击秦国,秦军没有人不恼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想要

战斗的兵士多。“晋惠公命令韩简激敌出战。

秦穆公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驾兵车的马陷入

泥泞而动弹不得。晋惠公呼唤庆郑说:“快来拉我!”庆郑说:“(您)忘记(秦国的)

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

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迎击秦穆公,将要擒获他,庆郑说:“放了(他)来救国君!”

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晋惠公)于是被秦军俘获。

秦穆公返回,到了王城,召集大夫们谋议说:“杀掉晋君和放逐他,与把他带回

秦国,和放他回晋国,哪个(对我们)有利?”公子繁说:“杀了他有利。”公孙枝说:

“不可以。”公子繁说:“我们难道是白白地杀了他吗?我们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

(做国君)。晋君的残暴、不行仁义没有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没有人不知道。

(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

是明智。”公孙枝说:“使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我选取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

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一定被诸侯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

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感激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

以说是仁义。假如他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

秦穆公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恢复他

的君位但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秦国可以没有祸害了。”因此让晋惠公回到晋国而

让(他的儿子)子圉做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的政事。

材料二:

公子夷吾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希望秦国帮助自己回国继承国君之位。夷吾(对

秦穆公)说:“如果(君侯能帮助)我成功继位,我会将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送给秦

国。”等(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回晋国,成功继位后,夷吾马上就派丕郑到秦国

道谢,但是却违背(之前与穆公的)约定,没有将河西的八座城邑割让给秦国,继

位后诛杀里克。十二年,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穆公采纳百里奚、

公孙枝的意见,最后还是给了晋国粮食。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

粮食。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

大获成功。”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五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

15.C(“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强烈的不满和批判之情”错误,应是表达了诗人

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16.语言朴素自然,又真挚感人。(2分)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

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诗歌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整首诗句围绕诗人的所

见、所思、所感展开,叙事简洁明了,喜怒哀乐之情清晰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

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2分)诗句就是在这种简单明了之中,表达了诗

人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2分)(酌情给分)

17.(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玄》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⑶示例: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A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语句②(1分)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1分)

语句③(1分)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1分)

语句⑫1分)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1

分)

20.“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

乡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